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写字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永玉的父亲是教美术的。我在他老家的墙上看到过他父亲画的花鸟,装框挂在那里,一尺左右大小,色彩颇好。我想作为小学教师的他,肯定对孩子从小就有写好字的要求。可能是方法不当或者是操之过急,这种努力,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黄永玉60多岁时,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还有抱怨,“我从小讨厌写字,讨厌因为写字而受到的不必要的压迫和折磨。我父亲的字写得并不好,但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套虐待儿童习字的方法。这明显是行不通的,否则他自己的字早就写好了”。
  自小倔强的黄永玉,不是不想写字,只是对老爸那一套做法不认同罢了。
  他说——我偷偷地去找同学。他的环境较好,没有严厉的爸爸,只有一个不识字的母亲。为了把字写得逼真,在他家里我们先勾出字的轮廓,再用浓墨仔细地填上。
  黄先生强调自学成才。而实际上,他父亲的逼也好,自己偷偷地努力也好,他很小的时候还是无师自通地认真练过字了。上世纪60年代,县城要建中学,他的老家从原来的地方,搬到了一座山脚下。所幸他四五岁时写在木板壁上的一行毛笔大字“世界是大家的,做事要大家来”,也原封不动地移了过来。因而,现今他老家的房子里还能看得见这一行字。横排,两行,每字碗口大小,周正,一笔一画都到了该到的地方。作为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已是很不容易了。
  作为黄先生表叔的沈从文是著名作家,但同时他的字,也深得书法界圈内人赞许。尤其是他的章草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90年代初,一座沈先生青年时为一位清代军人抄写的碑被发现,有人把碑文拓下送到了家里,沈先生看后,竟然哭了。在旁的黄永玉说,你哭什么,十七八岁写那么好的字;我都60多岁了,字还写得这个样,哭的应该是我呀。
  黄先生作为画家,是很著名的。他的字,写在画上,也是相得益彰的。说是要为自己的字哭,那只是他的幽默感。尤其是他的小字,蝇头大小的,都很秀美、劲道。一派张黑女的风格。我想他练张黑女是下过苦功的。他写给他的亲戚的一些信,那上面的行楷小字,一个个布在稿笺的格子内,笔画规整,一丝不苟;但是通篇却气韵流动,字字线条流利,简直如诗一般美。我手头也有过他的几封信,挑了一封去参加张瑞田、斯舜威合办的“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也得到书法界的好评。
  后来,黄先生也写大一点的字了。他完全放开了,从心所欲,不讲规则。70岁都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何况他都80多了。真正是“玩”书法了,不受任何束缚地写。给朋友送字,是这样的;给企业写大招牌,也是这样的。这种做法,他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在一张纸上,用毛笔写好小字,翻来覆去看一番,觉得可以了,就铺开大纸,把那张小字倒着放一边,做个小样,这才挥动大笔,倒着来写。一笔一笔,只凭性子,无来由地写。写完,把纸正过来,仔细审视,认为可以了,这才签名盖章。
  到了一定的阶段,艺术家是可以不信邪的。早些年,黄先生用丝瓜瓤当笔画画时,有人不屑。他说,古人还有把屁股涂上红色画寿桃的哩。你只看我画得好不好,你管我用什么画?黄先生画荷花时,还把真荷叶涂上颜色铺在纸上画呢。
  字写到了高级阶段,是不是也能这样呢?
  小时候,黄永玉挑战父亲,自己和朋友另搞一套;到老了的时候,他对流俗挑战,自己一个人独自为战了。“玩”,应该是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
  (张建中摘自《渤海早报》2012年6月25日)
其他文献
题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坛主发言]自2004年3月的某天起,经常收看电视的观众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个
期刊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与神经递质的关系,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证型的内在本质。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抑郁症
叶老师新注册了一个电子信箱,这个信箱是专门为女儿菲菲注册的.rn正在读大二的女儿,前不久,交友不慎,结识了一个叫陈明的校外男孩,交往没多久,陈明就借口要去纽约,提出分手.
十七岁那年,我混到40里外的一所中学就读.说是混,是因为我在离家较近的那所乡村中学跟一个男生打架,结果把后面的女生也打伤了.那女生正是校长的侄女,校长说啥也不要我了.父
进入到21世纪.媒体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不仅仅是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和媒体硬件设备上的先进.同时也包含了媒体作为一种产业在营销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不断创新。媒体作为党和政
一rn2010年3月,父亲去世三年后,林叔来到我们家.同我父亲相比,林叔平凡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是,六十多岁的母亲实在需要一个老伴儿,而花甲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本真得多——人好
三个男人开车出去玩,不幸出了车祸,他们一起来到天堂之门.上帝在大门口等着他们,说:“你们好!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谁如实回答,我就让谁进天堂;要是撒谎,那地狱之门就会向他敞
如今想起来,我和老沙的人生走向真的就像那天的北京地铁一号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双向擦肩呼啸而过,然后背道而驰.而在那天的短信交锋之前,我们俩一直是方向一致、紧密交集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小区门口出现了一个卖鸡蛋的老太太。她也不吆喝,只是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那儿,将一篮子鸡蛋摆在面前。老太太是个盲人,约有60多岁了,很瘦,背有些驼,头上戴着头巾。  一开始,老人的鸡蛋无人问津,但不久后,小区里的人开始去买老人的鸡蛋。  老人很慷慨,她会给每个顾客多添一个鸡蛋。久而久之,小区里的人都和老人混熟了。大家都抢着买她的鸡蛋。  一个周末,我带着儿子去买鸡蛋,和老人聊了起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