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骞是央视二套的当家花旦,不论是情感、经济、生活还是体育类节目,她都能掌控节奏,展现出独特的主持风格,尤其她主持的名牌栏目《交换空间》,收视率很高,赢得了很多家庭的喜爱!其实在荧屏背后,王小骞还是个教女有方的好妈妈。2019年春,她和丈夫、《档案》栏目主持人谭江海一起参加了亲子育儿节目《全能爸妈》,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和家教秘籍——
“丁克”15年,高龄生女
“70后”王小骞和丈夫谭江海,既是北广播音系同学,也是山东老乡,两人在校园里就相恋了。1999年8月,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他们租住在北京电视台后面一个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直到2007年,他们才在单位附近买了一套房。当时,眼看昔日同学、朋友都有了孩子,他们却不急不躁。因为两人平时工作都非常忙,王小骞主持的《每日佳艺》《正大综艺》等节目颇受观众喜爱,谭江海上班第二年就获得了全国百优主持人光荣称号,主持的《档案》口碑也非常好。两人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王小骞担心要孩子会影响事业,而谭江海是个丁克主义者,对要孩子更是不操心,还不无担忧地对妻子说:“养孩子责任太大,万一教育不好学坏了,孩子吸毒、偷东西了怎么办?到时候做父母的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啊?咱们两人过挺好的。”于是,生孩子的事就被两人搁置了。
其实,王小骞心里也清楚,经过事业上的多年打拼,老公想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活得轻松点,她能够理解。但孩子的到来,真像丈夫描述的那样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吗?怀着这样的疑问,在夫妻俩做了15年“丁克一族”后,她试探着对老公说:“其实孩子学不学好得看父母的教育和造化。将来我们两个必定会有一个人先死,要是你先死了,剩下我一个孤老太太孑然一身,那种凄凉晚景我可受不了。”王小骞的话戳中了谭江海敏感的神经。
经过与丈夫深入沟通,王小騫决定,还是要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到了40岁,如果再不下决心,恐怕会错过生育机会。可当她真正开始备孕后才发现,想怀孕并不是那么容易。为此,王小骞先后做了三个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输卵管造影术、观察宫腔内环境的微创全麻手术。那段时间,她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生不了孩子了。
好在,经过一系列磨难,2014年4月22日,王小骞终于喜得千金。躺在手术台上,她仍然关注着孩子的每一项指标,哭声响亮——有自主呼吸;面色红润——不缺氧;肌张力良好,一切都好,满分。“孩子,你真争气!”王小骞是笑着被推出手术室的,眼角挂着喜悦的泪珠。
王小骞给女儿取名早早,那个曾坚定要做丁克的谭江海,如心肝宝贝般将女儿捧在了手里。为了早早的生活起居有保障,王小骞请来了月嫂,自己则适当减少工作量。谭江海也调整了工作节奏,尽量抽出时间多陪女儿。
拒做“虎妈”,培养孩子好品性
王小骞庆幸自己做母亲的时候心理已经成熟,无论是见识、知识结构还是学习能力,都足以支撑她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也正因如此,在与女儿的相处中,她比一般妈妈做得更加科学。比如她与女儿互动非常早,在女儿对外界的声音刚有反应的时候,她就每天跟女儿“交流”:“宝贝,今天妈妈给你唱两首新歌,《虫儿飞》和《捉泥鳅》。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她美滋滋地唱起新歌,女儿一开始听得很“认真”,但没过一会儿就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而且,她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成为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早早1周岁以后,似乎能听懂妈妈的话了。有一次搭积木的时候,早早表现得有些急躁,积木没搭好就发脾气哭闹。王小骞耐心劝慰女儿:“宝贝儿,不要着急,慢慢来!”让王小骞惊喜的是,她的微笑和温柔劝慰,真的让早早安静了下来。接着,在妈妈引导下,早早重新尝试用积木搭建房子,后来还真的成功了。王小骞由此认识到,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发脾气时,需要家长温柔的鼓励与安慰,家长万万不能跟着孩子发脾气甚至责骂孩子。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女儿2岁时,王小骞经常在与她的游戏中学牛叫学狗爬,还学着狗的样子吐舌狂喘,告诉早早狗狗吐舌头是为了散热。她还趴伏在地上扮大马,跟女儿玩骑马的游戏,不但女儿玩得不亦乐乎,她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时下,不少家长都把培养“神童”作为家教目标,逼着孩子从小学习奥数、钢琴、绘画等,完全不顾孩子的天性。王小骞和老公拒做“虎妈狼爸”,而且从内心都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有特别突出的成就,而是衷心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好品性的人。为此,夫妻俩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女儿的良好习惯和品德。
王小骞认为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如今的孩子除了忙着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别的事都被家长包办了。孩子的双手似乎只会用来写字和操作键盘,原始的劳动功能得不到激发,不少孩子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妈宝”,动手能力极差。王小骞坚信一个道理,一个人手脚勤了,脑子才会勤。她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女儿干活,在劳动中成长。
王小骞家的饭菜通常比较清淡,但色泽鲜艳。她认为,饭菜不仅仅是用嘴来品尝的,还应该是用眼来“吃”的,看起来必须赏心悦目。只要不出差,她每天都会为家人制作营养丰富、富有创意的午餐。她做的午餐,除了营养搭配合理,还会从颜色、造型上下功夫,着力给孩子增添一些生活情趣。而且,下厨的过程中她常常有意识地邀请女儿做帮手,让早早帮着洗菜、擀饺子皮等。虽然女儿像做游戏一样,经常帮倒忙,但王小骞从来不阻止或责怪女儿,而是鼓励她大胆尝试。渐渐地,早早对厨房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只要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就会自觉地去给妈妈帮忙。
一天,一家人郊游来到一个农场采摘,早早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自己摘了一个红彤彤的西红柿。王小骞鼓励地朝她点点头,女儿受到鼓舞,不一会儿就摘了小半篮子西红柿,后来又摘了很多草莓。王小骞挑了一个大草莓洗干净让女儿吃,故意问她:“你尝尝,跟我们平时吃的草莓一样不一样?”早早甩了甩酸疼的胳膊告诉妈妈:“这个更好吃,因为是我自己摘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王小骞每天在家里都会给早早安排不同的任务,不会的就让她自己学,比如洗碗、扫地等。完成任务后,她会适当奖励女儿零用钱。就这样,早早在劳动中尝到了收获的快乐,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生活要用双手来创造。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见4岁的早早竟能像模像样地干家务,颇感惊讶,就问王小骞是怎么教育的。王小骞笑道:“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多干活多流汗,并让她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喜悦!”
除了劳动,王小骞还重视从家庭出发培养女儿的环保意识。她和丈夫每天都会一丝不苟地把垃圾按规定进行分类,让女儿明白,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减负。同时,她还从小教育早早,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一天,他们一家人和朋友一起到北京郊外登山。从山脚走到半山腰共花了1个多小时。一到半山腰,大家都停下来休息,朋友家的孩子拿出一瓶水,把水喝光后随手把空瓶子往山坡下一扔。瓶子滚下山坡,滚出二三十米远,早早却主动下去把空瓶子捡了起来,说等一会儿看见垃圾桶了再扔进去。她还小大人儿似的委婉批评了那个小朋友不爱护环境。王小骞看在眼里,十分欣慰。
让女儿身心健康快乐“疯”长
当然,和许多妈妈一样,王小骞也因为孩子有坏毛病和女儿发生过冲突。比如,早上该去幼儿园时,早早爱磨蹭,刷着牙又去干别的。王小骞是急性子,做事向来风风火火,加上着急上班,所以就会催促女儿,甚至因此跟女儿“吵架”。经过几次这样的冲突之后,王小骞开始琢磨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后来,她想到的办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征求孩子的意见,跟女儿商量着来,语气温和而坚定地跟女儿提要求;第二步,跟女儿讲明母女俩总是发生冲突的不良后果,会导致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情;第三步,教给女儿改变坏习惯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科学安排时间等。当女儿有了进步,或者改掉了不良习惯,她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这个办法很管用。不到一个月,早早变得利索起来,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王小骞由此得出结论:“孩子有了坏习惯,单靠批评和讲道理还不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实是个专业的技术活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跟同龄小伙伴发生冲突,甚至经常跟小伙伴闹矛盾。一天,早早和邻居家的一个小妹妹玩,对方想要她的玩具,跟她发生了争抢,并生气地朝她手上咬了一口。早早疼得大哭。王小骞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她马上上前询问:“早早你的手疼吗?让妈妈看一下。这么深的牙印,一定很疼吧?妹妹抢你的东西,还咬你,你一定很生气吧?”早早点头。她把女儿抱到腿上坐好,接着说:“看到你受伤妈妈很心疼,但是你没有反击,去咬或者去打妹妹,妈妈觉得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很棒。”女儿顿时不哭了,还露出了笑容。后来那个小女孩走过来向早早道歉,说:“对不起姐姐,我不该咬你。”就这样,俩孩子马上又玩在了一起。
还有一次,王小骞去幼儿园接孩子,发现早早脸蛋儿上被咬了一圈又圆又紫的大牙印儿。她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午睡时早早和一个小男孩的床挨得很近,两个小孩都没睡觉,就闹着玩儿,其间小男孩不知为什么就下嘴咬了她一下。王小骞问女儿:“你被咬了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早早却懂事地说:“小朋友们都在睡觉,我怕影响别人。”王小骞听了点点头,说:“早早懂得为别人着想,不影响别人午睡,做得对。”尽管看到女儿受伤十分心疼,但王小骞并没有第一时间插手干预和指责,而是相信和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她认为,自己作为家长,要尽量不去插手孩子之间的事,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她说:“事实上,经过家长的冷静处理,孩子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出主意,比如教孩子被人打了要坚决打回去,这样做是在误导孩子,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妈妈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王小骞给自己定的規矩。尽管平时很忙,除了主持电视节目,要管理家庭琐事,王小骞还亲自接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她把不少时间花在了自己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陪早早一起去体育场、一起去滑冰,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她希望女儿快乐“疯”长,也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如今早早已经5岁了,小姑娘健康活泼,妈妈成了她崇拜的偶像。尤其在待人接物上,她跟妈妈学会了很多技巧,显得很“老练”,即使和陌生孩子第一次见面,她也会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然后很快就能和小朋友快乐地玩在一起,显示出很强的社交能力。
2019年春,王小骞和丈夫谭江海参加了亲子育儿类节目《全能爸妈》,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和独门教育秘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说起带孩子,谭江海在现场懊悔不已,自曝粗心大意。他说:“孩子刚过1岁生日,正是站不稳也走不稳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在家荡秋千,平时都系安全带,就有那么一次图省事,没系。孩子荡秋千正高兴时,电话响了,我就回身接了一下电话,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从秋千上翻了下来,头磕在了地上,嘴都给磕破了。当时孩子号啕大哭。我吓坏了,赶紧把她送到了儿童医院。因为女儿当时实在太小了,需要用布条把她整个脑袋捆住才能缝针,可把我心疼坏了。妻子没有当场爆发,我很清楚那需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力,也十分感谢她的宽容。”这次意外发生之后,谭江海称自己是“吃一堑长一智”,从此带孩子格外小心,生怕孩子再出状况。
而在王小骞看来,作为一个妈妈,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但女儿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环境,都需要父母去教她。
她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女儿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能以良好心态去处理,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
【编辑:冯士军】
“丁克”15年,高龄生女
“70后”王小骞和丈夫谭江海,既是北广播音系同学,也是山东老乡,两人在校园里就相恋了。1999年8月,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他们租住在北京电视台后面一个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直到2007年,他们才在单位附近买了一套房。当时,眼看昔日同学、朋友都有了孩子,他们却不急不躁。因为两人平时工作都非常忙,王小骞主持的《每日佳艺》《正大综艺》等节目颇受观众喜爱,谭江海上班第二年就获得了全国百优主持人光荣称号,主持的《档案》口碑也非常好。两人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王小骞担心要孩子会影响事业,而谭江海是个丁克主义者,对要孩子更是不操心,还不无担忧地对妻子说:“养孩子责任太大,万一教育不好学坏了,孩子吸毒、偷东西了怎么办?到时候做父母的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啊?咱们两人过挺好的。”于是,生孩子的事就被两人搁置了。
其实,王小骞心里也清楚,经过事业上的多年打拼,老公想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活得轻松点,她能够理解。但孩子的到来,真像丈夫描述的那样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吗?怀着这样的疑问,在夫妻俩做了15年“丁克一族”后,她试探着对老公说:“其实孩子学不学好得看父母的教育和造化。将来我们两个必定会有一个人先死,要是你先死了,剩下我一个孤老太太孑然一身,那种凄凉晚景我可受不了。”王小骞的话戳中了谭江海敏感的神经。
经过与丈夫深入沟通,王小騫决定,还是要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到了40岁,如果再不下决心,恐怕会错过生育机会。可当她真正开始备孕后才发现,想怀孕并不是那么容易。为此,王小骞先后做了三个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输卵管造影术、观察宫腔内环境的微创全麻手术。那段时间,她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生不了孩子了。
好在,经过一系列磨难,2014年4月22日,王小骞终于喜得千金。躺在手术台上,她仍然关注着孩子的每一项指标,哭声响亮——有自主呼吸;面色红润——不缺氧;肌张力良好,一切都好,满分。“孩子,你真争气!”王小骞是笑着被推出手术室的,眼角挂着喜悦的泪珠。
王小骞给女儿取名早早,那个曾坚定要做丁克的谭江海,如心肝宝贝般将女儿捧在了手里。为了早早的生活起居有保障,王小骞请来了月嫂,自己则适当减少工作量。谭江海也调整了工作节奏,尽量抽出时间多陪女儿。
拒做“虎妈”,培养孩子好品性
王小骞庆幸自己做母亲的时候心理已经成熟,无论是见识、知识结构还是学习能力,都足以支撑她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也正因如此,在与女儿的相处中,她比一般妈妈做得更加科学。比如她与女儿互动非常早,在女儿对外界的声音刚有反应的时候,她就每天跟女儿“交流”:“宝贝,今天妈妈给你唱两首新歌,《虫儿飞》和《捉泥鳅》。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她美滋滋地唱起新歌,女儿一开始听得很“认真”,但没过一会儿就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而且,她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成为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早早1周岁以后,似乎能听懂妈妈的话了。有一次搭积木的时候,早早表现得有些急躁,积木没搭好就发脾气哭闹。王小骞耐心劝慰女儿:“宝贝儿,不要着急,慢慢来!”让王小骞惊喜的是,她的微笑和温柔劝慰,真的让早早安静了下来。接着,在妈妈引导下,早早重新尝试用积木搭建房子,后来还真的成功了。王小骞由此认识到,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发脾气时,需要家长温柔的鼓励与安慰,家长万万不能跟着孩子发脾气甚至责骂孩子。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女儿2岁时,王小骞经常在与她的游戏中学牛叫学狗爬,还学着狗的样子吐舌狂喘,告诉早早狗狗吐舌头是为了散热。她还趴伏在地上扮大马,跟女儿玩骑马的游戏,不但女儿玩得不亦乐乎,她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时下,不少家长都把培养“神童”作为家教目标,逼着孩子从小学习奥数、钢琴、绘画等,完全不顾孩子的天性。王小骞和老公拒做“虎妈狼爸”,而且从内心都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有特别突出的成就,而是衷心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好品性的人。为此,夫妻俩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女儿的良好习惯和品德。
王小骞认为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如今的孩子除了忙着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别的事都被家长包办了。孩子的双手似乎只会用来写字和操作键盘,原始的劳动功能得不到激发,不少孩子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妈宝”,动手能力极差。王小骞坚信一个道理,一个人手脚勤了,脑子才会勤。她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女儿干活,在劳动中成长。
王小骞家的饭菜通常比较清淡,但色泽鲜艳。她认为,饭菜不仅仅是用嘴来品尝的,还应该是用眼来“吃”的,看起来必须赏心悦目。只要不出差,她每天都会为家人制作营养丰富、富有创意的午餐。她做的午餐,除了营养搭配合理,还会从颜色、造型上下功夫,着力给孩子增添一些生活情趣。而且,下厨的过程中她常常有意识地邀请女儿做帮手,让早早帮着洗菜、擀饺子皮等。虽然女儿像做游戏一样,经常帮倒忙,但王小骞从来不阻止或责怪女儿,而是鼓励她大胆尝试。渐渐地,早早对厨房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只要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就会自觉地去给妈妈帮忙。
一天,一家人郊游来到一个农场采摘,早早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自己摘了一个红彤彤的西红柿。王小骞鼓励地朝她点点头,女儿受到鼓舞,不一会儿就摘了小半篮子西红柿,后来又摘了很多草莓。王小骞挑了一个大草莓洗干净让女儿吃,故意问她:“你尝尝,跟我们平时吃的草莓一样不一样?”早早甩了甩酸疼的胳膊告诉妈妈:“这个更好吃,因为是我自己摘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王小骞每天在家里都会给早早安排不同的任务,不会的就让她自己学,比如洗碗、扫地等。完成任务后,她会适当奖励女儿零用钱。就这样,早早在劳动中尝到了收获的快乐,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生活要用双手来创造。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见4岁的早早竟能像模像样地干家务,颇感惊讶,就问王小骞是怎么教育的。王小骞笑道:“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多干活多流汗,并让她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喜悦!”
除了劳动,王小骞还重视从家庭出发培养女儿的环保意识。她和丈夫每天都会一丝不苟地把垃圾按规定进行分类,让女儿明白,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减负。同时,她还从小教育早早,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一天,他们一家人和朋友一起到北京郊外登山。从山脚走到半山腰共花了1个多小时。一到半山腰,大家都停下来休息,朋友家的孩子拿出一瓶水,把水喝光后随手把空瓶子往山坡下一扔。瓶子滚下山坡,滚出二三十米远,早早却主动下去把空瓶子捡了起来,说等一会儿看见垃圾桶了再扔进去。她还小大人儿似的委婉批评了那个小朋友不爱护环境。王小骞看在眼里,十分欣慰。
让女儿身心健康快乐“疯”长
当然,和许多妈妈一样,王小骞也因为孩子有坏毛病和女儿发生过冲突。比如,早上该去幼儿园时,早早爱磨蹭,刷着牙又去干别的。王小骞是急性子,做事向来风风火火,加上着急上班,所以就会催促女儿,甚至因此跟女儿“吵架”。经过几次这样的冲突之后,王小骞开始琢磨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后来,她想到的办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征求孩子的意见,跟女儿商量着来,语气温和而坚定地跟女儿提要求;第二步,跟女儿讲明母女俩总是发生冲突的不良后果,会导致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情;第三步,教给女儿改变坏习惯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科学安排时间等。当女儿有了进步,或者改掉了不良习惯,她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这个办法很管用。不到一个月,早早变得利索起来,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王小骞由此得出结论:“孩子有了坏习惯,单靠批评和讲道理还不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实是个专业的技术活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跟同龄小伙伴发生冲突,甚至经常跟小伙伴闹矛盾。一天,早早和邻居家的一个小妹妹玩,对方想要她的玩具,跟她发生了争抢,并生气地朝她手上咬了一口。早早疼得大哭。王小骞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她马上上前询问:“早早你的手疼吗?让妈妈看一下。这么深的牙印,一定很疼吧?妹妹抢你的东西,还咬你,你一定很生气吧?”早早点头。她把女儿抱到腿上坐好,接着说:“看到你受伤妈妈很心疼,但是你没有反击,去咬或者去打妹妹,妈妈觉得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很棒。”女儿顿时不哭了,还露出了笑容。后来那个小女孩走过来向早早道歉,说:“对不起姐姐,我不该咬你。”就这样,俩孩子马上又玩在了一起。
还有一次,王小骞去幼儿园接孩子,发现早早脸蛋儿上被咬了一圈又圆又紫的大牙印儿。她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午睡时早早和一个小男孩的床挨得很近,两个小孩都没睡觉,就闹着玩儿,其间小男孩不知为什么就下嘴咬了她一下。王小骞问女儿:“你被咬了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早早却懂事地说:“小朋友们都在睡觉,我怕影响别人。”王小骞听了点点头,说:“早早懂得为别人着想,不影响别人午睡,做得对。”尽管看到女儿受伤十分心疼,但王小骞并没有第一时间插手干预和指责,而是相信和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她认为,自己作为家长,要尽量不去插手孩子之间的事,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她说:“事实上,经过家长的冷静处理,孩子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出主意,比如教孩子被人打了要坚决打回去,这样做是在误导孩子,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妈妈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王小骞给自己定的規矩。尽管平时很忙,除了主持电视节目,要管理家庭琐事,王小骞还亲自接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她把不少时间花在了自己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陪早早一起去体育场、一起去滑冰,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她希望女儿快乐“疯”长,也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如今早早已经5岁了,小姑娘健康活泼,妈妈成了她崇拜的偶像。尤其在待人接物上,她跟妈妈学会了很多技巧,显得很“老练”,即使和陌生孩子第一次见面,她也会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然后很快就能和小朋友快乐地玩在一起,显示出很强的社交能力。
2019年春,王小骞和丈夫谭江海参加了亲子育儿类节目《全能爸妈》,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和独门教育秘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说起带孩子,谭江海在现场懊悔不已,自曝粗心大意。他说:“孩子刚过1岁生日,正是站不稳也走不稳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在家荡秋千,平时都系安全带,就有那么一次图省事,没系。孩子荡秋千正高兴时,电话响了,我就回身接了一下电话,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从秋千上翻了下来,头磕在了地上,嘴都给磕破了。当时孩子号啕大哭。我吓坏了,赶紧把她送到了儿童医院。因为女儿当时实在太小了,需要用布条把她整个脑袋捆住才能缝针,可把我心疼坏了。妻子没有当场爆发,我很清楚那需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力,也十分感谢她的宽容。”这次意外发生之后,谭江海称自己是“吃一堑长一智”,从此带孩子格外小心,生怕孩子再出状况。
而在王小骞看来,作为一个妈妈,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但女儿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环境,都需要父母去教她。
她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女儿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能以良好心态去处理,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