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读“圣贤”书,亦闻天下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加丰富,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科学设置、灵活运用时政案例辅助课堂教学,强化学科知识点,为时政案例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更科学合理地运用探寻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时政案例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 时政案例 应用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历过了多个年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日渐深入,教学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为丰富。《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实际案例特别是时政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时政案例往往偏重与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用,但《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开设给了时政案例一个新的展示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时政案例的深入分析,借助创设的情境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技能。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时政案例的选择与《历史与社会》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脱节。
  时政案例有其相对独立性,在选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虽然我们能用的时政材料是有限的或是相对固定的,然而如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不能生搬硬靠,只有选择合理,才能运用得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了解时事,又用《历史与社会》的知识对时政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中时政案例与《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技巧性有待改进。
  在教学实践中,选好了时政案例,能否在课堂上把它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是评价教学目标能否很好落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在笔者参加的一些教研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出现偏重讲解分析时政案例本身而忽视对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和应用的情况,到最后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忘了真正要掌握的内容,使时政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也很高,但教学收效甚微。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单纯地讲解时事,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时政要点,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而忘了时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际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果学生知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综合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地把时政材料灵活应用到《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才能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学有所乐、学能所用。
  二、时政案例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有机结合的实践。
  (一)优选时政案例,紧扣目标,提高其针对性。
  1.立足于课标,贴近学生生活,精选时政案例。
  一个好的时政案例呈现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应依照新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时政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问题情景。但时政案例讲求时效性,如果内容陈旧或与学生体验有一定距离,可读性不是很强,则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类素材,加以合理利用。
  以讲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内容为例,如仅是讲解课本知识就难免陷于空洞,无法全面地落实新课标的整体要求,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既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反映课标要求的相关时政案例进行补充教学,把课本的知识点合理地应用到材料的分析探究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在讲解了课本这部分的内容后利用了2008年国家关于“限塑”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虽然课本上也有关于“白色污染”的相关案例,但“限塑”的案例时效性更强,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限塑”,进而引出由于人口数量多导致塑料袋用量就多,从而消耗的资源也多,最终污染了环境。通过层层分析,处处着眼,利用这一典型的时政案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从而得出“限塑”这一决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引导学生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这一时政案例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既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了解了有关“限塑”的规定,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更为深刻,完全可以取代课本上的某些案例,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启迪性,教学效果也因为案例素材的精心准备而得以强化。
  2.注重于热点,使时政案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时政热点,也就是最能吸引人、最有轰动性的时政新闻。新闻追求的是“新”,越新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选择时政案例也时时以“新”取胜,学生所闻由于条件限制毕竟有限,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又是非常高的,如果能把最近发生的,他们又急切想了解的时政热点穿插于教学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时政案例时要尽量选择热点,充分利用“热点”效应。
  比如今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发展到现在怎么样了?中国又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这个题材笔者觉得应用是很广泛的,甚至可以应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它应用到了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教学中,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从中感悟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经济平稳有序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这一热点的简要分析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毫不费力就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经济原理诠释清楚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3.着眼于实效,让学生能从时政案例中学到《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时政案例分析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毕竟是配角,是对课本知识的适当补充和扩展,最终目的还是为落实相关知识点服务,所以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始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心,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为了讲时政而讲时政。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时政素材时要始终围绕课本知识点,做到用课本知识分析时政案例,用时政案例印证课本知识。
  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内容教学为例,笔者选择的时政案例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史进程,经验宝贵”这一时政内容。改革开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贴近,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时代背景,在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逐一落实知识点,既有针对性又富于哲理性,对症下药,看菜下碟,把空洞冗长的课本知识贯穿这一时政案例的教学中。忆往昔,看今朝,使学生在一个个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中消化课本的相关知识点,浅化了记忆的深度,弱化了记忆的强度,降低了记忆的难度。
  (二)巧设时政案例,有机融合,增强其趣味性。
  1.时政案例相关要点与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时政案例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充分发挥时政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其中与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又是重中之重。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时政要点与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是课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以课堂知识点为中心,把选定的时政案例有针对性地与其结合,让时政案例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作用。
  仍以“限塑”这一时政素材为例,笔者在设计时首先展示一些“白色污染”的图片与环境污染的问题相联系,然后通过一些数据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现在每年的塑料袋及相关资源的消耗量。把这些数据与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现状相联系,让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我国的人口数量多的问题;展示一些乱扔塑料袋的图片,让学生得出国民素质低和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在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后,教师再讲解“限塑”的相关政策,然后展示一些说明“限塑”后预计的数据,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限塑”的重要性;最后回到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现实诠释理论、以体验辅佐讲解,把时政素材与课堂知识点有机融合,既兼顾了课本知识,又挖掘了时政深度。
  2.时政案例呈现形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融合。
  时政案例呈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合理、有效的教学呈现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时政案例的教学中,情境创设、演绎和发展,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焦点。多媒体的视频制作由于直观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案例情境,再现案例过程,因此学生理解直观易懂,而选择让学生参与小品表演也因为再现了故事背景,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引人深思。但教师在呈现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与课堂节奏紧密配合,扣紧课题,让学生的思维踏着教学节拍互动起来。当时政案例以恰当的方式情景再现时,学生更易于捕捉到案例情景制造的场景矛盾,提炼的信息更准确,思维启迪更有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难度降低,为培养解决问题积累起更多的经验教学目标就更容易落实。
  具体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时政快讯播报、自由辩论论坛、热点专题讲座等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效果比较理想。
  3.时政案例问题设置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融合。
  有位哲人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知识奥秘的钥匙,无疑是发现问题,继而以探索精神证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政案例的应用中,教师恰当的设问、巧妙的提问,既是诱导学生登上科学殿堂的催化剂,又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学生注意听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还可据此及时进行教学的自检和调整。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设问,应注意做到问题形式新颖并体现重难点。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形式新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难易要适中,因人而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把握好知识难易程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方式、次数和难易程度也要有所区别;在设问时还要掌握火候,把握提问的时机。
  比如在时政案例“金融危机”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知之甚少,如果照搬相关材料进行教学,则很难使学生理解其意,所以就在课前设置问题:如让学生了解父母所在企业最近的经济情况,然后与前几年做一比较,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在调查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案例的学习中了解到:原来我们身边这些变化竟能与全球的金融危机挂起钩来,从而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面对这场危机我们有哪些应对措施?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课本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的知识点上来。所以教师的合理设问再加上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习中自己就会设定很多问题,最终师生在互问互答中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活用时政案例,重视互动,注重其时效性。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融入情景。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这种教学地位的平等由于社会地位、传统习惯、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严肃的课堂氛围往往对于内向、不善表达、程度有限的学生,更加剧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保守,养成依赖他人、分享成果而丧失互动性和创新性。案例教学法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问题的需求,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体验到了成功,建立了自信,克服了紧张、畏难的情绪,也弱化了课堂严肃的氛围。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作用显然更加重要。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了课堂的气氛基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语言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比如在讲《改革开放三十年》时政案例时,笔者就应用了大量今昔对比的例子,这些例子有来自于生活的,也有来自于网络媒体的,在应用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变化过程中的民间笑话和老百姓的口头俚语,如描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是“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是“家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人手中有个大哥大,电脑手机笔记本,鼠标一点万事成,千山万水隔不断,人人之间零距离”,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也起到了吸引学生对案例关注的效果;然后通过议论,让学生谈谈身边的变化,教学从预设到生成很好衔接,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配合自然和谐。完成了教学后,我还让学生展望改革开放的未来,想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情景,最后以一句“希望到那时如果我还在就能和大家再聚一聚以引证我们今天的预言”结束课堂教学。课堂的气氛达到了轻松的高潮,在笑声中让学生领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现实中这种例子无处不在,能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在讲生硬的大道理,而感觉是在和他们促膝谈心,这应该就是我们想要营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2.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机变化的过程,就教学对象而言,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都会发现变化。教师无论再怎么精心准备,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徒劳无功,也无法在根本上达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精心挑选准备教学时政案例的同时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好准备、埋下伏笔。而师生的互动交流,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角,而应是“导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多发现、多探究,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实施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有关我国的环境问题的教学时,笔者引用了《时事》里的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并设计了“互动问答”的教学环节。在展示歌谣后,教师先抛出问题:这一歌谣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景?你能用真实的事例加以说明吗?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相当积极,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所以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是否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效果,还要看教师这个“导演”戏导得火候有没有到家,是否在让学生演戏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观众,自己却成了演员在演“独角戏”。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教学,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播,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我们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而时政案例因其现实性和针对性,如能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效果是远远强于教师的说教的。
  “5·12”汶川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身历其时、亲睹其景,对于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同学们纷纷捐款捐物、默哀悼念,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笔者就把这一时政案例应用到了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关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中感受到地震带给我们的破坏和伤痛,但是在大灾中也体现出了党和国家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种“抗震精神”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遭受苦难的时候是我们能够奋起向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更深感悟了为什么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的;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下了基础。
  三、反思。
  虽然案例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已经相当广泛,教学技巧在一代代教师的辛勤摸索下也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了许多成功的例子,但时政案例的运用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比较讲求时效,比较注重现实,更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灵敏的新闻嗅觉,还需要学生有宽阔的知识面和相应的新闻兴趣。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们在合理运用时政案例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越是深入就越知不足。
  当然一些外在因素也在制约着我们的教学,比如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仍然我行我素地采用应试教学模式;在“升学率”的指挥棒挥舞下的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等等,既影响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全面有效的开展,限制了教师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又阻断了学生开阔知识空间、扩大知识面的渠道。所以我们应把时政案例运用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融入社会,使学生在学校里既能读到“圣贤”书,又能知晓天下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分田主编.《时事》初中版.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2007—2008学年度1—6期.
  [3]何林主编.《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专题精析、热点透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12.
  [4]蒋红铃.《初中历史与社会案例教学实效性初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杂志,2008(8).
  [5]王祥鹏.《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提问艺术》.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杂志,2008(8).
  [6]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6.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在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珠城职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实践效果的分析,从“校企生共赢”理念出发对如何优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实践效果进行思考。旨在为后续的深度化、精致化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订单班 实践效果 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  一、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本
摘 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其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能否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是关乎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思潮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道特殊难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
摘 要: 本文探究了词源教学在中学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词汇识记的困境。  关键词: 词源 英语词汇教学 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1]词汇学家McCarthy(1990)更生动地指出了词汇的重要性:“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无论他语法学得多好,语音掌握得多么准确
摘 要: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脱贫 脱贫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
摘 要: 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下,各类各层次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规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影响西部地区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着手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就业核心竞争力 途径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
摘 要: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鬼神之说向来与宗教密不可分。而魏晋志怪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被深深打上了宗教色彩的烙印。志怪小说中的宗教观主要是围绕着人、神、鬼展开,表现出宗教意识与人本意识融合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志怪小说 宗教观 人 神 鬼  引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所录之怪异,无非人、神、鬼之事。在道教神仙观和佛教果报论的双重影响下,人与鬼神之间前所未有地拉近
摘 要: 一门课的“绪论”讲的成功不成功,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的高低。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一章,教师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改变偏见,端正态度;消除迷惑,增进信任;认知幸福,感召受众。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和行为。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也在不断走向深入。轰轰烈烈、锣鼓喧天的现代多媒体课堂已渐渐消失,这是一种进步,然而,这并不意味我们对现代多媒体教学就已经完全认识,本文对现代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审视和修正,并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现代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关系    一  现代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利用电化
摘 要: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好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挑战会产生获得答案的好奇与探究的心理,成为学习的新动力。教师的提问应该成为适合自己学生个性和特色的 “艺术”创造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原则 提问方式 提问语境  有关“问题”的界定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同为:“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当一个人被问题所引发,
摘 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关键词: “零度情感” 叙事视角 韩东 知青小说  同样是叙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