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最大的西周铜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器物被誉为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它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盘。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通高39.5厘米,重215.5千克,是目前所见体积最大的西周铜器。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器,器作圆角长方形,方唇折沿,矩形四足,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器口缘下部饰兽目交连纹,下腹部环饰波曲纹。器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征伐狁,斩敌首500,俘虏50人,立下战功,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虢季子白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曰:“唯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庸武于戎工,经□四方。薄伐□□,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子白,献□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爰飨,王曰伯父,孔显有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铖,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商周金文选读》中对这段铭文作如下释读:
  “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制作宝盘。显赫的子白,作战勇猛,经营四方。征伐猃狁,于洛水之阳。杀敌五百,擒获五十,因此凯旋,位列前行。威武的子白,献馘于王。王对子白威仪,大加赞赏。王来到成周太庙讲武之堂,宴飨。王曰:‘白父,你多么荣光。’王赐四马,用它辅佐大王。王赐红色弓箭,多么鲜艳明亮。王赐大钺,用它片伐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虢”是周代“封邦建国”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西周初年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宝鸡,后东迁三门峡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员。而虢季子白盘就是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为古代西虢国所在地。关于“季子”有这样一种解释:在兄弟排行顺序中,伯、仲、叔、昆、季,“季”居末,季子即少子,如《战国策》中苏秦之嫂说苏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季”为字,“子白”为名。
  虢季子白盘之所以被称为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在于它有如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其一,盘作为商周时期的水器,其造型都为圆形,如著名的散氏盘、史墙盘等都为圆形。而虢季子白盘则是长方形,造型巨大壮重,纹饰华美,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在当时来说,其成型铸造的难度都高于圆盘。
  其二,虢季子白盘铭盘向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其铭文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字体是一种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的籀书,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也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形成一种清丽秀逸的格调。它的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文化重要的史料。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先秦史实的重要文献。
  其三,与那些清晚期出土的其他青铜重器一样,虢季子白盘的流传经历也是一波三折,充满着坎坷、磨难。不同的是,它与一位著名人物的结缘结束了它的流落生涯,这个著名人物就是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据考证,虢盘在道光年间的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后,被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此人好古,乃常州籍人士,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清同治三年,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刘铭传率官军收复常州,住进了护王府内。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午夜,正在灯下读书的刘铭传,偶然发现了流落在马厩被当做马槽的虢盘,刘旋即命人将盘押运送回合肥老家,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后来,又在老宅园中为虢盘专建一亭取名“盘亭”,并作《盘亭小记》记述其事。至此,虢盘与刘铭传的结缘算是结束了它的流浪生涯,而保护它的接力棒则传到了刘氏后人的手中。
  光阴荏苒,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时局动荡不已。此时刘铭传已经作古,他的后人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为保护虢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先是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多次派人以种种理由到刘府搜劫,虽未果,但刘氏后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接着,日军入侵,合肥沦陷,侵略者强抢豪夺、无恶不作。面对外辱,刘家后人知不能敌。只得将虢盘重新入土,他们将虢盘深埋丈余,其上铺草植树,而后举家外迁,以避战乱。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光复以后,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再以武力相胁,逼刘氏后人交出虢盘。刘家人无奈,只好再次举家出逃避难。就在此间,李品仙的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为讨好上司,亲自带人到刘家老宅,将几十间房的地板全部撬开并挖地三尺以寻虢盘。终亦未果,悻悻而去。刘家人在近五十年间为保护虢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在他们近乎绝望之时,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了。刘铭传的第四世传人刘肃曾先生带领家人挖开埋藏十四年的封土,虢盘重见天日,此后他们毅然将虢盘捐献给国家。虢季子白盘自1864年初夏与刘铭传结缘,历尽沧桑86载,传四代人,终获新生。从此,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为古代三大青铜瑰宝的虢季子白盘就由国家珍藏保护起来,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咸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一、推翻封建帝制,新文人瓷闪亮登场  1898年6月11日
期刊
山西古称“晋”,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到今山西境内的唐国故地,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地有河名晋水,所以改唐为晋,自称晋侯。经过几代晋侯的努力,晋国逐渐从“方百里”的小诸侯国跻身“春秋五霸”之列,称雄中原百余年。关于这段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被孜孜不倦的考古人揭开后,出土了大量有关晋文化的文物,其中以玉器为大宗,最为引人瞩目。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有各种礼玉,像玉戈、玉璧、玉璜、玉圭等;还出土了
期刊
清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怡情养性的士大夫文人画日见衰微,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书画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流派。画家们继承陈淳、徐渭以来的水墨写意花卉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以苍劲酣畅的笔法,淋漓的墨色,鲜艳强烈的敷彩,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文人画的新途径。此时一直到民国,社会上流行一堂四屏的画轴,即花鸟四条
期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如藏族使用藏文,蒙古族使用蒙文,新疆少数民族使用回文,云南纳西族也有几近失传的纳西文……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在铜镜上尚未发现过,或者说他们当时没有制造铜镜的条件或技术。尽管如此,仍有极其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字镜出现,它像晨曦中闪烁的星星,是中国灿烂辉煌的铜镜史中的奇葩。今将本人收藏及所知的几种少数民族文字镜从历史的背景加以探讨。  一、契
期刊
一位资深藏友转让给我一面西汉四乳草叶纹青铜镜(见图1、2)。镜直径13.8厘米,厚0.2厘米,重260克,2012年9月末出土于汉江、月河交汇处的沉船中。据他叙述,收到时铜镜锈迹斑斑,经水泡、除锈后,背面花纹才显露出来,敲击呈木声,重量很轻,显示其铜质已经矿化。镜作圆形,正面近似平面,背面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阳雕两道宽平方栏,格内每边刻篆体三字铭连续铭文为十二字:“日有,宜酒食,长富贵,乐毋事。
期刊
王拯(1815-1876年),初名锡振,字定甫,号少鹤,又号龙壁山人,广西马平(今柳州)人。清著名文学家,善书画、诗词,被誉为“清末广西四大词人”之一,在词方面影响较大。著有《龙壁山诗文集》、《茂陵秋雨词》等。  王拯自小父母双亡,家贫如洗,7岁就投靠守寡亦贫寒的姐姐,姐姐平日靠替人洗衣维持生计,但她却不遗余力地支持弟弟读书,希望以后会有出息。王拯聪颖好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进士,被任
期刊
邢窑白釉执壶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  此件白釉执壶是唐代邢窑产品,高19厘米,釉面洁白光润,胎质坚硬,达到了陆羽所谓“类雪”、“类银”乃至“白胜霜雪”的程度。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娴熟,在造型上是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壶身的
期刊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宋代铜镜铸造出现了重要变化,在沿袭、模仿唐镜形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宋代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  宋代铸镜造型独特而多样,题材丰富而写实,纹饰纤细而秀丽,制作简洁而实用。尤其是在铜镜上创造性地铸上长柄,突破了中国古代铜镜一向以钮系悬挂的习惯,是铜镜形制上一次重大的革新,成为宋镜一大特色。可以讲,有柄镜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决不能看做是圆形镜上仅多了一个把柄而已,它有着深厚
期刊
钧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瓷器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多种窑变色彩。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而且还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釉裂开片中还出现了各种生动美妙的窑变效果,形成了钧釉的独有特色,从而确立了钧瓷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从工艺及审美的角度来论述古代钧瓷釉色的特征及变化。  一、唐代(7—1
期刊
杨飞云不商业。他甚至连专业模特都不用  他最常画的是自己的妻子,他追求古典油画的美感与质感  他今年快50岁了,一年只画五六幅作品  不是说他不勤奋,而是他太用心  对一个画家来说,这样的产量确实不多,但对半个哲学家来说,思考的空间已经足够大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央美院的油画系教授杨飞云,但几乎每一个学画的人都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和摄影记者一道前往采访,因为11月7日杨飞云的个人画展即将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