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戏剧艺术薪火相传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一级演员,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成都市川剧院院长。首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曾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成都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执导和主演的川剧《闹春》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获“春兰杯”二等奖。
  代表作品:《田姐与庄周》《刘氏四娘》《梁红玉探营》《闹春》等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成功的花》
  国人酷爱梅花,因此便有了种梅、赏梅、画梅、赞梅、咏梅的悠久历史。赞的是梅花的冰清玉洁,咏的是它傲雪独放,等待百花齐开,留得芳香报新春的高尚品格。正是因为梅花的这种品格,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荣誉,被确定为“梅花奖”。中国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手稿绘制的奖盘:一枝苍劲的树枝上红梅绽放,上书“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蕴含的深刻意义不言而喻。为了攀登这座艺术高峰,多少梨园儿女为之奋斗、拼搏。揮洒汗水、无怨无悔。能摘得一朵梅花已属不易,要摘得两朵梅花更是难上加难,要摘得三朵梅花,更是凤毛麟角。它需要演员在艺术表演和塑造人物上有新的突破和飞跃。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为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在坚持、奋斗着......
  1987年我因主演川剧《田姐与庄周》而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先生曾给我题“轻誉求实、从零开始”八个大字,期望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我以他的题词为动力,努力克服身患“风湿心脏病”的困难,在艺术上不断精益求精。虽已年近四十,但我仍在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上做了新的规划,坚持在练功场上“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努力向着一个新的高峰奋进。
  梅花精神的发扬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振兴川剧的道路上前进,它是目标、动力和希望。川剧的发展,不但要继承传统剧目,更需要我们推陈出新。近几年,我对传统剧目《春花走雪》《浩命探窑》《刺汤》《阎惜娇上路》等戏曲进行了创新,使之更受观众喜爱。同时,我还投身于新编戏剧目莲戏《刘氏四娘》,用新的文化内涵来审视目莲戏的精华和糟粕,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继承传统的表演技艺,创新程式,使之在舞台上呈现“新、奇、美”的状态 。“艺不惊人誓不休”是我一贯的艺术追求。在《刘氏四娘》这部剧中,我在表演艺术上有了一次新的突破。我所塑造的刘氏四娘,“新”在改变了传统戏中恶毒顽劣的泼妇形象,重新塑造了一位贤淑、善良,为挽救身染重病的儿子付罗卜,不惜违背祖训,甘下地狱,虽九死而不悔的慈母形象。“奇”在以剧本的提示和导演的要求将失传已久的跷功重新搬上舞台,为了苦练跷工,我磨破了无数双跷鞋,脚趾伤了又好,好了又破,还执意为自己设下“门坎”,新创了跷功特技,如“椅背上金鸡独立”“飞跪上桌”“桌上碎步”“飞坐莲下桌”等,这些技巧的运用让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更惟妙惟肖,更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了能在舞台上更得心应手,行走如飞,完美体现刘氏鬼魂的轻盈、飘逸,我回到家中也一直穿着跷鞋,一穿就是几个小时。“美”表现在唱腔、舞蹈和身段上的新颖、独特、优美。
  一旦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我常常会忘记我是心脏病人,也忘了我心脏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甚至还在表演中加入了连同行都惊叹的“倒梭桌子”“高桌上飞跃而下抢背过人”等特技。亲人常常劝诫我注意身体,我虽然也颇为担心,可回到舞台上,一听到锣鼓、丝弦、帮腔声,我体内对戏剧酷爱的激情就会迸发,忍不住就又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中去了。人们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刘氏四娘》中,我又一次超越了自我,在艺术和思想上都得了升华。我所塑造的刘氏四娘与广大观众、专家的审美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戏剧首届“二度梅花奖”,实现了我人生从艺道路上又一次新的跨越。
  梅花精神的使命
  梅花奖两次与我结缘,无疑,我是幸运的。在感到光荣的同时,我也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要把梅花的精神发扬光大,要把这种荣誉变成推动戏剧事业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几十年来,在舞台上我饰演了情真意坚的白素贞,英姿飒爽的穆桂英,顽皮可爱的杨排风,柔弱善良的尤二姐,矜持贵妇秦可卿,不畏权势的李慧娘,复仇女神焦桂英,天真可爱的白鳝仙姑等众多艺术形象,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凤鸣清声”是老将军张爱萍的褒奖;“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是原中国剧协主席、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赞美;“勤学苦练、艺术腾飞”是我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勉励;“精耕自有丰收日,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期望;恩师阳友鹤还悉心教导我:“要多学传统戏、不但要学好,还要大胆创新。”
  为了让自己在艺术上的驾驭能力有全方位的提高,我决定静下心来钻研戏剧的继承与创新课题,我研读戏剧史,提笔写论文,还经常到一些大学教戏和示范演出,并参加了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的“高级导演研修班”的培训,目的是让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得到提升。当时研修班设在北京恭王府,那里文物价值虽高,但学习条件很差,再加上自备三餐,住宿在地下室,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习时光却很充实。张庚、郭汉诚、姚欣、陈薪伊、张怡和、薛若琳、黄再敏等著名学者、导演、戏剧评论家为我们讲课,加之观看了一百多部中外名著的影像资料,让人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曾有人问我:“参加导演研修班学习是不是要转行了?”也有人怀疑我这位“二度梅”获得者能否坚持到学习结束。当我手捧结业证书时,一切的疑问都得到了回答,我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坚持到了最后,今日充实自己是为了明日能再攀高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经过领导考察和群众举荐,我被推选担任成都市川剧院院长、总支书记职务。“她行吗?这个在中国剧坛和川剧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大剧院,老中青几百号人能服她管吗?”带着人们的关心和疑问,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一重担,我知道这既是演艺事业的一次发展,也是对我身体的一次挑战。回顾我的艺术发展之路,党和人民给予我支持和荣誉,同仁们给予我帮助和配合,我唯有用我对川剧的热爱,为发展川剧事业尽绵簿之力。经过剧团全体人员几年努力,合并后的成都市川剧院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坚持了日常演出,给观众提供了精彩的表演,让老戏迷有地方过“戏瘾”,还推出了一批新人和新剧目。其中,川剧《激流之家》荣获了中央、省市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剧院的刘萍、孙勇波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十二集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同时,考虑到一些老艺术家年事已高的现实因素,我院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了《拉郎配》《御河桥》等十台传统剧目,为戏剧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不管是从事艺术还是行政工作,我都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中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职工的住房问题、工资问题,人才的引进和去留问题,中青年演员的发展问题,市场问题等都摆在我的面前,我必须去面对、解决。在非典期间,我由于劳累,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脏病加房颤”,我又一次面临是放弃川剧,安心养病,还是继续为我钟爱的事业献身的艰难抉择。但是对川剧难以割舍的情感,让我在出院后仍然一如既往地投身工作。
  梅花精神的传承
  一剧种要想传承下去,必须要不断涌现出新的人才。所以,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之外,我还牢记梅花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戏育人。刘萍、李莎、马丽、侯丽、缪月辉、叶长敏等都是我在川剧界的徒弟,此外,还有远在云南滇剧界的冯咏梅、陈亚萍、邓莱沙和赵春芬四人。看着他们在艺术上的进步和成功,我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自豪。李莎因主演川剧《都督夫人董竹绮》 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刘萍因主演川剧《文成公主》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在十二集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中担任主演,该剧也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冯咏梅因主演滇剧《赵匡撤与赵京娘》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近年来我还多次赴云南执导了由冯咏梅主演的滇剧《西施梦》(该剧获上海“白玉兰”集体奖)《抚仙湖之恋》(获全国地方戏汇演新剧目奖);冯咏梅也因主演《西施梦》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我亲手指导的云南省滇剧院的青年演员陈亚萍主演的《刘氏四娘》“回煞”一折,获得云南省中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后她又在我的策划指导下举办了个人专场的演出,获得云南省戏剧最高奖“山茶花”奖,2008年我为她量身打造了新编滇剧《南慕罕公主》,该剧参加云南省新剧目展演,陈亚萍获得表演一等奖。 2013年她因主演滇剧《京娘》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马丽主演的现代川剧《山杠爷》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人贵于德、艺精于勤、持之以恒、德艺双馨”,她们正是按照我对她们的期望,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守在中国戏剧舞台上不断飞跃,不断创新。几十年的舞台生活离我渐行渐远了,我因心脏病也被医生告之必须要马上手术。万一手术不成功,我也没有遗憾。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的亲人们给了我无私的关爱,我所钟爱的川剧事业给了我无尽的精神享受和美好回忆,我也坚信我一定会渡过生死难关。2012年4月25日,我接受了置换心脏瓣膜的手术,我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三天后,终于醒来了。我要感謝命运,感谢医疗技术的进步,感谢我的亲人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的关爱,感谢一切呵护我的人们。现在我仍然担任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职务,仍致力于深入基层,到大中小学普及戏剧知识,为传承川剧文化做贡献。我创立了“梨园秀”综艺节目,积累了一批新创节目,凝聚了一批观众,我会继续努力把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发扬光大。
  戏剧艺术,必将薪火相传;戏剧梅花,必将永远芳香。
其他文献
学校简介  学校名称:福利路第一小学  建校时间:1956年  办学理念:福泽校园 福润人生  办学愿景:教师幸福工作 学生快乐成长  学校文化:福文化  校训:厚德载福  教风:福慧双修 用心守望  学风:善思乐学 惜福明理  校风:播撒幸福 感悟幸福 收获幸福 分享幸福  近年来,学校在“福”文化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福泽校园 福润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办学品质的提升,师生在校园中共同谱写着“
“哈哈哈??”同学们怎么个个都乐开了花?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吹气球比赛开始了。“預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立刻拿起手中的气球奋力地吹。只见冯畅双手紧紧握住气球口,眼睛瞪得大大的,腮帮鼓鼓的,脸涨得通红,不一会儿就把气球吹得像足球一样大。突然,只听“嗤嗤”两声,马俊豪嘴中的气球居然飞走了。他在教室里追着气球跑来跑去,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虽然每个人吹的气球有大有小,但快乐的心是一样的。
在老家最有趣的不是去山上敲板栗,也不是去摘柿子,而是去看小鸡。我从小就喜欢小鸡,小鸡有一张淡橙色的小尖嘴,浑身毛茸茸的,哦对了,还有橘黄色的小爪子,真好看!  每天一有时间 ,我都会去看看小鸡们玩耍,听听它们那迷人的声音,然后,顺便给小鸡们喂些小米粒。小鸡吃小米的速度特別快,不一会儿,一小袋小米就被吃完了。吃饱的小鸡肚子圆圆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好像在说:“哎呀,刚才不小心吃多了,现在好撑啊!”
上期回顾:小忆在桃花林遇到了一位会织布的神秘女人……  小忆禁不住走近,看见女人细长白嫩的手指,像鱼一样在密密匝匝[zā]的细线上穿梭。她旁边的支架上晾晒着织好的布,布上印着桃花、青山、飞鸟……活灵活现。  女人抬头看见了小忆:“要买布吗?”小忆想到今天卖瓜果的钱还塞在口袋里,有钱就有底气,她点了点头。  女人站起来了,指着架子上的布说:“各种花色的都有,任你挑。”小忆看了一圈,犹豫不知该买哪一匹
有一个叫小岳的孩子,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因此,他经常把仇恨发泄在菜园里的一群蚂蚁身上。今天小岳又被欺负了,于是他从家里把水枪拿出来,对菜园里的一个蚂蚁洞喷水。很快,蚂蚁们就哭喊着从洞里逃了出来,但还是有很多蚂蚁被淹死了。  小岳走后,蚂蚁们又难过又气愤。这时,一位年龄很大的老蚂蚁慢吞吞地说:“我最新研制了一种变形药水,可以让生物进行转换,一直没有使用,我们可以在小岳的身上试一试。”说干就干,到了晚上
2018年5月15日下午,《现代艺术》“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第五期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演讲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坛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 《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协办。讲坛由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创始人李兵担任主讲嘉宾,讲坛主题为“写意精神笔中蕴 无须点墨雪自来——李兵山水画视觉法则漫谈”。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伊安杰里夫《摄影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写道:“照片所定格的迷人世界是不可转述的。照片折射的其实是相机背后的摄影家所处的时代的灵动状态以及摄影家的行为的各种尝试与可能。摄影是人类志趣的缅想和检阅,摄影家的趣味和观念使他们创作的照片散发出他们那个时代难以言喻的美。”在四川省射洪县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的镜头下面,倒影、波浪、礁石、苔藓都别有一番韵味。他借助多种自然物的力量,围绕一个“动”字,在江河湖海
广东揭阳惠来人  参与主持国际华文微诗群  半卷书文化网站专栏作者、网站诗歌编委  澳门《柠檬周报》“如华读诗”专栏作者  诗歌、小说、散文、评论见于中外报刊杂志和诗歌选本  出版有电子诗集《如华如诗》  老房子的诗内容多样,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被我称为“地理诗歌”的诗作——写各地(最多的是他生活的川藏高原)美景的诗歌。读他的这些诗,大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诗人似乎要调动全部的词语为你呈现每一
乡土绘画曾有不少的定义,“乡土绘画”、“乡土写实绘画”,甚至也有人将此归为“农民题材绘画”当中。这些定义是由于绘画史中的乡土绘画的不同形态和艺术家与乡土地不同关系所带来的。而这里“乡土”绘画的提出是为了区别于农民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乡土”绘画的特点是回归到艺术家的自我关照,在画面中艺术家的自我情绪得到充分的表现。它不是对农民现时生存状况的描绘。  一、“乡土”绘画  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