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之素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ytt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夫子说:“绘事后素”。绚烂如霞的明清彩瓷,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瓷器上任何一种傅彩图纹的呈现都离不开它们所依赖的底色。白,也许是所有彩瓷最原初、最纯净的底色,如同新裁的宣纸,任由笔墨在上面驰骋飞扬。在冉冉不熄的窑火中,人们发现了金属矿物的秘密:不同的金属元素与火共舞,可以在瓷土上烧出缤纷的色彩,宛如女娲当年为补天炼制的五色石一样绚丽!单色釉,不论是“越青邢白”之唐瓷,还是纯净素朴的宋瓷,都是那么地含蓄内敛,给人以安宁之感,赋予了茶汤无尽的诗意与灵性。即便是在瓷色缤纷的明清,它们亦删繁就简,艳而不俗。而且,它们还被帝王赋予了神圣的内涵。红色系:高贵,热烈
  红色,在明清单色釉瓷系拥有颇为庞大的族群,如祭红、矾红、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水等等。高温红釉以铜为着色剂,低温红釉以铁为着色剂。
  高温铜红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钩瓷。它那高贵、热烈的釉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幸福、欢乐。传世的红釉盏托以珊瑚红、胭脂水多见。
  珊蝴红釉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因光润均匀的釉色能与天然珊瑚相媲美而著称。这件收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珊蝴红雕瓷茶船是珊蝴红釉盏托的经典器型之一。它整体呈船型,里施白釉,外施珊蝴红釉。
  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器身雕刻精美的纹饰。“船”沿有一圈连续的回字纹,紧接着“船”身是一整片类于竹编质感的规则花纹,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件民艺品,洋溢着浓郁的民俗味。
  相比之下,嘉庆珊瑚红描金盏托则显得华丽繁复得多。整器内外都施釉,而且描金的缠枝莲纹几乎是描绘得满满当当,富丽堂皇,大概用作婚庆礼器之用。
  还有,这件雍正朝的珊蝴红釉盏托,器型是最常见的折沿盘型,中央有一深峻的环形托圈,釉色匀净,色调均匀一致。底部施白釉,青花双线圈,竖排六字双行“大清雍正年制”款识。不过,雍正朝颇有代表性的红釉瓷是一种以金作为着色剂的金红釉,颜色浅淡者为胭脂水釉。这件胭脂红釉盏托,器型基本与前述珊蝴红釉同款,其色如胭脂,除底部施白釉外,通体施胭脂水,红白相映,端庄瑰丽。黄色系:至尊,活泼
  从龙袍到御座乃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帝王的至尊之色——黄色。
  黄釉瓷由来已久。传统低温黄釉最初源于汉代,以氧化铁作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作为助溶剂。弘治、正德年间的产品代表了明黄釉瓷的最高水平。清代黄釉瓷主要有浇黄釉、淡黄釉、米色釉等。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雍正淡黄釉杯碟是清代黄釉瓷盏托的代表作。它由杯、碟,杯呈倒钟型。碟,里施白釉,外施淡黄釉,浅淡优雅,釉面光亮,釉层莹澈。
  由于黄属于帝王的专属之色,因此,清代对黄釉器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据《国朝宫史》记载,除了皇帝之外,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使用里外均施黄釉的器具,而里白釉外黄釉器只能供皇妃专用。据此判断,这组杯碟应属于皇妃使用的宫廷茶具。
  再如,这件康熙朝的黄釉青花托盏,在活泼柔和的黄釉上绘以宁静清隽的青花,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平添了些许雅致。蓝色系:冷艳,深沉
  祭蓝釉是明代蓝釉瓷的经典。祭蓝,又称“霁蓝”、“积蓝”、“宝石蓝”。
  它因氧化钴而成色,同祭红釉一样,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匀,釉层肥腴丰润,流露出一种冷艳深沉之美。
  有清一代,以康雍乾三朝的祭蓝釉盏托传世品居多。作为仿古创新的釉彩,康熙朝的这件祭蓝暗刻龙纹盏托就富有明代的风格。整器呈盘型,葵口,中心托环上有一圈“灯草口”,这是由于在高温状态下釉水熔融垂流,使器物口沿釉层变薄而显露出白色胎骨,形成一线醒目白边。托圈两边,暗刻腾跃的双龙,线条流畅,画面气韵生动。
  至乾隆朝,祭蓝盏托器型日益丰富,多见描金器。譬如,这件祭蓝釉描金缠枝花卉茶船,沉着的蓝与明丽的金,在视觉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呈现出沉稳且不张扬的华丽。
  当然,金彩有时会以更简约的线条,存在于盘型盏托的托环、盘沿,于不经意间透出贵族的气息。不过,祭蓝描金器的表现形式决不止于此。这套祭蓝描金乳钉纹杯、盏托向我们展现了它如青铜器般厚重的一面。与普通器型不同,它的釉层较厚,器腹也较深,盘沿处的一圈描金线与双耳乳钉杯相呼应,无不触引思古之幽情。绿色系:典雅,含蓄
  不同于溫润如玉的青瓷,绿釉瓷身上透出的是深邃含蓄的沉静。
  明清两代,绿釉盏托并不多见,精品也不多。
  这件康熙绿釉暗花螭龙纹海棠式盏托,整器呈海棠形,盘沿较厚,釉层肥厚,施釉均匀。中心托环露出白色胎骨,两条暗花螭龙铺满了画面,形成花团锦簇的审美效果。细腻的线条,描绘出历历可辨的龙须,活灵活现。在绿釉瓷系中,还有西湖水釉、松石绿釉、秋葵绿釉、孔雀绿釉、瓜皮绿釉等花色。其中,松石绿釉十分接近于青瓷典雅的特质,因其釉似天然绿松石之色而得名。这件清嘉庆松绿釉船型盏托,通体施松石绿釉,器身刻划有缠枝花卉纹,正中有一“寿”字,玲珑精致。
其他文献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呵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泡茶用具、研究泡茶动作、整理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期刊
说来也,已经是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七个春节了,习茶也已五年有余。年,喧嚣也热闹。茶,安静也纯粹。  这个年,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走去远方,选择了留下来安静地尝茶。一个人独处时可体察内里的絮语,一个人和茶语,一个人和茶相伴时,可静听内心的独白。一日一茶记,是难得的自在。每,并没有计划全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尝茶。回头来看,普洱和岩茶竟占了多半,倒也是自己偏好的不自觉表现。已未年,六天七款茶,且听娓娓道来。初一
期刊
茶的生命以四种不同形态存在,从茶青、茶叶、茶汤、至茶渣四合而为一体,必得经过此完整过程才能成就一个茶的“生命体”。  鲜叶离开母体,茶青在制茶空間被淬炼出最佳状况的内质与个性,谓之茶叶,茶就脱离茶青这第一阶段,从容不迫地迈入茶叶、茶汤、茶渣三个“生命领域”。  品茗空间的存在是为了使茶可以好好度过第二、三、四阶段的生命,从制茶空间到品茗空间,人们须让茶能在严整有序的过程中进行“绽放”,如果一些环节
期刊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现代生活中,用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壶了。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
期刊
热词01: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出处:1月3日,桌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安妮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了一句:“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由于此句很通用也符合很多人的心声,播出之后被不少网友争相借用,成为2015年第一句流行语。  茶界风云:茶城陷困局,救命稻草在哪?  自2014年广州“芳村罢市事件”后,今年芳村的锦桂茶叶市场再度罢市,不久前的10月,沈阳五里河茶城业主也停业罢市。  全国各大茶城陆续陷入
期刊
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的根本精神表现在“和、俭、静、洁”方面,而有关茶文化的活动,以茶艺的精神为追求目标,中国大陆庄晚芳教授提出“廉、美、和、敬”主张;茶业泰斗张天福先生提出“俭、清、和、静”四字箴言;1984年12月9日台湾茶艺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以“清、敬、怡、真”为中华茶艺精神。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风尚传入日本的佛教寺院,逐渐普及后,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中。日本茶道大师千利
期刊
安溪,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大县,全县115万人口中80%的人涉茶,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就有55%来源于茶叶。可以说,茶叶是安溪的命根子、钱袋子,是“富民强县”的基头。安溪如何做到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念好“六字诀”(控、退、建、治、打、提)  “控”。  即严控茶园面积。现在全国茶叶产能严重过剩,据了解,十年间全国茶园面积增加2000万亩,尚有1000
期刊
从地图上看,福建的地形恰似一片茶叶。茶叶与福建有着深厚的缘份。如果说茶叶是天地赐于人类最好的礼物,那这份礼物对于闽地而言,尤为厚重。  福建是茶的故乡、诸多茶类的发源地。从唐宋元明清,纵跨上千年,闽茶一直是上苍异常眷顾的宠儿。北苑贡茶站在茶文化与茶工艺的巅峰之上,历史上没有哪一类茶可以超越于它。价可抵国的黑色兔豪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光影里依稀上演着闽茶一幕幕精彩的传奇——乌龙茶在这里诞生、红茶从这
期刊
茶,这片叶子里,到底承载了哪些事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儒释道是高语境文化圈(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人们最爱谈的话题。每天朋友圈里推送的关于茶的文章,绝大部分是与精神信仰有关的心灵茶汤。茶,已经被神化,它无所不能,可以修炼可以养生,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文化还是健康,都成了一款神物。  但是,當我们面对那些来自低语境文化圈(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关注
期刊
沿着九龙窠名枞园溯九龙涧,过了刻满摩崖石刻的大岩壁,拾径而走没几步,潺潺流水声中,山风吹过芳意袭人。倘不放慢脚步,稍不经意,我们很容易错过一方略高过头顶的崖刻,只见绿树掩映之下,“石乳留香”若隐若现。高峡深谷间,茶园清逸俊朗,这四个字衬着山影跃入眼帘,合着水声拂面而至,禁不住浮想联翩,心中宛然生起“竹影亦婆娑,韵藏汝心中”的诗情画意。  据载,石乳作为茶名最早出现在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建茶品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