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课程形态下德育教材的编写特性及其启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必然导致教材编写上的差异,但重视核心价值、突出活动指引、呈现学法指引等,是各国各地区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的基本特性。现阶段,加强我国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必须着眼于:提炼核心价值,重视价值引导;理顺纵横关系,形成内在结构;加强活动指引,变“教”材为“学”材;大量采用真实照片,增强教材的审美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核心价值;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2-0018-06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领域,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十分重视。不过,由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传统诸方面的不同,各国各地区在小学德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上便有了显著差异。为了深入推进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建设,本文选择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相关教材,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审视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一、根基清理:小学德育课程的主要形态
  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必然导致教材编写上的差异。对多种德育教材进行深入比较,首先要从剖析德育课程形态入手。纵观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其小学德育课程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道德、社会和生活独立设课。即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将道德、社会和生活分别设置为三种相对独立的课程。这种形态以日本和韩国为典型代表。
  199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展示了21世纪日本学校的课程规划。小学开设生活、社会和道德三门课程。1-2年级的生活课,主要包括学校和生活、家庭和生活、地区和生活、公共用品和公共设施、季节变换和生活、利用自然和物品进行游戏、动植物的饲养和栽培、自己的成长等8项内容。[1]3-6年级开设社会课,基本目标是:培养作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民主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所必需的公民资质之基础。[2]道德则是贯穿整个小学教育的非学科课程,具有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的性质,通常称“道德时间”。一方面,道德时间是对其他教育活动中道德培育的补充、深化与整合;另一方面,道德时间没有被列为学科课程,也意味着道德教育尽管没有专门化,却同样可规避道德教育在各科课程中“缺场”的风险。
  韩国小学1-2年级的课程基本是整合课程,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正确生活”课程之中。正确生活旨在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生活的基本价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着初步了解。3-6年级专门设置“道德”课程,要求学生发展和深化在正确生活课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生活习惯,正确理解道德价值与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把重点放在道德实践的性向与行动习惯的养成上。各年级的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邻居、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等四部分组成。[3]
  第二类:道德、社会和生活整合设课。道德与社会(或生活)整合设课,是指将道德与社会(或生活)加以整合,设置为整合课程。我国当前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这种形态。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设置的“生活与伦理”和“道德与健康”课程,也属于这种课程形态。台湾小学曾设置的生活与伦理课程,其内容包括基本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两部分。根据1993年颁布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取消原来的“健康教育”和“生活与伦理”课程,在1-6年级设“道德与健康”课程。道德方面的内容以仁爱、正义、礼节、勤俭、信实、孝敬、守法和爱国八个德目为依归;健康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有课程中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营养的食品、安全的生活、疾病的预防、健康的家庭和健康的社会之外,增加了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及消费上的明智抉择等内容。
  第三类:大德育课程。大德育课程,是指以道德课程统摄生活和社会课程,生活和社会课程都蕴含于道德课程之中。这种形态以香港和新加坡为典型代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小学的思想品德也大致具有这种特性。
  21世纪初,香港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道德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其“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力求整合情绪教育、品格教育、心灵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及公民教育等多种领域。学校可在课程表内安排特定课时,将德育及公民教育设置为独立课程,如开设生命教育课、德育课或全人教育课等。
  无独有偶。2000年,新加坡将小学原来的“好公民”课程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民与道德教育主要涵盖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等5大主题,具体包括10个方面共28个德目。[4]
  第四类:大社会课程。大社会课程,即将社会课程单独设置,道德教育则融入社会课程以及学校整体生活之中。这种形态以台湾和美国为代表。
  1998年,台湾地区在课程统整思想的指导下,把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为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生活、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重大议题等学习领域。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被取消后,散见于各个学习领域,但主要在社会学习领域得到集中体现。社会学习领域,包含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育、生活应用、爱护环境与实践等方面,是充满各种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领域。课程内容按照人与空间、人与时间、演化与不变、意义与价值、自我人际与群体、权力规则与人权、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和社会、全球关联等九大主题加以展开。
  自从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社会科就一直是美国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1994年,美国社会科协会正式通过社会科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旨在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知识、能力、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承担公民的职责。课程目标和内容按照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和公民意识与实践十大主题轴,依据年级高低、由浅入深加以展开,并呈螺旋式发展。
  二、概貌勾勒:不同课程形态下的教材编写
  在不同的课程形态影响下,各国各地区的德育教材呈现出一些差异和共性。
  (一)差异所在
  由于对品德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各国各地区德育教材的编写体现出了明显差异。
  道德、社会和生活独立设课的形态,突出道德作为独立课程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道德课程使道德教育得到彰显,使学生得到道德方面的专门陶冶和训练。就教材编写来说,德育教材主要围绕核心道德价值而展开。与之不同,由于生活和社会两科涉及到多个领域,其教材多围绕一定的生活或社会问题而展开,侧重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方面,综合性较强。
  道德、社会和生活整合设课的形态,虽然也十分突出道德课程的意义,但比较注重道德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本线索。
  大德育课程的形态,将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等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道德教育的全面主义特点。并且试图以德育整合其他各育,可以只编写和使用相应的一套大德育教材或教师指导手册,无须开发多种专门教材。
  大社会课程的形态体现了对社会生活的重视,是突破传统德育课程形态的一种创新性尝试。其教材编写,一般由家庭、邻里、学校,推及社区、城镇,以至国家和国际,有些教材还会加以扩展,与历史、文学相融合,涉及一些民间故事、传记小说、歌曲、名人故事等。道德价值只是渗透其间,渗透在社会生活情景之中。
  (二)共同之处
  虽然存在以上差异,几种课程形态下的教材编写仍然具有共通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编写理念上,注重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意等维度的基本要求,低年级重视品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中高年级突出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第二,在体系设计上,各类教材普遍反映出整合倾向,而不仅仅是对多种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这些教材主要以生活或社会问题为主题,组织相应单元或课、章。在低年级,教材内容多按生活主题展开,多与日常生活有关,包括生活常识、行为习惯、社会常识等;在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则多按社会主题展开,多与社会生产、群体活动以及文化、历史等有关。而且,在深化德育教材改革过程中,各国各地区越来越注意到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衔接,日本和台湾更是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完全统整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
  第三,在内容选材上,注意贴近儿童生活,力求表现形式的儿童化、趣味化、多样化、生活化、活动化。选材多从儿童熟悉的事物,熟知的生活或社会事件着眼,对于一些涉及历史、地理的重大事件,大都较为注意素材的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用儿童化、趣味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注重选择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图表、图画和照片等。
  第四,在教学指南上,关注教材对“教”的指导意义和对“学”的促进价值。许多教材对发现与探索(观察、访问、记录、游戏等)、分析(讨论、判断、比较等)、感受与表现(表达、表演、动作、绘制、体验等)、运用(操作、制作、计划等)这些教与学的方法都有明确提示。而且,一些教材还特别注重对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三、他山之石:各类教材的突出优势
  虽然不同课程形态下的教材编写存在异同,但是各类教材均具有一些突出的优势。
  (一)重申核心价值观
  香港大德育课程形态下的教材编写思路较有特点。其核心是重申重点(re-focusing),强调学校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育学生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和承担精神这五种对个人及群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和态度,并以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各价值教育范畴(性教育、环境教育、传媒教育、生命教育等)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同范畴的价值教育,采用“生活事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人发展。[5]例如,尊重的价值观,在性教育中体现为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在公民教育中,体现为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社会法律的精神;在环保教育中,体现为尊重生态环境,不做破坏大自然的事情;在生活教育中,体现为学习尊重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以及不怀歧视的心态。
  (二)凸显重要观念
  为了凸显重要观念,美国哈特·米福林公司出版发行的Social Studies教材便使用了不少视觉符号。例如,就“主要观念”(main idea),用淡蓝色下划线标出观念所在的完整句子,并以黄色背景色突出该观念,同时,用淡蓝色的专门符号在旁边加以凸显。(参见图1)
  (三)理顺结构体系
  一套优秀的教材,必然具有合理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形成明确的内容体系。例如,日本德育教材《充实的心灵》,低、中、高年段都包括四方面内容:自己切身的领域;与他人的关系领域;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相对独立且相互依存的几项内容,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就包括亲近自然、接触动植物,珍重生命之心和尊重美好事物。不同内容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形成了清晰的横向结构。同时,在纵向结构的处理上,这套教材也作出了较好的探索。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为例。教材在各年段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纵向编排顺序。(参见表1)
  (四)突出活动指引
  许多教材都非常注重活动指引。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于2003年出版的小学生活课教材——《正确生活》便是如此。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欢乐的节日”这一单元中,教材就不断提供指引,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活动。主要的学习过程包括:1. 看图编故事(让学生看图并指出元旦可以做什么)。2. 想一想,讲一讲,在去年元旦所做的事情中,哪件事情还记得?元旦去神庙的目的是什么?3. 请一起唱《元旦》这首歌。4. 边玩游戏,边了解元旦。5. 请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我有没有过像小哲那样的行为?给长辈拜年的时候,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元旦早上首先进行对长辈奉茶施礼是为什么?6. 请做一做。学生选择活动,如回顾去年节日的时候我做错的事情,写出二年级的时候想做的事情。[8]
  (五)呈现学法引领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文本,也是训练技能和获得情感体验的资源。许多德育教材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具体的学法引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为此,许多教材都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组织。每一步骤和环节,教材都会为学生提供众多的、详细的、可选择的学习研究方式方法,如:具体入微地介绍访谈提纲的制作、调查的步骤、调查需走的路径、访谈的注意事项等。
  (六)大量采用真实照片
  国外境外的德育教材,使用了大量真实照片,不仅包括城市、古迹、公众活动等照片,还包括学生活动过程的照片,如进行调查、采访的照片,甚至还有被采访人的照片。一些社会课教材在对某个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时,通常还会用真实的官方数据图表予以呈现。这些呈现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的信任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教材都是如此。如:美国哈特·米福林公司2005年出版的Social Studies,其插图数量为415幅,共使用245幅真实照片,占插图总量的一半以上。[9]与之相比,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的插图数为404幅,但真实照片只有129幅,不到插图总量的1/3。
  (七)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材料
  目前,各国各地区的德育教材开发,正在突破“教科书”加“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思路,开始尝试研制与教科书配套的多种教学材料,以增加教材的有效性,力求建成立体化、开放式的教材。
  《心灵笔记》是日本文部省在“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指导下,精心设计和印制的一种道德教育辅助教材。日本许多小学的道德时间课,都将《充实的心灵》作为教科书,将《心灵笔记》作为配套的成长册。《充实的心灵》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了如何发挥《心灵笔记》的作用。比如,光文书店四年级《充实的心灵》第17课《放牛的孩子三吉》,课文结束后,立即出现一个带星号的“指引”:“读《心灵笔记》后,把过错用‘因为’来做题目,写一篇文章。”与一般的辅助教材相比,《心灵笔记》在形式、体例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按不同年龄组的接受能力,使用不同的颜色和语言,配以插图和照片,其中每一两页设立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进行语言提示,让学生按照提示填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既为学生呈现了拓展阅读的文本资料,又为学生提供了记录内心感受的文本空间,从而使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在无形中得到发展,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自我的评价,也使教师能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心灵成长历程及其遭遇的心灵疑惑与困境。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教材使用的有效性,各出版社还十分注重开发配套教材或教学资源。比如,台湾康轩文教集团专门创建了“康轩教师网”。在使用《社会》教科书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网址获得较多的辅助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和常用问题解答等。而香港文林出版公司出版的小学生命成长课程《成长列车》,不仅包括“学生本”和“教师本”,还包括“家长篇”。
  四、多重启示:完善小学德育教材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形态的选择与确立,并无某种固定模式,主要视文化背景、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定。从当今世界小学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向来看,走学科(学科内和学科间)整合、品德与社会生活整合之路,是一种基本趋势。
  第二,从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教育实效出发,“儿童”和“社会”应是德育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尤以“儿童”要素为重。课程和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需要尽可能地选用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题材,以多种活动性、立体化的形式加以呈现,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进行组织和编排,使儿童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这始终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和教材优化的着眼点。
  当然,注重儿童要素并非就是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更非仅仅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对于广泛涉及各种道德价值的德育领域,除直接经验之外,间接经验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处于高年段的儿童来说,学习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人文地理以及远离日常生活的知识领域,也需要以合适的方式来呈现间接经验。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就加强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建设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提炼核心价值,重视价值引导。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根据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炼出几种核心价值观,如爱国守法、知礼诚信、公正仁爱、乐群好学、有恒负责等,由此可以奠定教材编写的基石。这样的教材编写,将不再是一团乱麻或“一地鸡毛”。据此编写出来的教材,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主题中不断深入理解、深刻体悟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主张基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合了学习与生活的割裂,架起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但是,当前许多教材内容却陷入生活之中,显得有些琐碎,教材应具备的引导生活、超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未能有效地体现出来。我国的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价值引导,以鲜明的符号标识和文字表述,明确凸显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不同学段、不同内容之间的纵横关系,形成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内在结构。
  第二,加强活动指引,变“教”材为“学”材。当前,各国各地区的德育教材,正在不断突破主要着眼于为教师的“教”提供素材的传统思路,进而让教材成为刺激、提升和优化学生学习的材料,成为学生的“学”材。与之相适应,德育教材正在改变原来那种以概念为中心对价值和规范进行灌输的方式,逐渐成为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学习资料。因此,在我国的小学德育教材编写中,不仅需要呈现名人故事、历史事实等,还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教与学活动,为教与学的活动提供切实的指引。
  同时,培养小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提升其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题中之义。因此,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材的特性,教材编写还必须呈现学法引领。在活动设计中,也需要更加注重活动的典型性、综合性、社会性。
  第三,大量采用真实照片,增强教材的审美性和感染力。在选材和呈现形式上,各国各地区德育教材编写也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如: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可多选择一些真实的资料、数据、照片,通过感染学生来培养他们的实证精神,进而促进诚信社会的建设。同时,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也可通过一些真实的采访记录照片来予以呈现。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另外,目前的教材多以几个问题来导入学习,略显单一、枯燥,今后可以考虑采用蕴含学习主题的大幅真实照片作为导入图来引入学习,力求带给学生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此外,一套有效的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基本成分,还包括视听材料等多种资源。就实际而言,我国的地区差异,教育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更迫切要求在小学德育教材建设时,必须考虑开发各种更配套、更有效的教学资源,诸如教学资源网站、学习指引、家长手册等。
  
  参考文献:
  [1]方明生,沈晓敏.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4):40-48.
  [2][日]池野范男.日本社会科教育的新理论与新实践[J].蔡秋英,译.沈晓敏,校.全球教育展望,2010,(2):53-57,52.
  [3]张文学,丁振国.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3):46-49.
  [4]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87-91.
  [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指引》系列:从四个关键项目学会学习——3A德育及公民教育[Z].2002:7.
  [6]Social Studies(Grade 3, Lesson 1)[EB/OL]. http://www.eduplace.com/eservices/previews/SP30/SP30-NA5B/common/resources/bothpages.html?SP30-NA5B-NHN-006.gif/SP30-NA5B-NHN-007.jpg, 2011-8-20.
  [7]充实的心灵[M].东京:光文书店,2004.(内部译稿)
  [8]索丰,车雪莲.韩国现行小学《道德》教科书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52-55.
  [9]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2-5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学习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本次活动课意在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掌握师生和谐相处的技巧。  【活动形式】  情境故事,小品表演,小组讨论。  【活动准备】  1.课件,关于师生冲突与矛盾以及解决方式的课前调查,正方形纸片等材料;  2.创作与设计情境小品;  3.活动分组(每组4-6人)。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开展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基于“阅读圈”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重点分析“阅读圈”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作为主导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身份的角色特点。  【关键词】阅读圈;高中英语;学生角色  【作者简介】罗玉洁,邵武一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要求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
教学目标    1、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2、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利的现实问题。  3、学会辨证地看待交通问题,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交通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    激发对交通行业人士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难点    自觉关注、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教学准备    学生:调查交通行业人士的工作情
摘要:近期频繁发生的校园惨案,折射出学校在突发性事件问题上普遍缺乏防范预警机制。针对学校在防范突发性事件上存在防范意识薄弱,人防不力、技防缺乏,学校安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师生安全应急演练、进行校园安全立法等四方面构建校园突发性事件防范机制。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校园安全问题;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
家长会实录  情景表演一:“古代版”家庭教育  (王爸爸坐在椅子上,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捧着书本佯装看着。这时候孩子从外面玩耍回来,王爸爸拿着戒尺,惩戒不爱学习的孩子……)  王爸爸:我们再现的是古代的家庭教育情景。古代人以读书为重,这一点也影响了我们现在的家长。我特别希望孩子学习好,因此在家里特别重视,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没有办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在这方面多点指导就好了……(孩子插嘴:爸
很多年前在海南采风,有个傍晚,几个人饭后散步,很开心地聊得正热闹,忽然,我们中的一位猛然冲了出去,扑向一个从路边的坡下跑上来的孩子。就在他抱住孩子大幅度地转过身子的时候,一辆从前面弯道拐过来的大卡车从他身后呼啸而过。  那个孩子和那辆卡车事先我们几乎都没有注意到,问他是哪来的警觉,他说,我哪知道,当时头轰地一响人就跳出去了。  这让我们想起文革前的一部小说,英雄人物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到了很多很多——
【摘要】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语言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度。但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兴趣不足,阻碍学生英语素养的培育。产出导向法的生成,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注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产出导向法的概述,提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产出导向法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高职;英语课堂教
张基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有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省市获奖。    如果没有公务,便骑一辆单车上下班,闲时写诗作文——张基广校长看起来很平凡。但平凡的他却总是充满了激情:“一个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激情、有梦想、有诗意、有感召力的人。他应该像一面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列,引领着队伍前行。”谈及德育理念,他说
【摘要】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展开了有效的听说读写活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在全面实践新课标理念的同时促使学生经历语言知识的构建过程,进而创建自主合作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初中英语  【作者简介】汪丽,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基本购物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消费行为,但消费意识还很浅显。他们对日常商品中存在的“消费陷阱”了解不多,缺乏辨别商品真伪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能力,往往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所坑害的对象。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受广告宣传、商品包装等的诱惑,盲目购买、冲动消费的行为较多。因此,他们不但需要学会辨别商品真假,正确认识广告,还要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学会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