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剧是江西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赣剧舞台语音系统有20个声母、49个韵母、5个单字声调。赣剧的韵辙可以归纳为“十八韵”。赣剧音韵属于因“官话地方化”而形成的以近代汉语共同语为基础的“地方官话”。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
关键词:赣剧;舞台音韵;性质;发展
江西素来被誉为“戏剧之邦”,赣剧是整个江西省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在众多剧种中最具影响力。赣剧兼唱高腔、昆腔、乱弹以及其它各种曲腔,是一个典型的多声腔剧种。赣剧起源于明代的戈阳腔。其舞台语言是基于江西东北部方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将汀西东北部方言书面化与官话化后而形成的。
一、赣剧音韵的形成
一个剧种是以方言抑或以官话作为唱念字音的标准,往往与剧目内容的雅俗、演员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文人参与创作的成分多少有一定关系,但作为一门面向大众传播的艺术,戏曲通行地的语言状况应该是影响戏曲舞台语言形成的更为主要的因素。赣剧发源并主要流行的赣东北地区,方言情况非常复杂,汉语三大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接,闽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官话方言诸种方言岛散布各地,区域内未形成可作共通语的权威方言。赣剧一开始便走以官话为舞台语言的路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适应观众接受的需要,以便于跨越不同的方言区域作更大范围的流播。这显然与其他一些流播范围较小(一般只在某个单一方言的区域内流播)的地方小戏情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江西省支派众多的各地采茶戏,基本上是以各地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同样在赣东北流播的赣东北采茶戏,便是以贵溪方言来唱念。因为它主要只在贵溪和周边的弋阳、万年、铅山等同属于赣方言区鹰弋(鹰潭弋阳)片的几个县市流行。这实际上也表明直接承自弋阳腔的赣剧自形成之初便是一种水平、档次更高的“大戏”,其流播区域、规模以及影响力都超过称作“三脚班”的采茶戏这样的小剧种。建国后政府开展戏剧改革,合流饶河调和广信调并定名“赣剧”,显然也是考虑到赣剧的历史源流和现状发展因素的。
当然,作为地方戏曲,其舞台语言也必定与戏曲通行地(包括原生地和流播地)的方言发生密切关联。体现在赣剧上的,便是“官话地方化”。所谓“官话地方化”,是指“在地方戏曲舞台语音形成过程中,演员的官话发音朝着与流行地方言相接近的方向变化。”
二、赣剧音韵的性质
从语言的性质去分类,我们将戏剧语言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为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语’,另一类是由‘官话地方化’形成的以当地共通的语言为基础的“地方官话”。戏曲上所称官话,就时间上说,并非指现代的民族共同语(北京话),而是所谓“旧官话”,即历史上(近代)的官话。而就空间上看,赣剧舞台语音的官话还属于“南音”而非“北音”,即所谓“南方官话”。戏曲上称所使用的官话通常有“中州韵”的说法。有学者认为,中州韵“基本上是两宋时代的标准‘普通话’,也即宋代官话的读音。”’京剧便称其韵白为中州韵。赣剧韵白与京剧韵白的不同就在于保留了入声韵,这正好折射出旧官话南北两派的分野。
从目前的情形来分,赣剧的唱念字音节奏具有典型的官话语音基本特征,赣剧的舞台语言和官话有许多共同特点,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话类别之中。戏剧概念里的官话,并不意味着现代各民族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国语普通话,它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概念,从时间上看,它是指“旧官话”,也就是历史上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从地域上来说,赣剧音韵所属的官话类别不属于北方官话,它是“南音”,也就是“南方官话”。中国戏曲韵文中有“中州韵”的概念,“中州韵”被很多语言专家认定为南北宋时期的标准国语。也就是宋代的官话。中州韵的一大特征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人声,京剧的语言发音就是典型的“中州韵”。“中州韵”以北方话为基础,而赣剧韵白中存在入声韵,这一点正是南北方官话的标志性区别,因此,赣剧舞台语音是一种具有赣东北方言色彩的南方官话。
三、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
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有反映饶河调和广信调两派流播地方言的空间差异,也有反映艺人新老派发音之间的时间差异。
饶河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赣方言区北片,广信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吴方言区及赣东北赣方言区南片。赣方言与吴方言差异自然很大,即便是南片赣方言(特别是与吴方言区相交接的东南片)因受吴方言的影响也与北片赣方言有不小的差异。这种流播地方言之间差异的影响,使得饶河调与广信调在舞台语音上也有某些不同。例如鄱阳方言中的古人声字虽独立成韵,但读成舒声韵(调值为44)。因此饶河调中就有古人声字与舒声韵字相押韵的情况。在赣剧传统剧目《还魂记》中就有“锁、座、坡、火、窝、我、多”与“落、阁”相押的情况。
四、关于赣剧音韵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改变势在必行。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就是改变之一。赣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它随时间的变化,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赣剧音韵虽然不会像一般的自然语言一样显著地变化,但仍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五、总结
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 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这样,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过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传统”。
参考文献:
[1]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胡松柏.南昌采茶戏舞台语音的音韵特点与性质[A].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3]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赣剧;舞台音韵;性质;发展
江西素来被誉为“戏剧之邦”,赣剧是整个江西省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在众多剧种中最具影响力。赣剧兼唱高腔、昆腔、乱弹以及其它各种曲腔,是一个典型的多声腔剧种。赣剧起源于明代的戈阳腔。其舞台语言是基于江西东北部方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将汀西东北部方言书面化与官话化后而形成的。
一、赣剧音韵的形成
一个剧种是以方言抑或以官话作为唱念字音的标准,往往与剧目内容的雅俗、演员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文人参与创作的成分多少有一定关系,但作为一门面向大众传播的艺术,戏曲通行地的语言状况应该是影响戏曲舞台语言形成的更为主要的因素。赣剧发源并主要流行的赣东北地区,方言情况非常复杂,汉语三大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接,闽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官话方言诸种方言岛散布各地,区域内未形成可作共通语的权威方言。赣剧一开始便走以官话为舞台语言的路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适应观众接受的需要,以便于跨越不同的方言区域作更大范围的流播。这显然与其他一些流播范围较小(一般只在某个单一方言的区域内流播)的地方小戏情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江西省支派众多的各地采茶戏,基本上是以各地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同样在赣东北流播的赣东北采茶戏,便是以贵溪方言来唱念。因为它主要只在贵溪和周边的弋阳、万年、铅山等同属于赣方言区鹰弋(鹰潭弋阳)片的几个县市流行。这实际上也表明直接承自弋阳腔的赣剧自形成之初便是一种水平、档次更高的“大戏”,其流播区域、规模以及影响力都超过称作“三脚班”的采茶戏这样的小剧种。建国后政府开展戏剧改革,合流饶河调和广信调并定名“赣剧”,显然也是考虑到赣剧的历史源流和现状发展因素的。
当然,作为地方戏曲,其舞台语言也必定与戏曲通行地(包括原生地和流播地)的方言发生密切关联。体现在赣剧上的,便是“官话地方化”。所谓“官话地方化”,是指“在地方戏曲舞台语音形成过程中,演员的官话发音朝着与流行地方言相接近的方向变化。”
二、赣剧音韵的性质
从语言的性质去分类,我们将戏剧语言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为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语’,另一类是由‘官话地方化’形成的以当地共通的语言为基础的“地方官话”。戏曲上所称官话,就时间上说,并非指现代的民族共同语(北京话),而是所谓“旧官话”,即历史上(近代)的官话。而就空间上看,赣剧舞台语音的官话还属于“南音”而非“北音”,即所谓“南方官话”。戏曲上称所使用的官话通常有“中州韵”的说法。有学者认为,中州韵“基本上是两宋时代的标准‘普通话’,也即宋代官话的读音。”’京剧便称其韵白为中州韵。赣剧韵白与京剧韵白的不同就在于保留了入声韵,这正好折射出旧官话南北两派的分野。
从目前的情形来分,赣剧的唱念字音节奏具有典型的官话语音基本特征,赣剧的舞台语言和官话有许多共同特点,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话类别之中。戏剧概念里的官话,并不意味着现代各民族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国语普通话,它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概念,从时间上看,它是指“旧官话”,也就是历史上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从地域上来说,赣剧音韵所属的官话类别不属于北方官话,它是“南音”,也就是“南方官话”。中国戏曲韵文中有“中州韵”的概念,“中州韵”被很多语言专家认定为南北宋时期的标准国语。也就是宋代的官话。中州韵的一大特征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人声,京剧的语言发音就是典型的“中州韵”。“中州韵”以北方话为基础,而赣剧韵白中存在入声韵,这一点正是南北方官话的标志性区别,因此,赣剧舞台语音是一种具有赣东北方言色彩的南方官话。
三、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
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有反映饶河调和广信调两派流播地方言的空间差异,也有反映艺人新老派发音之间的时间差异。
饶河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赣方言区北片,广信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吴方言区及赣东北赣方言区南片。赣方言与吴方言差异自然很大,即便是南片赣方言(特别是与吴方言区相交接的东南片)因受吴方言的影响也与北片赣方言有不小的差异。这种流播地方言之间差异的影响,使得饶河调与广信调在舞台语音上也有某些不同。例如鄱阳方言中的古人声字虽独立成韵,但读成舒声韵(调值为44)。因此饶河调中就有古人声字与舒声韵字相押韵的情况。在赣剧传统剧目《还魂记》中就有“锁、座、坡、火、窝、我、多”与“落、阁”相押的情况。
四、关于赣剧音韵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改变势在必行。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就是改变之一。赣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它随时间的变化,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赣剧音韵虽然不会像一般的自然语言一样显著地变化,但仍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五、总结
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 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这样,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过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传统”。
参考文献:
[1]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胡松柏.南昌采茶戏舞台语音的音韵特点与性质[A].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3]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