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18年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国际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中的地方报纸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应该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近年来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借助合作方提供的空间,多种形式提供版面
  《新民晚报》走向海外,始于1994年在洛杉矶发行美国版。2004年开始,在全球扩大布点,寻求合作伙伴,力求“借船出海”,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了27个海外版。
  目前,《新民晚报》海外版供版形式大体可分为六种:
  1、日报(电子版)+周末版形式——新民晚报美国版电子版每日刊发,周六刊发72版周末版投放市场。
  2、日报形式——《新民晚报》菲律宾版,2011年11月起,改为每天向菲律宾《商报》提供1个版(一周2版上海新闻版,5版专副刊版)。
  3、周报形式——其中每周4个版,形式如《新民晚报》西班牙版、尼日利亚版、泰国版等;每周2个版,形式如《新民晚报》大洋洲版、匈牙利版;双周刊,形式如《新民晚报》捷克版;三周刊,形式如《新民晚报》荷兰版。
  4、《欧洲联合周报》形式(现改为《欧洲时报》周末版)。《新民晚报》与法国《欧洲时报》合作创办《欧洲联合周报》,共40版。《新民晚报》承担其中21版内容制作,《欧洲时报》承担另外19版内容制作与广告、印刷发行。这份报纸首先在法国发行,然后在欧洲其他地区如奥地利、希腊、塞尔维亚、西班牙等寻求合作伙伴,办《欧洲联合周报》地方版。
  5、韩国版形式。由《新民晚报》供稿、合作方聘请翻译,译成韩文在韩国《京畿日报》刊登。
  6、中意双语专版形式。由《新民晚报》供稿,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译成意大利文,稿件刊发《世界中国》新民晚报专版。
  新民晚报海外版使合作方无偿得到有价值的信源,节省了编辑成本,新民晚报则无需承担海外版在当地印刷、纸张和发行的费用,扩大了影响力。目前《新民晚报》27家海外版最多一周发行263个版,周发行量约588,700份。
  贴近海外华文读者家乡情结,突出地域信息报道
  海外版贴近读者需求,追求质量是第一位的。侨居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由于来自中国各地,家乡情结在读报的倾向上表现得尤为浓烈,都希望在报上看到来自自己家乡的信息。因此,海外版要在满足各国华文读者共同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新民晚报》海外版推出了若干创新举措。
  1、创办“上海一周”版
  《新民晚报》向海外布点,为了推广上海形象,几乎向每个合作伙伴都提出了设“上海一周”版,有条件的话,最好每天都有上海新闻版(如2011年11月前,我们每周向菲律宾《商报》提供6个上海新闻版)。“上海一周”在原籍为上海人居住相对集中的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受欢迎。西班牙巴塞罗那是原上海籍华侨居民较集中之地,西班牙版专设“上海一周”版,吸引了不少当地读者,提高了合作方《欧华报》在当地的发行量。
  2、设立“温州专递”栏目
  作为上海的主要媒体,《新民晚报》在整合梳理温州的信息方面占有优势。为了赢得原籍江浙的读者,我们在2008年开设了栏目,每期至少1篇稿件供给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希腊等国合作方的版面,受到这些国家读者的欢迎,也扩大了欧洲的华文报纸市场。
  3、创办“中国瞭望”版
  侨居泰国、印尼的华人以原籍福建广东者为多,对“上海一周”版兴趣不大,因此在向泰国版、印尼版供版时考虑到地域因素,把福建、广东要闻与“上海一周”的要闻梳理整合,做成“中国瞭望”专版。实践表明,从各国读者地域兴趣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有差异性地做版面,只有“适销对路”才有利于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办好《中国问题研究》版,吸引高层次读者关注
  近几年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步履艰难,中国经济保持相对高速发展的势头,引起世界瞩目。在欧美等国留学并就业的人群,在海外从事进出口生意的人群,在当地成长起来的华人华侨“第二代”,已不仅仅满足于接受、了解来自中国的一般信息,他们更想了解这些信息背后蕴藏的趋势走向。
  帮助这个读者群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高《新民晚报》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合作方提高报纸竞争力,并有利于通过这些读者影响当地主流社会。为此,我们尝试编辑了《中国问题研究》专版。其中主要的内容是:
  1、每期围绕一个主题,梳理整合各家观点
  由于这个版面的专业性、理论性、前瞻性对策划、编辑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特地聘请专家学者担任版面的策划、组稿。
  每期版面经过策划,围绕一个主题,从上百篇的论稿中反复筛选,挑选出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10多篇。每篇数千字的稿件往往只能选用数百字,有的只能用上一两句话,把作者最精彩的观点及论述提炼出来,奉献给读者。
  比如2009年3月7日《中国问题研究》选题为“中国能否拨开金融危机第二波‘阴云’”,当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的最新提示报告称,东欧地区的银行正面临着坏账准备金上升,银行借款成本上升和本国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这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资本基础被侵蚀。穆迪报告验证了鲁比尼早先的警告——新兴欧洲将出现全面金融危机。那么,金融危机“第二波”会否到来?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中国市场能拨开云雾见太阳吗?为此,编辑刊发了5种不同的观点,乐观派:不会有所谓的“第二波”危机;中性派:A股市场或可独立危机之外;悲观派:对中国的冲击非常大;应对派:未雨绸缪应对危机的“第二波”;开始派:第二波金融危机已经袭来。① 读者可以据此分析思考,获得启迪。
  《中国问题研究》的论题以海外读者关心的中国经济及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除了请专家学者唱主角外,也经常采用一般网民热议的有代表性观点。比如2009年11月7日论题为“既保增长又压通胀 人民币升贬处两难”,版面梳理整合有关专家对人民币升贬之利弊的分析,还特意摘录了网民对此热议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活跃了探讨研究的空气。②   往往一个论题的有关稿件有成百上千篇,但主要观点与有价值的论述通过版面整合梳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读者阅读后能对有关的观点、名家的说辞一览无遗,省去了上网或从其他信息源寻找相关观点的大量时间,真正享受到了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2、开设“燕楼观海”专栏,发表独家评论观点
  2011年10月起,我们在《中国问题研究》版开设“燕楼观海”专栏,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社会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对华人华侨关注的人民币汇率的走向,我们约请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2011年11月撰写《人民币大幅升值是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痛》一文,指出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必须在实体经济转型基本成功,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之后,否则就是对本国经济的不负责任。③
  “燕楼观海”专栏文章每篇不超过2000字,能把观点基本讲透。据美国合作方鹰龙公司收集的读者反馈,“燕楼观海”刊出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肯定。美国海外咨库执行长政治评论员陈军说,叶檀的文章值得关注,人民币自2005年至今升幅30%,对美国的华人华侨利益造成严重冲击。洛杉矶有数万华侨华人从事美中之间的贸易,洛杉矶口岸约占中美贸易总额的40%,如果华商利益不能得到适当保护,不利于中美两国贸易发展。洛杉矶房地产专家阮秉森认为,叶檀的文章让海外华人理解,为什么中国不让也不能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如果美国民众也能读到这样的观点,那就更好,对中国的敌意会大大减退。
  借助当地语言媒体,影响当地主流声音
  《新民晚报》走向海外以来,形成了一定规模与影响的对外传播渠道。但由于语言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限制,这种对外传播主要局限于华人华侨,对当地主流社会几无影响。随着海外华人华侨在当地扎根,第二代成长,逐渐融入主流社会,他们争取话语权,期望影响主流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华侨的诉求也比过去重视。同时,中国经济日益崛起、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为《新民晚报》拓宽对外传播的渠道,构建通向当地主流社会的平台提供了条件。为此,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努力:
  1、在韩国主流媒体《京畿日报》上开设“新民晚报供稿栏”
  《京畿日报》是韩国的主流媒体之一,日发行量10万份。2007年1月我们与其合作,韩方在我们的供稿中选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译成韩文,在第6版“经济新闻”做“新民晚报专栏”,每周一期,每期用稿4篇。
  从韩方选用的稿件来看,主要集中在与韩国有关,为韩国读者关注的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经济社会类信息。如2011年1月10日的专栏上,他们刊发“镇江香醋品牌在韩国遭抢注”,“京沪陕今年试点婚姻登记联网”,“近4万亿‘浙籍资本’汹涌省外”,“50兆!‘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④
  5年多以来,《京畿日报》共刊发我方供稿1100多篇。
  2、开设中意双语“新民晚报专版”
  2011年12月,我们与意大利双语杂志《世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每月为《世界中国》提供1到2篇稿件,由他们译成意大利语,每期刊发4页。
  《世界中国》杂志为月刊,发行范围包括意大利首相府、罗马市政府各部门、各大公司和华人华侨社团。2012年期发8000份。其读者主要是关注中国发展,欲在中国发展中分享利益的人们。
  《世界中国》共70页,封面上标示:“我们影响主流”。内设9至10个栏目。按照合作方的约稿,由《新民晚报》采写的第一篇稿件《像阿甘一样奔跑!》刊登在“意大利人在中国”栏目中。稿件讲述了一位名叫欧马的意大利人故事。欧马出生在意大利都灵,11年前来到中国,6年前在上海开办家具公司,如今小有所成。2011年12月4日欧马参加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跑,他参赛的一个原因是要为陕西安康孤儿院的小思洁到上海做手术提供帮助,这位小女孩得了先天性马蹄足,欧马希望给小思洁在沪手术期间提供临时家庭,照料孩子;同时希望通过马拉松赛让更多人关注、领养伤残儿童。⑤
  第二篇采写的“食品进口商韩进”,刊登于《世界中国》2012年第2期中意交流栏目。稿件主角韩进在上海新天地一家叫格罗斯商铺经营意大利奶酪、肉制品类生意。从他与意大利人做生意的经历,看中国人眼中意大利人的形象,哪些意大利农产品在上海市场有销路受欢迎。
  此外,还有上海最热门的意大利菜、有关上海世博后意大利展馆的转型等选题。从合作方的约稿可以发现意大利主流读者期待得到的信息,以及他们当下的关注热点。这些稿件每篇都经双方商讨确定,叙述发生在上海的中意交往的人和事,有血有肉,有头有尾,有故事有情节,华人华侨爱看,主流读者要读。
  在双方合作中,《新民晚报》担当了《世界中国》在上海的记者站角色,采写他们需要的信息,《世界中国》为《新民晚报》开拓意大利主流市场提供了平台。互为依存共赢发展,合作基础更为牢靠,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
  《新民晚报》走向世界18年,“借船出海”全球布点也已有8年。近几年由于受欧美金融危机冲击,海外华文媒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我们仍然坚守了27个合作伙伴的规模。实践使我们坚信,在贴近海外读者共同需求的同时,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读者的不同需求,坚持针对性做版,点对点传播。对海外不同国家不同人群有差别分层次地“为其所需”、“投其所好”,对我们提出了更专业更高端更细致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编人员作出更艰苦的努力。(作者供图)
  「注释」
  ①《新民晚报美国版周末版》2009年3月7日A9版
  ②同上,2011年11月7日第11版
  ③同上,2011年11月12日第19版
  ④韩国《京畿日报》2011年1月10日第6版
  ⑤意大利《世界中国》2012年1月第30~34页
其他文献
办刊初期的年轻人  1994年初,新任局长杨正泉有意办一本公开发行的对外宣传政策指导、理论研究、实践探讨的刊物,由新成立的综合业务部(后改为总编室)承担。部主任周东元提议将我从中国报道社调来,筹办这本名为《对外大传播》(现为《对外传播》)的杂志。  1994年下半年拟办一期试刊,大约在9月份后,调来了一位山东大学、人民大学的双学位毕业生,叫王贵亮。他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除了处理来稿,还写了许多采
期刊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是一位“老外宣”,他从21岁开始在中国外文局工作,39年的职业生涯始终从事着对外传播工作。其间,曾担任国际译联副主席职务,现在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他见证了《对外传播》杂志创刊、发展和壮大的一路足迹。在《对外传播》迎来创刊200期之际,黄友义接受了本刊采访,谈他眼中的《对外传播》,以及其中的故事和使命。  这本杂志难能可贵 
期刊
2003年底,好像是一个星光满天的晚上,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找我谈话,希望我能负责《对外大传播》办刊工作。  说实话,刚开始有点犹豫,因为刚刚参加了所在单位《今日中国》(中文版)主编竞聘,面试、群众评议综合起来已是高分胜出,有理由等一个结果出来。但黄祖安社长的话对我产生着影响,他说,经历过一线实践历练,再转到理论研究上,容易探讨些成果出来。走过那个年月的人心里总有一些抱负,而且长期在一线做外宣,也有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对外传播学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为继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段连城和沈苏儒两位老前辈几本专著的问世,既标志着我国的对外传播学已经走过了奠基和开创阶段,也说明中国外文局在对外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前列。  自建国之初,外文局便是一片对外宣传实践的沃土,一代又一代的园丁在这里辛勤培植着对外宣传的理论之树。这些园丁有幸得到
期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到2012年,本文拟按照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梳理此间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历程:(1)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走进电视时代;(2)世纪之交,互联网对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3)2008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份,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开放阶段;(4
期刊
“外文局外宣业务范围广,外宣实践经验丰富,为我国早期书刊外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经验应该让更多的外宣从业者分享。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经验的园地。”现年72岁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前局长杨正泉在谈到《对外传播》杂志创办的初衷时说。  1993年4月,杨正泉从他工作了30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期刊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同于中国利益?“中国视角”有没有更加具体翔实的表述形式?“中国声音”有没有更加便于操作的细则?遗憾的是,这些深层次的媒体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期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让新闻界接了地气、降了“火气”,成果令人瞩目。而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告别“我讲你听”的单方向传播模式,是“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的重点、难点之一。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传统纸质媒体必须进行业务转型。纸质媒体开设网络版或建立网站只是向全媒体新闻业务转型的初级阶段。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如何优化组合传播力,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周报英文网首次以全媒体方式报道2013年全国两会为案例,提出对外传播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为传统期刊的业务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新闻的盛宴。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两会也愈发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境外媒体的报道阵容也越来越强大。两会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国际传播“黄金时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对外媒体都会派出一支专门的采编队伍,不遗余力地对两会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报道。然而,一些参加两会的外国记者却说,两会上没有好新闻。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