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与减法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人的前半生是在做加法题,后半生是在做减法题。
  此言不谬,但也不完全对。
  为何说不完全对?依我之见,做加法与做减法,未必就要分出个年龄段来,前半生照样可以做减法,后半生同样可以做加法。问题的实质,倒不在于何时做何题,而在于题的具体内容究竟为何。也就说,需要重点拷问的是,加应加什么,减该减什么。
  人的前半生确实有点儿像是在做加法题:年岁在叠加,身高在增长,知识在累积,阅历在丰富,识见在扩充,鞋子越穿越大,走过的路越来越长,见过的面孔越来越杂,就连跌过的跤,碰过的壁,流过的泪,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痛,越来越苦涩……凡此种种,之于人的成長,既大有裨益,又不可或缺。毕竟,人不能老滞留于童年,不能已经七老八十了,仍然不知天高地厚,不谙寸短尺长。
  在某种程度上,人颇像一个拾荒者。年少时,无忧一身轻,腹内空空如也,手拎的篮子也空空如也。但走着走着,却感觉篮子越来越沉,及至某一天,竟拎着篮子沉重得难以迈动脚步了。篮子沉,一定源于篮子里装得东西太多;东西太多,一定是装载了不该装载的东西。纵然是沿路行走的拾荒者,也不能看见什么都充满好奇,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捡拾。路上的抛撒物,遗留物,晾晒物,无疑是要进行仔细甄别的,搞清楚哪些东西有价值,哪些东西无价值,哪些东西能变废为宝,哪些东西实属宝外废内,哪些东西香艳诱人却蕴含毒素,哪些东西明光闪烁却易于将人引向歧途。
  迷乱萦前,沉重缚身,这时候,人恐怕最为难得的,是对自己的检视与把控。也就是说,渐涉人世,随着日月之轮回,羽翼之丰盈,人很有必要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继而根据需要,梳理出自己前行的脉络与轨迹,如此,才不至于左顾右盼,被周围的嘈杂之音所误导。要什么,就朝所要的那个方向进发与努力;不要什么,哪怕已将其稀里糊涂地敛进篮子,收入囊中,也要果断而毫不吝惜地予以抛弃。索取是一种获得,抛弃也是一种获得。抛弃了赘肉,人会获得健康的体魄,挺拔的身姿;抛弃了杂念,人会获得心灵的纯粹,精神的洁净。
  年少之时,人最应做的减法题,就是对欲壑的填埋遏制和对欲望的脱脂减肥。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不等同于妄想,更不等同于贪欲。理想是有根之木,孕育并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而妄想则是天边的云霞,人倾其一生也无法触摸它。比妄想更贻害于人的,就是贪欲。贪欲是躁动的灵魂扯出的一张大网,力图将鱼虾一网打尽,将功名利禄悉数据为己有。贪欲发端于诱惑,以霸占为目的,而人在追逐的过程中,往往罔顾法理,突破仁德。
  贪欲是一根绳索,一旦在人的心里生成,就会牢牢地套住人的脖子,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它的牵引和纠缠——它有可能将人送向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也极有可能将人活活地勒死。
  前半生人主做的减法功课,就是戒贪戒欲,使自己不被妄念所挟持,不被名利所拖累,从而在做加法题时,能够轻装上阵,步态从容。
  人活至半世,犹如爬山登临山巅,接下来要行走的,皆为缓缓降落的下坡路。遍览过高低,目睹过荣枯,历经过鲜花的簇拥,也遭遇过荆棘的羁绊。坐于山石之上,卸下肩上负载,笑待人间恩怨,默然秋云来去,无视霜叶红黄,一种置身红尘之外的超然,轻荡于心间——活明白的人,爬山达顶,已领悟人生的真谛,深谙幸福的内蕴,于是不再纠结,不再怨愤,不再对世俗的虚名牵肠挂肚,不再对世态的热冷耿耿于怀,不再为仕途的坦荡而殚精竭虑,不再为利禄的斩获而趋之若鹜……把该放下的都放下,就是在做减法题。
  从生命的角度,年少时每过一年都会增添一岁,年迈时每过一年都会递减一岁。相较于年岁甘蔗般地被一截一截地剁去,人生的后半场,并非唯有减法,而无加法。当然,加法主要集中于俗眼与俗心无法企及的精神领域,比如经验的厚积,威望的隆升,胸怀的开阔,道德的彰显等。
  并非所有的加法,都具有正面的价值;也并非所有的减法,都具有消极的意义。加法题与减法题是否可做,而且一做就能答案正确,并不取决于对加减法的选择,而是取决于加减法的内涵。
  韶华易逝,该加时一定要加,该减时一定要减,如此,才不至于做错人生的这道大题目,也才能免于万紫千红的生命考卷,遭受污墨的凃染。
其他文献
程绍国 生于1960年,温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九间的歌》,散文集《双溪》《跋涉集》《暮春集》,代表作有散文体传记《林斤澜说》。  1948年,潘大平老师离开国民党军官的父亲,到温州山区藤桥、泽雅一带山上闹革命。他的父亲是个开明的营级军官,那时的国民党腐败,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对儿子追随共产党打游击,军官不予阻拦。这时潘大平老师17岁。  次年,他就风风光光走进市委机关工作了。天有不测,
期刊
一位古希腊先贤曾仰望星空,研究万物之理,却因不慎掉入坑里而引来周围人的嘲笑。后人讥讽那些无知的人:那些一直不会掉进坑里的人早已经躺在坑里,然而掉入坑里的才是曾经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人。还记得那首《仰望星空》么?如今读来依旧荡气回肠,挚诚热烈。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
期刊
赵 飞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曾在《文艺报》等期刊发表有文章,参编有《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等。  “世界的世界”,这样一个念上去有些拗口的题目,是李达伟散文新作的名字。我很好奇,这位一向擅长用长篇散文书写云南边地和云南少数民族边民生活的作者,这一次又会为我们展开一个怎样的“世界”?  李达伟出生于云南剑川,是一位土生土长的“85后”白族
期刊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
期刊
主持人/王冰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西方的现代文论和批评中,“凝视”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继承了西方历史上流传已久的“视觉中心主义观念”,又以萨特、拉康和福柯对于视觉的相关学说为理论资源,旨在构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它要求主体在对客体的凝视中得到确认。但当经济上的消费主义霸权和知识上的权利欲望,使得外在的客体呈现为一种一体化图像的迷局时,作为一个作家,唯有保
期刊
看过传统戏,对中国人思维定式的了解和根底来源就清楚多了。舞台上各色人物你来我往,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讲的是处事的规矩。现在的人看电视剧电影,以前的人看戏,说到底,基本出发点一样,都需要从娱乐中感受快乐的同时还获得些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蝴蝶杯》  早年,看老舍先生未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里面有个大舅妈印象深刻,她带着表哥来看刚刚生产后的小姑子,为了显示自己真挚的感情,自己的身体不好还一个劲地闹着要留
期刊
Akilla。浙江杭州人。现旅居德国。博士生在读。自08年起开设博客进行网络书写。0  宿舍申请表交得晚了,心理学院的宿舍区又由于离市中心最近而每学期都爆满,所以我会被安排到其他学院的宿舍楼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拿到宿舍分配表时我还是有点傻眼——米迦勒区修道院路53号709室。  啧。神学院的宿舍楼啊。  等等。那个……不是在山上么……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我大包小包搬进新宿舍楼,才终于对这句
期刊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美国作家,漫画家。做过记者、编辑,晚年执教于耶鲁大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寓言、故事、回忆录等,他曾为自己的第一部书《性是必须的吗?》绘插画,还把城市人描绘成沉溺于幻想而逃避现实的芸芸众生。作品有《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我的生活和艰難岁月》《当代寓言集》。他的《瑟伯嘉年华会》曾于1960年被改编为舞台剧。瑟伯的文体简洁,对
期刊
《大地之灯》是这样的唯一,并且不可取代。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火,无论是炙热的白昼,还是昏暗的黑夜,都持续的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离散的未来。  ——题记  卡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  卡桑,一个生长在在雪域高原的孩子,她本应是无拘无束的,可以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会被父母捧在手心当成宝贝一样对待的一个可爱女孩。  那天,父母一如既往地向年幼的卡桑告别,去远方朝圣。卡桑望着他们的背
期刊
每个人好像都应该有一个家,家所在的那个地方,称为家乡,有朝一日离乡的时候,家乡就变成故乡。  我一直在想象一个画面。一个清瘦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在山地清冷的夜色中奔走。自行车前面绑着一个小小的纸箱,纸箱外边戳了几个孔,纸箱里头搁着一个襁褓,襁褓里是一个刚满月的不知世事的婴儿。那个清瘦的少年是我的舅舅,襁褓里的婴儿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舅舅把我送到农村外婆家。他从县上的小镇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