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必要性,它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充分说明了质疑的必要性。质疑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内化、深思熟虑的过程,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化学史的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也是从质疑开始的。如,英国物理学家瑞礼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瑞礼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1894年发现了氩元素。这也就是在科学界中广泛传说的“第三位小数的胜利”。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学生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没有意识提问,没有质疑,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究其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一)外因:教师。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认清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超越“考纲”的问题一律不予作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仍植根在一些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强调把知识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
3.极少数教师由于害怕学生提一些“古怪”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因此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这必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二)内因:学生。
1.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想问。
2.担心问得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因而不敢提问。
3.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因而不会提问题。
可以看出,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具体有以下做法。
1.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初中学生由于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有时质疑会存在错误,但是我仍然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手势、默许的眼神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且告诉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大家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充分利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冲突,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契机,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氧化反应”这一定义时,总结归纳: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就是氧化反应。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说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跟氧。面对这一问,我喜在心头,深知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知识水平的限制与认知产生了冲突,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绝好时机。这时,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对氧和氧气的联系和区别作了适当点拨,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再加以归纳,加深他们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持之以恒,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发散质疑。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质疑应该遵循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发散思维的意识,激发发散思维的兴趣;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应用符合学生实际的、灵活多变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操纵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乐于理解、接受。此外,设置开放性问题,可使学生不断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判断性。这样能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使他们所提的问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具有更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学裕.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
[2]2010年化学学业考试大纲.
[3]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充分说明了质疑的必要性。质疑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内化、深思熟虑的过程,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化学史的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也是从质疑开始的。如,英国物理学家瑞礼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瑞礼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1894年发现了氩元素。这也就是在科学界中广泛传说的“第三位小数的胜利”。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学生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没有意识提问,没有质疑,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究其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一)外因:教师。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认清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超越“考纲”的问题一律不予作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仍植根在一些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强调把知识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
3.极少数教师由于害怕学生提一些“古怪”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因此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这必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二)内因:学生。
1.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想问。
2.担心问得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因而不敢提问。
3.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因而不会提问题。
可以看出,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具体有以下做法。
1.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初中学生由于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有时质疑会存在错误,但是我仍然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手势、默许的眼神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且告诉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大家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充分利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冲突,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契机,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氧化反应”这一定义时,总结归纳: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就是氧化反应。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说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跟氧。面对这一问,我喜在心头,深知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知识水平的限制与认知产生了冲突,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绝好时机。这时,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对氧和氧气的联系和区别作了适当点拨,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再加以归纳,加深他们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持之以恒,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发散质疑。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质疑应该遵循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发散思维的意识,激发发散思维的兴趣;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应用符合学生实际的、灵活多变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操纵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乐于理解、接受。此外,设置开放性问题,可使学生不断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判断性。这样能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使他们所提的问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具有更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学裕.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
[2]2010年化学学业考试大纲.
[3]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