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斷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真情演绎文本内涵,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几年前的课程标准到今天的2011新版课程标准,都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应该怎样教,以及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做为一线的教师,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呢?学生是否掌握课标要求达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呢?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的效果吗?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深思的问题。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这个词对我们教师来说,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是否认真深思过“备课”的含义。我认为,备课并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备教材料、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等,应该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修订后的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语文知识训练重点和目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同时,我们在课前应该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这样一来,我们在备课时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在授课时做到学生通过预习就会了的我们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我们不讲,把时间留到通过我们的引导、讲解,以及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中,学生能从中明白是非、掌握知识技能、丰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可以把课前学生杂乱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中来,成为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铺路石,因而,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导语。怎样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常用的课堂导入都有开门见山、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针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就应该选择不一样的导入方式和方法。语文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
阅读是一个学生对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文和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文本感受从哪里来?就是从学生的阅读中得来的。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内容的能力,只能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阅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应作为获取知识的最根本的途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应带动学生反复对文本进行朗读、熟读,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当中,将自己溶于作品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溶为一体,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感悟生活的波澜起伏,品味语言的韵律美,玩味朗读的乐趣和兴趣,以此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全体学生愿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有效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或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导入的问题提得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就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忌这样大而空的问题:“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种盲目性,进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寻求答案,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多元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努力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应本着“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宗旨,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表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情况,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表现等各方面来进行多维评价。目的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且更重的是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而且有学生。课堂评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可利用之处与有价值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在评价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不同,要让他们各得其所。对学生的评价,宜采用“个人评价方式”(将这个学生的现在与过去相比)。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打分”、“舍得送分”,最后只看是否有一定次数达到要求等措施;在情感上给予他们鼓励,哪怕是他们微小的进步。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不是单一的。作为课程改革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聃,男,1979年12月生,贵州仁怀人,单位:贵州省仁怀市五马小学,职称:小学一级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几年前的课程标准到今天的2011新版课程标准,都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应该怎样教,以及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做为一线的教师,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呢?学生是否掌握课标要求达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呢?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的效果吗?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深思的问题。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这个词对我们教师来说,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是否认真深思过“备课”的含义。我认为,备课并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备教材料、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等,应该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修订后的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语文知识训练重点和目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同时,我们在课前应该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这样一来,我们在备课时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在授课时做到学生通过预习就会了的我们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我们不讲,把时间留到通过我们的引导、讲解,以及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中,学生能从中明白是非、掌握知识技能、丰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可以把课前学生杂乱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中来,成为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铺路石,因而,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导语。怎样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常用的课堂导入都有开门见山、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针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就应该选择不一样的导入方式和方法。语文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
阅读是一个学生对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文和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文本感受从哪里来?就是从学生的阅读中得来的。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内容的能力,只能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阅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应作为获取知识的最根本的途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应带动学生反复对文本进行朗读、熟读,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当中,将自己溶于作品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溶为一体,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感悟生活的波澜起伏,品味语言的韵律美,玩味朗读的乐趣和兴趣,以此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全体学生愿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有效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或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导入的问题提得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就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忌这样大而空的问题:“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种盲目性,进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寻求答案,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多元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努力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应本着“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宗旨,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表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情况,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表现等各方面来进行多维评价。目的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且更重的是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而且有学生。课堂评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可利用之处与有价值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在评价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不同,要让他们各得其所。对学生的评价,宜采用“个人评价方式”(将这个学生的现在与过去相比)。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打分”、“舍得送分”,最后只看是否有一定次数达到要求等措施;在情感上给予他们鼓励,哪怕是他们微小的进步。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不是单一的。作为课程改革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聃,男,1979年12月生,贵州仁怀人,单位:贵州省仁怀市五马小学,职称:小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