孙启放访谈:一个“伪古典”的诗人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般来说,作家和诗人都乐意承认自己的写作与童年经验之间有密切联系。您能谈谈您的童年以及它对您成长为一位诗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吗?
  孙:我是1957年出生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公社干部,我在外婆身边长大,她是农村中见过世面的女性,时常谈起在上海滩大户人家帮佣的见闻。那些讲述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给了我想象的空间。我记事很晚,外婆说我上小学前经常一本正经地在纸上画一串串谁也看不懂的符号,我却没有任何印象。小学时期基本没有正经上过课,背诵了一肚子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偶尔弄到一本书,会看得忘记吃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饥馑,当然会影响我的一生。反观我的诗歌作品,总是不由自主地融入一些沉重的东西,经常显露出怀疑精神,估计就是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
  刘:您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最早考上大学的幸运者。当时大学的诗歌氛围如何?大学期间开始写作了吗?
  孙:我是1978年春进入安徽师范大学的,当时整个校园的气氛积极向上。等了十来年,终于有经过高考入学的大学生,老师们欢欣鼓舞,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由于学的是数学,我在上学期间接受诗歌熏陶的机会不多,记得一次,同寝室的一位同学不知为何念了李煜的《虞美人》,还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好友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当时感觉人都傻了,全身像是通了电,汉语竟然如此美丽!上学期间也先后从墙报上的诗作,知道了中文系的黄元访和沈天鸿,知道了后来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江南诗社”,但我一直没有进入安师大的诗社和诗歌创作圈子,原因是觉得自己不够格,也与数学系巨大的功课压力有关。当然,在课业之余,我还是看了很多的文学书籍,也私下写了一些很稚嫩的所谓诗歌。
  刘:嗯,作为一位诗人,您大学是学数学的,这有些少见。还记得当时为什么选择数学专业吗?是出于兴趣还是其他原因?
  孙:不能说少见,据我所知,目前中国诗坛理工科出身的诗人有一大批,好像也有几位数学教授。当时我的理科成绩不算突出,高考的“理化”试卷估计只考了30分。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流行观念,社会普遍看轻报考文科的考生,我自己也算是被社会舆论绑架了,没有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但反过来说,数学训练对诗人也不见得是坏事。
  刘:您学的是数学,又长期从事数学教育,还写过论述数学美的论文,您觉得您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某程种度上受惠(或受害)于数学吗?
  孙:应该是影响,不能说“受惠”或“受害”。数学讲逻辑,让人严谨和精确。我认为诗歌有其内在的逻辑,即使所谓的“反逻辑”也是一种“逻辑”,没有任何逻辑的诗歌是一堆凌乱的文字垃圾。但数学训练也可能压制情绪的“天马行空”,有利有弊吧。
  刘:您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走上诗歌写作道路,那时候正是中国第三代诗歌和校园诗歌风起云涌的时候。您在当时受到过这些诗歌潮流的影响吗?您跟其他诗人有过写作交流吗?
  孙:肯定有影响。那时安徽的《诗歌报》引领青年诗人的创作潮流,我订了好多年的《诗歌报》,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创作。我是一个低调的人,文学上的朋友并不多,在巢湖知道我诗歌创作的人很少,能交流的人更少。你知道那时候异地交流很困难,没有形成“小圈子”的条件。
  刘:当时您参加过一些诗歌活动吗?
  孙:当时诗歌活动少,记得1989年第一次参加《诗刊》刊授学院的改稿会,很激动。会上认识了王燕生、寇宗鄂、周所同等先生,结识了杨森君、韩少君、安琪等诗人朋友。后来也参加一些活动,结识的朋友至今还有联系。
  刘:好像您还参加过在黄山开的诗会?
  孙:是的。“黄山诗歌节”,1993年吧。好像每次诗歌活动都会给自己带来刺激,会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创作冲动。
  刘:您1994年出版的诗集《英雄·名士与美人》应该是1980年代以来的诗作结集吧,听书名就有一股子浓浓的古典味道。您是不是有一种很强烈的古典情结?
  孙:是那一段时间的创作总结,书名有点张扬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有浓厚的英雄情结,古典文学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两本书,一是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一是周振甫的《诗词例话》。
  刘:显克微支是鲁迅赞扬过的摩罗诗人,他的《十字军骑士》也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不是主人公兹皮希科的那种爱憎分明、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热爱祖国、忠于爱情的英雄形象,对您产生了特别的吸引力并影响到您的写作吧?
  孙:兹皮希科只是一个成长中的可爱的“愤青”,更吸引我的是他身边的一群配角。他们高贵、忠诚、守诺、节制、慷慨、勇武,具备人类最好的品性。
  刘:在西方近代名著里,我们经常能够读到这种高贵的人性,令人神往。不过您笔下的“名士”与“美人”形象,显示您更多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吧?
  孙:是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典型形象,名士多狂狷,美人多病态。事实上我喜欢的是他(她)们有别于一般的丰富个性,是“特殊性”吸引了我,對一些经过处理磨掉棱角的正面人物我反而不感兴趣。
  刘:据说您还热爱古典音乐?
  孙:准确地说是中国古琴曲。记得1980年代初,我偶然从收音机上听到古琴曲《渔樵问答》,古琴特有的音质所传达的高妙意境让我入迷。说来好笑,当时发疯般查找电台的节目单,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古琴曲回去欣赏。后来收集到一些磁带,时常关门独听好几个小时。有时身体不太舒服或心情不好,一盘古琴曲听下来感觉好多了。我个人最喜欢的琴曲是宋人的《潇湘水云》和今人的作品《卧看云起》。
  刘:看来在您的审美趣味存在着某种两极现象,一方面就像您的一组诗题目所透露的:“渴望英雄”,倾心于热烈、张扬、阳刚、崇高之美,另一方面似乎也喜欢那种阴柔、娟秀、平和、淡远之美。如果给您机会,您愿意回到古代做一个侠客或书生吗?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九成有创业意向,其中近两成有强烈创业意向。报告认为,高校的创业课程、创业平台、扶持政策等有力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2016年持续高涨,达到了33054项。高涨的热情背后,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个大学生在校平时积累的厚实,因
乐冰:你从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起步,创作史已有30多年,由于写诗与生活的关系,诗歌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了什么样的位置?或说在你的生存经历中,生活与诗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方文竹:诗歌与生活既有相互让位,也有相互通融的方面。写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说,写诗本身构成了生活,却不是生活本身。而生活尤其是人的生活不会是直线式的单向势态,诗歌写作插在生活的夹缝里,是随着生活的腾挪而运转的,生活在断裂、停顿和
小胡同有大来头  若下功夫钻研,便会发现,每条胡同的名字都有说头。  其中以名人命名和吉祥话儿命名的胡同最有意思。前者有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后者中“喜”“福”“寿”等字眼则常见,如喜鹊胡同、福顺胡同、寿逾百胡同、吉市口胡同等等。  而我的家,位于东皇城根儿脚下的火药局胡同,这个在清朝被划为皇城内的地方,也有
中午去食堂的路上,不少同学驻足在了食堂广场的帐篷前,看着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芒果,这些芒果都是从2000多公里之外的广西运过来的。几年过去了,每到夏季来临时,芒果就会出现在矿大人的生活中。  好芒果  历经30多小时的火车,穿越2000多公里的长途,列车停站的一刻我迫不及待地奔下火车,初次遇见八桂大地——你好,广西!下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热”,这种热不仅是天气的炎热,更重要的是广西人民的热情。 
《产品与服务设计》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付志勇老师开设的全校选修课程,课程连续6周,本学期(或2019-2020学年度秋季学期)共有30位同学选修,他们来自14个院系,本科生、研究生比例为1:5。付老师把大家分为6个小组,每组至少有一位美术学院的同学,并充分考虑学科、性别的均衡,方便大家在跨学科的互动中“头脑风暴”。  第3周课堂上,结课作业提前布置下来——每个小组设计一款智能家居产品,
杨明臣书法作品小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来了。  生理学或医学奖:  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获奖理由:  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牛津大学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与他的团队。  物理学奖:  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
美国哥伦比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3D打印模具,培养人类毛囊,并实验成功。这为未来的毛发移植开辟了无限可能性,比如创建“头发农场”。
变形记  一块石头  最多只有五公斤重  在我的眼里  它的确只有五公斤  在他的眼里  也是五公斤  两个人望着它而不去挪动它  两个人拥有十公斤的厌倦  在第三个人的脚边  它依然是五公斤  三个人绕过它而不去搬走它  三个人面临十五公斤的堵塞  它一直成倍地增大  当一万人无视它  一块石头说出五万公斤的凄凉  一块五万公斤的巨石  在我的眼里  它的确有五万公斤  在他的眼里  还是五万公
2016年,在学校的动员和鼓励下,叶热托里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历经50小时的火車,叶热托里肯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这里离首都北京3500公里,离他的家乡新疆昌吉700公里。到北京上大学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以这种方式回到家乡。     御马戍边     叶热托里肯服役的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位于我国领土的西北边缘。在这里,有雪山,有冰河,有原始丛林,还有驻扎此地的边防连负责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