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赤子心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暑假读完《长征》,我被王树增笔下的这部壮丽史诗震撼了。这是一声与现下不少青年的颓废萎靡截然相反的、激荡着灿烂的青年精神的惊雷。
  是的,在这条“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空前绝后的征途中,无论是老练稳重的中年人,还是稚气英勇的少年人,都激情万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青年的躯壳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他们中有常唱着《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的红二十五军,“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的战斗员”,却以近乎超现实主义的决心攻坚七里坪长达四十一天;他们中有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清一色由少年组成,为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殿后阻击,又以“生死存亡在此一战!”的口号奇迹般地突破敌军包抄顺利渡江;他们中有小红军组成的宣传队,背着一台留声机走上了千里山路,直到所有战斗终于停息,仍生气勃勃地播放唱片来配合他们的宣传鼓动。
  年轻的身体或许单薄,年轻的头脑或许冲动,但战士们在深山老林的奔走中燃烧着自己的年华,执行命令的忠诚换来了代价沉重却不可否定的胜利。年轻人出色的幻想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从暂时失利的沮丧中恢复士气。
  青年的理想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红十军团在怀玉山脚与国民党軍队苦苦周旋,最终被切割分解的第十军团在流尽鲜血之际,执着的目中依旧倒映着中央苏区,心怀对明天的憧憬死去。受到重重阻挠层层包围的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即便只剩二万余人,在翻越夹金雪山时仍借黄开湘团长之口喊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同志们,老乡都说雪山是神仙山,只有神仙能过,如今我们上来了,岂不成了神仙!”
  是什么让战士们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盘绕在他们心头的光芒是对美好的未来属于每一个人的信念,这种信念在拥有死气沉沉的暮年心态的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它只属于永远蓬勃向上的青年灵魂,不论灵魂的拥有者是老人或孩童。
  青年的精神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正因为这支革命队伍有着青年的精神,他们才能完成军委交予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虫兽拦不住他们,风暴困不死他们,每翻越一座山岭,每强渡一条急流,他们本就坚韧的身躯都因磨难而更坚韧;机枪射不倒他们,炮弹炸不散他们,每夺下一个阵地,每击退一股敌军,他们本就刚毅的意志都因牺牲而更刚毅。
  长征精神是青年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身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当传承。习近平主席说:“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从前我对长征的理解,停留在课本上凄美的过草地、翻雪山,金色的鱼钩,只言片语对于此刻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来讲,有点令人惭愧的遥远。而王树增的文字,仿佛拂去百年历史的尘埃,真实的人物与情景,让“长征”二字不再是一个意味着艰难困苦的符号。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人瓜格里尼如此赞颂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告诉我们,青年的理想、青年的精神昂首阔步,永不磨灭。
其他文献
洪应明曾在《菜根谭》中有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此言得之。  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丰富、外界纷繁杂乱的当今社会,摆正心态,宠辱不惊,才是我们真正应做的。  近日網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家长群危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李先生因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竟被老师认为是炫富,会引起同学的攀比心理。最终,事件以李先生反驳却被踢出群结束,令人唏嘘。  其实,在我看来,这件
期刊
小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有序平静的生活。确诊数字不断上升,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这场巨浪浮沉、人人自危的洪流中,许多温暖善良的面容频频闪现,在一片阴霾中明媚着我们的双眼。  基辛格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如其所言,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那些最勇敢的“逆行者”义无反顾地走在了保护国家、保护人民阵线的最前列,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即使是在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美
期刊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既体现着当地人的思想与智慧,又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的家乡余姚是浸润了戏曲、装饰了粉墨的地方。音韵悠长的姚剧从最初的“姚北滩簧”开始经历了世代传唱而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焕发出了别样夺目的光彩。“余姚腔”是姚剧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戏曲四大古腔之一,“余姚腔”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曾风靡全国。由此逐渐形成和
期刊
爱默生曾说过,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的确,文化作为民族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作為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不仅仅是民族,每个地域都应该有独特的文化,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我的生长之地,是浸润着戏曲,装饰着粉墨的地方。音韵悠扬的姚剧陪伴着多少代人的成长,深深植入多少代人的血液,伴随着悠悠姚江之水传唱。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悄然降临,姚剧渐渐淡出了人们
期刊
“十一”国庆期间,我回了一趟大岚山外婆家。还是那个熟识的小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我行走在布满青苔的石砌矮墙之间,感受那来自泥土的芬芳清香和自然气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  然而,近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屋子只有一位高龄老人孤独驻守,还有些屋子已经布满蛛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房”。苍翠连绵的山上,也难得看到年轻人劳作的身影,只有一些老年人扛着花木艰难劳作。  其实,
期刊
前几天看了一部红色革命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回来之后,我一直心潮澎湃。影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英雄儿女》拍摄于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武兆堤执导,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英雄王成的故事只占110分钟
期刊
编者按: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设置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2个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这个火红的十月,我刊多个栏目策划了有关红色经典作品鉴赏的专题写作活动,收到了不少佳作。现择优予以刊登:学生文章将在“策源地”栏目展示,教师文章将在“阅读视界”“课文精读”栏目展示
期刊
旭日初升,我趁着微凉,观完《建军大业》,却不知何故大汗淋漓,感到有一股气力穿透厚重的历史,直灌心胸,升腾起那面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旗帜,浸染着中国梦,飘扬于新时代的上空。  1927年,中共武装斗争的旗帜,在战火飘摇中徐徐展开,飘扬在星星点点的战争岁月,成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人民的信仰。在战乱纷飞、炮火硝烟中,它激励着共产党人突出一个又一个重围,走向光明;在哀鸿遍野、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中,它将中
期刊
惨淡庄严的礼堂中,充斥着哀声,似有万钧重弹在胸,使人无法呼吸。而人们为之痛哭的那位姑娘,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棺木之中,深陷在永恒的沉睡中。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传递着她的名字:劉和珍。  因为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我有机会接触到了石评梅的《痛哭和珍》。读《痛哭和珍》,我似乎来到了现场,心中的一种情被拨动了,那就是痛!  这位不平凡的姑娘,受到贫穷的土地的哺育,革命的思潮却也滋润着她,塑造着她,
期刊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把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学校结合地方和本校的文化特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课程。  ③ 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阿来的《尘埃落定》、刘亮程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