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迷恋数学,有人迷恋生物,有人迷恋探险,也有人迷恋酒色,迷恋赌博......古往今来,迷恋现象可谓多矣。有人因迷恋而蹉跎终生,也有人因迷恋而终成大业。迷恋现象真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迷恋是什么样的心态?迷恋究竟是祸是福?下面试作一些探讨。
1迷恋的正面意义
什么是迷恋?迷恋,是对某一事物非常爱好以至达到高度投入,废寝忘食乃至难以舍弃的地步,是兴趣高度发展的巅峰状态。迷恋显然有正面意义,其意义在于:
①迷恋对活动起着定向作用。一个人如无目标,便会变得浑浑噩噩,心绪不宁,而一旦迷恋于某一目标,就会调动起全身的精力,生活有所寄托。
②迷恋对活动起着推动作用。迷恋是兴趣高度发展的巅峰状态,因此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能焕发出一个人的满腔热情,使其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感到愉快。正如一位迷恋古典文学的人所讲,他对古典文学作品爱不释手,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古典文学作品给了他巨大的快乐。马克思说过,我们对于学习要像饿汉扑向面包一样。宋朝朱熹认为:“读书需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孔子则说:“吾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们谈到的其实就是一种迷恋。有了迷恋,一个人就会满心愉快地以苦为乐,并自觉地去做某些事情。
③迷恋起着激发创造力的作用。迷恋是一种情绪的高度兴奋状态,此时,人的神经系统高效运转,神经通道高度畅通,兴奋点高度集中,当前的事物得以最清晰地反映,各种知识、观念、表象等互相容易联系,是产生灵感的适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容易有所创造。
④迷恋起着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迷恋能使人高度兴奋、愉快、满意等成就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自心健康发展有益。
例好,达尔文从小就迷恋生物,喜欢观察以致被校长和家长认为不务正业。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虫子,就欣喜地用左手去抓,然后又看到了第三只,情急之下,只好将一只虫子放入嘴里,再腾出手去抓第三只。结果,一股难闻的液体刺激得达尔文将虫子吐出来。正是对生物这股迷恋劲,使达尔文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坚持不懈钻研生物学,终成杰出的生物学家,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论何者为宜》一文中写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癖,其实就是一种迷恋。他对迷恋现象从文学角度作出了精辟的概括。
2迷恋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看到,生活中迷恋具有负面作用,迷恋使人沉溺,迷恋使人偏执,迷恋使人丧失理智,迷恋使人荒废学业或事业。例如:某初中生迷上了电视与游戏机,上课时脑子里不断地出现看过或玩过的画面,放学回家,草草地做完作业,马上就打开电视机,看得忘了时间,时间一长,他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觉得头晕,肚子疼,视力减退,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综观迷恋的种种负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负性迷恋的两大特点:
①内容错误,迷恋不健康的内容,如赌博、上网、玩游戏成瘾、暴力、色情等,决定了其迷恋毁灭性质。
②程度把握不当,有些活动,内容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如电视、网络上的大部份内容,业余时间唱歌跳舞,这些活动有助于摄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生活乐趣,但过于迷恋,则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忘掉事业等,不顾亲情。
学生之所以容易迷恋一些娱乐性的、消遣性的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具有愉悦性,轻松性、无负担性、生动性、刺激性、虚拟性等特点与工作学习相比,更为轻松愉快,更能满足幻想。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害怕情绪时更容易陷入其中。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不恰当的迷恋呢?
①大众媒体规范化、健康化,是重要的外部条件。现阶段,大众媒体还不够规范,尤其是网络市场还比较混乱,网络游戏良莠不齐。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大众媒体必定会走向规范化,健康化之路。玩中收益,玩出高雅,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②在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树立合理的目标。一个有理想目标的人,生活完整,就不易为其他事情所干扰迷惑,因为“苍蝇不钻无缝的蛋”,所以要培养健康的爱好,如数学、文学、音乐、电脑、科技制作等。有爱好的人,精神充实,情操得到陶冶,就不会欣赏那些低俗的东西。
③锻炼身体。身体健康的人,精神状态好,思维积极,正气上升,不易处于萎靡状态,不易迷恋声色犬马等颓废的东西。
3网络迷恋分析
网络提供了独特的交流沟通方式,人们可以在网上无拘无束的交流,范围可以跨越国界,又不用担心种种困窘与尴尬,成本底,速度快,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网络上的种种娱乐与消遣方式,如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络音乐等,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乐趣。
网络的种种特点与功能,决定了网路的超强的吸引力。而青少年追求时尚,对新生事物敏感,情感丰富,追求浪漫,渴求友谊,好奇贪玩,充满幻想,同时又感到孤独。种种心理特点,又成了青少年喜爱网络的内因。所以,青少年爱上网也是正常的,是不难理解的。网络既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益处与乐趣,也给学生带来了种种圈套,关键还在于引导。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呢?
①时间控制。上网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一次不超过两小时为宜。
②确定规则。上网应以不影响学习为度,能在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后上网难得,给予奖励,反之,则应受罚。特别要杜绝暴力与色情。
③上网前先定目标,每次上网前花两分钟想想你要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
④建立自我防范意识,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应引导不要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学校、年级、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资料,还要提高他们对欺骗伎俩的识破能力,决不能轻信所谓的“网友”
⑤对上网要有正确的心态。网络是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及适当娱乐的地方,它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工具,这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的。
⑥避免网络成瘾。一旦发现有网络成瘾症状的情况,一定耀尽快借助各种力量来帮助矫治,切勿怠慢。
⑦家长须参与交流。家长应学会上网,了解网络,这样才能指导孩子,哪些应该看,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应该看,从中吸取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同时也给予孩子亲切感,支持感等,成为孩子的伙伴。这对孩子不误入歧途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学校方,则应为学生普及电脑知识,提供适合中小学生适用的网络,让学生破除对网路的神秘感,让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以扩大其视野,发展其思维,培养其情感。
迷恋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了。
1迷恋的正面意义
什么是迷恋?迷恋,是对某一事物非常爱好以至达到高度投入,废寝忘食乃至难以舍弃的地步,是兴趣高度发展的巅峰状态。迷恋显然有正面意义,其意义在于:
①迷恋对活动起着定向作用。一个人如无目标,便会变得浑浑噩噩,心绪不宁,而一旦迷恋于某一目标,就会调动起全身的精力,生活有所寄托。
②迷恋对活动起着推动作用。迷恋是兴趣高度发展的巅峰状态,因此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能焕发出一个人的满腔热情,使其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感到愉快。正如一位迷恋古典文学的人所讲,他对古典文学作品爱不释手,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古典文学作品给了他巨大的快乐。马克思说过,我们对于学习要像饿汉扑向面包一样。宋朝朱熹认为:“读书需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孔子则说:“吾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们谈到的其实就是一种迷恋。有了迷恋,一个人就会满心愉快地以苦为乐,并自觉地去做某些事情。
③迷恋起着激发创造力的作用。迷恋是一种情绪的高度兴奋状态,此时,人的神经系统高效运转,神经通道高度畅通,兴奋点高度集中,当前的事物得以最清晰地反映,各种知识、观念、表象等互相容易联系,是产生灵感的适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容易有所创造。
④迷恋起着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迷恋能使人高度兴奋、愉快、满意等成就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自心健康发展有益。
例好,达尔文从小就迷恋生物,喜欢观察以致被校长和家长认为不务正业。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虫子,就欣喜地用左手去抓,然后又看到了第三只,情急之下,只好将一只虫子放入嘴里,再腾出手去抓第三只。结果,一股难闻的液体刺激得达尔文将虫子吐出来。正是对生物这股迷恋劲,使达尔文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坚持不懈钻研生物学,终成杰出的生物学家,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论何者为宜》一文中写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癖,其实就是一种迷恋。他对迷恋现象从文学角度作出了精辟的概括。
2迷恋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看到,生活中迷恋具有负面作用,迷恋使人沉溺,迷恋使人偏执,迷恋使人丧失理智,迷恋使人荒废学业或事业。例如:某初中生迷上了电视与游戏机,上课时脑子里不断地出现看过或玩过的画面,放学回家,草草地做完作业,马上就打开电视机,看得忘了时间,时间一长,他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觉得头晕,肚子疼,视力减退,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综观迷恋的种种负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负性迷恋的两大特点:
①内容错误,迷恋不健康的内容,如赌博、上网、玩游戏成瘾、暴力、色情等,决定了其迷恋毁灭性质。
②程度把握不当,有些活动,内容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如电视、网络上的大部份内容,业余时间唱歌跳舞,这些活动有助于摄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生活乐趣,但过于迷恋,则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忘掉事业等,不顾亲情。
学生之所以容易迷恋一些娱乐性的、消遣性的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具有愉悦性,轻松性、无负担性、生动性、刺激性、虚拟性等特点与工作学习相比,更为轻松愉快,更能满足幻想。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害怕情绪时更容易陷入其中。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不恰当的迷恋呢?
①大众媒体规范化、健康化,是重要的外部条件。现阶段,大众媒体还不够规范,尤其是网络市场还比较混乱,网络游戏良莠不齐。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大众媒体必定会走向规范化,健康化之路。玩中收益,玩出高雅,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②在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树立合理的目标。一个有理想目标的人,生活完整,就不易为其他事情所干扰迷惑,因为“苍蝇不钻无缝的蛋”,所以要培养健康的爱好,如数学、文学、音乐、电脑、科技制作等。有爱好的人,精神充实,情操得到陶冶,就不会欣赏那些低俗的东西。
③锻炼身体。身体健康的人,精神状态好,思维积极,正气上升,不易处于萎靡状态,不易迷恋声色犬马等颓废的东西。
3网络迷恋分析
网络提供了独特的交流沟通方式,人们可以在网上无拘无束的交流,范围可以跨越国界,又不用担心种种困窘与尴尬,成本底,速度快,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网络上的种种娱乐与消遣方式,如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络音乐等,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乐趣。
网络的种种特点与功能,决定了网路的超强的吸引力。而青少年追求时尚,对新生事物敏感,情感丰富,追求浪漫,渴求友谊,好奇贪玩,充满幻想,同时又感到孤独。种种心理特点,又成了青少年喜爱网络的内因。所以,青少年爱上网也是正常的,是不难理解的。网络既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益处与乐趣,也给学生带来了种种圈套,关键还在于引导。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呢?
①时间控制。上网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一次不超过两小时为宜。
②确定规则。上网应以不影响学习为度,能在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后上网难得,给予奖励,反之,则应受罚。特别要杜绝暴力与色情。
③上网前先定目标,每次上网前花两分钟想想你要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
④建立自我防范意识,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应引导不要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学校、年级、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资料,还要提高他们对欺骗伎俩的识破能力,决不能轻信所谓的“网友”
⑤对上网要有正确的心态。网络是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及适当娱乐的地方,它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工具,这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的。
⑥避免网络成瘾。一旦发现有网络成瘾症状的情况,一定耀尽快借助各种力量来帮助矫治,切勿怠慢。
⑦家长须参与交流。家长应学会上网,了解网络,这样才能指导孩子,哪些应该看,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应该看,从中吸取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同时也给予孩子亲切感,支持感等,成为孩子的伙伴。这对孩子不误入歧途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学校方,则应为学生普及电脑知识,提供适合中小学生适用的网络,让学生破除对网路的神秘感,让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以扩大其视野,发展其思维,培养其情感。
迷恋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