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活体验,增强德育实效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思想,而贯彻这一思想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精心创设体验活动,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体验;增强;德育实效
  《道德与法治》是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一编写、使用的新教材。它担负着厚重的育人使命,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是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直接的教材。“全域生活德育观”、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注重体验式教学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为了贯彻这种理念,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精心创设体验活动,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加强生活体验提高德育实效的举措。
  一、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學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开展思品教学,要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要把社会生活作为思品教学课的源头活水。”教学中的认识要努力根植于社会生活,联系社会现实。因此,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和社会上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氛围。如,在讲四年级《家乡的发展》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近年来家乡道路、房屋、环境方面的变化,并联系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举措,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时代农村的翻天覆地变化。最后,笔者还布置了“写身边的生活变化”“画身边的美丽环境”等课后作业。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通过谈、写、画等渠道加深了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感受,从而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生活化互动教学
  生活化互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需与生活密切结合,从而实现生活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课的第一课时,笔者围绕“学会看包装”和“常见的购物陷阱”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了生活化的活动环节。在“学会看包装”活动中,笔者先准备了一些包装食品(其中有过期的和无生产说明),让学生说说哪些可以购买,哪些不能购买。同时,让学生对比一下同类商品的优劣,使学生懂得从说明、商标等信息去辨别商品的质量。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引起学生购物兴趣,并在模拟购物中获得知识。在“常见的购物陷阱”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日常购物中遇到的一些陷阱。学生很快就说出了一些相关现象:如,“大降价”“大甩卖”及以次充好等。通过列举这些现象,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印象,也增强了他们在生活中购物的实际本领。
  三、在创设情境中强化生活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有效地掌握。例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个内容时,笔者通过表演小品来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小品中三个人的权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然后,笔者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这些情形,你觉得是继续忍受还是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呢?学生讨论后说说解决方案。有的学生说:“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来压力解决。”有的说:“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有的说:“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最后,笔者指出,当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维权。这样,通过创设生活事件的讨论,更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四、用真情体验增强效果
  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道德感悟才是真实可信的,而没有体验的活动,是印象肤浅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也难于带来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体验中领悟道理很重要。如,在教学《我们班 他们班》的“增进班级间合作”这个环节时,笔者先插入了一个游戏——“画鼻子”:第一次是找两个学生,把他们的眼睛蒙上,让他们自己去画,其他学生会看见他们把鼻子都画歪了;第二次是蒙上一个学生的眼睛,让另一个学生帮助他完成。通过独自蒙眼画鼻子和两个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添画鼻子的任务,让学生们明白集体与集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目的,不能单枪匹马只顾自己,而是要相互合作、彼此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多从学生认知角度入手,加强学生体验、感受和探究等,培养学生生活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aaca82ae45c3b3566ec8b26.html.
  [2]尚现燕.走向生活的品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3-11-27(12).
  [3]王金权.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时代的变化,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慢慢地退出音乐教学课堂。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我国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在这个改革深化过程中,小学的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小学音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提高音乐艺术素养?固然教学法在这里担任重要的地位。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柯达伊教学法由浅入深,潜
【摘要】《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方法、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领悟新教材。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爱种子”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内容,笔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笔者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中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后反馈体系的构建,打造一个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模式的《道德與法治》课程。  【关键词】
【摘要】统编版教材与其它版本的教材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在统编教材中,加入了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课文,这些课文内容深,难度也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课文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一节课,时间有限。长课文如何取舍?怎么做才能实现长文短教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本文分别选取中高年段和低年段各一篇长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共同探讨如何把握语文要素,实现长文短教。  【关键词】长课文;长文短教;语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主要是从历史专业角度,阐释历史发展的脉络。那么,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才能将课程要求的素养,转化为高中生应该掌握得必备知识与必备技能,是更多一线教师更为关注的内容。  一、往年高考历史卷的常见问题  笔者从近五年的高考选择题入手,从历史思维逻辑的角度总结出选择题常见的错误设置特点,梳理出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  1.标准(下定义) 
【摘要】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极少数是由于先天性智力因素造成的,大多数主要还是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学困生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后进,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上后进,思想意识较差,没有上进心。因此,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是做好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困生;心灵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
【摘要】本文借鉴近年学习策略的一些研究成果,选定以培养元认知策略为切入点,结合元认知策略的教学实践,分析将元认知策略理论嵌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检测元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者以任教的佛山市南海区某公立中学初三年级两个自然班的96名学生作为测验对象,进行为期38周的测验评估,发现元认知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
【摘要】学困生是班级的一个特殊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困生是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素质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为受不同的家庭、年龄、阅历、遗传、生活环境诸多因素影响,其能力出现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为了脱贫攻坚,农村青壮年劳动者外
【摘要】近年来,初中生身体素质逐年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各学校不约而同的忽视体育课堂,认为其可有可无。体育课时被压缩、体育教师生病的现象频繁发生。为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广大体育教师应积极钻研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从设计课堂游戏入手,带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本文以探讨初中体育利用游戏教学的目的为出发点,详细分析教学核心并提出若干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大石中心小学”)创办于192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全日制公办学校。2002年9月,从老校分离出来,入驻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老城区。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2203人,在职教师134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和体艺素质特长的培养,确立“雅行正品,尚美育人”的行美教育办学理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身体力行
【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有效开展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方面着手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小学德育  小学阶段学生心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也是其心理健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