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写作指导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qia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去阅读,都总有自己的独特感触,当种种情绪向我们袭来,似乎唯有以笔梳理与表达,体味与传递。读后感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是学习者以语言为中介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对阅读文本的延伸和思考。那么,读后感写作有什么技巧呢?
  1自然引入
  我们写读后感时常常会看到例如“引—概—议—联—结”之类的框架建议。虽说创作不应当全然拘泥于此,失去自由的灵性,但是一个自然恰当、不落窠臼的开头,依然显得至关重要。在实际写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作者会采用诸如“我在某时某地看了某书,颇有感触”的过于直白的写法,或者稍显做作地触景生情,回忆起某书。
  其实,开门见山并非不可取,甚至反而会给人一种诚挚、真实的感触,但前提是我们能够以较为自然平和的方式说出这件事,并且鲜明地传递出自己的独特情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开头:
  “192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知道里尔克的名字,读到他早期的作品《旗手》。这篇现在已有两种中文译本的散文诗,在我那时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得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这是一部神助的作品,我当时想;但哪里知道,它是在一个风吹云涌的夜间,那青年诗人倚着窗,凝神望着夜的变化,一气呵成的呢?”
  而触景生情的写法,其实如果写好,也同样能够带来更强的震撼力,传递出动人心魄的力量。但是这种做法也要求我们首先对于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拥有较深刻的体味与精准的把握,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的切入点,而不是生硬地拼凑或是编造出虚假的情节,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我们再看一篇关于加里·斯奈德《禅定荒野》的读后感开头是如何引入的:
  “201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我站在佛罗里达某个州立公园的凉亭里,四周阒寂无人,没有鸟鸣,也没有蝉声,只有阵阵风声从耳畔经过。面对着烈日下望不到边的湿地及灌木林,还有稀疏的高大乔木,我只想到一个词——荒野。它一点都不精美,只是广袤而安静,这巨大而逼人的安静让我只能凝视,内心的一切欲望顿时息止。
  二十多年前斯奈德对佛教信仰、荒野野性、神话以及人类文明的深邃思考,现在读来,其智慧的闪光依然夺目,其忧患与警醒之词更为惊心。所谓“禅定荒野”,是在荒野中的身体力行,而这种身体力行,从哲思到行走,无论是在日本禅修,还是在北美伐木场伐木,无不带着信徒修行的仪式感,它最终指引我们放下傲慢,心怀谦卑与感激,看到人类自己与野生生命的亲族关系,看到荒野无处不在并最终认识到——荒野就是万物一体。”
  2 合理布局
  同学们在读后感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引—概—议—联—结”之中,最重要的是“议”,即我們“读后”的“感”,这是我们写作的动机,也是我们应当传达的内容。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1.明确读后感写作者所站的角度。 即写作者的立足点,不写成纯粹单调的作品复述、文艺评论甚至是叙事文。“概”不宜太长,至多占据一段,如若情节的梗概占了文章的主体,那么,又怎能称作品为“读后感”呢?“联”,大家有可能会选择写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这样做并非不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篇幅同样需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并且与上下文之间都需要自然的过渡,不要显得生硬。
  2. 明确读后感的表达方式。“读”是为“感”服务的,“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其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 ,夹杂叙述和抒情。但叙述和抒情都是为抒发的感受服务的。所以在叙述时,语言要简练、有概括性,抒情时,也不宜过于炫技。
  3. 明确读后感的思考方向。“感”要在认真读透原文之后,对原文的主要意思有正确理解,掌握原文的重点,然后再分析、联想,与现实联系谈自己的感受。不可只抓住原文的一些细枝末节,不顾它的主要内容大肆抒发感受,隔靴搔痒,不着痛处。在原文基础上产生的感受,可能是几点,在写作中,需要注意主次。此外,在“联”的时候,比起自己日常的琐事,联系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透露出自己的反思与对社会命运的关注,会使文章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更加辽阔。
  3 针对性结尾
  结尾处,有些同学会不假思索地写上“这真是一本好书”或者表达自己回味无穷之类的话语。诚然,这些句子显得十分“万能”,十分“省事”,但是如果能够将范围缩小,针对该书籍或者作者来表达观点,则更加自然也更加真挚,并且也可以与开头有一个照应。如:
  “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密的话——不但是和他的朋友们,和许多青年:年轻的母亲、失业的工人、试笔的作家、监狱里的革命者,都爱把他们无处申诉的痛苦写给他,他都诚恳地答复。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 (上文开门见山)
  又如:“此时,我想起,在佛罗里达那个州立公园,一个头发花白的工作人员提醒我,这里很多蛇,不过大多无毒,常常,他在公园里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条蛇从脚边经过,偶尔,把他的脚当作一段木头,若无其事地从脚背上滑过去,他呢,也就是那么站着。他笑眯眯地给我讲着,当时我被这个故事所惊吓,此时想来,心头竟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暖。” (上文触景生情)
  可见,比起大家惯用的简短而浮夸的感叹,真正用心去体悟后写出的结尾,拥有更加打动人心的力量。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希望大家写的读后感都是在真实阅读之后生发于内心的自由表达,不为写“读后感”而有意地套僵化的格式,或是竭力地东拉西扯凑足字数,而凑出了无生趣的文字。书卷既是多情故人,那便只有真诚地交流之后,我们才有话可说。
其他文献
●“吃”掉甲烷防爆炸 瓦斯是甲烷等易燃气体的统称,这种气体在煤矿中自然产生,累积到一定浓度后,就容易引起井毁人亡的大爆炸。为了避免这类惨剧的发生,科学家研究了不少办法。不久前,印度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甲烷细菌,它生来就爱“吃”甲烷,易燃的甲烷经过它的“消化”,就会变成不会燃烧的气体。在甲烷浓度达99%的矿井中,放进大量的甲烷细菌,不出一星期,細菌就能吃掉84%的甲烷,因此能轻而易举地防止爆炸。  ●让
期刊
当被繁重的作业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你是否想过放弃?是否质疑过“我为什么而学习”?那么,看看下面的漫画,你或许会有新的想法。  学习看似是负重前行,但是学习积累起来的知识十字架就是我们跨越一道道沟壑的桥梁。若只想着轻松,减轻负累,那么你迟早会被丢在某一道溝壑前。  人生真正的快乐,是奋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期刊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将至,你为自己家挑选好吉祥如意的对联了吗?如果没有,你可以先完成下面的对联题,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毛笔亲手写一副对联。  下列对联中的每一句都对应我国的一个省份,请你猜出来填入括号内。  1. 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  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  2. 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  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 )  3. 石林自有高材生
期刊
古往今来,写新年的诗词数不胜数,从新年诗词中可看出不同朝代的春节绚丽多彩的风情。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里的新年,找寻古老的年味儿吧!  第一关 初露锋芒  1.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新年作》中的“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的前一句是  ?  2.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作者是( )?  3. 请选出包含“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 )霁色中”中空缺字的选项。  A. 阁钟 B. 桃
期刊
说到新年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北宋诗人王安石那句家喻户晓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我却钟情于开创唐朝盛世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守岁》中的那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从时令的转换角度酿造出了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  李世民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竇氏。出生在这样的显贵之家,李世民自然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世民很爱读书,当读
期刊
列子本名列御寇,春秋晚期郑国人,是诸子百家中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其著作《列子》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  隐居避世,潜心著书  列子所学的是黄帝、老子一脉的道家学说。他曾经问道于关尹子,后拜壶丘子为师,又先后问道于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和有道之士伯昏无人也有师友之谊。据说,就连请老子写下《道德经》的关令尹喜也对他有过教
期刊
在清代宫廷礼仪服饰中,礼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宫中官定礼帽主要依据季节划分为凉帽与暖帽。  暖帽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翻折的檐边,多在寒冷时节佩戴。《清稗类钞》中描述:“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立冬前数日戴之。顶为缎,上缀红色缨,丝所织也。檐以皮、绒、呢为之。初寒用呢,次寒用绒,极寒用皮。京城则初寒用绒,次寒用呢。至于皮,则贵人用貂,普通为骚鼠、海骡之属。”暖帽中较薄的也叫“台冠”,多在刚换帽
期刊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小时候是个“砸缸”的熊孩子,成年后是一个有趣的社交达人,这和他严谨保守的政治风格完全不同,和他楷书的规矩端正也截然不同。  司马光在六十四岁那年,一边在家里写书,一边和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友发起了一个朋友圈,取名“洛阳耆英会”,人数有十二三个。他亲自撰写了《会序》,交代搞这个聚会的缘由是因为仰慕白居易搞的“香山九老会”。文人雅聚无非玩点曲水流觞诗酒唱和,本来也没什么太大的新意,
期刊
作为一种悠久的民间艺术、一种乡土风俗的载体,甚至作为一种“土得可爱”的旅游纪念品,中国年画储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朽的美学意义。  五彩缤纷的画,多彩多姿的年  腊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人们会在门楣上贴春联,窗户上贴剪纸,屋子里贴满年画,把家里装饰一新迎接新年。自古以来,人们盛行用燃放爆竹来驱赶灾厄,在门上贴门神来镇住邪魔,而年画正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
期刊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风化的记忆,也是无声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国古代建筑彰显着博大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它的土木结构,表现出古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成语是玲珑的语言珍品,方寸间演绎着千古华章。很多与我国古代建筑有关的成语,无一不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光。一起来看看吧。  说典解故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