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四十载 高原谱华章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carm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唯一的一份汉文版纯文学刊物,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征程,它见证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和辉煌图景。四十年的时光,它以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
  解放初期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藏尚没有一个文学刊物。1975年,伴随着文学创作的渐趋复苏,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期刊杂志的热潮,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要求西藏出版局创办一个文艺杂志。1976年1月,周艳炀调西藏出版局,负责筹建《西藏文艺》编辑部的工作并物色编创人员、组织稿件,1976年6月1日《西藏文艺》试刊号出版发行(当时是汉文版),1977年1月《西藏文艺》正式创刊,1984年1月《西藏文艺》正式改名为汉文版的《西藏文学》(为了统一起见,后文中将此杂志统称为《西藏文学》)。历任主编有修义忠、周艳炀、叶玉林、秦文玉、李佳俊、金志国、闫振中、克珠群佩、吉米平阶和现任主编次仁罗布。
  作为雪域边疆的一份民族区域杂志,《西藏文学》具有窗口辐射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藏族文学对于世界文学潮流和内地文学的反观与借鉴,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和内地展现着西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情。如马丽华在九十年代所言:“它向西藏包括周边各省藏区作者提供了一片可供稳定成长扬花结穗的可耕地,一条经蹒跚学步后就可迅速走向外部世界的文学之路。它还是一面窗口,让世界由此张望西藏的文学风景;还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驳杂景象。”①围绕着这个刊物,西藏文学逐漸茁壮成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貌。与此同时,一批作家聚集在刊物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稳定的作家群。很多作家受到《西藏文学》的提携和帮助,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藏文学热潮中涌现的作家扎西达娃、色波、马原、金志国、刘伟、于斯、嘉央西热、吉米平阶、通嘎、索琼等,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发表在《西藏文学》上。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作品还被内地的重量级刊物转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如1985年,《收获》发表了扎西达娃的《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和马原的《西海的无帆船》。《收获》的编辑程永新在读过《西藏文学》上的“魔幻主义专号”之后,激起了策划先锋文学小辑的念头,于是,1986、1987、1988连续三年,《收获》在刊物的第五、第六期都对新潮小说进行了集中展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西藏文学》的组织和推动下,西藏文学走出雪域,在内地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并引领了内地的先锋文学。范向东在其《往事漫忆》中回忆道:“刊物草创之初,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尾,西藏文坛上一片荒芜,是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白手起家,用青春的热情,铸就了高原上有史以来第一具新式的铁制犁头,艰难而犀利地划破了雪域现代文学创作肥沃而沉寂的处女地。十八度春秋过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刊物与高原藏汉各族文学作者队伍同步成长起来。西藏今天一个个蜚声国内外文坛的作家,一部部众口交誉的佳作,没有一个人,没有一部作品,敢说与《西藏文学》了无渊源。”②笔者在采访《西藏文学》曾经的副主编色波时,他谈到《西藏文学》对作者的提携和帮助,说自己原来叫徐明亮,色波的名字就是编辑给起的,另外扎西达娃(原名张念生)的名字也是编辑特意建议的,因为藏族男同志起名时,通常叫“达瓦”、女同志才叫“达娃”,但为了引起注意,有意识地用扎西达娃作笔名。《西藏文学》现任主编次仁罗布也曾在多个场合对当年大力提携自己的主编李佳俊心存感激,并感同身受而对新人大加提携。历任编辑都兢兢业业,对西藏文学的发展充满责任感,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薪火传承的负责任的编辑,《西藏文学》才在众多的文学刊物中享誉盛名,成为广大藏区作者的文学家园。回顾西藏文学发展的四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西藏文学》在培养作者,推动藏族文学创作方面功不可没。
  《西藏文学》四十载,多年坚持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虽然在创刊之初,刊物命名为《西藏文艺》,当时是被定位为综合性的文艺刊物的,在1977年第1期的创刊号上刊载了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歌曲、小歌剧、摄影作品等各种门类的作品,体现了该杂志的综合性。1978年第1期的“稿约”进一步明确规定稿件的体裁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电影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歌曲、美术和摄影作品及阐述马列和毛主席文艺思想、理论的文章、文艺评论。”③但在刊物具体运行过程中,我们从刊物所刊载的作品比例中看出,从创刊号后,就逐渐向纯文学杂志的方向迈进。1984年第1期《西藏文艺》正式改名为《西藏文学》,标志着这一综合性的文艺刊物正式转变为一个纯文学刊物。从这一期开始,《西藏文学》设立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美术五个栏目,但美术这一栏目所占比重很小,主要致力于对纯文学的倡导,并逐渐确立了其纯文学的身份特征。20世纪末期,伴随着由内地逐渐蔓延到高原的市场化进程的冲击,这种纯文学姿态曾试图有所改变。《西藏文学》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曾试图进行改版,2000年第1期“刊首寄语”表明它的改版意图:“在立足西藏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将在‘本刊特稿’、‘社会聚焦’、‘名人寻踪’、‘时尚专栏’等栏目中关注‘外面’精彩的世界,提供一些国际、国内的惊险、传奇、神秘故事,力争以全新的视角震撼,给读者带来全面丰富的阅读信息,获得全新的阅读快感。”④鲜明地表明了《西藏文学》的改版意图,从文学刊物转变为文化刊物,以大众性、通俗性、猎奇性作为自己的办刊目标,这标志着《西藏文学》放弃原来的纯文学的身份定位,向市场化靠近的努力。但实践很快证明,这样一种有着极强的媚俗特征的跟风倒的盲目改版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它使得刊物丧失了自己多年探索形成的个性,一些作品甚至以猎奇和情色来吸引读者。好在很快《西藏文学》编辑部认识到这种盲目性,2000年第4期就在刊首登载了“告读者”,坦诚指出了刊物编辑方针的失误。经过对这次盲目改版的反思,《西藏文学》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纯文学立场,坚持文学性和西藏特色,并成为《西藏文学》多年来的办刊宗旨。也正是对文学性的坚持,《西藏文学》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也赢得了读者的尊重。   作为一份区域性的纯文学刊物,《西藏文学》创刊起就把凸显西藏文化特色作为刊物的文化身份特征,这也使得她在中国文化的大家园中独具魅力。1977年的创刊号的发刊词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办刊指导思想:“《西藏文艺》要把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民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品中要尽可能地采用百万翻身农牧民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形式,采用群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作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西藏特色。”1978年第1期《西藏文艺》的“稿约”里专门强调来稿要“反映我区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生活和动人事迹等各种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电影文学剧本、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歌曲、美术和摄影等作品及阐述毛主席文艺思想、理论的文章、文艺评论”。⑤可以看出反映西藏生活、具有民族特色是《西藏文学》坚持的宗旨。1979年第4期《西藏文艺》刊发了一则“改刊启事”,提出《西藏文艺》“将十分重视西藏民族地区的特点,继承民族的和民间的文艺遗产,发展西藏民族文艺,使刊物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进一步地强调刊物要具有民族特色。在办刊过程中,随着创作的需求,更进一步细化地提出:“本刊为民族地区的汉文刊物,办刊宗旨为发展西藏地区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积极培养发展以藏族为主的创作队伍,出人才,出作品,繁荣西藏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上介绍西藏的历史、现实、文化艺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⑥1982年第2期上的《新春寄语》明确提出,《西藏文艺》“从形式到内容,力争有一个较大的改观的设想,具体来说,体现在小说方面,要广开题材领域,重点反映‘今天’、重点反映农牧区。力求发稿‘短、精、深’,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新颖感”。1996年《西藏文学》还专门设立了“想念西藏”这一栏目,专门登载那些在西藏工作过、学习过、生活过的人在离开西藏后怀念西藏生活的作品。2015年第1期又推出了“大美西藏”栏目,可见《西藏文学》始终坚持反映西藏生活,表现民族特色,这是《西藏文学》办刊的一个重要宗旨和鲜明特征。
  《西藏文学》还秉持着开放的文学观念,在办刊过程中多次推出專刊、特刊、专辑等传达其文学意图。除过一些大型的纪念特刊,如庆祝自治区成立、西藏民主改革、抗洪救灾等特刊外,《西藏文学》葆有敏锐的文学眼光,推出专刊、专辑等传达编辑意图,展现其文学态度。1985年第6期年刊出了“魔幻小说特辑”,推出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有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和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共五篇魔幻小说,掀起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潮流,也使得西藏文学迈入中国前沿文学的阵地。1987年第9期和1988年第5期《西藏文学》分别刊出两个小说专号,共发表小说20篇,其中包括扎西达娃的《风马之耀》、色波的《在这儿上船》、金志国的《期待·空旷》、子文的《再回摩浪》等。色波曾指出《西藏文学》刊出三个小说专号的目的:“迄今为止,本刊先后搞的三次青年作者专号的目的,就是集中显示他们创作特点,记录他们的探索足迹和成长过程。当然,这次还不无培养作者队伍的想法。”⑦此外,1988年还刊出“太阳城诗歌”专号,集中展现了此期藏地诗坛的风采和实力。在刊载文学作品的同时,编辑们还敏锐地看到了西藏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因素,有意识地刊登有关评论文章,通过文学争鸣来获得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使创作与评论形成互动。这样一种开放互动的办刊理念被《西藏文学》的编辑们继承并创新。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更是以开放的姿态展现着发展民族文学的魄力。在2010年第3期、2010年第5期、2011年第2期和2012年第3期上分别刊出了青海、云南、四川和甘肃四个专辑,有意识地集中推出这四个地区的藏族作家的创作,展现了藏族文学发展多元互融的局面。另外,从2015年第1期开始,除新设置“大美西藏”外,还设置“世纪之邀”和“实力展台”栏目,一方面向优秀的老作家致敬,另一方面展示当代藏族文学的中坚力量,显现出编辑开阔的视野和发展民族文学的自信。
  风雨四十载,一片赤子心。西藏文学的发展、壮大和繁荣,《西藏文学》功不可没。回首四十年辉煌过往,期待雪域文学再谱新篇。
  注释:
  ①马丽华,《新时期文学中的〈西藏文学〉》[J],《西藏文学》,1997年第3期,第4页。
  ②范向东,《往事漫忆》[J],《西藏文学》,1994年第1期,第104页。
  ③《西藏文艺》编辑部,《稿约》,《西藏文艺》,1978年第1期,第82页。
  ④《西藏文艺》编辑部,《刊首寄语》,《西藏文学》,2000年第1期,第1页
  ⑤《西藏文艺》编辑部,《稿约》,《西藏文艺》,1978年第1期,第82页。
  ⑥《西藏文艺》编辑部,《〈西藏文艺〉改刊启事》,《西藏文艺》,1979年第4期,第39页。
  ⑦色波,《得与失——关于本期专号小说》[J],《西藏文学》,1988年第5期,第2页。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1.Wall Street(华尔街)纽约曼哈顿岛南部的一条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学习,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都等到了明天再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总是新的一天.”这是女主人公思嘉在遇到困难时经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帮着她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那些时光,让所有的不幸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法律意识的强弱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故此,就需要教师对这门学科予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4月20日,北京车展现场。首次公开亮相的一汽新掌门人徐建一带领其他11位高层齐刷刷地站在一汽的展台上。接着,一汽集团十二位领导依次为四款经济型轿车TFC-H1、FC-W、TFC-M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在国际服装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近两年我也成为多个国家进行“特保”和反倾销的对象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配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健康和环境》编辑部拟组织开展“我身边的安全故事”有奖征文比赛,旨在提高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从正反面典型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