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堂下的一点感想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1012m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了这个题目,是因为单位里的同志好心,给我下载打印了一寸厚的网上争论曹操高陵的事情,让我学习学习。看了之后,心里头很翻腾,一时倒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言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说实在的,看了这些帖子,我真的很敬佩那些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志,他们分成挺曹派、倒曹派,针锋相对,哪怕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思想火花,也要在网上闪光。这使我想起袁仲一先生和陈景元先生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讨论。尽管我不喜欢枪来棒往,但是看了他们的争论,对自己来说,真的很开窍、有启发呢!而曹操高陵的争论,我也有一点感想,我们的专家在和大众沟通的时候,可能过于省略了,自己吃到肚:里的东西尽管自己明白,可不见得别人也明白,这就有问题了。到后来,别人再一句句的问你吃了什么,你非得呕出来,或者搜肠枯肚的翻腾,那就大是尴尬了!所以,就业内来说,可以“一言堂”,当年在刘九庵先生身边看他鉴定书画,我就不敢置一词,还没到他那个水平嘛。启老更是如此了,他在那儿引古说今,脑子都跟不上呢,还谈什么“群言堂”,能拿脑子记着就不错了,安敢言“群”?我说这些并非说他们不民主,是我们的知识和他们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们如果敢说、让说,也属于七嘴八舌,而人家就是一言九鼎了。甭我们晚辈,当年张珩先生就说过,启功就是行嘛。当然,人无完人,启老不可能无错,我是说那个意思。就社会而言,则非得群言堂不可。要一件事一件事交代清楚,不能省略。否则“藐视”群众的后果,不光是“幼稚可笑”的,可怕的是我们“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你说,不严重吗?
  自打曹操高陵的事情见诸报端、电视台、报纸、网络,争论得十分热闹,到今天还没有歇了的意思,似乎是非要见个真章儿不可。围绕着曹操高陵的事情层层展开,十年前的“鲁潜墓志”也被扯了进来,因为它十余年前的面世,在今天看来,太有“智慧”了,所以,被作了曹操高陵的“引路牌”。
  《老子》第十八章中有这么几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我们今天,较诸几十年前,人真是变得“聪明”了。不论干什么事情,自己不害别人,却要防着别人害你,诸如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假冒伪劣,都有可能随时上当受骗,经得多了,看得熟了,仿佛处处都有陷坑,哪儿都栓个套儿等你,所以嚷嚷得越凶的“卖场”,总难免被人质疑,反正质疑又不犯诽谤他人罪。因此,我们被历练之后,避害、防骗的智慧也就蹭蹭地长了起来。这个“鲁潜墓志”不知道是不是嚷嚷得太凶了,太有“智慧”了,以致招来那么多人的质疑,十余年前好像一出来,没什么人儿理睬,真是天可怜见的“鲁潜墓志”。不过,据闻“鲁潜墓志”是由村民手拓之后留了拓本再将石头献给国家的。那么,我想问在网上看到的两张拓片,一张清晰的一张模糊的,究竟哪张是村民手拓的?抑或都不是。这位村民还是有些文物保护意识的,至少知道要献给国家,可让人不解的是,他难道不知拓碑会损毁“墓志”吗?而那被称之“人为地做旧”模糊的那张,实在也不是什么做旧,只是没拓好而已。博物馆中的专业人员对此都不需解释,所以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好像要弥补什么似的。
  既然大家都叫“鲁潜墓志”,我们也不妨随着将它说成墓志。
  以我们陋见,墓志和树立在坟前的墓碑、纪念碑类的可要两说着。以前清明踏青扫墓,除了拜奠先人之外,总有点“游”的目的。其中之一便是看看别家墓碑或者某寺庙纪念碑上的书法,墓碑的正面往往是某某人之墓的字样,后面的碑文却是洋洋大观,既是一生的简历、评价,也可以当做书法来学习,纪念碑亦复如是。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既然要树,碑文就要请名家来写,否则写得不尴不尬,不要说对逝者、纪念的物或事不敬外,自己脸也没处放。所以,碑上的书法是要讲艺术性的,不仅要接受百代千秋人们挑剔目光的审视,还要在自然中受尽风霜雨雪的侵蚀,这就区别于墓志。墓志是一次过的艺术,可以遮风避雨地埋入墓主的墓中,从此也就在道理上难见天日了,自身的损伤也小。北朝的一些墓志出土,大大好过墓碑,只是书法多不甚高,这倒不是说墓志就可以乱来,元氏墓志就写得非常好,但大多无书写人姓名,它和前者的区别是实用性。况且,墓志一经埋到地下,便是盖棺论定了。况且,在我们中国,生死是同样得到尊重的,墓志,就仿佛是死者通向另一世界的“履历”、“介绍信”,言简意赅,文字清楚,书写规范,“人家”拿到手里,最直截了当的是要看得明白,否则因为“艺术化”再被打回来,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可以想象,或许当时在墓前也曾“照本宣科”一番,墓主家属事先认可之后也就了了,不可能像墓碑一样,能反复的看。如果不理解这个,那岂不是白天埋了,晚上就得防着盗嘛,那还成什么话!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学习墓志书法的偏偏要将人家坟刨了,取出墓志来学习的例子,可能钟繇、宋翼是个例外,而墓志的出土,应该是出于某种“原因”,我们才得以学习到墓志书法。
  好,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讨论网上见到的一个话题:“刘庆柱、赵超用‘魏’字断代曹操墓不靠谱”。
  以下先引用刘庆柱的话:“我们现在所用的简化字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汉代文献中已有很多字与现代相同。而‘魏武王’中的‘魏’字,石牌上写为‘委山鬼’的结构,这种是东汉晚期到三国时代流行的写法。写书法的,做中文的不一定会懂得考古中的古文字,不能因为以前没见过、不知道,就说是在‘造假’。”
  再引用赵超的话:“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牌等文字写法是隶书,而与汉代木简上出土的隶书比较,会发现西高穴大墓里出现的文字的写法与其是基本相似的……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北朝时期的书写材料里‘魏’字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點,这个‘山’字就完全消失了,就是说通过这个字的写法,起码我们能够把它判定在东汉时期。”
  反方的观点不同意刘、赵说,原因是这个“委山鬼”的写法,到清末都有人写,因此不能以此字来判定时代。
  要我说,反方还说得不够,甭说别人,就我来说,今天我还这么写呢!但是我也想申辩一句的是:文字的演变确实要考虑时代的。如果你出于艺术的表现,大可今天还弄“委、山鬼”照写不误。如果你是出于实用,今天我们谁还见过“菜”字的“草”头下面加一个“才”字的写法?谁还见过展览的“展”字是“尸”下面加上“一”的字样?要言之,墓志书法不是要表演书法,而是类似公文似的要说清楚事儿。说事第一,艺术表现其次,因为写整齐了,也就了账了,同时因为它再难见天日了,书家没必要那么“刻意”,不客气地说那就是文书体,犯不着孔乙已,回字有几种写法,就一种,当时通行的,写便写下了。
  所以说这“魏”字可用作断代的证 据之一,但不可以就一字而定论。
  接着第二个话题,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争论,那就是挺、倒曹两派的焦点字——“武”。
  我们也来引用网上说。
  “刘范天老先生说:‘清朝康熙年间,长洲人顾霭吉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编了一本《隶辨》,上世纪80年代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书名《隶书字典》,此书1982年3月出第一版,到1995年6月已经第五次印刷。在该书上册第三卷368。369页上,载有隶书‘武’字写法的十种样式,其中有两种是把‘止’部写为‘山’的。一个‘武’字在《景北海碑》阴,碑文为‘暹字武平’。一个在大家非常熟知的《曹全碑》中,碑文为‘武王秉乾之威’。如果说《曹全碑》中‘山’字还不标准,《景北海碑》中的‘山’字非常明显。这不是多么高深的书法文字知识,很多初学隶书的人都知道。”
  我们再引郝本性先生说:“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结构的字形,而其中通常习见的异体字或俗字不过数种。’这主要是因为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说到“武”字,《说文解字》上解释:“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既然曹魏之前的古人已经讲出了“止戈为武”的话,那么就没有理由还在是“山”是“止”上纠缠,古人不我欺也。所谓的碑别字,应该不包括这样的讨论。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岁月的“崴”字,不论是碑中的这个字,还是帖中的这个字,正写的方法,上面都应该是个“止”字,可我们也都曾看到,有多少人,古今都算在内,将这个“止”字写成“山”的?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在其名篇《兰亭序》中的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崴”字,即是用的“山”头,唐人的摹本忠实其原作,并没有因为书圣将“崴”字“写错了”,便给予“尖锐”的指出,说这篇文章是假的来。更没人因为他“错写了”,而彻底放弃了嗣后千余年的顶礼膜拜,这不仅在书法中存在多种的写法,更重要的是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还有历史的“雁”字,正写的方法是下面是个“止”字,可多少人写这个“雁”字时,爱选取草书“止”的写法,所以,当写到像“山”,用不着我们大惊小怪。这似乎用不着我们再去讨论,因为人们压根儿就是奔着“止”去写的。我的理解,不论说“山”派,还是说“止”派,都应该停在这个“止”上了,这事儿根本值不得我们大费周章。不论“鲁潜墓志”还是曹操墓中的牌子中出现的“武”字,它的“戈”字下面,都是一个“止”字,这是我要说明的,如果说还有不同见解,只是我们彼此理解不同就是。
  作为书法,点画之间可以存在变化,以适应搭配揖让的关系,因为不是刻字模,而是书写,所以凡是像“山”的,其实都是“止”的变种,它先是用一个竖折,作一个回环,然后再承接两竖或者一竖一点再或者两点,这和草书中的“止”的写法同一道理。汉代草书已经完备,楷草相互借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看曹墓石牌中的“武”字,怎么看也不是个“山”字,如果说是,那是指没有学过书法的人。曹墓石牌的“武”字,凡是学过书法的,断难相信这个“戈”下面是个“山”字而不是“止”字,我们撇开这个牌子是真还是假不论,就是这个“武”字中的“山”、“止”之争,联系到历史上许多“山武”、“止武”的写法,其实都是一个“止”字之后,似乎讨论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再有,“鲁潜墓志”区区120个字,出现两个“武”字,第一个“武”字,分明就是个“止”字,哪个“山”字这么写?底横横出左竖?我们随便找两个小学生写“山”字,也不可能写成这样,尽管孩子再怎么娃娃体,中国字的笔画是不能错的,而横出枝节的这个所谓的“山”字,那就应该是“止”了,而第二个“武”就更没有问题了,那是借鉴了草法的缘故。
  不是有句话吗,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幼小时,如果爱写字,总爱模仿大人的字来学习,又特别爱写草字,比如俗写中的“后”字、“张”字、“尽”字,因为好胜的心理,总觉得草字“帅”,可我们并没有刨根问底问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万一大人的草字也是俗写并不正规,那我们自然就不正规了。及至我们学习了严格正规的草法后,这才知道,民间的草法里存在着极大的错误。这下,我们才知道错在哪里了,也就知道草楷之间的转化,这就叫“知其所以然”。如有不信者,可在本单位找个不懂书法的同志试试,让他写一两个“草”字,看看是否此言不谬。所以,如果搞清楚了为什么要这么写,就不会再起争执了。
  再有就是那个“解”字。
  这个“解”字与“武”字在认定上同一逻辑,它并非不是“刀”头,而是将“刀”写成了貌似两点,如果要给出有些牵强的解释,则如同夕阳的“夕”字除去中间一点。凡懂得书法的人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横画过多的字必呆板,如页码的页,古人嘲笑写不好这个“页”字的,形容为一张梯。所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横画,是尽可能将字写得生动的必须,而这个“解”字的右上半部的“夕”字,横折可以写成“点到即止”的横折,如《孔羡碑》《鲜于璜碑》中的“解”,读者可自行参阅。至于有人说“解”字右上半部,写成两点,像正、倒“八”字的写法,是近代人所为,那也高抬了近人,元人赵孟j顷已经那么干了。我还可以举出一例,召唤的“召”字的“刀头”怎么写,查查《中国书法大字典》一类的工具书,还是有收获的。
  我虽然不甚喜欢网络,但是却极喜欢听人议论网络上的东西,真是很长见识。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尤其是涉及到鉴定方面的事情,还是专家的“一言堂”受用,往往他们的见解能一锤定音,一箭中的。前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出去参加民间的研讨会,诸如陶瓷、书画等等,参加了不少。得,是扩展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失,当然没有,只是有些怅然若失,这个失就是原来在业内已经成为定论的,民間往往还在此前徘徊,而且鉴定水平只是限于一般。若论到高端,我还是觉得在“一言堂”中所获甚多。我没有丝毫贬低网络英雄之处,没有他们的集思广益,就没有专家们的总结提纯,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说到这里,我很想说句题外话,记得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篇文章里很感慨现在将过去被称之为“文艺界”的称谓,改成了“娱乐圈”……其实,现实的情况真是都要“改头换面”了,我很害怕,不想有一天我们的考古界、文博界也被看成是“娱乐圈”。我和同事们说,到时不知你们敢不敢,我反正发起飙气来,是要喊一声的:“吾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还是姓‘考’姓‘文’,不是娱乐!”
  再回到曹操高陵的问题上。
  我想凡事都不是偶然,如果曹操高陵是做学术而不是做新闻,如果某些人不是炒作自己而是探索真理,如果我们不是想让它太完美而是略有不足,如果我们说话注意分寸给科学留住严谨……
  那么,我们将面对的是严肃的讨论,积极的探索,真实的现状,科学的论证。
  这一切,我们还能期待。
其他文献
2010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场景犹在人们眼前浮动,而2011年春季拍卖的大幕又将徐徐开启。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春风拂面,万物萌发。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时刻,上海涵古轩拍卖有限公司即将于3月30日举行首场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从海内外征集遴选出的500多件书画精品,将一一呈现。  涵古轩首场拍卖古代书画不乏精品,征集到两件宋商宗赵构御书和一件元代大儒许衡的书迹。高宗御笔《文章继世》与《徐处仁像赞
期刊
三个年头过去了,北京饭店金色大厅那场繁华盛会恍若昨日。如果说第一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是以国有文物艺术品为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展示,那么,以琳琅满目的私人收藏为主的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際博览会则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拥有的庞大财产性收入及其背后依托的文化。  东方之珠香港是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大陆市场中正在流通和收藏的巨制,多曾由苏富比、佳士得公司
期刊
初舂时节,读赏莫晓松画作,感受到一股清新朝气。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和谐统一于作品中,是当代中青年画家一种艰难和必然的选择。哓松作品展现着其殚心匠构良工独苦的努力。  他的作品涵有一种和谐之美,而且重在创造艺术品质,品质的把握在于内心的鉴衡研炼,故心性及心智之妙悟,在其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晓松有文心、具才情,平和、沉静、心缓不燥,皆益利于创作的成熟。尽心知性方可在技术层面体味和发挥创造能量,甚至
期刊
2009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I David,1892-1964)藏品落户大英博物馆,使博物馆的磁州窑和磁州窑系瓷器收藏扩火到约200件,另外我们还有一批磁州窑瓷器残片。过去100年来,“磁州窑”这个词经常用来笼统地指10世纪到今天中国几个不同地点民窑(与“官窑”相对)的瓷器。随着各个窑址的名气渐为人知,作品流传日广,人们开始根据瓷器的不同产地对它们进行分类。登封、密县、
期刊
《唐风舞奥运》创作于2009年下半学年,是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作品,也是军艺美术系08级艺硕毕业展览主要作品之一。  2009年在校学习期间,正赶上十一届全国美展,这让我们每位都想参与其中的画者进入了临战状态。我的思路是画一张历史题材创作,类似于《巾帼魂》那样的作品,用我所善长的小写意形式进行创作。于是开始搜集素材。在一次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顺手从架上拿到一本陈丹青的《荒废集》,随便
期刊
明永宣时代,是指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虽为时短短33年,却是明代初期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考察,都可以看到从巩固到兴盛的这一转捩特色。作为文化领域之一的画坛也不例外,呈现出由复苏到倡兴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据画坛主流的宫廷绘画之发展中。    永乐朝的宫廷绘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文化不高,曾出家为僧,后藉武力夺取天下,故不喜艺文,建国之初,百废待举,
期刊
磁州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其装饰艺术继往开来,别具一格,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诗词、书法和绘画。诗书画二者的密切结合则是在宋代,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曾把诗书画称之为艺术“三绝”。磁州窑的装饰集诗书画于一体,把中国艺术的最高成就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堪称陶瓷装饰的典范。  宋末金初时,磁州窑瓷器上出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是诗词出现的前奏,也是磁州窑艺术品位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随着磁州窑白地黑花
期刊
对于中国内地的藏家而言,今年秋天有个不小的惊喜。  10月25日,我们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见到了许久未见的“老朋友”——香港佳士得。自从2009年春天,法国佳士得上拍圆明园大水法之兔首鼠首风波后,香港佳:上得虽今舂在上海露过一面,北京却是一年多未曾来过了。虽然拍卖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北京拍卖季上看不到香港佳士得带来的精品,难免让人感觉有些遗憾。  今秋,这个遗憾将不复存在了。    香港拍
期刊
世博会之际,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薪火相传珍藏西藏——叶星生西藏文化珍藏展”于4月22日在上海邦德学院艺术馆开幕。  叶星生是藏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四十多年来扎根于西藏,挖掘和研究西藏的历史文物,为藏族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1999年,他把自己珍藏的2300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2008年,他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本次展览由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艺术、藏医藏药及艺
期刊
《桃花春鸟》作于1954年的秋天。1954年对于谢稚柳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初春他创作了著名的《十幅图》,这是一部标志着他的…水画创作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册页。谢稚柳是花鸟、人物、山水并举的画家,众所周知,他的花鸟画在1945年已经形成个人风格,人物画也是在他自敦煌归来之后画出了如《倚春图》《旗亭赌唱》《四美图》等作品后呈现出了个人面貌,时间同样是在1945年前后。《十幅图》的诞生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