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语境下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新媒介得以不断涌现,并得到了迅速普及。新媒介已广泛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本文在阐释校园文化的涵义的基础上,从网络语境下新媒介的涵义及特点论述其对传统校园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关键词: 新媒介 校园文化 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普及,新媒介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媒介带来的不同于以往的参与方式,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与影响,这影响有利有弊,有好也有坏,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引导,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的、与社会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从广义上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学生思想、人才培养、学习风气、文化艺术活动。[1]
  二、新媒介的涵义及特点
  (一)新媒介的涵义。
  新媒介是指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的媒介的新介质、新载体,是高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载体。在强大的网络技术、信息储备和超文本链接技术的支持下,依附于手机、PC、互联网等物质载体而不断涌现的手机短信息、互联网聊天软件(QQ,MSN等)、Blog、BBS、播客、掘客、电子刊物等便构成了今天新媒介的主体,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冲击着原有的传统观念。
  (二)新媒介的特点。
  1.新媒介依附载体的易获得性与易操作性。
  手机、PC、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的主要依附载体,由于技术进步,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让还处于消费者阶段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能够以可以承受的价格去拥有它。其次,由于其本身功能的不断完善,成本价格的降低及“先行者”的引导示范,大学生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得到它。同时,新媒介的使用技术门槛低,为新媒介的推广普及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在大学生较为流行的QQ-Zone、手机短信息、Blog、拍客、BBS等都由服务商提供了成熟模板,其“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及免费使用的运营模式,都成为吸引大学生加入其中的有力条件。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8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4400万人,学生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19.3%,达到4709.2万人。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高达5.5亿人,高校学生普及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手机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备要件。
  2.新媒介表述主体的虚拟性及自我满足性。
  在网络语境下,观点表述者首先可以实现“隐身”,用符号“代言”,避免因自身观点的对误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带来“麻烦”,进而可以自由陈述观点,没有后顾之忧。其次,表述者在具备基本依附载体的条件下,可以随时随地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观点陈述,而不必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畅所欲言的机会,进而获得满足感。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共享者、创造者和评论者。
  3.新媒介参与者的主体性与互动性。
  作为网络语境下的新媒介,观点陈述者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自由上传自身观点,实现内容的公开共享,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介的信息“把关人”审核制,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主体性明显,满足其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需要,积极性得以提高。[2]此外,新媒介能同时提供与受众的信息与情感的同步交流、知识经验的探讨、个性意见、网络作品的发表等。作为新媒介最基本、最显著的特质,其交互性和开放性在校园新媒介信息的传播上表现更为突出,它与其主体受众——大学生的求新、求快、寻求交流的认知方式、阅读方式和心理需求无论是在传播内容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吻合和统一。
  三、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目前,网络语境下的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和信息上的传递与获取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媒介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更加繁荣,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
  1.新媒介进一步开辟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极大调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新媒介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参与载体,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地域、时空限制及表现形式的单一枯燥性。大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文字、视频、Flash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2.新媒介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青年学生在从汹涌的网络文化信息库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特点的元素的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擅长的新媒介载体将以前通过传统媒介手段不易、不方便展示的具有“独创性”的内容呈现出来,交流经验,抒发情感,共享体会,极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3.新媒介进一步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包容性。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含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新媒介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介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激发互动,增强效果;管理者可以通过具有“民间”性质的新媒介载体(如BBS,Blog等)问计于民,自查得失,掌握动态,舆论引导,化解矛盾,改善环境,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如:复旦大学校园网“网上辅导员,以及自己所在学校的针对女生工作而开设的“女生BLOG”等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工作平台,都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网络新媒介使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宣传环境、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
  (二)新媒介在对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给高校师生们的学习生活、价值塑造、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1.新媒介表述主体的自主性与虚拟性削弱了责任意识,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新媒介环境下,表述主体表述“随意性”被极度放大,而不论表述内容正确与否。大学校园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和阵地,但在这种张力施展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个体价值观的偏差和错误,导致行为方式上的自我封闭、任意宣泄、对外破坏等举动,而新媒介的出现又为这种个别思想现象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对周边群体也起着连锁效应,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介的互动性与自我满足性引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新媒介从产生开始就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其本身较强的互动性与自我满足性更是加重了大学生对其的依赖,使大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进而发展为病态的网络沉溺。[4]上网后精神亢奋,废寝忘食,一下网就精神萎靡,垂头丧气,并常出现焦虑、忧郁、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忘却了自己在现实中必须履行的义务、承担的责任,因而荒废了学业。
  3.新媒介带来的参与性的提高使校园主体文化面临挑战。
  新媒介本身作为一个传播载体,所带来的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不良信息的情感诱惑和暗示作用下,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从而导致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校园主体文化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四、对策建议
  针对新媒介的出现及普及,我们在以之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应该从意识培养、制度保障、技术过滤和队伍组建等几个方面弱化新媒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利影响。
  (一)开展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培养正确使用新媒介的意识。
  作为高校,应该将相关法律法规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制订本校师生网络使用相关管理办法,纳入考核。其次,在每年新生入学和新教职工岗前培训中,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增强道德使命感,合理、正确利用新媒介。
  (二)充分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对新媒介发布信息应采用防火墙和过滤技术,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该技术会有效地将“不良信息”的链接或关键字自动封锁,使学生在新媒介上的过激语言得到初步过滤。如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议在所有计算机生产商的出厂计算机上预装“绿坝—花季护航”不良信息过滤软件,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组建专业工作队伍,主导引导舆论热点,确保新媒介载体这个“意见的自由市场”的正常,良好运行。
  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师生中挑选政治素质可靠、业务素质过硬、舆论敏锐性较强的师生组建工作队伍,主导引导舆论热点。第一,用工作人员作为普通师生中的一员,应留意并关注师生近期热点话题及突发事件,及时在网络上利用新媒介发布“理性贴”,引导广大师生理性思考,挤占“极端贴”、“愤青帖”的生存空间,掌握舆论热点的主动权。第二,对于已发的不良信息或“极端贴”,确属无中生有,以讹传讹的,要坚决删除;对于信息发布者是由于政策不了解或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绪贴”,在及时向相关部门了解真实情况的同时,给予及时引导,疏导情绪,化解矛盾,避免情绪共振,引发群体事件。
  网络语境下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校园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价值观念、心理世界,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正确分析网络语境下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在全新的网络时代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清香.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15-16.
  [2]刘俭云.新媒体特征渗透出的传播语境.电化教育研究,2005,(3):20-21.
  [3]周治军.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求索,2001,(3):69-70.
  [4]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1-135.
其他文献
华之特(奥因)特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纳米活性材料——泡晒净.这种新型纳米活性材料产品是最新研发、生产的纺织品后整理专用纳米材料,主要用于开发各种环保型功能性
在石榴花中燃烧 每朵燃烧的爱情把尘世照耀 一片片残落的故事 是湿透岁月的舌苔 风住了,雨落在夜里 幽梦匆匆锁进红楼深院 五月一抬头 所有的心事绽放 燃烧的石榴 你也曾是我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至今为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纵观其研究发展轨迹,虽然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国内外隐喻研究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即由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对象发展为众多
本文从契约的角度来论述资本结构,试图说明企业的契约结构通常表现为债务-权益结构;债务契约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总的契约成本;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即最佳的负债比率)就是:使用负债融资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学说的精髓是依法治国。其理论构建主要包括: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人治向法治过渡.要从制度方面解决缺乏民主问题;民主只能在
摘 要: 本文通过两个关于特殊需要儿童受侵权的案例来分析特殊需要儿童受到侵权的原因,来说明在目前情况下,为了保护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应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维权意识,并且从让特殊需要儿童知道、理解和维护特殊需要儿童的权利;练习自我决定;练习自我保护和自卫;认识和战胜障碍;懂得如何巧妙地采取行动并与父母、教师、同学及周围其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必要的支持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培养特殊需
记得上次见到奶奶,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月光很冷,明明是在炎热的夏天,却感到丝丝凉意。坐着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我的心也随着颠簸。我自己也说不清是种什么感觉,激动?悲伤?抑
第一眼看见你的时候,所有的情节,都已天水一色。从你清爽的目光中,我读到了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与你分别后有一种跋涉的疼痛,在岁月的琴弦上,跌宕起伏。是一种隔世的相望,还是誓言的
本文论述了金融全球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促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具体实践。为突出“基础”课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本文作者就构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路径选择作了探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体系 建设 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则是通过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