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四个方面阐述把时政资源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切题选材,联系实践;教辅结合,增益知识;渗透教学,创设情境;有效评价,激励探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 时政资源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76-02
高中政治是一门融社会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课程,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底蕴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要突出这一特征,则需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上,需更多地融入时事政治资源,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和社会热点,使高中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完善“三观”。
一、切题选材,联系实践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闻,因此时政资源时时更新,取之不尽。但在林林总总的时政资源中,哪些能够进入课堂,哪些能够为教学所用,则是考验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选取时政资源。时政资源的应用不能抽离教学,它作为高中政治课的生动体现,应发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作用。故在选取时政资源时,并非哪件时事最为热门就选择它,而是应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知识点出发,选取贴合教学知识点的又与学生生活关联较大的时政资源。比如《政治生活》一册中“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单元,教师可列举当前国家一些反腐案例来说明法制与监督的重要性,但如列举国外一些腐败案例则不适宜,因为国情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应结合我国国情来探讨。
二是以生活实际为依托,选取时政资源。枯燥而抽象的道理,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生动、具体、形象的内容更能深入人心,结合时政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经济生活》中,讲到消费问题时,教师可选取“消费是否越多越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样的时政话题来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因为消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像“放开贷款利率对银行的利与弊”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此类话题专业性较强,学生在运用知识点解答问题时,存在一定难度,故而这样的话题就得变换另一种方式,用学生比较了解的相近的内容来注解,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就更容易掌握。
二、教辅结合,增益知识
时政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需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并把它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使二者大放异彩。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因受教师个人观点和综合能力的限制,时政资源在选取和应用方面,往往存在抽离于教材内容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时政资源多为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自行搜集的资料,信息来源单一,与学生兴趣的契合度不高;(2)教师利用时政资源来进行剖析与解读时,有的教师带有过强的主观性,如果这种主观性与教材内容相去甚远,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参与性不强。
要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辅结合”,充分发挥时政资源“增益知识”的功能来进行教学,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1)在选取辅助阅读资料时,尽量使用国家宣传部门授权的通讯社、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刊物,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时政类报刊读物,正向开拓学生的时政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国家大政方针与社会发展趋势;(2)在选择热点问题时,可运用反向选择法,以教学内容为蓝本,选取能突出教学知识点的话题融入教学中。在课堂讨论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剖析现实中的时政问题。一来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二来使高中政治的理论教学与社会现状充分结合,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三、渗透教学,创设情境
高中政治有它的特殊性,无论政治、经济、哲学还是文化,哪个模块都可涉及时政,时政已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学生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可借此来帮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其中,根据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使时政资源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实际中。
其一,创设时事评论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模式较为常见。教师将课堂作为临时演播厅,可让学生担任“时事观察员”,运用理论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也可让学生担任“时事评论员”,对一些现象发表个人看法。结合教材,把学习到的知识点作为理论依据,有理有据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评论。比如《经济生活》“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教师可借助教学课件播放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等国的时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其中涉及的经济话题,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为立论基础,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整个讨论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其二,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氛围中,从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情境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比如上面讲到的这个教学案例,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观察,找出事件中所折射出的理论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设置小组讨论的话题,比如国家领导人在这次出访中把“百雀铃”作为伴手礼赠送给贵宾,那么就可以将“百雀铃”有关融入全球化经济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以“百雀铃”打造中国元素浓郁的包装礼盒为突破口,分析中国品牌如何打响国际知名度,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借由此案例,从中找到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经济环境的途径。
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紧紧围绕时政资源展开话题讨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学得好,学得深。
四、有效评价,激励探究
评价是教师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它既可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又可成为教学资源发挥用武之地的抓手。因此就得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主流,它符合高中生对张扬个性的精神诉求。比如对时政的看法、观点,每个学生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例如,学生在模拟课堂上,模拟牛奶拍卖的生活情境时,虽然拍卖的流程和产品相同的,但扮演拍卖师的学生在描述产品的语言上各有千秋,风格不一。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不能拘泥于同一种形式,而是要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多元化地根据学生的表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在生活中,一把钥匙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在教学中,同样地,在应用时政资源融入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外向型的学生,乐于就时政时事发表个人观点,也喜欢跟观点相左的“对手”辩论;内向型的学生,往往对时政时事不感兴趣、缺乏关注,或者不喜欢张扬,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轻易用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又比较出色。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就不能用一种标准,一种方法来进行,而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尽量客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去探究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政治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大政方针,为学生打开了亲近社会、走进生活的窗口。政治教学内容一般都按照“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认识规律来进行编排,把时政资源融入教学之中,正与此相一致。教师本着“切题选材”“教辅结合”“情境教学”“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不断更新时政教学资源,为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并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就能做到“问在书外、答在书内”,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个人简介】蓝渊(1977.12—)男,广西河池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政治 时政资源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76-02
高中政治是一门融社会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课程,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底蕴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要突出这一特征,则需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上,需更多地融入时事政治资源,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和社会热点,使高中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完善“三观”。
一、切题选材,联系实践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闻,因此时政资源时时更新,取之不尽。但在林林总总的时政资源中,哪些能够进入课堂,哪些能够为教学所用,则是考验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选取时政资源。时政资源的应用不能抽离教学,它作为高中政治课的生动体现,应发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作用。故在选取时政资源时,并非哪件时事最为热门就选择它,而是应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知识点出发,选取贴合教学知识点的又与学生生活关联较大的时政资源。比如《政治生活》一册中“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单元,教师可列举当前国家一些反腐案例来说明法制与监督的重要性,但如列举国外一些腐败案例则不适宜,因为国情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应结合我国国情来探讨。
二是以生活实际为依托,选取时政资源。枯燥而抽象的道理,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生动、具体、形象的内容更能深入人心,结合时政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经济生活》中,讲到消费问题时,教师可选取“消费是否越多越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样的时政话题来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因为消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像“放开贷款利率对银行的利与弊”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此类话题专业性较强,学生在运用知识点解答问题时,存在一定难度,故而这样的话题就得变换另一种方式,用学生比较了解的相近的内容来注解,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就更容易掌握。
二、教辅结合,增益知识
时政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需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并把它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使二者大放异彩。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因受教师个人观点和综合能力的限制,时政资源在选取和应用方面,往往存在抽离于教材内容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时政资源多为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自行搜集的资料,信息来源单一,与学生兴趣的契合度不高;(2)教师利用时政资源来进行剖析与解读时,有的教师带有过强的主观性,如果这种主观性与教材内容相去甚远,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参与性不强。
要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辅结合”,充分发挥时政资源“增益知识”的功能来进行教学,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1)在选取辅助阅读资料时,尽量使用国家宣传部门授权的通讯社、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刊物,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时政类报刊读物,正向开拓学生的时政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国家大政方针与社会发展趋势;(2)在选择热点问题时,可运用反向选择法,以教学内容为蓝本,选取能突出教学知识点的话题融入教学中。在课堂讨论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剖析现实中的时政问题。一来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二来使高中政治的理论教学与社会现状充分结合,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三、渗透教学,创设情境
高中政治有它的特殊性,无论政治、经济、哲学还是文化,哪个模块都可涉及时政,时政已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学生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可借此来帮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其中,根据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使时政资源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实际中。
其一,创设时事评论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模式较为常见。教师将课堂作为临时演播厅,可让学生担任“时事观察员”,运用理论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也可让学生担任“时事评论员”,对一些现象发表个人看法。结合教材,把学习到的知识点作为理论依据,有理有据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评论。比如《经济生活》“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教师可借助教学课件播放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等国的时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其中涉及的经济话题,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为立论基础,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整个讨论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其二,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氛围中,从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情境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比如上面讲到的这个教学案例,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观察,找出事件中所折射出的理论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设置小组讨论的话题,比如国家领导人在这次出访中把“百雀铃”作为伴手礼赠送给贵宾,那么就可以将“百雀铃”有关融入全球化经济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以“百雀铃”打造中国元素浓郁的包装礼盒为突破口,分析中国品牌如何打响国际知名度,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借由此案例,从中找到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经济环境的途径。
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紧紧围绕时政资源展开话题讨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学得好,学得深。
四、有效评价,激励探究
评价是教师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它既可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又可成为教学资源发挥用武之地的抓手。因此就得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主流,它符合高中生对张扬个性的精神诉求。比如对时政的看法、观点,每个学生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例如,学生在模拟课堂上,模拟牛奶拍卖的生活情境时,虽然拍卖的流程和产品相同的,但扮演拍卖师的学生在描述产品的语言上各有千秋,风格不一。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不能拘泥于同一种形式,而是要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多元化地根据学生的表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在生活中,一把钥匙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在教学中,同样地,在应用时政资源融入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外向型的学生,乐于就时政时事发表个人观点,也喜欢跟观点相左的“对手”辩论;内向型的学生,往往对时政时事不感兴趣、缺乏关注,或者不喜欢张扬,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轻易用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又比较出色。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就不能用一种标准,一种方法来进行,而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尽量客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去探究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政治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大政方针,为学生打开了亲近社会、走进生活的窗口。政治教学内容一般都按照“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认识规律来进行编排,把时政资源融入教学之中,正与此相一致。教师本着“切题选材”“教辅结合”“情境教学”“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不断更新时政教学资源,为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并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就能做到“问在书外、答在书内”,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个人简介】蓝渊(1977.12—)男,广西河池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