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丹青伴不愿做王侯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徽宗赵佶注定是要扬名在人类的两个不同领域—古往今来皇帝中唯有他的书画最好、今来古往画家中也唯有他的官做得最大。
  寥寥调侃之语作为开篇不免显得有失庄重。但赵佶生在帝王之家何尝不是一个具有很大讽刺意味的事情呢?他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本应该是一条能成为游泳健将的鱼,但造化弄人却生在了鸟巢,被安上了一双期待展翅翱翔、但又飞不起来的翅膀,最后却是苦了那双渴望大海的眼睛。
  对诗人来说,言为心声;对画家,丹青何尝又不是表露自己心声的载体呢?
  细赏这幅《腊梅山禽图》。一株腊梅斜出,枝干被山雀所压略弯,但依然劲挺欲直伸,极富弹性,一对山雀一正一背相互依偎倚正相生,枝头几点黄梅怒放,似有阵阵清香袭来。瘦金体右下题款和左下跋诗以及腊梅根部两丛花草,弥补了因鸟在画中心比重较大而显头重脚轻之弊病。整体刻画工整细腻,疏朗有致,明快大方。
  我们来看看这首跋诗:前两句“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枝头上的山雀生活安逸舒适甚至有些懒散,梅花轻柔的花粉伴着淡淡的花香飘散在四周。后两句“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通常的解释会由“山雀”联想到古语“白头同所归”,意指朋友间情谊坚贞,白头不渝;而“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朱红色、青色,其画色不易泯灭,故以此二句喻友谊坚贞,指着山雀,表白千年不变的心意,借禽鸟之情来表明人间友情和爱情的坚贞。
  联想到赵佶的生平所作所为,笔者认为此句还是不要太引申的好,或可以直接依表面意思译为:我酷爱绘画,也已经和绘画艺术私定了终身,那么无论千秋万代即便是我白发苍苍也会至死不渝。
  为什么说通常的解释显得不甚合理呢?
  我们对古人委婉的表达所犯的错误就是经常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解释古人,这显然是不甚恰当的。对一首历史上的诗词或者画作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观察和解释,才能得出更合乎真相的结论。
  赵佶作为一个帝王,他会有真正的朋友吗?当然,作为一个自然状态存在的人来说,他肯定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纯粹的友谊!但会有人给他吗?有人敢给他吗?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皇帝贵为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已经脱离人的范畴而被奉为神,而凡人对神有的只是仰慕和崇拜。所以,这个职业决定了他一定是孤独的。历史上皇帝们都自称为孤、寡人,这也许是原因之一吧。这个孤独却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孤独,作为皇帝想要多少热闹就可以有多少热闹,然而这个孤独一定是内心的。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赵佶内心肯定要比常人更能敏感地感受到这份孤独,这种的不可为外人道也没有外人听的孤独恐怕只有寄语于艺术了!
  真正的友情和真正的爱情一样,当事人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
  人格上的平等。
  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吸引,就像两块磁铁一样彼此的吸引。
  我们再回到画面上,腊梅开放的季节是寒冬,且花期较长,这个季节能开花的草本植物本就不多,而画作底部随腊梅一起开放的草本植物通说是萱草,而萱草的开放时间是在夏季的六至七月份之间,花期仅为一天。
  很明显,这是一个常识上的错误,可作者偏偏就安排了这个错误。
  一冷一热,一长一短。
  如果作者不是想委婉地表达什么而只是想着平衡画面的比例,他完全可以在相同的位置安排上不同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把盛开的萱草画上不可。
  古人赵佶早已烟消云散,我们不知道他作画的时候内心世界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皇帝赵佶和画家赵佶还存在,一是凭借史书而存在,一是凭借画作而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和画作来窥见一些端倪。
  作为皇帝的赵佶这一辈子可谓坎坎坷坷。继位之时已近而立,应该是才智能力都已定型的时候。继位又很仓促,在哲宗病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向皇后立为帝。他本来的人生目标可能是做个衣食无忧的亲王,专心致志搞自己的书法丹青艺术,但造化弄人却偏偏被推向了帝王的宝座。事发突然,加之本就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治国理政被他搞得一塌糊涂,还有金国的不断袭扰,历经“靖康之难”,差点把大宋王朝覆灭殆尽,后虽有南宋的苟延残喘,但北宋因赵佶而亡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形下四周形势好比漫长的寒冬,虽然皇帝这个宝座可以提供一个山雀歇息的地方和梅花飘散的香气,但枝头的摇摇欲坠和寒冷的冬天还是让山雀感到一丝不安,但彼此的依偎还可以继续让自己的内心就这么慵懒着不愿去进取,显露出得过且过、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后面的宋代皇帝割地议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表现也无不阐述了整个大宋帝国从上到下这样一种鸵鸟心理。
  再来说说作为艺术家的赵佶,除去精美的绘画艺术外,书法艺术也可谓登峰造极,他别具一格的“瘦金体”占据了中国书法史上一席重要之地。他的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屈铁断金”般强烈的个性色彩,给人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从此画的题款和跋诗中我们可见“瘦金体”的不凡风采。
  每一个艺术家从内心深处其实都是渴望社会安定祥和的,因为这样才会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赵佶也应该是最向往“温暖的夏日”的,但事实却是偏偏身处“寒冷的冬天”,冻得发抖的身体也只能栖息在顶风开放的腊梅的枝头。但这并不妨碍他向往温暖的夏日那仅开一天的萱草!
  难道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如果真是这样,这后面的题跋诗其实也可改为:倦禽憩枝头,梅粉弄轻柔;唯愿丹青伴,不愿做王侯。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初夏之际的遵义,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馨香。笔者来自刚呈春色的北方,身处风光迤逦的迷人景色之中,心情自然格外欢畅。在参观完遵义会议纪念馆之后,我和友人来到了与其毗邻的遵义民俗博物馆。  遵义民俗博物馆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同位于遵义市红军街上,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纪念馆展览的是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斗争史,而民俗博物馆展现的是华夏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一部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这里一
期刊
安徽省博物馆主办的“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自对外展出以来,观赏者络绎不绝。展出的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白描、版画、水粉、雕塑等120余件,题材多样,视野广阔,风格独特。“这样的画是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位观赏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潘玉良原名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扬州,父母早逝,13岁被卖到芜湖,沦落青楼,幸得时任芜湖海关监督、安徽桐城人潘赞化为其赎身,后结为伉俪,遂改名潘玉良,定
期刊
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温州制瓷业历史悠久,从这一地区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分析,瓯窑创烧之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瓯越先民就已经烧造出印纹陶,到了晚商至西周时期,已掌握了原始瓷器的制作技术。据考古调查材料表明,温州在东汉晚期就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是浙江最早生产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六朝时期,温州地区制瓷技术更趋成熟,地方特色明显,进入繁盛阶段。因其古窑址多在瓯江之滨,被后人称之为“瓯窑”
期刊
前不久,埃及千年神庙出现“到此一游”一事,引发国人热议。事后得知,“肇事者”是南京一初中生,这位闯了祸的孩子立时成了千夫所指。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在得知此事时也觉得很没面子——丢人怎么能丢到国外呢?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其实出现这种状况,并非偶然,这件事其实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存在?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人都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的本能,只是各人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到此一游”或
期刊
李斌权简介  李斌权,1965年生,籍贯山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音乐书法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作品先后在保利、翰海、传是等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被奥地利、英国、日本、香港等海内外团体和个人广泛收藏,反响强烈。  壁书古已有之,唐怀素、五代杨凝式等皆擅此艺,虽无遗迹可观,却有佳话流传,今日壁书似已绝迹,岂料近日中国书法音乐会上,久违之壁书重放光彩,主演李斌权先生在丈二匹大小之墙面上挥
期刊
蓝瑛是我国明末清初的画家,曾有美术史家把他列为“浙派”,对此,有专家学者提出异议认为:蓝瑛与戴进之间既无师承关系,在绘画面貌、艺术风格上也大相径庭,故不应因二人同处浙江杭州而列为同一画派—浙派。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蓝瑛倡为武林派”,蓝瑛和他的追随者们应称为“武林派”。我们知道,画史上有一些画家因种种原因没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资料,使后人很难从他们一生的行踪、生活背景、个性脾气、思维方式中
期刊
有谓物以人名、书以艺精、文以意深。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前些年在开展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幅清代武昌知府陈树屏手书对联,就具有上述特征,特别是这幅书法对联,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来收藏,其价值即显得尤为珍贵。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此对联质地为宣纸,长125厘米,宽28厘米。上联为“勤俭黄金本”,下联为“诗书丹桂根”。题款为“介庵”。在题款两字中间及下边各钤有一方红色印章(如图)。从此联书法艺
期刊
在这里讲话,我自己觉得有点班门弄斧,在座的专家、学者全都是我的老师,所以我有点紧张。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把石峁遗址器物的收集过程给大家做个介绍。  这两天研讨会上大家看到的玉器,不是正规的出土物,而是通过我多年收集起来的。我认为,收藏是进行考古和研究的一个很不错的过程和方式。有些专家一听到收藏品,就会另眼相待,这个东西脱离了出土地,对它的整体性就有一种怀疑。当然我不反对有这样的意见。大家在会上看
期刊
“北宋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小,任凭顽铁买汪山!”这首诗中描述的便是北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在钱文中的传神表现与精湛工艺,其中亦隐含了当时铜源短缺,官家及民间滥铸、盗铸铜钱和铁钱,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经济衰退、通货急剧膨胀的一个缩影。  北宋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作为一个皇帝,在位时崇尚书画艺术,在书法造诣上虽享有极高声誉,却不善治国,其能为帝倒像是历史开的一个错误
期刊
在考古界,王长启老师是个有名的“全才”,无论是瓷器、玉器还是字画和青铜器,他均有涉足,并且都做到了精通。有人说王老师是“火眼金睛”,任何文物只要在他眼前一放,不仅真假立刻就可分辨,并且还能举一反三说出许多与此文物相关的专业知识,让你心服口服。多数人都说王老师是个奇才,而我却想说王老师是考古界一本真人版的“百科全书”,让您阅不尽、看不完,难以企及,由衷佩服,令人景仰。  名师出高徒  提到今天王长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