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5年前,如果你心仪的姐姐不幸被疯狗咬伤,有谁可以救她呢?华佗华英雄早已驾鹤西游,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或许可以,但任大叔只是个传说。事实上,当时世上也仅有一人可解此毒,那就是《Geek》本次要向诸位隆重推出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先生。你可以在实验室找到这位60多岁的老头,他正在鼓捣人类历史上首个狂犬病疫苗。这位资产阶级革命战士一生都在与细菌和微生物打交道,业绩堪称完美,被誉为微生物学的祖师爷。
巴斯德式童年
1855年,爱迪生8岁,只上了三个月学的他因为在乡村小学太过捣蛋而被老师撵回了家,结局是平凡的爱迪生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证明了当初那个老师的做法是多么愚蠢。这段“爱氏教育”也被无数启蒙教材奉为经典。事实上,在那之前的20多年,巴斯德同学的遭遇大致与这个相当。9岁的他在阿尔波瓦中学附属小学念书时,由于“不务正业”,大部分时间都在鼓捣一些说不出名字的玩意儿,被班主任判为“个子最小、最羞怯、最不见得有出息的学生”。这回引爆巴斯德小宇宙的是他老爸——鞣皮匠老巴斯德同志,他以“我儿子拥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难得的持久和耐心”作赌——当然我们知道最终那个班主任变成了“最羞怯”的人。
巴斯德同学早年其实是学美术的,至今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旧居中都还悬挂着他亲自执笔为他父亲和夫人做的画像,颇显艺术天分。直到19岁巴斯德才放弃绘画,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并一举成为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瞎鼓捣”的Geek事实上都是有成为科学巨人的潜质的。你还没有成为巨人,只是因为还没遇到那个能引爆你小宇宙的人。
鹅颈烧瓶中的真理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净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滋生蚊子,肮脏的垃圾会滋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滋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如果孙悟空都能从石缝里蹦出来,上述言论当然看起来十分“可信”。
但一根筋的巴斯德同志却不这么认为,他主张“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1861年,已是巴黎高师科研主任的他设计了一套独特鹅颈烧瓶实验(又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结果令“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大跌眼镜——原来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微生物也有菌他妈,并不能直接从石头里蹦出来,微生物科学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鹅颈烧瓶实验也让巴斯德为其后发明的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做了大量功课。
从酿酒师到微生物学家
一瓶1970年的葡萄干红,那绝对是滔香四溢,色彩诱人,美女顾盼如云。最不济都要万儿八千呢!不过若搁在140多年前,估计只剩下酸臭扑鼻,乞丐都要退避三舍。现在咱知道坏蛋是乳酸杆菌,它在酒中疯狂繁殖让其最终变味。诸位喜闻乐见的酸奶其实就是正确引导乳酸杆菌为人民服务的成果。
但在当时,法兰西最有名的啤酒酸了只能倒掉,那时候还没人发明“啤儿酸爽”呢。1865年,巴斯德接手了这个拯救法兰西啤酒业的任务。他在显微镜中找到了这个呈棍状的家伙,为了揪出它,采用了各种酷刑,最终在6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30分钟,成功逼其投降。此法到目前仍在使用,学名“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又称低温灭菌法,操作要领为: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C持续30分钟或到72℃持续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据称光这一项“保鲜”业务就为法国赚到了50亿法郎的利润,足够支付法国因为普法战争失败而应向普鲁士缴纳的战争赔款。
而真正让巴斯德成为“微生物学家”的其实是关于酵母菌的发现。这发生在“巴氏灭菌”的前夕。当时巴斯德被委任为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并迷上了酒精——当然不是酗酒,而是纯粹的研究。当地一家酒精制造工厂听说后,登门拜访了这位年轻的院长,寒暄一通,表达了希望巴斯德同志能帮他们调教—下发酵过程的愿望。小巴院长欣然领命,并从工厂里带回了用于发酵的原材料甜菜根汁和部分发酵中的液体。
在这些材料中他找到了可发育为酵母菌的“种子”——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并发现酵母菌通过吃原料中的“糖”,就能“排泄”出酒精和二氧化碳,只要控制这种微小细菌的生活条件,就可以让它们源源不断地输出酒精。1857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这一成果让酿酒业从此找到了自信,法国的酒文化就此发迹。
客串兽医
毋庸置疑,巴斯德同志没学过医,不过由于对法兰西啤酒的贡献,名声远播。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没多久,养蚕社团的成员也来找他,说咱家的蚕病得不轻,一只只部抬着头,伸出右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身上长满棕黑的斑,死的快差不多了,全国算下了损失怕是有1亿法郎了。蚕生病不去找兽医,来找化学家这怎么看都有点扯蛋吧?但当时的农业部长一看这损失,不得了,非传奇色彩的巴斯德上不可了。于是怂恿巴斯德的老师去说服他,以下是两人的部分对话(未经考证演义版)。
师:小巴啊,昨晚同部长吃饭,部长说今年咱蚕死的厉害,丝绸业怕是要挂了,压力大啊。你看能不能过去给他们看看?
巴:这个……老板,给蚕看病咱不专业啊?师:这不是更妙嘛?这年头有几个砖家是专业的?
巴:能容我考虑下么?
师:小巴啊,这可是为国分忧的时候啊,如果这一票干好了,那就是流芳千古,以后啥都不缺,即便砸了也没好大关系,这口锅也轮不到你背的。
巴:呃……那我尽力吧。
就这样,巴斯德同志去了蚕业灾区阿莱,随身只带了一台显微镜作为道具。
不过到实地一看这些濒死的蚕样,晕!巴斯德还确实不晓得怎么回事,只好采用了发明“巴氏灭菌法”一样的研究办法,带了些桑叶和各种病态的蚕回家,放在显微镜下看。
这人要出名,神仙都拦不住,不想被巴斯德这一看还真看出点名堂。他发现了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就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不过蚕不能放在蒸笼中蒸,杀不死那就休怪我绝你的种了!巴斯德让蚕农把所有被感染的蚕、蚕卵、病蛾及被污染了的食物全部毁掉,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并给蚕架全部消毒。就这么个最简单的办法,又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想必当时的报纸头版少不了“农业部长慧眼识才,巴斯德拯救法兰西养蚕业”的报道。这一客串最终让巴斯德同志从此进入了病理学和医学界的领地。
臣服牲畜流行病
经过了病蚕的这一折腾,巴斯德同志对医学病毒史兴趣陡增,他认为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1880年,法国农村迎来了可怕的鸡霍乱,俗称鸡瘟。家庭饲养的鸡 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鸡奇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倒地挣扎几下便去见上帝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庆幸鸡都活蹦乱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巴斯德希望借此来证实自己的理论。
他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但霍乱病菌似乎完全不理会他的这些苦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用陈旧的霍乱菌培养液给健康的鸡接种,这几只鸡奇迹般地在霍乱中生存。经过研究,巴斯德发现病菌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毒性会被消弱,将低毒性病菌接种进健康鸡身上,鸡尽管也可能会生病,但不会死,并且自身似乎还会对这种病菌产生抗体,即便再接触这类高活性病毒也不会感染,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就是疫苗。
197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用牛痘接种法消灭了天花,但他这种方法只适合天花一种病毒,而巴斯德的氧化减毒疫苗制作方法却能预防多种疾病,通用性更强,并在之后的抗炭疽疫苗中得到验证。现在很多流行病的疫苗也是采用这种理论建立的,只是氧化减毒的方式不同。巴斯德的这一发明不光延长了牲畜的寿命,也最终延长了人类自身的寿命。
犬口夺生
1881年,巴斯德找了三个伙伴一起研究狂犬病,这种病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染上必挂无疑。而巴斯德同志此时也年近六旬。据称,为了得到狂犬病毒样本,巴斯德曾蹲在一只患病的疯狗身边,将碗伸至病狗的嘴边以获取其唾液。老一辈医学家的精神确实令我们汗颜啊,啥也不说了,膜拜一个先!
他们最终在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了原始巴斯德狂犬病疫苗。将这种疫苗注射人健康狗体内后,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还获得了免疫力!
嗯,动物实验成功,接下来就是临床人体试验了。不过有谁愿意玩命让疯狗啃上两口?说到这里,必须要再一次膜拜这位微生物届的神人了——巴斯德竟然准备拿自己做实验,“为民请命”似乎都难以表述他这种行为,以至于他的那些学生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愿意做老师的替身。
最终机会来了,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梅斯特也成为史上第一个犬口逃生的人。这位叫梅斯特的小孩长大后还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当法国被德国占领时,64岁的梅斯特因为拒绝法西斯军人强迫他打开巴斯德的陵墓而自杀,感恩之心溢于言表,让人感动。1888年,为表彰巴斯德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出钱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并在这里渡过了其生命的最后七年。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搬进巴斯德研究所后的第七年,也就是1895年,巴斯德去世了,这位在病床上还在关心科研事业的前辈享年73岁。巴黎有一个先贤祠,雨果、居里夫妇都安葬在那里。但巴斯德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死后仍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与自己的同事们在起。人们尊重他的意愿,把他葬在故居的地下室里。
回顾巴斯德同志的一生,看到的全是繁盛:25岁获得博士学位,26岁成为第戎大学教授r他发明的巴氏灭菌法、疫苗研制法所获利润富可敌国,而他只接受了一栋国家赠送的研究所,并用它开展科研。他不是卫生系统中的人,却拯救了和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他是 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世界人民的人。
巴斯德同志简历
1822年,生于法国多勒
1839年-1842年在贝桑松皇家学院学习
1843年-1846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845年获硕士学位,1847年获博士学位
1848年-1849年任第戎大学物理学教授
1849年-1854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院化学教授
1854年-1857年任里尔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教授
1857年-1867年任巴黎高师主管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主任
1862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3年-1867年兼任巴黎美术学校教授
1867年-1874年任巴黎大学化学教授
186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67年-1888年任高等师范学校生理化学实验室主任
188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87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永久秘书
1888年-1895年任巴斯德研究所所长
1892年巴黎大学为庆祝巴斯德70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国际性庆典
1895年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洛德
巴斯德语录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
——1839年,年仅16岁的巴斯德只身来到巴黎,进人高师预备班听课。第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到贝桑松公学学习,预备投考高师的功课。他在贝桑松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用大量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这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勉励妹妹的一段话,也成为其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发现酒石酸盐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他的研究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才能得到分离的这两种结晶,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就取得了成功,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备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在获悉此种言论后,巴斯德说出了上述名言。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巴斯德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并说出了上述话,也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巴斯德式童年
1855年,爱迪生8岁,只上了三个月学的他因为在乡村小学太过捣蛋而被老师撵回了家,结局是平凡的爱迪生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证明了当初那个老师的做法是多么愚蠢。这段“爱氏教育”也被无数启蒙教材奉为经典。事实上,在那之前的20多年,巴斯德同学的遭遇大致与这个相当。9岁的他在阿尔波瓦中学附属小学念书时,由于“不务正业”,大部分时间都在鼓捣一些说不出名字的玩意儿,被班主任判为“个子最小、最羞怯、最不见得有出息的学生”。这回引爆巴斯德小宇宙的是他老爸——鞣皮匠老巴斯德同志,他以“我儿子拥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难得的持久和耐心”作赌——当然我们知道最终那个班主任变成了“最羞怯”的人。
巴斯德同学早年其实是学美术的,至今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旧居中都还悬挂着他亲自执笔为他父亲和夫人做的画像,颇显艺术天分。直到19岁巴斯德才放弃绘画,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并一举成为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瞎鼓捣”的Geek事实上都是有成为科学巨人的潜质的。你还没有成为巨人,只是因为还没遇到那个能引爆你小宇宙的人。
鹅颈烧瓶中的真理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净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滋生蚊子,肮脏的垃圾会滋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滋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如果孙悟空都能从石缝里蹦出来,上述言论当然看起来十分“可信”。
但一根筋的巴斯德同志却不这么认为,他主张“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1861年,已是巴黎高师科研主任的他设计了一套独特鹅颈烧瓶实验(又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结果令“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大跌眼镜——原来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微生物也有菌他妈,并不能直接从石头里蹦出来,微生物科学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鹅颈烧瓶实验也让巴斯德为其后发明的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做了大量功课。
从酿酒师到微生物学家
一瓶1970年的葡萄干红,那绝对是滔香四溢,色彩诱人,美女顾盼如云。最不济都要万儿八千呢!不过若搁在140多年前,估计只剩下酸臭扑鼻,乞丐都要退避三舍。现在咱知道坏蛋是乳酸杆菌,它在酒中疯狂繁殖让其最终变味。诸位喜闻乐见的酸奶其实就是正确引导乳酸杆菌为人民服务的成果。
但在当时,法兰西最有名的啤酒酸了只能倒掉,那时候还没人发明“啤儿酸爽”呢。1865年,巴斯德接手了这个拯救法兰西啤酒业的任务。他在显微镜中找到了这个呈棍状的家伙,为了揪出它,采用了各种酷刑,最终在6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30分钟,成功逼其投降。此法到目前仍在使用,学名“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又称低温灭菌法,操作要领为: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C持续30分钟或到72℃持续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据称光这一项“保鲜”业务就为法国赚到了50亿法郎的利润,足够支付法国因为普法战争失败而应向普鲁士缴纳的战争赔款。
而真正让巴斯德成为“微生物学家”的其实是关于酵母菌的发现。这发生在“巴氏灭菌”的前夕。当时巴斯德被委任为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并迷上了酒精——当然不是酗酒,而是纯粹的研究。当地一家酒精制造工厂听说后,登门拜访了这位年轻的院长,寒暄一通,表达了希望巴斯德同志能帮他们调教—下发酵过程的愿望。小巴院长欣然领命,并从工厂里带回了用于发酵的原材料甜菜根汁和部分发酵中的液体。
在这些材料中他找到了可发育为酵母菌的“种子”——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并发现酵母菌通过吃原料中的“糖”,就能“排泄”出酒精和二氧化碳,只要控制这种微小细菌的生活条件,就可以让它们源源不断地输出酒精。1857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这一成果让酿酒业从此找到了自信,法国的酒文化就此发迹。
客串兽医
毋庸置疑,巴斯德同志没学过医,不过由于对法兰西啤酒的贡献,名声远播。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没多久,养蚕社团的成员也来找他,说咱家的蚕病得不轻,一只只部抬着头,伸出右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身上长满棕黑的斑,死的快差不多了,全国算下了损失怕是有1亿法郎了。蚕生病不去找兽医,来找化学家这怎么看都有点扯蛋吧?但当时的农业部长一看这损失,不得了,非传奇色彩的巴斯德上不可了。于是怂恿巴斯德的老师去说服他,以下是两人的部分对话(未经考证演义版)。
师:小巴啊,昨晚同部长吃饭,部长说今年咱蚕死的厉害,丝绸业怕是要挂了,压力大啊。你看能不能过去给他们看看?
巴:这个……老板,给蚕看病咱不专业啊?师:这不是更妙嘛?这年头有几个砖家是专业的?
巴:能容我考虑下么?
师:小巴啊,这可是为国分忧的时候啊,如果这一票干好了,那就是流芳千古,以后啥都不缺,即便砸了也没好大关系,这口锅也轮不到你背的。
巴:呃……那我尽力吧。
就这样,巴斯德同志去了蚕业灾区阿莱,随身只带了一台显微镜作为道具。
不过到实地一看这些濒死的蚕样,晕!巴斯德还确实不晓得怎么回事,只好采用了发明“巴氏灭菌法”一样的研究办法,带了些桑叶和各种病态的蚕回家,放在显微镜下看。
这人要出名,神仙都拦不住,不想被巴斯德这一看还真看出点名堂。他发现了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就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不过蚕不能放在蒸笼中蒸,杀不死那就休怪我绝你的种了!巴斯德让蚕农把所有被感染的蚕、蚕卵、病蛾及被污染了的食物全部毁掉,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并给蚕架全部消毒。就这么个最简单的办法,又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想必当时的报纸头版少不了“农业部长慧眼识才,巴斯德拯救法兰西养蚕业”的报道。这一客串最终让巴斯德同志从此进入了病理学和医学界的领地。
臣服牲畜流行病
经过了病蚕的这一折腾,巴斯德同志对医学病毒史兴趣陡增,他认为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1880年,法国农村迎来了可怕的鸡霍乱,俗称鸡瘟。家庭饲养的鸡 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鸡奇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倒地挣扎几下便去见上帝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庆幸鸡都活蹦乱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巴斯德希望借此来证实自己的理论。
他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但霍乱病菌似乎完全不理会他的这些苦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用陈旧的霍乱菌培养液给健康的鸡接种,这几只鸡奇迹般地在霍乱中生存。经过研究,巴斯德发现病菌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毒性会被消弱,将低毒性病菌接种进健康鸡身上,鸡尽管也可能会生病,但不会死,并且自身似乎还会对这种病菌产生抗体,即便再接触这类高活性病毒也不会感染,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就是疫苗。
197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用牛痘接种法消灭了天花,但他这种方法只适合天花一种病毒,而巴斯德的氧化减毒疫苗制作方法却能预防多种疾病,通用性更强,并在之后的抗炭疽疫苗中得到验证。现在很多流行病的疫苗也是采用这种理论建立的,只是氧化减毒的方式不同。巴斯德的这一发明不光延长了牲畜的寿命,也最终延长了人类自身的寿命。
犬口夺生
1881年,巴斯德找了三个伙伴一起研究狂犬病,这种病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染上必挂无疑。而巴斯德同志此时也年近六旬。据称,为了得到狂犬病毒样本,巴斯德曾蹲在一只患病的疯狗身边,将碗伸至病狗的嘴边以获取其唾液。老一辈医学家的精神确实令我们汗颜啊,啥也不说了,膜拜一个先!
他们最终在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了原始巴斯德狂犬病疫苗。将这种疫苗注射人健康狗体内后,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还获得了免疫力!
嗯,动物实验成功,接下来就是临床人体试验了。不过有谁愿意玩命让疯狗啃上两口?说到这里,必须要再一次膜拜这位微生物届的神人了——巴斯德竟然准备拿自己做实验,“为民请命”似乎都难以表述他这种行为,以至于他的那些学生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愿意做老师的替身。
最终机会来了,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梅斯特也成为史上第一个犬口逃生的人。这位叫梅斯特的小孩长大后还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当法国被德国占领时,64岁的梅斯特因为拒绝法西斯军人强迫他打开巴斯德的陵墓而自杀,感恩之心溢于言表,让人感动。1888年,为表彰巴斯德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出钱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并在这里渡过了其生命的最后七年。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搬进巴斯德研究所后的第七年,也就是1895年,巴斯德去世了,这位在病床上还在关心科研事业的前辈享年73岁。巴黎有一个先贤祠,雨果、居里夫妇都安葬在那里。但巴斯德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死后仍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与自己的同事们在起。人们尊重他的意愿,把他葬在故居的地下室里。
回顾巴斯德同志的一生,看到的全是繁盛:25岁获得博士学位,26岁成为第戎大学教授r他发明的巴氏灭菌法、疫苗研制法所获利润富可敌国,而他只接受了一栋国家赠送的研究所,并用它开展科研。他不是卫生系统中的人,却拯救了和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他是 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世界人民的人。
巴斯德同志简历
1822年,生于法国多勒
1839年-1842年在贝桑松皇家学院学习
1843年-1846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845年获硕士学位,1847年获博士学位
1848年-1849年任第戎大学物理学教授
1849年-1854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院化学教授
1854年-1857年任里尔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教授
1857年-1867年任巴黎高师主管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主任
1862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3年-1867年兼任巴黎美术学校教授
1867年-1874年任巴黎大学化学教授
186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67年-1888年任高等师范学校生理化学实验室主任
188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87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永久秘书
1888年-1895年任巴斯德研究所所长
1892年巴黎大学为庆祝巴斯德70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国际性庆典
1895年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洛德
巴斯德语录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
——1839年,年仅16岁的巴斯德只身来到巴黎,进人高师预备班听课。第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到贝桑松公学学习,预备投考高师的功课。他在贝桑松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用大量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这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勉励妹妹的一段话,也成为其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发现酒石酸盐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他的研究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才能得到分离的这两种结晶,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就取得了成功,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备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在获悉此种言论后,巴斯德说出了上述名言。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巴斯德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并说出了上述话,也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