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既是老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正确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教学,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中,我遵循小学一年级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好表现心与好胜心、好成功心与好荣誉心”等心理特点,运用“童话故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在满足儿童“六心”心理需求基础上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生既是老师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正确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教学,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踏上讲台初期,我的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也因此不少学生表现出学习乏味的状态。通过学习与反思,我意识到自己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后来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的问题,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中,反映了我对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的认识与观点——只有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才利于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儿童都有“爱玩、好奇心重、好表现、好胜心强、希望成功与追求荣誉”等心理特点。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童话故事”的情境活动与具有竞争意味的“闯关”比赛创设一个具有“游戏”意味的学习氛围。带有“娱乐”意味的学习活动在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好表现心与好胜心、好成功心与好荣誉心”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在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方法适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动机产生来讲,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好玩心与好奇心”是一年级儿童的内在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如果能从儿童这一心理需要出发设计外在诱因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调动了。
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导入环节,我请孩子们带着故事和谜语来聆听音乐,这样的导入诱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玩心,同时诱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动机,这个动机诱导学生能专注地去聆听接下来的内容。当学生通过聆听猜出谜底后,教师又以要去“鬧钟王国”的童话般情景创设诱发学生愉悦的参与动机。
以上教学设计看似从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的需要出发设计,实质是通过运用适合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二、在实现儿童“表现心与好胜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从动机的指向功能来讲,有的孩子参与学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为了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在故事中加入了闯关游戏,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表现自己、想取得胜利的欲望。
学生带着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心理跃跃欲试。在组织学生闯关活动中,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促成孩子的自我表现,运用示范演示法帮助孩子解决难点,运用游戏活动法巩固学习。当然,在孩子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遇到难题时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因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三、在成就“好成功心与好荣誉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在孩子们庆祝“闯关成功”时,老师又额外加了一个难关。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综合训练学生“运用与表现”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加上两种乐器伴奏,有一定难度。在学生成功的情绪状态下,教师加入这个活动,这对好成功与好荣誉心的孩子来讲具有挑战性,如果能“闯关”成功,学生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感与荣誉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他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及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这种实现体现的心理状态是:成功感与荣誉感!
当孩子们闯过了“运用与表现”这个难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闯关成功!”的画面,孩子们兴奋、雀跃!此景此情,孩子们一定满怀喜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成功更是来之不易,这种喜悦定会成为吸引孩子参加音乐学习的动因。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生既是老师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正确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教学,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踏上讲台初期,我的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也因此不少学生表现出学习乏味的状态。通过学习与反思,我意识到自己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后来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的问题,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中,反映了我对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的认识与观点——只有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才利于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儿童都有“爱玩、好奇心重、好表现、好胜心强、希望成功与追求荣誉”等心理特点。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童话故事”的情境活动与具有竞争意味的“闯关”比赛创设一个具有“游戏”意味的学习氛围。带有“娱乐”意味的学习活动在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好表现心与好胜心、好成功心与好荣誉心”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在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方法适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动机产生来讲,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好玩心与好奇心”是一年级儿童的内在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如果能从儿童这一心理需要出发设计外在诱因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调动了。
在音乐课《这是什么?》的导入环节,我请孩子们带着故事和谜语来聆听音乐,这样的导入诱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玩心,同时诱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动机,这个动机诱导学生能专注地去聆听接下来的内容。当学生通过聆听猜出谜底后,教师又以要去“鬧钟王国”的童话般情景创设诱发学生愉悦的参与动机。
以上教学设计看似从满足儿童好玩心与好奇心的需要出发设计,实质是通过运用适合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二、在实现儿童“表现心与好胜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从动机的指向功能来讲,有的孩子参与学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为了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在故事中加入了闯关游戏,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表现自己、想取得胜利的欲望。
学生带着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心理跃跃欲试。在组织学生闯关活动中,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促成孩子的自我表现,运用示范演示法帮助孩子解决难点,运用游戏活动法巩固学习。当然,在孩子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遇到难题时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因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三、在成就“好成功心与好荣誉心”的需要中参与学习
在孩子们庆祝“闯关成功”时,老师又额外加了一个难关。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综合训练学生“运用与表现”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加上两种乐器伴奏,有一定难度。在学生成功的情绪状态下,教师加入这个活动,这对好成功与好荣誉心的孩子来讲具有挑战性,如果能“闯关”成功,学生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感与荣誉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他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及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这种实现体现的心理状态是:成功感与荣誉感!
当孩子们闯过了“运用与表现”这个难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闯关成功!”的画面,孩子们兴奋、雀跃!此景此情,孩子们一定满怀喜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成功更是来之不易,这种喜悦定会成为吸引孩子参加音乐学习的动因。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