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转改”中提升党报的“三力”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级党报应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在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提升市级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和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关键词】市级党报 “走转改” 亲和力 感染力 影响力 可读性
  今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新闻媒体立即付诸行动,开设了一系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采写刊发了一大批带着露珠、透着泥土气息、鲜活生动、富有现场感的采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为地方主流媒体尤其是市级党报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在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提升市级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身处基层
  为什么却难以做到“三贴近”
  笔者作为一名市级党报编辑,在新闻采编部门工作了近15个年头,深切感到:我们的许多记者采写的稿件基本上都是围绕市领导活动或会议报道,要么就是一些部门单位的工作成就报道,而真正来自乡间田野、劳动一线、反映基层普通百姓精神风貌、生活状况和工作状态的接着地气的鲜活新闻报道实在太少。因此,报纸的版面也就只能被大量的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所充斥,被各种栏目所占领,真正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丰富实践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稿子很难在一版刊发。而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非常讲究版面位置和排序,又不能过多的使用“版面语言”来美化版面,这就使每天的报纸面孔显得十分刻板、僵化,格调单一,缺乏生气,难以创新,离读者的需求太远,造成市级党报缺乏亲和力、感染力,可读性差,也就大大削弱了影响力。
  为什么最接近基层群众的媒体,却离中央提出的“三贴近”要求较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地方领导在认识上只把党报当作“宣传政绩”的工具,对党报的多种功能作用尤其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功能和为大众服务的基本要求缺乏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次是地方领导的活动和会议太多,报社只要接到通知,就必须安排记者。三是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虽然中央一再强调要改进减少,要把版面让给基层群众,但在地方媒体实际做起来很困难。就拿我们《滁州日报》来说,几年前,为了改革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我们在一版专门开设了“本市要闻”栏目,就是以“简明新闻”的形式处理一般领导的活动和会议报道,并且对主要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的报道,在字数上都作了具体规定(特殊情况除外)。四是市级党报的版面原来就比较少(一般只有四个版),又要首先保证政务性新闻和指令性报道。因此,真正来自基层的有价值的鲜活生动的可读性强的新闻即使写来了也很难上版或放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五是市级党报记者人数较少,只够在上面围着领导和会议转。如我们《滁州日报》总共只有9位记者,有时围绕市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都安排不过来,再加上内部管理机制等主客观原因,很难深入基层一线,更不要说驻扎在人民群众中了,所以也就难以发现和采写出鲜活有价值的透着泥土芬芳的好新闻。
  “走转改”
  给市级党报送来一股新风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也是人民给的,要为人民说话,报道人民关心的内容,用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做报道,用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报道新闻。作为身在基层的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应好好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记者的做法,不仅要真正走下去,更要用真心真情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摸透他们的实情,用一双慧眼发现真正来自百姓的新闻故事,用栩栩如生的笔墨为读者呈现带着露珠的鲜活的新闻信息,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反映报道来自最基层的民情民意。
  其实,只要记者心中装着读者和观众,用心体会琢磨,融会贯通,完全可以用更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9月初,我们《滁州日报》专门召开采编人员“走转改”动员会,让记者自己拿选题,主动走下基层,深入一线采访,并在一版推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现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见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凡人新事”等栏目,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了《3000“候鸟”跨省上班》《新型农民张国伦和他的规划》《落后村“变身”美丽新家园》《巧遇“中南七仙女”》《一位乡村残疾教师的三尺讲台》等具有很强的现场感的新闻报道,受到了读者的赞誉和好评。
  笔者认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市级党报应乘此东风,把“走转改”活动作为一个大练兵、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能力以及报纸质量的大好契机,走出不愿意深入基层一线的怪圈,锤炼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困苦的意志,切实实现作风的转变,进而改变新闻报道的文风,以致形成一个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作为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的市级党报,我们的记者更有条件、更理应常走基层,切实做到把视角和镜头对准一线劳动者、创造者和广大的普通群众。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植根基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从中汲取丰富养分,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业务,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增强传播效果和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市级党报
  更应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优秀的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然而现实工作中,确实有些记者长期居于庙堂之高,埋头于文山,奔波于会海,从材料到材料,很少与群众联系;一些记者满足于电话采访、邮箱约稿,让采访对象提供新闻通稿交差了事,“秀才不出门,同样报道天下事”;有的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先进单位,听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采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更没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来自基层。新闻工作者都知道,要写出好稿子,靠的是腿脚勤、手眼勤、脑袋勤。这就要求记者多往基层跑、多向基层看、多替基层想。记者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唯有走基层、听民声,才能写出反映基层呼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记者的感情源自基层。经常在基层采访的记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老百姓最质朴的话语,有着最动人心弦的力量。走进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心里话,记者不仅是在了解情况,更是在接受一堂堂无比生动的教育课,群众的讲述、呼声,给记者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震撼和思考。一名记者能否写出力透纸背的好作品,绝不是取决于记者“妙笔生花”,而是取决于记者是否心系群众、是否同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因此,在此次“走转改”活动中,市级党报一定要创造条件,让记者沉到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之中。
  走进基层
  才能写出精品新闻报道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利益的不断调整,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任务,要求新闻工作者应该以崇高的职业精神,以庄严的使命感去关注事关百姓福祉的大事小事,反映事关百姓命运的各种问题。否则,纵然走了十万八千里,如果心还浮在上面,仍然是空走一遭。因此在“走转改”活动中,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用心走,就是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用情转,就是与百姓零距离,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去聆听群众的心声;用功改,就是积累功夫,丢弃“长、空、假”,倡导“短、实、新”。
  基层第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丰富而鲜活的新闻资源。新闻工作者唯有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采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回顾新闻史上的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等,无不是新闻界前辈深入基层、饱含对群众的深厚感情采写的经典作品。
  真正的新闻主角在基层。在当今改革纵深推进、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新成绩、新经验,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这些都是新闻采访的题材。记者越深入第一线,就越能采集到有价值的题材。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新闻记者走近人民群众,与他们聊家务事、话家常理,了解了他们的冷暖甘苦,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然会真实动人。
  真正的好记者也出自基层。脚踩大地,一头汗两腿泥,需要艰辛的付出,也会有丰厚的回报。我国新闻史上的许多名篇佳作,如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雁翎队》等,无一不是在基层、在现场、在群众中深入采访后写出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心里怀着为人民书写历史的责任感,自觉地走近人民群众,真诚与人民群众沟通,写出的新闻才会妙笔生花;故事会讲了,细节找到了,作品自然清风扑面,新闻报道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市级党报才能在有了亲和力、感染力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提升影响力。
  (作者:滁州日报新闻部副主任)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兰州街头以“法制”命名的小报的传播内容进行了初步考察,探究该类小报所讲述的情感类故事和犯罪类故事,意图呈现该类小报的内容风格,更好地理解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而对底层受众的需求有所了解。  【关键词】“法制小报” 情感类故事 犯罪类故事    一、选题缘起及文献综述  小报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如果从北宋末年出现的民间私自发行的小报算起的话,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化创新教育要突出三个环节 :一是优化创新人才生长的环境 ,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二是构建灵活伸展的教学和评价体系 ,锻炼学员的创新思维 ;三是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之所以能够传之后世 ,历久长新 ,与其高度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它情思隽永 ,底蕴深厚 ,笔调具有含蓄美 ;参差错落 ,异彩纷呈 ,结构具有多元美 ;亦庄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照组采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各媒体行动迅速,结合实际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在头版或重要版面开设了栏目;广大采编人员积极响应,沉
皮肤过敏试验是指将少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以观察个体对此药有无过敏反应的一种药物过敏试验方法。但是由于药物自身的因素、操作者的因素以及受试者自身因素等的影
【摘要】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传统媒体自身与网络媒体外因及媒介体制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为了巩固和继续扩大传统媒体舆论影响力,就必须突破自身劣势、挖掘自身优势,处理好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找准成为“引领者”的途径,既要与其竞争,又要与其互动合作。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舆论监督    西方理性主义对精英人物的影响力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十分看重,认为是
【摘要】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党报亲和力 受众本位 接受美学期待视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介的传播模式已经从过去的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媒介——新媒介的诞生以及网络新闻传播对网络传播媒介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等所带来的变化,结合网络新闻写作教学和研究实际,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 阅读方式 传播方式 交流方式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它打破和撼动了整个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给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深
【摘要】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报纸A叠的栏目编排。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A叠仍然是报纸的主打,也是体现报纸整体实力的窗口。经过数次改版后的《羊城晚报》在整体风格,尤其是栏目结构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对《羊城晚报》A叠的栏目结构作分析,以探索其发展思路。  【关键词】栏目 风格 羊城晚报    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A叠是报纸的主打,也是体现报纸整体实力的窗口。在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