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石,而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23
专业是大学的基础元素,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按PDCA工作程序(戴明环)循环进行。PDCA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停运转,对应不同时期的质量改进活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的专业,其质量计划设计决定了高职专业的品质。
一、质量计划的逻辑起点:专业设置与规模调整
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教育与市场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同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社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此专业设置必须考察其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要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地、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如果高职院校参照产业规划来调整专业结构,就能紧紧抓住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走向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从而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再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参照产业周期来调整专业规模,就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对应。
二、质量计划的定位关键:人才培养与目标规格
我们的人才规格定位是否准确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我们可以看毕业生的流向,即毕业生能否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可以看企业层面的参与程度,看这些参与的企业是不是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事业。[1]我们要突显以就业性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高职专业设置建设的基本定位。一个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落实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
现在人们对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有共识,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技术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体系,其要旨是对自然或社会进行具体控制和改造,要回答的是“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和“事情做出来有什么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有助于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而高技能实际上是智力技能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紧紧围绕“双证”来进行,使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如何把握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以明确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三、质量计划的工程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要衡量专业建设的水平,首先看其能否建有一套高水准的课程体系,即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其课程体系自然也有着明显的高职特点:一是以工学结合为路径;二是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三是以学生的就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改革实质是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此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设计:①目的: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的职业素质为主,兼顾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②路径:基于工作过程场景为联系载体;③主体:由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协同企业行业团队共同开发制定;④内容:集成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经过教育和行业认证的教学标准、教材、课件、教辅参考、实训指导、评价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包;⑤建设水平:具有行业、专业领先的课程成果(如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下面两个环节不可缺少: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一起来制定课程体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且又不涉及基础知识的课,可以考虑删掉,要突显以务实性要求来建设课程。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从职业分析向工作过程分析转变,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换言之,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因此,开发课程要讲求实效,要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2]例如,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
其次,要突显以综合性要求来评估专业。高职专业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综合的,既有学术标准又有实践标准,既有学校标准又有社会标准。高职教育应强调在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设标准与评估标准的统一,同时坚持评估标准的综合性和评估主体的多元化。[3]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
衡量一个专业建设质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看这个专业能否提供一批好的产品,包括:学生规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创业成功模范、在职教育规模、科技发明技改成果转换,以及是否获得独资、控股、参股合作拥有的、与专业相关的品牌企业的认可。因此,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说明: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李静,杨秀英,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诠释及理论向度——以高职专业教育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6):76-77.
[2]李静,黄群,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的保障目标与体系设定[J].上海城市管理,2015(1):91-92.
[3]杨应崧,李静,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的主体定位与顶层目标[J].上海城市管理,2015(3):88-89.
责任编辑:张炜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23
专业是大学的基础元素,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按PDCA工作程序(戴明环)循环进行。PDCA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停运转,对应不同时期的质量改进活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的专业,其质量计划设计决定了高职专业的品质。
一、质量计划的逻辑起点:专业设置与规模调整
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教育与市场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同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社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此专业设置必须考察其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要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地、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如果高职院校参照产业规划来调整专业结构,就能紧紧抓住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走向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从而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再次,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参照产业周期来调整专业规模,就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对应。
二、质量计划的定位关键:人才培养与目标规格
我们的人才规格定位是否准确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我们可以看毕业生的流向,即毕业生能否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可以看企业层面的参与程度,看这些参与的企业是不是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事业。[1]我们要突显以就业性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高职专业设置建设的基本定位。一个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落实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
现在人们对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有共识,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技术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体系,其要旨是对自然或社会进行具体控制和改造,要回答的是“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和“事情做出来有什么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有助于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而高技能实际上是智力技能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紧紧围绕“双证”来进行,使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如何把握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以明确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三、质量计划的工程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要衡量专业建设的水平,首先看其能否建有一套高水准的课程体系,即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其课程体系自然也有着明显的高职特点:一是以工学结合为路径;二是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三是以学生的就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改革实质是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此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设计:①目的: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的职业素质为主,兼顾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②路径:基于工作过程场景为联系载体;③主体:由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协同企业行业团队共同开发制定;④内容:集成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经过教育和行业认证的教学标准、教材、课件、教辅参考、实训指导、评价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包;⑤建设水平:具有行业、专业领先的课程成果(如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下面两个环节不可缺少: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一起来制定课程体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且又不涉及基础知识的课,可以考虑删掉,要突显以务实性要求来建设课程。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从职业分析向工作过程分析转变,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换言之,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因此,开发课程要讲求实效,要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2]例如,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
其次,要突显以综合性要求来评估专业。高职专业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综合的,既有学术标准又有实践标准,既有学校标准又有社会标准。高职教育应强调在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设标准与评估标准的统一,同时坚持评估标准的综合性和评估主体的多元化。[3]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
衡量一个专业建设质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看这个专业能否提供一批好的产品,包括:学生规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创业成功模范、在职教育规模、科技发明技改成果转换,以及是否获得独资、控股、参股合作拥有的、与专业相关的品牌企业的认可。因此,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说明: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李静,杨秀英,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诠释及理论向度——以高职专业教育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6):76-77.
[2]李静,黄群,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的保障目标与体系设定[J].上海城市管理,2015(1):91-92.
[3]杨应崧,李静,陈锡宝,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的主体定位与顶层目标[J].上海城市管理,2015(3):88-89.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