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自动化类专业育人新模式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聚焦东莞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针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发展提出新挑战,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将重塑专业群格局,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与领军企业联合打造校企融合型新形态教材并实施教法改革,打造大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双师”教学团队等多模式探索,有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有效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关    键   词]  专业群;自动化类专业;职场竞争力;地方产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00-02
   我校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入选第一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本次成功立项,将以此为契机,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合理全方位融合,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同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贴东莞市产业需求,我校自动化类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充分整合资源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校政行企合作,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构建“为未来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未来”的新格局,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开展育人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发展提出新挑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拔尖人才,更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省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高地,更需要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人才作为支撑,这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动态为高校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国际交流合作的广泛开展,导致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新兴起的现代学习方式也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要主动应对,抢抓机遇开展新一轮改革发展。加上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共识前所未有。
   二、自动化类专业育人新模式
   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新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各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新的育人模式,我校智能制造学院在自动化专业创新育人改革探索中,经过不断改革和尝试,创新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主要包含学生、教师和基地三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五位一体”全过程育人模式
   在实际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以“听、学、练、考、创”“五位一体”全过程育人模式。
   (二)以教师为主导,构建“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讲学”“导学”“助学”“践学”“督学”等方面下足功夫。
   (三)校企共建“五位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引入企业参与基地规划和建设,建成具有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培训鉴定、企业应用、技能竞赛“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成为产教融合的支撑体。
   三、建设育人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构建“五位一体”全过程育人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从“听”“学”“练”“考”和“创”五个方面提升学生技能
   在“听”上下功夫,从2019级开始,学院统一制作了学生课堂听课笔记本,要求学生课堂记笔记,其作为课堂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上下功夫,按照课上学习、课后巩固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下课后主动开展MOOC线上学习,积极参与SPOC教学讨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练”上下功夫,主要侧重课后的学习、巩固、提高,让学生自己通过写报告、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展示出来;在“考”上下功夫,注重学习的过程管理,加大课程过程考核权重,通过单元测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课后讨论等形式,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创”上下功夫,通过SRF、国创、创新实验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第二课堂活力,把会学知识转变成会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2.以教师为主导,从“讲学”“导学”“助学”“践学”和“督学”五个方面提升教师能力
   在“讲学”上下功夫,教师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导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院育人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答疑交流;在“助學”上下功夫,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践学”上下功夫,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机会,精心选派优秀老师带队开展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督学”上下功夫,适时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了解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学生改进。
   3.校企共建“五位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应用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室,面向鸿博的设备检测与维修、软硬件测试等岗位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建校外东莞机电产业学院,学校在产业学院投入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与相关企业与学校一起建立“园中校”,园、企、校三方在学生培养、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紧密关系。同时将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到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培训、生产应用、技能竞赛等。面向区域开放共享,为其他兄弟院校等提供集训、实训、实习资源,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的辐射范围。创新基地运营模式,建立基地管理新机制。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培训等业务,按照多主体参与、多元投入、多元共治的原则试点校内基地合作运营。    (二)与领军企业联合打造校企融合型新形态教材并实施教法改革
   对接智能制造产业,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特点,校企“双元”建设产教融合型新形态教材,深化“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体现思政元素改革,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
   1.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职教特色教材
   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岗位标准,联合鸿博、南兴等企业,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契合岗位需求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微课、仿真模型、企业案例、工作任务单等形式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建立专业教材审核和定期修订机制,使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2.以推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为抓手推動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岗位需求,以推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为抓手,围绕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深挖各门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探究、汇报演讲、岗位实操训练等学习方式,通过参与和思考,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态度、情感,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追求卓越、严谨专注、敬业专业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3.深化“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
   依托专业群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广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由“教”向“学”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通过远程教学为智能终端企业和社会工作人员提供技术培训;采用虚拟工厂、VR技术开展“虚实结合”式教学,有效培养智能制造产线装调、机电一体化工程实施等现场工作技能。
   (三)打造大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双师”教学团队
   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着力培育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市内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国内外进修及项目研究等,提高教师教学及社会服务能力。
   1.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技艺传承技能引领作用
   引进一名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支智能制造高级人才队伍;引进一名在国家技能大赛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国家技能大赛的标准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
   2.推进校企师资互培互聘,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实施“校企联动”计划,切实推进教师下企业调研、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确保在建设周期内全员在企业或者实训基地轮训一遍。
   3.推动课程类型的模块化教学,组建结构化创新教学教师团队
   以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创新创业型来组建模块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型教师团队专注于专业群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型教师团队专注于高层岗位课程模块的教学科研一体,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专注于专业类创新课程和指导学生竞赛。
   4.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激活教师队伍活力
   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技术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竞赛,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成效
   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自动化类专业育人新模式实施后的成效明显,专业课补考率大大降低,学生对就业前景更加明确,学生自学能力逐步增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应地方企业用工需求;顶岗实习流动性降低,企业单位对学生评价更加肯定,学生在单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所述的方法对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广意义。
   五、结语
   本文提出的自动化类专业育人新模式探索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基础,探索构建“五位一体”全过程育人模式,打造校企融合型新形态教材,打造创新型“双师”教学团队,对标产业需求调整培养标准,对标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对标实践能力要求抓教学培养过程,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2]李兴,李含,于世成.“双高”计划下全课程协同“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3]田明.我省启动“中职双高工程”[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9-06-11.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周日上午,我正和小伙伴在小区内兴高采烈地玩耍,小明跑过来,神秘地说:“小区门口来了个修鞋的老大爷,免费修鞋,好奇怪啊!”我好奇地想一探究竟,于是回家拿了双要修的球鞋,然后像离弦的箭一样来到小区门口。  “爷爷,请帮我修一下鞋。”我客气地说道。“好嘞!”老大爷笑眯眯地回答。我端详这位爷爷,他白发苍苍,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老花镜,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道道皱纹。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拿起我的鞋看了看,然后把鞋夹
期刊
[摘 要] 由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大多属于经典理论,专业发展的潜力在于创新应用技术的挖掘,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本应注重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理念培育的合理传递,实践教学内容上应把先进知识和社会与企业需求的实用技术进行相互融通。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首先介绍架构搭建的具体流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实施计划,最后又介绍了计划实施之后所取得的成果,旨在进一步提升能源
小树,  在春风里摇,  绿了嫩芽,  绿了树梢。  小树,  在春风里摇,  红了花蕊,  红了花苞。  它召唤来  爱唱歌的小鸟,  和它说:  等我长成大树,  狂风来了,  也吹不倒;  你就在我的枝叶间,  筑一個温暖的巢。  (选自青岛出版社《烛光里的雨》2017年5月第1版)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在线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但是在一些民族农村地区的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尽如人意.将对民族地
[摘 要] 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新时代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应先了解当前企业对毕业生思政素质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企业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印象、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思政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了解了企业诉求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客观分析以后,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
生活需要什么?除了食物让我们果腹生存,衣服让我们蔽体驱寒,我觉得生活还需要梦想,而我也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老师。  这个梦想给我带来了勇气和自信。记得四年级时,老师安排我们分组上台做小老师。我们小组只准备了一份非常简单的演示稿,大家心里都没底,胆怯得不敢上台。我也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担心自己上台说话磕巴或者说错话而冷场甚至笑场。可是想到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上台是我必须面对的事情,我鼓起勇气,自
依稀记得那是在五年前,妈妈入手一棵多肉植物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掉进多肉植物这个“坑”中,渐渐走火入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多肉痴”。  这不,天气才刚有点儿热,妈妈便忙着把她那三百多盆多肉植物一盆 一盆地往屋里搬,不分白天黑夜地給它们吹空调。我看她累得满头大汗, 好心上前想要帮忙。刚拿起一盆,妈妈就闪电般地出现在我面前,一把夺走我手中的花盆,紧张地说:“哎呀,我的儿啊,赶紧把它给我!赶紧给我!可别
期刊
在一个美丽的庄园里,一只可爱的小狗笨笨和一条人见人怕的毛毛虫毛毛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笨笨经常让毛毛趴在它的背上玩。  一天,毛毛变成了蛹,任凭笨笨怎么叫它都没反应。笨笨伤心极了,眼里浸满了泪水,失去朋友的它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笨笨茶不思,饭不想,连睡觉也不香了,天天守着变成蛹的毛毛,寸步不离。  一段时间后,这个蛹竟然破开了一个小洞,从里面钻出来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它飞到笨笨身边,围着笨
期刊
炎炎夏日,我整日汗流浃背。漫漫暑假,屋外知了叫个不停,让人更加心浮气躁。妈妈趁机诱惑我:“带你去避避暑,凉快凉快?”于是怕水的我被她忽悠到了游泳馆学游泳。  第一天,我们六个学员全副武装,坐在泳池边听教练讲闭气要领。讲完后,教练让我们下水。尽管从泳衣、泳帽、泳镜到充气护膊、护腰一样不落,但我这只旱鸭子看着水波荡漾的泳池,就像是看着一个巨大的、狞笑着的妖怪,紧张得心脏直打鼓。还没等我缓过神,只听“扑
期刊
[摘 要] 分析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现状和压力,提出缓解教师压力,应对教学、科研等挑战的方法是建立“教师共同体”。最后,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提出构建教师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外语教师;教师共同体;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84-02   一、高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