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虽短而情悠长 象有尽而意无穷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从课堂实际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
  我们刻意打造的亮点之一是请学生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用眼神、步态、手势等,演绎第一句词所写的情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短的十四个字,却浓缩了词人一生的经历、满腔的愁绪。在分析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了解了作者生平大事之后,我们引入了这一环节。虽然因为阅历与学识的限制,学生很难一下子找到感觉,但是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老师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敏锐的感觉,为表演的学生现场配解说词,再辅以低婉的音乐,在课堂上营造出了非常符合诗意的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旁白:秋风惨淡秋草黄,秋雨绵绵秋意浓。傍晚时分,“我”推开窗,想要寻找些什么。走在寂寥无人的院落,“我”寻找着往日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寻找着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寻找着北国故园的秋色。然而,环顾四周,除了冷冷清清的院子,除了寂寞凄清的“我”,什么也寻找不到。夫死!国亡!而我孤独飘泊。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滴在这孤独寂寥又冷清的秋夕。这哪里是细雨滴在深秋,这分明是血泪滴在心头,疼痛莫名,愁苦无边……
  学生表演:目光呆滞,步履跄然,用一只手轻轻推开窗户,也懒得弯下腰去看一看曾经最爱的黄花,抬头望见飞过的雁,眉头紧锁,似有泪珠落下……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整齐而低沉。这时,老师又带领同学齐声诵读这一句词,较之于开始的朗读,效果已是大为不同。
  让学生学习用日常生活中常见意象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着力点。学以致用,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让学生心底的真情从笔端流淌出来。我们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多,留守少年多,大家虽多有乡愁之思亲情之恋。这一环节放在意象分析之后,学生此时已经按老师的要求用较为固定的模式自己分析了词中的一两个意象,情感酝酿到了一定火候,正有表达的冲动。老师的要求很明确,选用生活中的常见意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朋的情感。由于只要求写一两句话,所以学生容易构思,下手很快,也便于交流和展示。
  “院中好象有雪花飘落,我走进屋内,空气也显得寂寞,里面嗅不到一丝家的味道,‘爸爸,广州也下雪么?’我在心底喊到……”
  “栀子花的脸有些惨白,小狗阿黄竟然倒退着发出警惕的呜咽,回家的喜悦也变得伤感。”
  虽然只请了几位同学展示,但是出现在句子中的意象也如此的丰富,传达的情感是如此的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和才情不可小觑。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课堂上各个环节之间衔接流畅,毫无梗滞。从文本诵读到整体感知,从前后词风对比到本词情感体验,从直抒胸臆到意象分析,上课老师都能够较好地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动整个课堂有序进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较好体现。
  也有一些问题。实际操作时要更注意时间的控制。我们的两次课均出现了这一问题,虽然都不是大问题,但对整个课堂的完整性及完美感是一种伤害。对叠词的分析用时应少于对意象的分析,并且要留足最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意象分析这一环节可以总结展示出较为固定的模式,即“诗词联想、意象提取、画面再现、情感分析、归纳总结”等几个步骤,而动笔练习时则应充分鼓励学生更灵活地嵌入常见意象。各个环节均应有不等长的文本诵读,以期努力达到让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
其他文献
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略读教学的地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气氛,学会自读、感受阅读。  一、依托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我们可在学完
期刊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和丰富,用来表达思想、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词汇随之更新发展 ,尤其是网络新词汇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加上网络共享平台的作用,不同语言中的时髦词也以极快地速度互通有无。  网络新词汇有其鲜明的特点:形象、可感、幽默、诙谐、易记且充满智慧。所以在青年中广泛流行,特别是我们的高中生,我们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或批改作文时,总能被学生的话语震动,感受到生活的新鲜元素。  在此我
期刊
和谐,属美学范畴,指完美配合协调统一。而和谐教育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以和谐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要行为。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项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
期刊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如何进行诗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很多老师都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有的侧重读写背,有的侧重字词句的翻译,有的侧重艺术手法的剖析,将一首首原本优美的诗词,做索然无味的翻译,做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了诗词的整体性,忽视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割裂了诗中意象的联系,模
期刊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
期刊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表达和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它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依据;二是学生的高度自主性,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教
期刊
要写好文章,不仅要讲求选词,而且要讲求炼句。要完整地表达情意,状物写景绘人,就得按一定的规律把词组成句子。句子是文章的基本部件,写好每一个句子,文章才可能通顺流畅,乃至光彩夺目。文中的句子须力求做到:  1.准确无误  把客观事物、主观情意用恰当的句式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有两个基本条件须掌握:对客观事物要细致观察,了如指掌,情意要明确,有分寸;对各类句式,如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完全句、
期刊
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对没有办法通过短平快来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可以说现在我们仍处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内,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这里面存在着的更新师生语文教与学观念的大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会有了许多想法。今天我在这里只想讲一个问题,也即未来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走向”的问题(这里说的“未来一段时间”我以为约需要五年左右
期刊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黛玉的批语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道出了一个“以泪还情”、“以泪洗石”一生追求爱情的,最后以死升空的悲剧女子形象。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是师生之间心灵共鸣与交融的天地,有着无穷的魅力。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以语言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生命成长。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一方面,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一、在欣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