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土抗疫资源促学生生命成长——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无常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但也丰富了思政学科课程资源,重构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构,特别是网课的普及,倒逼学科课程进行深刻革新.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疫外之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利用本地正在发生的、学生具有深刻体验的、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云”资源、“土”素材,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我们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优化案例,创设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境.通过深度建构情境内容、精心设计活动任务、有效开展情境活动,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备品格的锻造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即让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充分彰显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特有课程智慧与独特学科价值.
科学编制多维细目表是规划、规范考试命题工作和提升试题命制、试卷编制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重要方面.多维细目表的编制,要从指导思想、考试性质、命题维度、实测结果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什么是国之大者呢?我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rn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无数的志愿军不畏不惧,以鲜血拯救生灵,创造出了永垂不朽的奇迹,中华儿女用热血造就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长歌.上甘岭战役,无论多么饥渴难耐,一个苹果都不舍得吃的情况下,战士们仍坚守坑道十四天,歼敌百名,守住了阵地.松骨峰战役,刑玉堂被燃烧弹击中,身上瞬间燃起了大火,却死死抱住敌人,灵魂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国之大者.
期刊
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在开卷考试评价方式引导下,学生掌握学科大概念知识缺乏系统性.开展深度复习,有利于构建学科大概念知识体系.在重构学科大概念时,深度复习可使学科大概念知识体系建构一体化;在梳理学科大概念内在联系时,深度复习可使学科大概念知识体系建构结构化;在情境活动体验时,深度复习学科大概念知识体系的迁移应用素养化.
情境创设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承载.基于学生“完整的生命个体”的需要,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要通过有定位的素养培育、有层次的思维进阶、有态度的价值引领进行情境优化,真正使思政课教学焕发应有的生机.“嘉庚故事”本土资源蕴含深刻的价值关怀与信仰启蒙,将之融入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学生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领导能力,事关国家文化生活根本方向,影响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在党的文化领导中,以历史思维提升党文化领导的历史眼光,以战略思维提升党文化领导的战略能力,以创新思维提升党文化领导的创新能力,以法治思维提升党文化领导的治理能力.四大思维形成强大合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党的文化领导力,加强党对我国各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蕴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蕴合的思政元素、红色文化精神价值,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教育的审美趣味性,拓展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效果.
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一代青年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而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将“道”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观点、外化为学生“德”的实践,需要更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导向性、规范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感、文化认知,从而培育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及国际观照紧密结合产生的中国智慧,代表了对当前全球治理失衡现状的中国态度和中国举措.当前,马克思曾在理论上预判的资本在跨国范围内形成“阶级利益联合体”已然成为现实.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下资本逻辑主导的“以物为本”的共同体的审视和回应,也是破解当下和平失控、发展失衡、排外主义、文明冲突和生态悖论等现实问题的战略抉择.
深度问学课堂建模实践,以纠偏当下课堂“浅层化”学习现状为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对认知理解、过程反思和问学能力的提升,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追问,将整体性教学设计与过程性建模实践直指课堂问题深度解决,具有问学性、思辨性、真学性、适切性、批判性等内涵特征.建模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深度思辨的能力和问学张力,还为新时期课改向教学层面不断深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