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高校面对学生难以返校的实际,要切实办好线上思政课,让思政课变为入耳入脑入心的课,需要探究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教学改革路径,从教学方法、内容、话语体系和教师自身转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路径,以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思政课真正“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线上思政课;多媒体平台;“抗疫”素材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我国面临的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疫情中,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心、坚韧的意志、识大体顾大局的责任担当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在疫情期间,高校学生一时无法返校,因此思政课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和创新。笔者将以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分析基础,探究如何充分运用防疫鲜活素材、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来加强思政课的建设,使思政课有全新的面貌,力图打造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真正“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的思政课,同时贯彻落实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需要改革的原因有內容枯燥和滞后、传统授课模式落后、得不到学生重视等原因。本文研究的高校思政课是在新冠疫情这个大背景下的思政课,其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有:第一,疫情期间,高校学生一时无法返校,高校思政课必须要进行线上思政课的改革才能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的第一个着力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如何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材来充实和更新思政课内容,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防疫大课堂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这是线上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第三,思政课改革的第二个着力点是线上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思政课“一言堂”的现象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线上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线上交流工具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如何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以实现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真正做到“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这是线上思政课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
二、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事关重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传统的线下思政课的授课模式已然是落后的、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更是无法解决“疫情期间学生无法返校上课”这一问题,因此思政课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线上教学开始走进学校教育,思政课需要把握疫情带来的契机,进行线上思政课的改革。首先,思政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担当感、敬畏生命和充满爱与感恩之心;再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理性发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要教育引导学生善于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最后,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自觉自律,受疫情影响,高校都延长了假期,要教育引导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安排,在家中养成自律自学习惯,认真对待学业。
三、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若干路径
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课堂形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不同,对比传统的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优势是增强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便捷性和知识传递和更新的及时性。思政课需要把握疫情带来的契机,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进行改革。
首先是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第一,授课模式的改革。这次疫情导致的高校学生无法返校上课的状况为思政课全面发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线上教学不是“面对面”式的交流,因此教师要灵活采用微信、QQ、腾讯会议等线上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课题研讨、课堂辩论、小组研学等互动,擦出思想的火花。第二,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以精美的课件呈现,改变填鸭式的理论“灌输”,采取启发式、情景式的教育方式。第三,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把思政课的一些概念性、理论化的知识利用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让学生提前学习,线上的课堂直播上解决学生学习理论性知识的困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一,要通过疫情防控工作让学生看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培养政治认同感。第二,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材和事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善于把握教育契机,通过本次爆发的重大疫情,教育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提倡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通过这次疫情大考,中国在防疫工作方面展现了出色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趋向。
再次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第一,提升学科话语权。创新思政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包括科学的和与时俱进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价值观念等。既要能表达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话语,更要有科学的、正规的学术话语。第二,创新话语体系内容。疫情当前,高校思政课应取材于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充实新鲜资讯、走进学生的生活;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递思想,要用亲切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精神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第三,变革话语表达载体。线上教学通过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线上交流工具进行师生互动。
最后是教师自身的转变:第一,教师要适应身份和角色的转变。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许多知识,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对信息的传播活动进行判断、给出意见的领袖;教师也不是思想的灌输者,而是思想的引领者,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技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掌握制作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精美课件,以此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第三,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和情怀。正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教师要有仁爱的情怀,把对国家、对党、对民族和对学生的爱融合在一起,为教育奉献。第四,面对多变的时代形势,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明确教育的任务,增强理论自信和自身的人文底蕴。
总的来说,从这几个方面探究得出的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路径能够发挥出线上教学的优势,符合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需要,能使思政课满足学生的期待和要求、真正“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同时这些改革的路径也为思政课线上教学常态化的发展打下基础,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周婧.“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2).
[2]张海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J].教育现代化,2019(6).
[3]王翠萍.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魅力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45).
[4]贾亚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研究述评[J].新西部,2019(33).
[5]涂庆皓.高校思政课信息传播要素及教学效果提升[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
作者简介:
黄湘雯,女,生于1999年3月,汉族,广西贵港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0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299171Y)
关键词:高校线上思政课;多媒体平台;“抗疫”素材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我国面临的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疫情中,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心、坚韧的意志、识大体顾大局的责任担当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在疫情期间,高校学生一时无法返校,因此思政课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和创新。笔者将以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分析基础,探究如何充分运用防疫鲜活素材、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来加强思政课的建设,使思政课有全新的面貌,力图打造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真正“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的思政课,同时贯彻落实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需要改革的原因有內容枯燥和滞后、传统授课模式落后、得不到学生重视等原因。本文研究的高校思政课是在新冠疫情这个大背景下的思政课,其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有:第一,疫情期间,高校学生一时无法返校,高校思政课必须要进行线上思政课的改革才能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的第一个着力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如何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材来充实和更新思政课内容,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防疫大课堂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这是线上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第三,思政课改革的第二个着力点是线上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思政课“一言堂”的现象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线上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线上交流工具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如何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以实现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真正做到“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这是线上思政课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
二、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事关重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传统的线下思政课的授课模式已然是落后的、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更是无法解决“疫情期间学生无法返校上课”这一问题,因此思政课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线上教学开始走进学校教育,思政课需要把握疫情带来的契机,进行线上思政课的改革。首先,思政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担当感、敬畏生命和充满爱与感恩之心;再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理性发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要教育引导学生善于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最后,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自觉自律,受疫情影响,高校都延长了假期,要教育引导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安排,在家中养成自律自学习惯,认真对待学业。
三、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若干路径
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课堂形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不同,对比传统的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优势是增强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便捷性和知识传递和更新的及时性。思政课需要把握疫情带来的契机,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进行改革。
首先是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第一,授课模式的改革。这次疫情导致的高校学生无法返校上课的状况为思政课全面发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线上教学不是“面对面”式的交流,因此教师要灵活采用微信、QQ、腾讯会议等线上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课题研讨、课堂辩论、小组研学等互动,擦出思想的火花。第二,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以精美的课件呈现,改变填鸭式的理论“灌输”,采取启发式、情景式的教育方式。第三,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把思政课的一些概念性、理论化的知识利用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让学生提前学习,线上的课堂直播上解决学生学习理论性知识的困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一,要通过疫情防控工作让学生看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培养政治认同感。第二,充分利用防疫的鲜活素材和事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善于把握教育契机,通过本次爆发的重大疫情,教育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提倡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通过这次疫情大考,中国在防疫工作方面展现了出色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趋向。
再次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第一,提升学科话语权。创新思政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包括科学的和与时俱进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价值观念等。既要能表达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话语,更要有科学的、正规的学术话语。第二,创新话语体系内容。疫情当前,高校思政课应取材于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充实新鲜资讯、走进学生的生活;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递思想,要用亲切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精神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第三,变革话语表达载体。线上教学通过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线上交流工具进行师生互动。
最后是教师自身的转变:第一,教师要适应身份和角色的转变。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许多知识,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对信息的传播活动进行判断、给出意见的领袖;教师也不是思想的灌输者,而是思想的引领者,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技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掌握制作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精美课件,以此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第三,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和情怀。正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教师要有仁爱的情怀,把对国家、对党、对民族和对学生的爱融合在一起,为教育奉献。第四,面对多变的时代形势,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明确教育的任务,增强理论自信和自身的人文底蕴。
总的来说,从这几个方面探究得出的高校线上思政课改革的路径能够发挥出线上教学的优势,符合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需要,能使思政课满足学生的期待和要求、真正“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同时这些改革的路径也为思政课线上教学常态化的发展打下基础,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周婧.“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2).
[2]张海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J].教育现代化,2019(6).
[3]王翠萍.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魅力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45).
[4]贾亚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研究述评[J].新西部,2019(33).
[5]涂庆皓.高校思政课信息传播要素及教学效果提升[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
作者简介:
黄湘雯,女,生于1999年3月,汉族,广西贵港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0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29917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