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老人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他充满青春活力,是因为他身上的特点与年轻人无异:腰板挺直、步履矫健、声音宏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干练……;说他是老人,是指他的年龄,他距中国传统的“古稀之年”亦只差两个春秋了。
  这位充满青春活力的老人就是前遵义市政协副主席、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教授、学者、作家曾祥铣先生。
  初识曾先生是在省写作学会湄潭年会上。当时曾先生主持开幕式,只见一个理着平头、中等身材、衣着朴素、其貌不扬的人步履轻快地登上了讲台。看到这个登上台的人,我心中不免纳闷:写作学会人才济济,为什么让这么一个“土里土气”的人第一个“亮相”?但是,当他一开口说话,不光是我,整个听众全被震住了。他那带着黔北特点、极富磁性的宏亮声音回荡在整个会场。他那俗而不粗、简洁到位、幽默诙谐的话语,一下子吸引了每一个与会者。我禁不住细声问邻座:“他是谁?”邻座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我们学会副会长曾祥铣先生。”
  后来,在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我又多次接触了曾先生。在这些活动中,曾先生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人和最忙碌的人之一。只要他出现在哪里,那里便会响起朗朗的笑声。他那诙谐幽默的谈吐,常常使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富于教益。每次他都是忙忙碌碌的:主持会议,组织采风,安排生活……看着他昂首挺胸、甩动着有力的双臂,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去匆匆处理会议事务,不由人感慨唏嘘;这哪里像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啊!
  省写作学会的会议和活动在遵义地区举办最多。那不仅是因为相对来说黔北文化发达,会员众多,更因为有曾先生这样全心全意为学会办事、奉献而有凝聚力的热心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省写作学会是一个民间社团组织,虽然多次被省社科联评为先进学会,其会员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但往往开个会、搞个活动,经费的筹备却要花九牛二虎之力,而曾先生总是积极主动为学会的活动费尽心力。2003年贵州、河北、山东、重庆、海南(青年)五省、市写作年会“排轮子”排到贵州省写作学会举办,可是写作学会的有关人员绞尽脑汁,还是筹不够必需的经费。无奈之下,拟定从会长到常务理事人人出钱,集资办会。曾先生得知此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下工矿企业,找政府机关,东奔西跑,八方游说,终于争取到了遵义红花岗区的赞助,使五省、市写作年会在黔顺利举行。年会办得非常成功,给与会代表,特别是省外代表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曾祥铣先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他那勤劳能干、善良厚道的母亲抚养长大,靠人民助学金读完三年初中、三年中师、四年师院本科。因此对人民、对社会有着浓烈的报恩情结。他说:“我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是人民养育了我。我应加倍回报社会,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猪狗不如。”的确,曾先生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做的。他的报恩情怀都体现在为社会、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搞好本职工作上。他从教四十年,在遵义市民心目中,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特棒的好老师;担任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时,他更是竭尽心智为人民群众代言、谋事、议政。他经常下基层考察,把民生疾苦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以求得到及时解决;他当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也是倾尽全力,奔波忙碌,不计报酬,为学会办了许多好事。特别是退休后,他觉得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回报社会了。于是,他有求必应,先后担任了六七个单位的顾问。他担任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遵义师院客座教授,为遵义市老年大学上课,为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讲座……这些工作,有的是纯义务的,有的有报酬也很微薄,但曾先生却乐此不疲,认真去做。
  人总有老的一天,退休总是免不了的。退休后如何安排生活确实是一个颇费思量而事关家庭、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炒点渣渣股,看点崴录像”,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锻炼健身,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亦不乏乐趣。这是今天许许多多退休老人的生活写照。而曾祥铣先生对退休生活的感悟和退休后的工作、生活却更加积极向上,赋予意义和启迪。曾先生在接受他人采访时说;退休是我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开始。他认为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生与死之间,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过程,即便是到了夕阳,仍然会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仍然会充满生命的激情,仍然会在生命的航道上挺胸向前,只要精神不老心不死,生命的第二个春天仍旧会百花绽开。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配合适当,谐调一致,互相关爱,团结合作,公平合理,权利平等,政通人和,和平共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古来就有和为贵的传统,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本。只
期刊
并肩战斗黄河边,  南征渡江坐一船。  接管上饶同战斗,  奉命人黔齐向前。  我军数万人黔川,  贵州建立新政权。  捍卫政权步履艰,  烈士鲜血洒高原。    我和张怀月、刘孝纪、仝金才同志是一起南下、西进的战友。南下前,我们都在原冀鲁豫边区郓北县工作,就地坚持对敌斗争,胜利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  1949年初,为了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我们四人和郓北县抽调南下的
期刊
“叮咚”,安装在延庆县城南菜园三巷冯静家的救助门铃响了起来,冯静立即来到隔壁的沈大妈家中。沈大妈老伴去世多年,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多亏有冯静这个好邻居照顾着,以前沈大妈有什么事儿,就用力敲墙找冯静帮忙。社区居委会得知这事后,和办事处联系,很快在冯静家为沈大妈安装了救助门铃。  近日,城镇办事处与各个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内的130个空巢老人家庭安装了救助门铃,极大地方便了社区老年
期刊
1950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五分校一大队奉令到贵州省息烽县养龙站区剿匪征粮,我们四中队驻养龙司(当时称飞越乡)。10月初的一天,中队需要送一封机要信到大队部。政委殷少岚拿着信对我说:“小黄,通讯员脚生疮不能行走,你是团员(当时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候补团员),把这封机要信送到大队部,要亲自交给大队政委刘仲廉。”说完,将一支亮锃锃的勃朗宁手枪递给我,作护身之用。我摸着那支手枪非常惬意,
期刊
贵州省铜仁地区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离退休党支部作用,积极组织广大老党员认真学习文件,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他们的思想和亲身经历。在各机关的广大党员中讲理想、讲传统、讲党性、讲奉献,使听课的党员受到了一次生动实际、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地区经贸局离退休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带领党员深入到铜仁市川硐镇尖岩村,看到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肩挑背驮生活,就多方筹集资金7万余元
期刊
在我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叶剑英元帅最喜爱的放大影照《远望》,上面写到“请张友林同志存念,叶剑英,1980年8月17日。”现今,这张老照片成了我弥足珍贵的收藏。  1965年,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华浪潮,台岛上的蒋介石也叫嚣反攻大陆,负责全军战备训练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来到外长山列岛,深入连队,哨所、雷达站、三八女炮班等基层单位抓基础训练,还亲自持枪给战士做示范,我把叶帅关心海岛训练关心战士生活摄人了
期刊
今年,时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油然想起抗战期间激扬人们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抗日对联来。现撷取几副佳联,与读者朋友共赏。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大片国土沦陷敌手。抗日呼声惊天动地,全国人民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无比愤慨。有位开明绅士韩清芳撰联曰:“几千大炮轰日寇;百万雄师缚天皇。”该联气魄大,火药味浓,大有“不灭日寇不罢休”的抗
期刊
邵健同志走了,我们的心里非常难过。回想起我们和她在贵州冀鲁豫党史组共同工作20多年的日子里,她那坚定的革命意志,强烈的革命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对同志诚恳热情的态度,使我们永远难忘。  邵建同志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生人死,经受了艰苦的战争环境锻炼,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9年她随刘邓大军渡江南下,挺进大西南,参加了解放和接管贵州
期刊
家有“严”妻,我理所当然地患上了“妻管严”,且“病情”不轻,堪称“重患者”——因为老妻不仅“管”在“家里”,也“管”在“家外”——也就是说,我的每一天,无论何时何地,无不在老妻“全方位”地“管制”和“监控”之中。  我爱好写作和乒乓球。写作“在家”,有时,激情命笔,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她不是抢我的笔就是夺我的纸;打球“在外”,她总是天天“伴同”。有时,我球兴大发,无休止鏖战下去,她不是抢我的球就是夺
期刊
在举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揭开台儿庄大战幕前幕后,人们将难忘周恩来在其中的不朽功勋!  1938年3月16日,日军第二集团军向山东省滕县发动进攻,开始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3月下旬,北路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外围展开激烈的战斗。这时,守卫津浦线地区的是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军队。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  当时,周恩来受党中央的委派,从延安来到武汉,担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