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高职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的设计要素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i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石,而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23
  专业是大学的基础元素,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按PDCA工作程序(戴明环)循环进行。PDCA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停运转,对应不同时期的质量改进活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的专业,其质量计划设计决定了高职专业的品质。
  一、质量计划的逻辑起点:专业设置与规模调整
  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教育与市场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同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社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此专业设置必须考察其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要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地、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如果高职院校参照产业规划来调整专业结构,就能紧紧抓住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走向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从而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再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参照产业周期来调整专业规模,就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对应。
  二、质量计划的定位关键:人才培养与目标规格
  我们的人才规格定位是否准确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我们可以看毕业生的流向,即毕业生能否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可以看企业层面的参与程度,看这些参与的企业是不是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事业。[1]我们要突显以就业性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高职专业设置建设的基本定位。一个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落实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
  现在人们对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有共识,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技术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体系,其要旨是对自然或社会进行具体控制和改造,要回答的是“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和“事情做出来有什么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有助于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而高技能实际上是智力技能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紧紧围绕“双证”来进行,使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如何把握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以明确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三、质量计划的工程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要衡量专业建设的水平,首先看其能否建有一套高水准的课程体系,即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其课程体系自然也有着明显的高职特点:一是以工学结合为路径;二是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三是以学生的就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改革实质是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此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设计:①目的: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的职业素质为主,兼顾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②路径:基于工作过程场景为联系载体;③主体:由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协同企业行业团队共同开发制定;④内容:集成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经过教育和行业认证的教学标准、教材、课件、教辅参考、实训指导、评价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包;⑤建设水平:具有行业、专业领先的课程成果(如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下面两个环节不可缺少: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一起来制定课程体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且又不涉及基础知识的课,可以考虑删掉,要突显以务实性要求来建设课程。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从职业分析向工作过程分析转变,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换言之,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因此,开发课程要讲求实效,要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2]例如,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
  其次,要突显以综合性要求来评估专业。高职专业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综合的,既有学术标准又有实践标准,既有学校标准又有社会标准。高职教育应强调在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设标准与评估标准的统一,同时坚持评估标准的综合性和评估主体的多元化。[3]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
  衡量一个专业建设质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看这个专业能否提供一批好的产品,包括:学生规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创业成功模范、在职教育规模、科技发明技改成果转换,以及是否获得独资、控股、参股合作拥有的、与专业相关的品牌企业的认可。因此,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说明: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李静,杨秀英,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诠释及理论向度——以高职专业教育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6):76-77.
  [2]李静,黄群,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的保障目标与体系设定[J].上海城市管理,2015(1):91-92.
  [3]杨应崧,李静,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的主体定位与顶层目标[J].上海城市管理,2015(3):88-89.
  责任编辑:张炜
其他文献
摘要:上海是个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都市,她举办的艺博会不仅要追求规模,更要注重其品质,一定要做到宁缺毋滥。在整个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上海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大大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比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中国金融业的崛起、中西文化的多元融会等。上海这座城市由这些事和人积累的人文资源,是中国大陆别的城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任何一座城市,人们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
期刊
摘要:人口作为体育等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是公共体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基点。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口和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当前广场舞之争现象便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研究认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不足只是广场舞之争的导火索,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才是这种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即人口规模增加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人口结构变化引发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结构的不匹配
期刊
摘要: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治理发展的改进提供了现实需求,立足中国当下城乡发展的基本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角下,明确大数据时代下城市治理转型在价值观念上面临的全新挑战,从而初步探索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大数据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价值升华,最终让大数据技术内化融合到城市治理之中,使大数据技术可以真正在城市治理中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达到智慧城市与人文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  DO
期刊
导读: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在进入关键时期,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各地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集中发展是重中之重。基于对绿色建筑规划现存问题的分析,我国已提出了一种绿色建筑星级因子规划法,该规划法包括绿色建筑星级目标制定、星级潜力影响因子分析、星级潜力影响因子评估、区域绿色建筑星级规划,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之绿色建筑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绿色生态;星级目标;潜力布
期刊
摘要:日本的城市发展过程带有较强的东亚特色,在短短的40年里即经历了极其快速的“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呈现出人的“流入—流出—回流”特征。这种过程的发生都是在短短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完成的,其“快速”转变使得传统城市理论难以解释。这其中东方社会的国家主导发展后的国家“离场”以及经济发展型“富裕”的个体化效应都对“回归都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即城市的空间圈层结构变化实际上受到社会生活
期刊
摘要:城市自然灾害和冲突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防灾应急体系成为当前学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城市对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应对能力就成为提升城市安全能级、保障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我国当前的城市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城市常态化防灾应急管理重视不够,城市防灾应急法制、执行方案缺失,领导组织、信息资源处理整合较差,应急队伍、防灾装备设施亟待提升。
期刊
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统筹兼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跨越式发展”,共有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大城市撤县设区的经济绩效、城市管理数据化的内容体系、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未来都市圈发展的布局设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路径、建设兼具文化魅力的山水城市等角度,论证了城市管理过程中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重要意义,并提供了助推未来城市管理如何提质增效的跨越式路径。  摘要:我国各地具有明显的行政经济区特征
期刊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  住建部防灾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防灾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导读:2015年7月28日,已是唐山大地震39周年祭日。如何在灾难祭日之际有理性地思考,如何使防灾减灾之策有效指导城市建设,从而使“十三五”城市防灾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布局更有针对性,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重
期刊
导读:2015年8月19日至21日,本刊记者在2015米兰世博会进行了为期3天的特别采访,期间向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副主任黄耀诚深入探询了中国和中国企业在本届世博会的参展情况。2015年世博会所选择的主题不仅有助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人力资本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人民、领土、社团以及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此外,推动中国企业组团前往欧洲参与米兰世博会,
期刊
导读: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城建投资逐渐加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布局,彰显了城市特色。城市管理站在这一全新的起点上,全面贯彻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的战略机遇,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以优美和谐的城市坏境、文明有序的城市秩序,为镇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DOI:10.3969/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