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校内巍然耸立着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正面阴刻着:“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碑的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上列西南联大共计832位从军学生的名单。就像西南联大校歌里所唱到的那样,“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些学生,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杰。
清华工学院的班底
西迁昆明之初,西南联合大学先租用校舍。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杨振宁回忆,“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之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至于学生宿舍和各类办公室就更寒酸了,统统是土墙茅草屋。
西南联大新校区的设计出自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手笔。资金捉襟见肘,梁氏夫妇的设计方案只得一改再改: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
联大的工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原先清华大学工学院的班底组成的。其中的土木工程系事实上就是战时的清华大学土木系在抗战烽火刚刚在卢沟桥燃起的时候,1937年暑假,清华大学土木系1938、1939届学生在施嘉炀、吴柳生、覃修典等教授率领下正携带全部测量仪器到山东济宁进行测量实习,因此测量仪器得以全部保存下来,后来运到昆明。
联大的机械系主要也渊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迁校伊始,校舍和教学设备均尚短缺。机械系不但要解决本系和外系的讲课任务,还要从无到有建起金工实习工厂和热工实验室。幸而早在七七事变前一两年,清华大学机械系便已在作南迁准备,将实习工厂的几十台机床和热工实验室的热机拆迁南运。
机械系的著名老教授刘仙洲,对于机械系的课程设置、师资人选、充实教学设备等方面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刘仙洲教授编译的《英汉对照机械名词》,做到了把外国名词中国化,有极大创造性。
电机系则是在西南联大建立之初工学院的另一个系。早在1936年冬,鉴于华北局势紧张,清华大学电机系也已经将部分设备南运,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和实验的需要。清华还有一部分设备到昆明后拨交清华无线电研究所。
“一切为了战事”
在1938年7月29日,西南联大第82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在工学院添设“航空工程系”。这无疑是出于抗战的需要。设立航空工程系是着眼于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
作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航空工程系,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组。193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航空系新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工学院中的机械、航空等系的基础课程差别不大。到三年级暑假,航空工程系则有一个月的下厂实习。到了四年级,航空系的课程几乎都是航空专业课。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西南联大师生的努力,航空风洞实验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实验在当时的中国可谓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1943年,调查德国和日本航空情况的美国陆军部官员途经昆明时,专门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参观,并对其表示赞扬。航空研究所空气动力学组还先后为航空委员会及所属的两个飞机制造厂设计了数种飞机模型,包括轰炸机的模型。
西南联大还在电机和机械两系中各增加一个班。除了扩大招生规模,西南联大还解决了教材、图书、教学仪器等设备的紧缺问题,增设了军事卫生工程、兵器学、军用结构等科目,并根据相应科目编译了相关教材和参考书,开设了一些与抗战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在土木系和机械系课程中增设的军事课程有:施嘉炀的《要塞建筑》《堡垒工程》,庄前鼎的《兵器学》,王明云的《军用结构》《军用桥梁》,李谟识的《军事运输》等。在设计课程方面,土木系也新增了《飞机场设计》《船舰设计》等课程,同时,为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到巫家坝飞机场、兵工厂等进行实习。
“生产自救之路”
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后几年,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学校选择生产自救一途。航空工程系的王德荣教授和化工系主任谢明山教授合作研制生产了“西曼”墨水,和名牌“派克”墨水媲美,但价格低廉,成为当时昆明市面上的畅销国货。
担任家庭教师、中学兼课教师的联大学生也为数很多。唯有工学院学生的勤工俭学多能结合专业进行。土木工程系的师生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合作,组成“云南水力发电勘测队”,开发云南江河水力发电的资源,还与中央水工实验室合办“昆明水工实验室”,设计了一批小型水电站,完成了云南腾冲电厂节制闸与引水模型试验等。此外,还与交通部公路管理局合作,组成“公路研究实验室”,为抗战期间云南公路状况的改善做了不少工作。
工學院有高级知识分子,有熟练的技师和技工,更有从日军炮火下抢运出来的一些机械设备,到了1943年,在梅贻琦校长的倡导下,办起了一个“清华服务社”。主要业务就是为当时驻昆明的美军提供配套服务。美国兵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自来水。要为美国人装自来水,就需要大量的管接头和阀门。清华服务社就承制了这些自来水管配件,在金工实习厂加工。机械系热工实验室把一套德国制造的制冰设备组装起来,生产的冰块供应当时驻昆明的美军后勤使用,这也是当时昆明的第一家制冰厂。
清华服务社的土木工程部,承包了修建美军营房等工程。有了房屋当然还需要家具。清华服务社的家具部承制了这些木器。负责家具厂的是联大机械系主任李辑祥教授。从建材到营房和家具统统由清华服务社包下来。
在抗战时期,美军在中国各地设了不少气象观测站,这需要放大量的探空气球,因之需要大量氢气。这个业务也落到了清华服务社手里。
这个清华服务社支持联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在1942—1944年间可以定期每次补助每位教授100美元,机械系参加服务社的每位工作者,也约酬100美元。对于当时生活清苦的联大教授而言,100美元是一笔不容小觑的“外快”。
“投笔从戎的工科生”
由于专业的关系,工学院学生在投笔从戎的联大学生中更占有较大的比例。早在西南联合大学尚在长沙未迁往昆明时,机械系主任庄前鼎教授就对学生们说:交辎学校(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可以学习汽车和坦克的构造、修理和驾驶,学习一期大约6个月,期满后可直接参加抗战,并分配相应工作。后来,该系1938级、1939级除5人外,其他20余名学生全部去了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学习。1938年2月底,该期学员毕业,被分发部队任职。清华学生除女学员外,其余学员均被分配到机械化部队200师。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无论是美国志愿航空队,还是中国赴缅远征军,都十分需要军中翻译员。1943年11月17日,西南联大召开会议,讨论“本年度四年级学生,自下学期起全部征调,担任战地服务,以服务成绩作为下学期毕业成绩,工作性质大部分为随军通译”。
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大多数学生进入了空军机械学校第11期高级机训班,学习结束后大多被派往各机场及航空修理厂工作。航空系学生丁乘梁、田保栋、孙冀昌、宋载镇 4 人被分配到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日军投降后,丁乘梁、孙冀昌和宋载镇被编入第9地勤中队赴华北地区接管日军航空设施。土木系26名学生有22人去修飞机场。电机系的10余名学生则被分派到军政部电信机械修造厂。
值得一提的还有考入中航公司的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学子们,西南联大学生驾机无数次地飞越过驼峰航线,从空中运输到前线的援华物资和出国参战的远征军,他们维护了航线的畅通,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均有飞机发生事故。
总之,以工学院为主,西南联大学生被大规模征调后出现在各个战场和各种工作场所,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满腔热血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