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杂质的液体压强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pgh.其中ρ为液体密度,h为液体的深度,g为常量.在h一定时,p与ρ成正比.目前在实际分析含有不溶解杂质的液体压强问题中,时常将ρ理解为“平均密度”.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下册第39页有这样一道习题:
  题目: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在洪水季节,河水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因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河水越深,对坝底的压强越大,较宽的坝底能承受住较大的压强:在洪水季节,河水的含沙量增大,河水的密度增大,对坝底的压强增大.
  泥沙都是不溶杂质,河水本身就流经泥沙表面,泥沙增多对澄清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微乎其微.本题在分析有含沙的水的压强中,就是将泥沙与水的“平均密度”等同于“液体密度”,所以“液体密度增大了”.这也是目前教师向学生讲授时的普遍思路.但洪水中的泥沙在液体中并不是静止状态,在静水中是要下沉的.运动状态对液体压强是否有影响?
  本文将讨论液体含有静态杂质、动态杂质时对液体压强的影响.以便理清“液体密度”和“平均密度”能否替代.
  1 问题的分析
  为研究方便起见,假设液体所在容器是规则的圆柱体,液体体积和杂质体积均不变.既液面高度都保持一致.液体重力为G液,杂质重力为G杂.如图1所示,阴影部分为液体,圆圈内代表杂质.
  1.1 忽略水的阻力,且杂质与液体密度相等
  此时杂质受到等大的浮力F浮与G,悬浮在液体中,液体也受到来自杂质的大小等于F浮的F′的反作用力.因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F压=G液 F′=G液 G排=ρShg=G
  既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等效于底面积为S,深为h的纯水的重力G.
  p=F压S=ρShgs=ρgh
  物体受到与不含杂质时液体压强相等.
  1.2 杂质密度大于液体密度
  如图3所示,杂质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杂质将下降.杂质所受浮力F浮=G排,液体受到的向下的反作用力大小也为F浮;杂质还受到液体的粘滞阻力F阻,液体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大小也为F阻;对于液体而言,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
  F压=G液 F浮 F阻
  随着物体下落速度逐渐增加,F阻由零开始增加,容器对底部的压强也逐渐增大.当液体足够深时,最终F浮 F阻=G杂,杂质匀速下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达到最大.
  F压=G液 F浮 F阻=G液 G杂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也达到最大,即
  p=F压S=G液 G杂S=ρ均VgS=ρ均ShgS=ρ均hg
  ρ均为容器内液体和杂质的平均密度.因此压强是变化的,如果液体足够深,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稳定值,该值与液体和杂质的平均密度成正比.
  1.3 杂质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如图4所示,当杂质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液体浮力大于阻力,将上浮,此时粘滞阻力将向下,类似于第2种模型的分析,液体压力表达式为
  F压=G液 F浮-F阻
  可见随着上升速度逐渐增加,F阻由零开始增加,容器对底部的压强液也逐渐减小.当液体足够深时,最终F浮-F阻=G杂,杂质匀速上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达到最小.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压=G液 F浮-F阻=G液 G杂
  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也达到最小,即
  p=F压S=G液 G杂S=ρ均VgS=ρ均ShgS=ρ均hg
  1.4 杂质被固定在液体内部
  如图5所示,将杂质用硬杆固定在液体中某个位置,整个容器内的平均密度显然是随着杂质密度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此时杂质的作用仅仅相当于改变了液体的形状,在液体深度一定时,并不改变液体底部的压强.
  2 简单验证
  利用生活中简易的器材可以观察杂质下沉或上浮时液体底部压强的变化.将图5中的容器放在托盘上称,当向上加速拉动硬杆,会发现秤的示数明显减小,说明液体底部压强减小;当加速向下压硬杆,秤的示数明显增加,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而此时的“平均密度”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由此说明“平均密度”并不是压强的决定因素.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验证,可以看到,液体压强公式中的ρ应当是纯液体或者溶液的密度.当液体含有杂质时,其压强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杂质与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有变化,而并非是平均密度的变化.并且作用力的变化与杂质的运动状态变化紧密相连,因此液体压强也随杂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平均密度进行等效计算,仅限于杂质与液体构成的系统中,除重力、容器对液体的支持力外无其他力的影响情况.以平均密度简单代替液体密度,显然是不合适的,还要考虑杂质的运动状态.简单代替还会割裂“压强”反映“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物理本质.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器材的选择,决定了实验效果的好坏.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也可用效果更明显、实验误差更小的新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同时,应大力提倡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观察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智力活动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包括基础知识讲解、物理验证实验和习题讲解三大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观察,因为物理学是以观察和验证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以探寻物理规律为目的观察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物理现象,逐
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期刊
有关摩擦力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尤其是静摩擦力.由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以及在许多情况下相对运动趋势的不直观和隐蔽性,导致学生在解决
1 “完全弹性模型”中的能量线rn质量为m1的小球,以初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冲向一个连有轻弹簧的质量为m2的小球.此后系统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多大?如图1所示.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七章《热现象》第五节的内容.前面四节课主要介绍了温度及6种物态变化等热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从本节课开始,进行从宏观现象深入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进而对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进行本质原因的解释.根据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而本节课的学习离不开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即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之中,分子
题目(2015年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第2题):动物园要进行猴子杂技表演,训猴师设计了如下装置:在铅垂面内固定一个带有光滑滑槽,半径为R的圆环,取一根重为P,长为l=3~(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它能准确、简洁地表达物理概念及规律,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依据物理规律,用数学变换的方法,将物理问题数学化.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本文介绍在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解
题例如图1所示,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的向里,二场相互正交,已知电场强度为E,磁感应强度为B.一带电粒子质量为m,带量为q.从图示的复合场中由静止自由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学中,各种效率的计算是学生普遍感到难掌握的内容.要突破这个难点,应教会学生方法,而不是死记公式.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  出关于“效率”教学的四点做法:一是从“目的”去确定有用功或有用能量;二是从“提供”去确定总功或总能量;三是明确“效率=(有用功或有用能量/总功或总能量)×100%”;四是任何效率总是小于1.如果教师能从以上四点入手,即可让学生抓住要点,真正理解各种“效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