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膳食宝塔” 盘点饮食误区

来源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最重要的天”;西方也有句谚语:“吃得怎样,你就怎样。”而在维多利亚健康宣言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更是重要的原则之一,足见饮食与健康的利害关系。也就是说,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一言以蔽之,就是:饮食决定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营养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并为我们建构了一座健康饮食的“膳食宝塔”。“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含了人体每天所需的主要食物种类和数量。
  “膳食宝塔”虽好,但是,很多人手捧“宝塔”,依然面临诸多困惑,有的人把“膳食宝塔”当成标准菜谱,一日三餐,精确到克,分毫不差,失去了饮食的乐趣;有的人牵记“膳食宝塔”的每一组成部分,却又想当然地依照自己的“经验之谈”加以丰富和删减,以科学的名义过着不健康的饮食生活,长此以往,既误读了“膳食宝塔”的好意,也背离了健康饮食之根本。
  冬天来临,一年即将过去,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来重登“膳食宝塔”,细数饮食误区,拨云见日,与错误的饮食习惯说再见,开启一个与营养、美食相伴的健康年!
  
  “膳食宝塔”第1层:水
  ●文/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 李复兴
  
  水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营养素,饮水数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也可以几天不睡觉,但不能几天不喝水。
  然而,目前国内作为居民健康饮食指南的膳食宝塔,并没有水的部分。而在国外近年许多营养专著在阐述膳食宝塔(国外称食物金字塔)时,均把水列入膳食宝塔重要组成。我们建议把水也列入膳食宝塔中,成为您膳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养成每天饮7~8杯水的好习惯。
  
  饮水中的误区种种
  误区1 渴了才喝水
  渴了再喝水,实际是细胞已经出现脱水现象,表明体内失水已经严重。尤其老年人的感观趋于迟钝,细胞内脱水严重,因此更应主动多饮水。
  有效的饮水方法是在空腹时饮用,水营养学家鼓励每个成人每天要养成饮7~8杯水(每杯平均300毫升),但高温气候或运动出汗情况时要适当加倍饮水量。
  误区2 功能水“包治百病”
  近年来,市场上各种“功能水”如“纳米水”、“自然回归水”、“太空水”等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如何看待这些“功能水”的作用呢?
  卫生部已发出公告,否定生产厂家宣传的普通自来水经过离子水机电解之后对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具有的治疗作用。卫生部指出,卫生部从未批准过任何“离子水机”,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
  能够治病的水应该属于医疗水,医疗水不是大众饮用水,而是特殊人群的饮用水,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饮用,每天的饮用量也要严格限制。由于它不适合正常身体状态人群,因此没有疾病的人群不要喝,而且它必须有权威机构认证。迄今为止,卫生部还没有正式批准任何一家单位生产医疗用水。因此,对于各种所谓的“功能水”,不要盲目相信它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神水”。
  误区3 水烧开的时间越长越好
  自来水作为一种最普通的饮用水,根据国家标准处理过,烧开后喝是不会有问题的。但烧开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加氯消毒后的自来水中,含有13种卤代烃等有害物质,而将有害物质降低到安全范围,烧开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当水温刚刚达到摄氏100度时,卤代烃和氯仿的含量分别为每升含110微克和99微克,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而沸腾3分钟后,这两种物质则分别迅速降为每升含9.2微克和8.3微克,在标准以内。如果让水继续沸煮,卤代烃和氯仿的含量还会有所下降,但是,水中其他不挥发性的物质的数量却会增长,同样对人体有害。因此,烧开水以煮沸3分钟~5分钟最佳,这段时间能很充分地将细菌和细菌芽孢彻底消灭。
  因此,烧开水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在沸腾后3~5分钟最适合。
  温馨提示:
  桶装水开封之后,要在7天内用完。7天内未喝完的水,尽量不要再饮用。
  
  小贴士
  1天喝水行程表
  6∶30 清晨起床后饮一杯水,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还可预防“三高”(血脂、血压、胆固醇高)。
  8∶30 到办公室后,先别急着泡咖啡,应及时给自己一杯水;晨练的老年人回到家中后,也应该先给自己倒杯水喝。
  11∶00 工作或读书看报一段时间后,喝杯水,补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紧张的情绪。
  13∶00 用完午餐半小时~1小时后喝杯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15∶00 这时喝杯水,能够提神醒脑。
  17∶30 饭前1小时饮水,待吃饭时,机体各个消化液分泌正旺盛,功能调动起来自然促进消化吸收。还有,饭前1小时喝水,增加饱足感,吃晚餐时自然不会暴饮暴食。
  20∶00 沐浴前喝杯水,可确保沐浴过程,体内细胞依然得到充分的水,更能促进新陈代谢。
  22∶00 睡前1至半小时再喝上一杯水,让您拥有好睡眠。
  
  “膳食宝塔”第2层:谷类
  ●文/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 陈超
  
  谷类(五谷杂粮、强化谷类)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因此成为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一个中等身材的女性,在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条件下,每餐摄取100~150克主食为宜,其中30%~50%又以各种五谷杂粮为好。
  
  在瘦身风气浓郁的今天,很多女性对主食敬而远之,走进健康的误区。美国医学专家钱德拉指出,75%的女性都患有“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包括明显的心情抑郁、焦虑、紧张、情感脆弱、易被激怒、乏力、贪食和胸痛、头痛等。出现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体内有一种叫血清素的物质浓度降低了。如果多吃一些谷类、薯类、全麦类等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抑郁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谷类饮食误区种种
  
  误区1 吃米饭易得糖尿病
  不少人将进食米饭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认为吃饭吃得多容易得糖尿病。事实恰恰相反。长期少吃饭或者不吃饭会造成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也不利于减肥和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防治。
  糖尿病人最惧怕两样东西,第一是甜,第二是饭,这是有依据的。因为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人每吃完米饭后一测血糖,就发现指数往上蹿。正因为这样,不少人将米饭与糖尿病直接联系起来。然而,整天不吃饭或少吃饭也得糖尿病,是因为米饭吃得少,体内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会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一样有患糖尿病的危险。
  米饭、馒头、面条等谷类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糖分,再进一步转化为维持人体机能的热量。在糖分与热量之间的转换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胰岛素对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而长期不吃或者少吃米饭,会对胰岛素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给糖尿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饭吃得少,就会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动物性食品。而脂肪过多,致使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对葡萄糖的降解功能减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滞留在血液里,引起血糖过高,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而且吃谷类太少,碳水化合物缺乏,胰腺B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一长,即使以后再恢复正常的饮食,如果体内胰岛素分泌满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产生。
  贴心提示:当然,吃太多米饭加重胰腺的负担,也可诱发肥胖和糖尿病,因而就要注意谷类摄入的质和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50克,折合成米饭等粮食为300克左右,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吃些粗粮,如燕麦、玉米、小米等,即粗细粮搭配。
  
  误区2 想减肥就要少吃饭
  有些人认为长胖的罪魁祸首是粮食,于是,拼命地减少主食量,甚至不吃主食,而以大量的副食来代替主食。这种方法也是不正确的。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是人类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而且还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合理地摄入是不会导致肥胖的,相反,许多副食的热量很高,并且脂肪含量也较多。例如:一盘鱼香肉丝的热量高达1800千卡,相当于500克大米的热量,其中脂肪含量为152克,提供了1368千卡热量,占整个鱼香肉丝热量的76%。由此可见,过多吃副食更容易引起肥胖。
  
  误区3 用零食代替正餐能减肥
  有的人用零食代替米面等正餐,以为吃零食不会增加体重,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零食一般都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例如:100克薯片的热量是612千卡,相当于125克(2两半)大米的热量,含脂肪48克,100克维夫饼干的热量是528千卡,也相当于125克(2两半)大米的热量,含脂肪35克;125克冰激凌的热量是225千卡,含脂肪20克。另外,零食的营养含量极不均衡,过多摄入不仅不会减重,还会造成营养不平衡。
  误区4 吃面比吃米更容易发胖
  这是一种误解。相同重量的米和面所含的热量基本相同,但许多人往往在吃面食时容易过量,因而造成了吃面比吃米更容易发胖的错觉。
  
  “膳食宝塔”第3层:蔬菜、水果
  
  每天食用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纤维素的主要来源。自古以来,老百姓间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说法。然而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水果不是零食,应该每天必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为每天100~200克。
  蔬菜中包含的植物营养素是任何其他食物都难以代替的,因为蔬菜是提供纤维素的最好食物,是人类维生素C和某些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中,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水果。如果不爱吃蔬菜,很容易缺乏维生素A、K和纤维素。
  因此,蔬菜、水果等膳食,不但应经常摄取,而且更应成为您膳食宝塔中的重要部分。每天摄取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还能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蔬菜水果饮食误区
  
  误区1 每种蔬菜都生吃
  蔬菜所含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及B族,很容易受到加工及烹调的破坏,生吃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存。但是,并非每一种蔬菜都适合直接生食,有些蔬菜最好放在开水里焯一焯再吃;有些蔬菜则必须煮得熟透后再食用。
  洗一洗就可生吃的蔬菜包括胡萝卜、白萝卜、番茄、黄瓜、柿子椒、大白菜心等。生吃最好选择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或有机蔬菜。在无土栽培条件下生产的蔬菜,也可以放心生吃。生吃的方法包括饮用自制的新鲜蔬菜汁,或将新鲜蔬菜凉拌,可适当加点醋,少放点盐。
  焯一下再吃的蔬菜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菜花等,这些富含营养的蔬菜焯过后口感更好,其中丰富的纤维素也更容易消化。第二类是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如菠菜、竹笋、茭白等,草酸在肠道内会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凉拌前一定要用开水焯一下,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第三类是芥菜类蔬菜,如大头菜等,它们含有一种叫硫代葡萄糖甙的物质,经水解后能产生挥发性芥子油,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第四类是马齿苋等野菜,焯一下能彻底去除尘土和小虫,又可防止过敏。此外,莴苣、荸荠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再吃,这样更卫生,也不会影响口感和营养含量。
  
  误区2 以蔬菜代替水果
  虽然水果与蔬菜在营养价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水果不需烹调,生食能避免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最大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水果的营养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误区3 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
  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是目前中国饮食中存在的一个极大误区。这是因为,水果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
  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为同等猪肉等肉食的1/10。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误区4 靠吃水果减肥
  每日三餐只吃水果,如苹果、橘子、西瓜等,不吃粮食、肉类和油脂类,以为这样可以减肥,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水果中除了多量的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外,没有更多的营养,这样减肥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膳食宝塔”第4层:肉、鱼、奶、豆制品
  
  每天食用肉、鱼、蛋125~200克(鱼虾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50克,豆制品50克)
  豆制品和肉、鱼、蛋、奶及坚果类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天吃2两肉不但不多,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我们主要为您讲解肉类和奶类食品常见误区。
  
  误区1 肉吃多了会发胖
  有的人为了防止肥胖,一点肉也不吃,可到头来照样胖;可有的人经常吃肉却不见肥胖,这是为什么?
  的确,肥肉和油光满面的样子是很容易让人联系在一起的。给人的印象是,吃肉是致胖的元凶。但事实上,不吃肉变瘦了是因为它减去了肉中含有的那部分热量,“瘦”是自然的事。若把不吃肉改为不吃其它东西,如改为不吃鱼,即减去吃鱼吸收的那部分热量,结果也是一样。
  防止肥胖的根本原理是控制饮食的总热量。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是互相联系的。通过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糖可以变成脂肪,蛋白质也可以变成糖、变成脂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并没有天天吃肥肉,但吃了过量的糖、主食或坚果,总热量超过了人体消耗的热量,也会发胖。因为胖的原理主要是能量失衡,即进入人体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
  
  误区2 素食者能长寿
  很多人都认为,吃素可以长寿,因此,他们长期不沾荤腥。
  研究表明,吃素不但不能长寿,还会造成营养缺乏,引起多种慢性病,如贫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水肿等等。更年期的妇女雌激素水平低下,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及衰老的步伐加快。一个老年病人多年来因为害怕血脂增高和高血压而拒绝吃肉,后来因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住院,排除了出血性疾病等原因后,医生认为他的贫血是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的。研究还发现素食者膀胱癌、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他人。
  
  误区3 吃瘦肉健康
  许多需要限制脂肪酸摄入量的心血管、高血脂病患者认为,吃瘦肉就是安全的。然而,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即使是“瘦肉”,其中肉眼看不见的隐性脂肪也占28%。营养学家们建议,吃肉时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因为一般畜肉的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而鱼的脂肪却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所以胖人吃鱼肉较好,既能避免肥胖,又能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误区4 爆炒肉片香
  很多人喜欢快火爆炒食物,认为这样做的菜肴色泽口味都很好。但事实上爆炒是一种很不卫生的烹制方法。禽畜肉尤其是动物内脏,通常都携带大量禽畜病毒、病菌,有的病毒要烧煮十几分钟后才能被杀死。爆炒时间过短,病毒、病菌不易被杀死,吃了这类食物后,极易发生“人畜共患病”。因此,禽畜肉还是烧熟、烧透了再吃才安全。
  
  误区5 嗜吃熏、烤、腊肉
  烤羊肉串、熏鱼、熏肉等烘烤食品会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就是苯并芘。苯并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引发肿瘤;另外,腌制食品、腊肉、罐头等食品,也会因为其中亚硝胺含量过大而引起人体癌症等病变。熏、烤、腊的肉,制作过程中营养会大量流失,肉中的蛋白质、维生素会遭到严重破坏,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误区6 生肉反复解冻
  冷冻、解冻、再冷冻,反复解冻会导致营养物质流失并影响肉的味道。所以,一般鱼、肉应遵守分块快速冷冻、缓慢化冻(4~8℃)的原则。
  另外有的人将冻肉放在火炉旁、沸水中解冻,由于肉组织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细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复其原来的质量,遇高温,冻猪肉的表面还会结成硬膜,影响了肉内部温度的扩散,给细菌造成了繁殖的机会,肉也容易变坏。冻肉最好在常温下自然解冻。
  
  奶类饮食误区
  ●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 南庆贤
  
  每天食用奶类及奶制品100克
  我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与膳食中奶及奶制品少有关。经常吃适量奶类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减缓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
  如果你每天摄入1-2克的钙(甚至超过身体的需要量),多余的钙会储存起来。有一天会帮你避过骨质疏松症,这是危害亚洲人的主要疾病之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并仍在增加。
  奶制品还含有大量的核黄素,所以建议,晒上午十点左右的太阳,吃奶酪,喝豆浆。
  每天一杯牛奶,补充足够的钙对于降血压也十分必要。
  饮用牛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牛奶中所含有的大量乳糖会引发一些人身体上的不适。患有慢性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或肠胃功能紊乱的人,对乳糖的耐受性较差,常喝牛奶容易引起腹泻,所以他们就不适宜多喝牛奶,而应长喝豆奶。对于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来说,可以采用其他乳制品代替牛奶,如酸奶。此外,患有糖尿病的人,最好不要饮用豆奶。这是因为豆奶中含有的糖分比较多,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身体康复。
  
  误区1 牛奶不经加热就喝
  在生活中,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渴了喝一袋牛奶,热了喝一袋牛奶。但是这种做法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性,这决非危言耸听。
  在购买牛奶时应注意,如果有“超高温”字样的牛奶可放心饮用,不必加热,而其他牛奶最好加热喝。
  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应该将牛奶煮沸(一煮沸立刻离火),然后在室温中慢慢冷却,等牛奶温度与皮肤温度(25℃~30℃)相近时再喝,这样做不但能杀灭牛奶中潜藏的各种细菌,而且还能使蛋白变性,从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误区2 袋装牛奶用微波炉加热
  高温加热会损失牛奶的营养成分,袋装奶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关于用微波炉热牛奶是否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问题,关键在于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因为微波炉的加热速度极快,温度很高,如果用微波炉加热牛奶时间过长,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作用,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积物出现而影响质量。牛奶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其营养的流失就越严重。因此,要给牛奶加温,我们提倡将袋状奶放在温水里,浸泡加温,这样可保持牛奶完好的营养价值。
  需特别注意的是,牛奶的包装袋是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在温度达到115度时就会分解发生变化,因而不能放在开水中煮或用微波炉加热。盒装奶的包装用的是铝箔材料,也不能用微波炉加热。如果确实需要用微波炉加热牛奶,必须先倒入专用容器中,再进行加热。
  
  小贴士
  新鲜奶制品识别要素
  多数消费者都有喝牛奶的好习惯,现在市场上有常温保存的超高温消毒奶和冷藏保鲜的鲜奶、酸奶产品。奶制品的新鲜程度很重要,新鲜的奶制品能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和更纯正的口感,下面是几个判别奶制品新鲜与否的方法:
  
  1.离生产日期越近越新鲜
  判别新鲜奶制品的最直接的办法是看产品是否离生产日期最近。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产品口感和部分营养物质会受到光、热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新鲜奶制品(包括鲜奶和酸牛奶)都在30天以内。
  
  2.新鲜奶生产地越近越新鲜
  对于新鲜奶来说,售卖地越靠近生产地,越有可能让消费者喝到当天生产的产品。
  
  3.冷藏是奶制品新鲜的保证
  一般来说,新鲜奶冰箱冷藏室的温度要低于10℃,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受到抑制,同时更好地保持乳品的质地均匀、爽滑。鲜奶制品在贮存、运输甚至饮用前全程必须保持冷藏状态,既能保存更多营养,又可以获得新鲜美味的口感和防止变质。所以,注意冷藏才是新鲜的保证。
  现在您明白如何选用最新鲜的牛奶了吗?平时您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您所选购的牛奶:生产日期、产地和是否冷藏。越新鲜越接近天然的产品,相对营养价值就越高,口感也就越好。当然,常温保存的软包装奶制品比较方便携带,也可以作为补充营养的另外一种途径。
  
  “膳食宝塔”第5层:油
  ●文/中国营养学会 李淑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选择健康的食用油。吃油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因为很平常,说复杂是因为健康营养很重要,怎么挑选食用油更科学更合理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就藏在我们家厨房的油桶里!食用油类方法不当时,会使大量大分子的脂质沉积,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因为血管中的脂肪或胆固醇的沉积造成的。
  
  误区1 压榨油比浸出油要好
  通常认为,压榨法制造的油不含化学物质,比浸出油要安全。其实,不管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得到的油都只能作为原油(也叫毛油),一般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特别是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有害物质必须通过精炼来进一步去除。因此,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有经过精炼符合国家新标准的食用油才是安全的,才可以放心食用。
  
  误区2 橄榄油最贵,所以营养价值也最高
  因为橄榄油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其生产的劳动价值高,所以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当然,橄榄油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预防癌症和老年失忆症等。
  尽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榄油,因为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已的独特之处,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3 动物油脂中胆固醇含量高,所以应拒绝动物油
  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
  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营养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猪油等作为脂质还具有构成人体饱腹感和保护皮肤与维持体温,保护和固定脏器等功能。
  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积,会促使人衰老。此外过氧化物增加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
  正确的吃法是植物油、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吃动物油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如鱼、肉、蛋、奶中都含有一定的动物脂肪。
  
  误区4:油多炒菜香
  用油炒菜可以使炒菜色泽鲜艳,味道可口,促进食欲。于是许多人喜欢炒菜多放些油。殊不知,油脂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使某些癌症发病率升高。当人体吃油过量时,由于脂肪不溶于水,在细胞内不与水结合而以脂粒形式大量储存,可导致肥胖。另外,动物脂肪中有大量胆固醇,当其动态平衡失调后,就会使胆固醇堆积于组织,尤其是动脉壁中,造成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误区5 不吃油可减肥
  有些人盲目减肥,每日以蔬菜水果充饥,长期拒绝摄入油脂,结果导致疾病缠身。人体长时间不吃油脂或含油脂性的食物,会出现如下状况:
  1.必需脂肪酸缺乏,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它是人体内必需的物质,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含有脂肪的油脂或食物中摄取;2.磷脂、胆固醇缺乏;3.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D、E、K只能溶于脂肪内才能吸收,这些物质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长期缺乏易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油虽不能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关键在于适量。
  
  误区6 煎炸油反复用
  有些人炒菜喜欢用高温油,甚至要求油锅见火,还常把煎炸过食物的油留下来多次反复用,殊不知,经过多次高温加热的油,不仅营养价值锐减,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医学研究证明,当油温达到250℃~300℃时对人体会产生毒害作用,如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甚至致癌等。因此,经过高温加热的油不能反复使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纹甜瓜"华蜜0526"在本市广泛栽培,随着我市钢架大棚等保护地设施的发展,春秋季大棚设施栽培网纹甜瓜"华蜜0526"的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实施.设施种植亩产量2500 kg左右,
会议
目前,科技飞速发展,使人工智能逐渐在工作和生活上被普及,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所具有的两大优势,阐述了其具体应用,供
5月24日中午,在福州西湖宾馆贵宾楼千人厅省农工党“九大”刚刚闭幕的午宴上,我的目光觅觅寻寻,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找到了她——福建师大音乐系教授,曾经6年指导不久前获
著名物理学家、复旦大学一级教授卢鹤绂先生是山东省掖县人。现年已古稀,但老当益壮。多年来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部学部委员、上海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试着想象一下世界上有三个美国。三个巨大的经济强国,其公民进行买卖和消费,全都追求各自版本的美国梦。难以想象,是吗?然而,经济学家们说,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人们普
  采用番茄叶面积指数模型结合水分吸收模型计算番茄植株每日需水量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量(CK,经验型灌水量;W1,模型计算灌水量;W2,低于模型计算15%灌水量;W3,低于模型计算25%灌
会议
志准备上。。要在总结上届修志工作经验教训都比较好。这次获奖志书共同的可贵之处,就的基础上,年底前制定出续志规划和方柔,搞在于他们在如何保证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好试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加剧,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期重压下的紧张生活,再加上一些不良生活嗜好.如喝酒、上网聊天、打麻将、熬夜等,必然使人身心疲惫,日积月
  本文采用五种外源物质的不同浓度分别对茄子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其对茄子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幼光合的影响,为提高茄子育苗实际生产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源物
谢希德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女物理学家,她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谢希德生于1921年, 她是福建省泉州市人。其父谢玉铭先生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