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反思经验总结、教育实验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教育叙事研究”这种适合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方法,并呼唤幼儿园教育科研应回归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本身,使之实实在在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将分期刊登,期待您的关注。
对经验总结的焦虑
二十多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怎样使经验总结真正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法,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科研的主流形态,这是当前幼儿教育科研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
科学史话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事情发生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有一名女巫宣布:“我能治好心脏病。”于是,有许多心脏病患者到她那里去治疗。果然,吃了她配制的药剂,有的人病情好转了,有的人痊愈了。女巫因此名声大振,门庭若市。
中古时期还没有医生,按法律规定理发师可以兼医,每个理发师都持有一张医疗执照。不久,女巫被同村一个理发师控告,冠以“妖言惑众”的罪名,判处极刑。
女巫受控告之前,理发师曾收买了一个女病人,要她暗中识破女巫配药的秘密。那女病人经过多次观察,透露女巫治疗心脏病的药由下列五味药组成:第一味,在月亮很圆的晚上把蟾蜍杀了,取它的血;第二味,母兔的一条左前腿;第三味,死去的马尾巴上的一根毛;第四味,天上落下来的雨水;第五味,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一小撮毛地黄草。
女巫被处决后,理发师如法炮制,效果很好。
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有一次理发师在忙乱之中把第二味药放错了,放进了母兔的一条右前腿,病人吃了后照样效果很好。又有一次,雨水用完了,天又一直不下雨,病人急着拿药,理发师只好打来一桶河水,结果,药剂仍然见效。再一次,理发师在匆忙中忘了把死去的马尾巴上的一根毛放进去,结果药剂还是见效。在一次次偶然的实践中,理发师终于发现,这五味药中只有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毛地黄草才是治疗心脏病的特效药。再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任何地方的毛地黄草都可以治疗心脏病。
女巫并不是治疗心脏病的行家,她的治疗方案里掺杂着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对五味药的选定也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认识。
理发师在一次一次偶然的、无意识的实践中,终于得出了“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毛地黄草才是治疗心脏病的特效药”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研究的结果,而是无意中得到的。理发师终究没能揭示治病的规律和本质,仍局限在狭隘的经验主义的圈子里。事实上,任何毛地黄草都对心脏病有疗效。
这个故事对当时的教育界影响很大。它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科研应是对各种教育现象中包含的规律和本质的研究;教育科研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科学程序进行的研究;教育科研的过程应是一个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而不能把自己对教育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对某个事实的主观判断——尽管它是现实存在的——当作教育科研的过程。教育经验中可能包含规律,但不完全是规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们便提出了将经验总结提升为教育实验,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客观地说,在幼儿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教育实验(包括为搜集客观材料服务的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遗憾地出现了模式化倾向。
我们不笼统地反对模式,因为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它一旦被提炼出来并通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就能为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教育实验服务。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无论是经验总结还是教育实验的模式只能是一种通式,我们希望教师在通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多种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变式。遗憾的是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中出现了许多穿靴戴帽的现象:许多教师写的经验总结洋洋洒洒,标题对仗,文句流畅,有经验,有方法,有例证,从立论到阐述经验再到效果分析,一气呵成,但是文章中的小标题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在模式的条条框框中,许多生动活泼的经验被“套住”了,这确实是模式化倾向带来的影响。
有人说,许多标题不就是教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吗?不对,因为经验有明显的特殊性——它与教师个人的学识水平、教育思想、品德、气质、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关系。经验总结应该是教师对日常教育活动的积累和概括,充分反映教师教育生活的个性化形态。经验总结应该讲述生动的故事,从中自然地引出认识,探讨问题,概括经验,萌发思想,它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独具特色的。
在一份有关环境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中,教师列举了五种培养幼儿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效果。这里略举其中一种。
我们的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大量实例进行的生态和环保教育对幼儿的启发很大。很多幼儿树立了环境保护观念,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懂得了人和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懂得了如何关心周围环境,保护周围环境。许多幼儿都有了“学会关心”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有一天回家,乐乐对妈妈说:“妈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家的垃圾应该分类装在塑料袋里。”又如……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窥见其“靴”和“帽”:“很多幼儿树立了环境保护观念,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许多幼儿都有了‘学会关心’的意识和行动”……至于最具个性特征的教育事实却轻描淡写:“有一天回家,乐乐对妈妈说……”
在另一篇教育环境创设的经验总结中,教师介绍了创设环境的四种做法——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然后举例说明“营造”的效果: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环境营造,幼儿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发展了想像力、创造力,尽情地表现出他们对美的追求。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园内尊敬教师、爱护绿化、互相帮助蔚然成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看!那么多丰富的事实材料被“油然而生”“蔚然成风”“其乐融融”等概括了。面对这样的经验总结,我们怎能不焦虑!
幼儿园教师的许多经验总结存在共同的问题:
第一,过分强调经验本身,忽略经验必须以栩栩如生的教育事实为基础这一要义,忘记了有质量的教育经验必须以有质量的教育事实为支撑这个道理。在大部分经验总结中,经验是清晰的,而事实是模糊的。
第二,由于观察不细致、记录不完整或理解不透彻,大部分经验总结对事实和经验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有所忽略,由此对事实的判断和对经验的阐述成了“外在物”,这就使有效经验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建立在固定思维模式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过分关注“起承转合”“对称排比”等样式,从而泯灭了经验的个性化特征。有人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同类教学经验中的关键词输入计算机后,发现它们存在较大的重复率,这说明经验的个性化特征已经出现危机,而一旦经验充斥着共性,经验总结的生动性和生命力就会大大减弱。
第四,许多教育教学活动中效果明显的生动事例常常被“提高了”“启发了”“树立了”“懂得了”“有了”等词语概括,以至于“怎么得到提高,提高了什么,怎么受到启发,启发了什么”等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教育措施不翼而飞。文章只有“骨架”没有了“肉”,显得淡而无味,经验的有效性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第五,经验总结的叙述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不符。经验总结原本是最能反映教师工作的成败得失、甜酸苦辣的一种形态,因此它应从叙述生动的教育事实出发,自然地引出背后的成败得失,真实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喜怒哀乐。
总之,模式化的、穿靴戴帽式的经验总结违背了初衷——以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原因为研究方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经验之所以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活体,是因为它反映的是活生生的事实及其全部联系,它“从一个个单个事实的联系去构建事实的整体,又从事实在整体中的联系去掌握一个个单个事实”,所以,它“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地随便找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教师在经验总结中阐述事实和事实之间的联系,为的是揭示形成事实和改变事实的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行动方案。这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制造”的,更不是采用模板去充填的。
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经验总结进行分析,绝没有责怪或者蔑视教师的意思。客观地说,这么多年来,经验总结使教师的自我认识更加完善,使幼儿教育工作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使专业教育科研更加贴近群众性教育科研,这些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问题:从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些时候起,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经验总结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个案研究作了大量的普及工作,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的学习班,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示范性文章,到幼儿园与教师一起总结了一大批教育经验。延续时间之长,投入人力之大,普及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但为什么经过培训的教师仍然不会做“应用题”——运用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有说服力的经验呢?难道是教师水平太低,或者是教师不用心,或者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事实和经验吗?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找到与教师的职业性质、工作特点、认知规律、专业成长等相吻合的、能使教师真正认同和掌握的有关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还需要和教师齐心协力,去探索、实践新一轮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更符合教师工作实践的,教师真正乐意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科研手段。(待续)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对经验总结的焦虑
二十多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怎样使经验总结真正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法,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科研的主流形态,这是当前幼儿教育科研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
科学史话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事情发生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有一名女巫宣布:“我能治好心脏病。”于是,有许多心脏病患者到她那里去治疗。果然,吃了她配制的药剂,有的人病情好转了,有的人痊愈了。女巫因此名声大振,门庭若市。
中古时期还没有医生,按法律规定理发师可以兼医,每个理发师都持有一张医疗执照。不久,女巫被同村一个理发师控告,冠以“妖言惑众”的罪名,判处极刑。
女巫受控告之前,理发师曾收买了一个女病人,要她暗中识破女巫配药的秘密。那女病人经过多次观察,透露女巫治疗心脏病的药由下列五味药组成:第一味,在月亮很圆的晚上把蟾蜍杀了,取它的血;第二味,母兔的一条左前腿;第三味,死去的马尾巴上的一根毛;第四味,天上落下来的雨水;第五味,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一小撮毛地黄草。
女巫被处决后,理发师如法炮制,效果很好。
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有一次理发师在忙乱之中把第二味药放错了,放进了母兔的一条右前腿,病人吃了后照样效果很好。又有一次,雨水用完了,天又一直不下雨,病人急着拿药,理发师只好打来一桶河水,结果,药剂仍然见效。再一次,理发师在匆忙中忘了把死去的马尾巴上的一根毛放进去,结果药剂还是见效。在一次次偶然的实践中,理发师终于发现,这五味药中只有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毛地黄草才是治疗心脏病的特效药。再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任何地方的毛地黄草都可以治疗心脏病。
女巫并不是治疗心脏病的行家,她的治疗方案里掺杂着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对五味药的选定也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认识。
理发师在一次一次偶然的、无意识的实践中,终于得出了“女巫后花园里生长的毛地黄草才是治疗心脏病的特效药”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研究的结果,而是无意中得到的。理发师终究没能揭示治病的规律和本质,仍局限在狭隘的经验主义的圈子里。事实上,任何毛地黄草都对心脏病有疗效。
这个故事对当时的教育界影响很大。它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科研应是对各种教育现象中包含的规律和本质的研究;教育科研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科学程序进行的研究;教育科研的过程应是一个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而不能把自己对教育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对某个事实的主观判断——尽管它是现实存在的——当作教育科研的过程。教育经验中可能包含规律,但不完全是规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们便提出了将经验总结提升为教育实验,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客观地说,在幼儿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教育实验(包括为搜集客观材料服务的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遗憾地出现了模式化倾向。
我们不笼统地反对模式,因为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它一旦被提炼出来并通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就能为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教育实验服务。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无论是经验总结还是教育实验的模式只能是一种通式,我们希望教师在通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多种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变式。遗憾的是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中出现了许多穿靴戴帽的现象:许多教师写的经验总结洋洋洒洒,标题对仗,文句流畅,有经验,有方法,有例证,从立论到阐述经验再到效果分析,一气呵成,但是文章中的小标题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在模式的条条框框中,许多生动活泼的经验被“套住”了,这确实是模式化倾向带来的影响。
有人说,许多标题不就是教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吗?不对,因为经验有明显的特殊性——它与教师个人的学识水平、教育思想、品德、气质、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关系。经验总结应该是教师对日常教育活动的积累和概括,充分反映教师教育生活的个性化形态。经验总结应该讲述生动的故事,从中自然地引出认识,探讨问题,概括经验,萌发思想,它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独具特色的。
在一份有关环境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中,教师列举了五种培养幼儿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效果。这里略举其中一种。
我们的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大量实例进行的生态和环保教育对幼儿的启发很大。很多幼儿树立了环境保护观念,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懂得了人和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懂得了如何关心周围环境,保护周围环境。许多幼儿都有了“学会关心”的意识和行动。例如,有一天回家,乐乐对妈妈说:“妈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家的垃圾应该分类装在塑料袋里。”又如……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窥见其“靴”和“帽”:“很多幼儿树立了环境保护观念,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许多幼儿都有了‘学会关心’的意识和行动”……至于最具个性特征的教育事实却轻描淡写:“有一天回家,乐乐对妈妈说……”
在另一篇教育环境创设的经验总结中,教师介绍了创设环境的四种做法——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然后举例说明“营造”的效果: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环境营造,幼儿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发展了想像力、创造力,尽情地表现出他们对美的追求。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园内尊敬教师、爱护绿化、互相帮助蔚然成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看!那么多丰富的事实材料被“油然而生”“蔚然成风”“其乐融融”等概括了。面对这样的经验总结,我们怎能不焦虑!
幼儿园教师的许多经验总结存在共同的问题:
第一,过分强调经验本身,忽略经验必须以栩栩如生的教育事实为基础这一要义,忘记了有质量的教育经验必须以有质量的教育事实为支撑这个道理。在大部分经验总结中,经验是清晰的,而事实是模糊的。
第二,由于观察不细致、记录不完整或理解不透彻,大部分经验总结对事实和经验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有所忽略,由此对事实的判断和对经验的阐述成了“外在物”,这就使有效经验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建立在固定思维模式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过分关注“起承转合”“对称排比”等样式,从而泯灭了经验的个性化特征。有人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同类教学经验中的关键词输入计算机后,发现它们存在较大的重复率,这说明经验的个性化特征已经出现危机,而一旦经验充斥着共性,经验总结的生动性和生命力就会大大减弱。
第四,许多教育教学活动中效果明显的生动事例常常被“提高了”“启发了”“树立了”“懂得了”“有了”等词语概括,以至于“怎么得到提高,提高了什么,怎么受到启发,启发了什么”等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教育措施不翼而飞。文章只有“骨架”没有了“肉”,显得淡而无味,经验的有效性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第五,经验总结的叙述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不符。经验总结原本是最能反映教师工作的成败得失、甜酸苦辣的一种形态,因此它应从叙述生动的教育事实出发,自然地引出背后的成败得失,真实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喜怒哀乐。
总之,模式化的、穿靴戴帽式的经验总结违背了初衷——以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原因为研究方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经验之所以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活体,是因为它反映的是活生生的事实及其全部联系,它“从一个个单个事实的联系去构建事实的整体,又从事实在整体中的联系去掌握一个个单个事实”,所以,它“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地随便找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教师在经验总结中阐述事实和事实之间的联系,为的是揭示形成事实和改变事实的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行动方案。这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制造”的,更不是采用模板去充填的。
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经验总结进行分析,绝没有责怪或者蔑视教师的意思。客观地说,这么多年来,经验总结使教师的自我认识更加完善,使幼儿教育工作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使专业教育科研更加贴近群众性教育科研,这些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问题:从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些时候起,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经验总结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个案研究作了大量的普及工作,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的学习班,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示范性文章,到幼儿园与教师一起总结了一大批教育经验。延续时间之长,投入人力之大,普及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但为什么经过培训的教师仍然不会做“应用题”——运用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有说服力的经验呢?难道是教师水平太低,或者是教师不用心,或者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事实和经验吗?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找到与教师的职业性质、工作特点、认知规律、专业成长等相吻合的、能使教师真正认同和掌握的有关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还需要和教师齐心协力,去探索、实践新一轮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更符合教师工作实践的,教师真正乐意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科研手段。(待续)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