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喀巴中观思想中的“戏论”概念——以《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为主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n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界对于《中观根本慧论颂》中出现的“戏论”一词应如何解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以《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为中心分析了宗喀巴之中观著作中“戏论”的意义.藏文动词“()”本身是指扩大、展开、流散、散射等,而用言语展开、扩大、散射的行为就是“()”,该词名词化之后,便含有了语言扩散者、扩散手段、扩散及行为扩大之结果,由名言及分别知施设的现象世界等意思.在宗喀巴的著作中也多处出现了“()”一词,即未说明、未详解.本文着重分析了“()”名词化之后构成的词汇——“()=戏论”在宗喀巴中观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认为宗喀巴在其著作《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中,对于“戏论”的概念,在月称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分类.在宗喀巴的中观思想中“戏论”至少有三层意义,即:实执戏论、实有戏论、二相戏论.这三层意义也恰好可以含摄于宗喀巴二谛思想中.
其他文献
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rn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rn文明是多样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自然界拥有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社会也随处可见文明多样性.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
元明之后,窥基大师《因明大疏》在中土佚失,曾经蔚为大观的因明学成为绝学.然而,日本因明的传承一直未曾中断,不仅存有《因明大疏》,还有大量对《入论》和《大疏》的研究著作,尤其是日僧秋篠善珠《因明论疏明灯抄》引述了唐代十数家因明学者的著述,以十二卷的巨幅对《因明大疏》逐句逐段详细解读,成为当前学界抢救因明“绝学”尤其是深度研习唐疏系统的必读之作.善珠《明灯抄》对因明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本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详尽展示日僧秋篠善珠生平及其《明灯抄》之版本情况.
三位一体论作为早期基督教的核心理论,既是教会回应教外各种责难的必然产物,也是教父们解释和阐发圣经的必然结果.由于历史传统、时代条件及个人理解能力的差异,早期教会各派人士对该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于是在父、子、圣灵的关系及基督属性等问题上引发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借助最初的六次大公会议逐步获得解决.在论争过程中,偏向于走极端化道路的主张,与擅长于持中道的主张,分别扮演了“异端派”和“正统派”的角色;正统派的胜利与各种异端教派的最终出局,为教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期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场论争不仅仅
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百年减贫实践,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在不同历史阶段,基于时代背景与国情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减贫标准、减贫目标、减贫对象以及减贫方式呈现出差异性的演进逻辑.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伟绩的取得,实现国家主权独立自主是根本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减贫的持续领导是基础保障,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先决要素,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关键支撑,益贫式增长的经济发展是核心动力.
P.3562V是一件道教斋文类抄,其内容与其所适用的斋仪与佛教斋供非常类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敦煌社会频繁的宗教服务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佛道两教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宗教服务,两教之间深度交流与融合在仪式实践中必然而自然产生.敦煌道教斋文与传世斋词不同,斋词是侧重忏悔的灵宝斋仪不可缺少的成分,而斋文所反映的道教斋供源于早期天师道的厨会与饭贤.
在四川彭州石炉山昌意王祠遗址,笔者发现一座保存较完整的道教神道碑.该碑系6世纪天师道团造立.碑铭记叙了道团由湖北鄂州徙往四川漓沅治的历程,并刻有道团成员姓名、身份称号等信息.藉此结合文献分析,可浚窥南北朝天师道团历史存在状况:在组织形式上,他们依然采取的是祭酒领户制,且显示出强烈的宗族性和凝聚力;在传道方式上,他们往往隐存于民间而秘传章符;在信仰情感上,他们亦倾心皈诚于旧天师道.依此可见,南北朝天师道祭酒制团体并未真正衰落,而是深植于民间社会中,延续着自身的历史.
“魔鬼化污名诬陷”指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存在的通过捏造某人、某群人行为的魔鬼特征来诬陷他们的做法.这类诬陷都程度不同地带有迷信荒唐的色彩.本文以对犹太人、“巫师”、异教徒、圣殿骑士团、贞德等群体和个人的诬陷为例,揭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存在的这类现象,并分析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尝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出发来解读《罗马书》12:20,也就是,通过古地中海文化中的款待传统来理解保罗所提出的“款待仇敌”这一伦理劝导的现实意涵.一方面,通过分析古地中海世界款待传统的文化要素,阐释保罗如何借用并改造这些文化要素来构建基督徒与仇敌之间的主人-客人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款待仇敌的文化语意,强调保罗的这一伦理劝导有着教会论意义上的现实考量,他的主要目的 是劝导基督徒会众与其他社会群体和谐共处,可以说这是对福音书爱仇敌传统的具象化.最后,这种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款待主题的研究,为探讨非西方世界中
波斯苏非哲学家、神秘主义诗人加米,注释神秘主义大师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珍宝》,著有《勒瓦一合》.刘智汉译《勒瓦一合》而有《真境昭微》.本文除对《真境昭微》内容作一简介外,通过对该书所述“真有”含义的阐释,讨论“真有”的思想真谛,说明“真有”既显化“万有”,即世界,“万有”与“真有”又处于表里关系,两者实为同一,以此表明伊本·阿拉比的“存在的单一”思想.
美国的宗教权利是由宪法规定和保证的.宗教特殊性要求普适性法律法规通过正当程序给予某种豁免与迁就.那么在现实社会各种权力与权利的多重制衡中,宗教豁免与迁就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或限度呢?这一问题正是近十年来困扰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宪法“宗教条款”解释的重要议题,也是迫使天主教小姊妹会持续卷入多起诉讼案例的重要权利诉求.政府“可负担保健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通过健康保险计划提供免费生育控制服务,而宗教雇主譬如教会基于宗教反对立场通过某种程序可以豁免于这项避孕规定.围绕这种宗教豁免与迁就的范围与性质,政教双方展开持续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