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东征集结号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成立只有一年半的区级新四军研究会,面对起步较晚、经验缺乏、时间紧迫的重重困难,把新四军史料抢救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一个只有三四名驻会人员的“小微民间社团”,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全区17名健在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收集基本完成,编撰了数十万字的各类文稿,编辑出版了《东征之初》《新四军在高淳》等书籍,还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媒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今年4月16日,《中国国防报》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重点宣传。5月26日,南京市新研会邀请中新会前往高淳区实地考察,大家不约而同地交口称赞:成绩斐然,难能可贵,后来居上,值得庆贺!
  时不我待 激情满腔抢救“活化石”
  2013年底高淳区新研会刚成立,他们就接到了中新会请求全国各新研会展开抢救健在新四军老战士史料工作的信息。高淳是新四军曾经的家,我们作为家里人,这项工作必须走在前列!
  决心一下,会长戴新和立即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你们放手干,党委政府全力支持”的表态。党政领导一诺千金,书记、区长抓住全区干部集会的有利时机亲自动员:1938年6月初,陈毅司令员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由皖南挺进苏南,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东进第一站就是高淳。从那时起到1945年10月初北撤,新四军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六纵、十六旅先后在高淳境内开辟游击区,发展武装力量,消灭日伪军,度过了艰苦卓绝的7年零5个月。抗战时期,只有20多万人口的高淳,就有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新四军,其中有267人在抗日前线为国捐躯。如今,绝大部分新四军老战士相继谢世,健在的已为数不多,且年事已高,成为了解当年抗日真实史料的“活化石”。作为后来人,我们要以当年的东征精神,带着一腔激情抢救“活化石”,为弘扬铁军精神作贡献。
  很快,一个由研究会和区委党史办共同牵头、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迅速形成,一场有计划、抓重点、分系列的挖掘、抢救新四军活史料的“东征战役”,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打响。
  为了给各级干部树立好样子,元旦一过,研究会就提前约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家住农村的6位新四军老战士一对一重点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温馨关怀,配合省军区慰问了全区城乡新四军老战士。整个慰问活动,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予以重点报道,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经过仔细工作,全区健在的17名新四军老战士被迅速找到并进行了分类:一是居住在家乡的高淳籍新四军老战士9人;二是外籍在高淳工作、定居的新四军老战士5人;三是高淳籍在外地定居的新四军老战士,健在的还有3人。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深入所有老战士家中逐个进行采访,对其从军经历、部队番号、战斗故事、立功受奖、伤残情况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详细核实,而后分别建立了文字、图片和音像史料档案。
  一着不让 让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他们把深度挖掘鲜活史料作为重中之重,多管齐下进行收集研究,不断提升史料的含金量、可信度。
  首先,理清脉络,明确思路。通过查阅《高淳人民革命史》和《高淳文史资料》系列丛书,梳理编写了《高淳抗日大事记》和《19次重大战斗梗概》,理清了新四军在高淳所有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细化抢救工作找到了路径。
  其次,抓住主线,突出重点。以陈毅同志在高淳活动为主线,深入乡村,寻访知情人和高龄老人,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撰写了《陈毅九到高淳》《陈毅住我家》《我村来了新四军》等文章。
  再次,走访当事人,发掘闪光点。1942年,漆桥镇和平村的李箕秀年仅14岁就参加了新四军,曾为新四军十六旅政委江渭清当过3年勤务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大小战斗120多次,创下了身经百战无负伤的奇迹。研究会人员几次登门拜访,挖出了《抗日战地歌谣》《政委与勤务兵》等鲜活史料。93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石华明,1944年参加新四军,淮海战役中冲锋陷阵炸碉堡,右腿被炸飞,为一级伤残军人。走访中,研究会同志挖掘出了很多生动事例,为《血战碾庄》等历史文献补充了重要细节。正是凭着这种满腔热情的工作精神,他们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使《叶飞在垛上》《沙秘书养病》《巧生》《天目山送军粮》《侦察员脱险记》等以往记载简略的文章更加有血有肉。
  第四,及时抓住时机,不断深入挖掘。他们始终瞄准有社会影响、有历史印记的重点人物,不断掌握主动权。不久前,他们听说15岁参加革命、现已88岁高龄的高淳籍新四军女战士芮坚,从昆明市回到故乡探亲,老人第一天到家,研究会的同志第二天就来了,一边嘘寒问暖,一边听她讲战斗人生。在与区人民医院联系,安排主任医师上门为老人体检的同时,又及时约请区委书记吴卫国看望慰问,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芮老探亲期间,研究会工作人员连续五次上门挖掘史料,采写了14000字的人物传记《丹心志坚》,从九个方面展现了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传奇人生。
  追求完美 把中国故事演绎得更精彩
  抢救健在新四军老战士史料工作,为的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铁军精神。高淳区新研会始终注意在追求完美、注重实效上下功夫。
  为把有关新四军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他们把老兵的每一个细节看得比山还重。革命烈士蒋贻常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叶挺军长的秘书,皖南事变后成功越狱,回乡组织游击队,任昆山区区长兼区大队长,是高淳抗战中的一名重要干部。1947年12月,他担任突击营营长攻打河南新郑时光荣牺牲。在以前的史料与县志中,烈士遗像都是画的。在深入走访调查中,研究会的同志从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家中找到一张蒋贻常出征时的照片,立即进行扫描存档处理,同时赠送给烈士后代,既满足了新四军亲属的夙愿,又填补了文史资料上的空白。
  为把有关新四军的中国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他们绝不轻易放过一个有价值的线索。新四军女战士应宜权,1938年参加革命,是安兴抗日游击区创始人,在高淳名气很大。1945年抗日胜利时与高淳新四军老战士邢浩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一直在安徽工作,应宜权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浩任省公安厅长,与家乡中断信息已经20多年。今年春节期间,研究会的同志经过多方打听,得知邢浩虽已去世,但94岁的应宜权依然健在,离休后当过多年安徽省新研会副会长,现在还是研究会顾问。今年4月2日,研究会领导专程前往合肥采访。那天,应老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广泛收集资料,编出了《东征之初》和《新四军在高淳》两本书。一本书以60个抗战故事,再现了高淳全民抗战的斗争生活;另一本画册展现了同仇敌忾的壮丽画卷。目前,两本书的书稿已由出版社审查通过,已于7月正式出版发行。
  为把有关新四军的中国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研究会的同志不辞劳苦到泾县云岭、苏北盐城和黄花塘等地,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史料采编与征集革命历史文物的经验。每次走访调查,他们都邀请区电视台、报社记者现场报道。一年多来,他们共制作了时长70分钟的13档电视专题节目,在当地电视台“天天说新闻”栏目中播放,《今日高淳》不间断刊登了13篇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他们还把有关新四军的历史故事编成《东征》简报,目前已出版10期,分发给区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各部门和全体新研会会员,进一步增强了弘扬铁军精神的社会效果。
  “波光荡漾水纹平,河汊沟渠纵复横。扁舟容与人和画,抗战军中味太平……”5月26日中午,记者穿过游人如织的高淳老街,走向新四军一支队旧址时,远远传来一阵童声吟诵。走近一瞧,一群红领巾正排列在陈毅《东征初抵高淳》的雕刻前齐声朗读,那纯朴,那激情,让人为之感动。同行的副会长、区委党史办主任徐晓晨感慨万分:“孩子们的这一举动,是高淳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关于史料抢救工作的决策非常正确,效果正在逐步凸显。”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据说,世界读书日起源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可见古人将书籍看得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几千年来,读书是我们获得精神滋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在阅读中,我们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中得到极大的教益和精神上的愉悦。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文明的积累,道德的完善,都在绵延数千年的读书声中传承和发展,成为人类进
期刊
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位老人乘车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一个标准军礼一度让全国人民动容。他那举起敬礼的手,曾经在战火纷乱中被子弹穿透。为着今天的太平盛世,老人一个坚强的敬礼饱含了太多太多风霜和情感。  2016年猴年春晚上,再次出现了这位老人的身影,当坐在轮椅上的他被搀扶着颤巍巍地站起,面向全场敬礼时,再次戳中了全国人民的泪点。老英雄向人们敬礼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人类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读书学习了。人们常说“春光作伴好读书”,读书不仅能让精神世界丰盈,还能增强我们实现梦想的动力。  自然之春乐读书。春天里,万物涌动着生机,蕴含着清新别样的诗情画意,此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沐浴在春光里,捧起一本本心爱的书籍,忘情地览过一行行、翻去一页页,喃喃自吟,凝神静思,实乃人生乐事。  让我们捧起书本,在春天里出发,拉开施展才
期刊
本刊讯 根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五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精神,拟适时召开“新四军与海洋国防研讨会”。研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军史研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挖掘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海上武装力量、开辟海上战场通道、进行海上对敌斗争,以至传承铁军精神、建设人民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史料和事迹,包括相关人物、组织沿革、战斗战役、重要事件和文化艺术、军民关系、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史
期刊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吕其明参加纪念新四军活动的信息,知道他在上海生活,非常高兴,当即打电话请上海的战友张玉龙为《寻访新四军老战士》专栏写一篇采访稿,介绍这位可敬的老人。  吕其明是从新四军战士成长起来的我国老一代音乐家,是中国音乐金钟奖及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说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微山湖》《啊,故乡》《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大都耳熟能详,而且会唱上几句。这些歌曲,都是
期刊
陈丕显从1940年7月至1952年3月,有将近12年的时间,生活、战斗、工作在江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江苏经历了9年革命战争的洗礼。从江苏全境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持苏南行政区工作,担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也有三年时间的经历。这三年,陈丕显不仅为江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他在主政苏南期间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创造的经验,提出的建议,得到了
期刊
八一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集体学习,并就抗日战争研究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全党、全国的指导方针,尤其对我们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  习总书记对抗日战争的研究提出:“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这就指明了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期刊
新年伊始,已经出版的《新四军对日作战》《新四军将领论抗日战争》《新四军女兵传》等60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发往各地,进入了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湖北、黑龙江等18个省市区及南京大学、井冈山干部学院等著名大专院校百余家图书馆。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号召后,
期刊
今年9月3日,我国首次组织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题阅兵。听闻91岁的新四军老兵、南京警备区原司令员陈乐扬老人将作为受阅人员参加阅兵活动,我们专程到老人家里采访。  陈乐扬是杭州人,出生于1924年。少年时代,他到上海读高小,住在叔父家。叔父的大儿子陈立民,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青年,陈乐扬说:“堂兄是我革命路途上的引路人。”  1937年8月,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陈乐扬在麦伦中学读初
期刊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参考消息报、新华网、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共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研讨会,7月17日在北京西郊武青会议中心会议大厅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糜振玉、武警部队原司令员巴中倓、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徐承云,有关专家学者、新四军和苏中海防部队领导人后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