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报道的“好看”与“有用”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的“好看”与“有用”,是对新闻价值的扼要表述,也是对新闻报道提出的基本要求。所谓“好看”(也包括好听),指的是新闻作品内容上的可读、可听、可看,形式(包括作品创作形式和传播形式)上的赏心悦目。“有用”是指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及个人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好看”与“有用”看似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即先“好看”尔后“有用”;或是仅从受众角度考察的新闻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结果,即只有“好看”才为“有用”。实则它们是传播者在采编(信息编码)过程恪守的原则和目的,也是站在受众(信息接收对象)角度反思新闻报道价值和意义的一个标准。所以说,它们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是好看
  “好看”多指人们的直观感受,包括注意和感觉、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是要让人看(听)的,能不能实现这一意愿,首先得需要人们对该信息的注意和感觉,也就是说要留住受众的眼光和耳神。只有引起注意,激发感觉,才能继续完成后续程序,否则什么都无从谈及。而要让人们注意和有感觉,必须得在播报形式(也即传播方式)上有其特殊之处,比如版面设计的新颖、标题字体的奇特、声音音律的变异、片头画面的浓烈等等,这些虽然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但都是形成受众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所以,媒介人士不管是采录新闻还是制作、播报新闻,必须得在外部表现和形式包装上下功夫,尽量做到新、奇、特,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就版面的整体布局、声音的有序衔接、画面的剪辑变化等也应是适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理承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切感和贴近感的,也就是符合受众审美习惯的声音和画面(包括版面)。比如,报纸版面的顺畅(便于阅读)、字体字号的大小搭配(浓淡相宜、显隐有致、节省目力)、结构的合理有序(强弱对比鲜明、内容衔接流畅、有组织有节奏、适于领受)、图片配置的得当(图文并举、相辅相成、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等,只有感觉美好,才会驻目倾心、留意阅读。
  在引发人们的注意和感觉之后,接下来就是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和认知,也就是说让受众入脑入心,形成认识和记忆。那么,作为媒介传播者,就需在作品的内容采集和反映上有新意、有内涵,写作(制作)方式上合规范、生动多彩。
  新闻姓新,没有新意就不叫新闻,没有新的内容人们就不会去阅读、收听或收看,即使不经意撞入眼帘和耳鼓,也不会去细看(听)接受,更不会留作记忆。所以,做新闻报道,在获取或面对某些事实时,首先要考量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有没有进行报道的必要,时效性如何。没有新鲜感、缺乏新视角、失去时效性,就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过去的事情或已经感受过的事情再去涉略会让人索然无味。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真实性和接近性。因为不真实的“新闻”报出去就是误报、谎报,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责、无德,不管早晚都会被受众识破,媒体和制作人会因为新闻的失信而自毁其誉;不贴近的新闻,会让人感到距离远、不相关、无意义,或是空中楼阁,可遇而不可求。
  新闻不是无意识的随意抓拍、信手拈来,它必须是有意义、有内涵的报道。有内涵,人们才会细读(听、看),才会品味、吸纳,也即接受和认知。这种内涵,是反映人们身边的、揭示人们关心的、满足人们欲知的、引发人们思考的、需要人们记忆的事实及其原委,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情感切实相关的、有欲知价值的内容。尽管有的新闻可能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也可以让人们拓展眼见、增长见识、了解世界动态,或者说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刺激人们的创新欲望。
  新闻能让人觉得“好看”,除了内容上的“有意思”,还需在形式上下足功夫。人们说“新闻无定式”,指的是新闻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模式。但它必须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发生什么事(what),或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人(who)、发生什么事(what)、原因是什么(why)、结果怎样(how),也即“三个w”或“五个w+h”。各个要素的设置可以不分先后,但必须具备(特别是前三个),这是新闻最起码的准则。缺少了新闻要素,新闻就会成为“惘闻”,让人不知所云,或怀疑其真实性。
  按照过去的程式,新闻(尤其是消息)创作包括“标题+导语(或提示)+正文+背景+结语”,而现在的作者和编者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或突出新闻的重点、亮点,往往要把标题做得新奇、刺激,在文中把最有意思的内容进行前置,或通过描述(场景)将受众引入其中,使其身临其境,或完全以故事的形式说事儿,从而也就改变了固有的范式。
  新闻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音画配置协调,语言合乎规范、通俗易懂,音画格调与内容统一,不能云蒸雾绕、乱无头绪,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描述,人为地渲染,只见“景”不见“人和事”,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秩序混乱、语义不通。
  新闻是表现一定意义的,一则新闻一般来说只反映一个事实、一种情况或一个主题内容,即使是附加内容,也要紧紧围绕主要事实或主题展开,为主要事实或主题服务,这样显得清晰、明了、单纯、易记。不能多头并举、一哄而上、杂乱无主,混淆、扰乱或冲淡主要事实,都想表达却(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表述不清、不深、不透,而且也不精炼、不简洁,不便于听看、理解、接受,让人苦累、厌烦,难以厘清,甚至会形成记忆抵触。
  新闻是给大众看(听)的,语言要坚持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百姓的语言,必须以平实、简明见长,切不可貌似高深,追求晦涩难懂的生僻或华丽辞藻,也不宜为追求所谓的生动、华美而进行过多地铺陈和描述。要知道,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次,解读领悟能力各不相同,文人只居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作品首先置身亭台楼阁,造成曲高和寡;新闻是不加入个人感情色彩的简洁叙述,适当的描述是为更突出地表现新闻,而不是用过多的铺陈来淹没新闻、用褒贬语言(声音、画面)来改造新闻、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事实(采写对象)语言。新闻语言不是公文语言也不是文学语言,它是用白描的、立体的、动感的、朴实的大众语言来表现和反映新闻事实的。况且,在平民百姓中又有多少年积淀形成的乡间俚语、绝妙好词,这些语言根植于乡间民俗、百姓心智,广泛地运用它往往会使新闻报道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蕴味深长。当然,有些行业的媒体、栏目以及内容的表述由于概念的固定化和受众对象的专业化,在词语运用上可能需要“专业”,但更多的语言还是应该浅显、易懂,况且还可以用变换语词来进行通俗表达,让语义更加明了、鲜活。   同样,声音的配置组合、画面的选择设计,也应该是观(听)众所熟知的、可感的、愉悦的、与内容谐和的声音和画面,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便于受众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也益于媒介、作品的表现和表达,从而增强其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要有用
  “有用”指的是新闻的实际作用,是新闻通过受众阅读、聆听或观赏之后,对个人情感、意志和知识智商的培植和强化,进而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引导、沟通、教育、促动和辅助作用。
  新闻的“有用”,首先是对个人(读者、听者、观者)的作用。因为它是新闻信息的直接的第一接受体,或者说是作用体,然后才通过人(个体)转化延伸到社会(群体)及社会中的各项事业。人的兴趣、爱好和资讯所需各有不同,但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对适合、贴近于该社会的大众新闻信息自然会接受;人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不同领域、阶层的人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大众媒体的信息内容总是多方面的,或综合或分栏分题,以飨多领域、多层次受众。
  人的情感、意志是心理、行为的出发点,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和保障,它需要人的自身调节,同时也需要外界的感化和影响。人在对社会认同和与社会协调的过程中,人际(比如亲友、同事)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多的还是需要大众媒介给以施加。新闻报道是新近事实的反映,事实中人与事物的活动以及对它们的诠释无不对人的情感、意志、趣味、品性形成影响。所以,作为合格的新闻人、新闻媒体,不管是创作作品还是编制作品,都应时刻襟怀为人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其传播内容应该是有启发、引导、教育、鼓舞和鞭策作用的,绝不能以低俗的内容和形式取媚人、误导人。
  从本质意义上讲,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启人心智的。新闻作品在反映事实的同时,也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知识和经验解读、传授给了受众。受众在读(听、看)新闻信息、了解事物动态的同时,也在试图获取多种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基于这一点,新闻报道就要在有限的版(画)面、时段里,最大程度地把适时的、科学的、有学习借鉴和实用价值的知识容纳进去,尤其是那些受众未知而欲知的知识,使受众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可用的信息资讯、接受文化的熏陶,对工作、对生活或对心灵起到影响、激励、借鉴和帮助作用。尽管媒体容载的时空有限,发布的资讯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且人们对于知识的选择和吸纳各有千秋,但新鲜的、贴近的、有现实意义的信息总是人们永恒追寻和渴望接受的主题。
  新闻报道的直接作用是人,而实际目的则是社会,即通过对人的作用影响整个社会。新闻报道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党和政府的精神意旨、政策措施、治理方略,反映社会情况、民众意愿,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经验,进而达到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共同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当前,社会处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整个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通过大众媒介天天播报的新闻报道传播国内外军政、经济、科技、文化动态,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新闻报道传达中央和地方的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新闻报道介绍各地的改革建设、先进经验、发展典型,传授工作和生活经验,对社会各界起到启发、引导、鼓舞、调节和鞭策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的辅助性解读、链接、专页(栏、题),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了解,接受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进而强化整个国民素质;通过与时势紧密相连的娱乐作品,以增强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心态、调节人们的生活;通过新闻报道酿造舆论氛围,来调整、促动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那么,作为媒体、媒体中的人、媒体播发的新闻资讯,就应该时刻谨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铭记自己“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让你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画面都要成为上述内容的某一成分,成为社会所需的正能量的传递符码,成为对社会、对社会中的人们“有用”的东西。只有“有用”,人们才会听看,才会接受,才会产生效果,否则就会成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三需统一
  “好看”与“有用”,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新闻报道(作品)的价值鉴定,也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制作新闻报道(作品)的潜意识动议和行为出发点,更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新闻报道的审视和要求。作为新闻媒体或新闻人,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有人接受并产生影响效果,首先应潜身下去,谙熟社情民意,了解受众对象的现实需求和欲知愿望,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为鉴,考量自身作品的优劣短长。只有把民众认为的“好看”和“有用”与自己臆想的“好看”和“有用”相合拍、相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和“有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基于国际商务实验室平台,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函电实训系统,3D虚拟情景实训系统和国际商务实践教学综合虚拟平台,本文旨在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研究结
针对目前人工角膜镜柱和支架黏合困难及眼角膜个性化较强的问题,本文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人工角膜制备中,主要介绍了3D打印设备及材料的选择,3D打印人工角膜的步骤和3D打印人
以《侵权责任法》第59条为中心,学界对于血液致害的侵权责任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血液不是产品,也不是准产品。在第59条下血液与医疗产品适用相同的侵权判定规则,但血液并不
【摘 要】《新课标》的颁布,推动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作为当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来适应新课标,本文着重从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技能进行讨论,期望对音乐教师有一些启迪。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程标准 对策  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它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目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因此,我国加大了对林业的建设,绿色植被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再加上过多地使用化学药剂,使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编写过多少篇稿件已记不清了,但让我感触最多的则是每次工作中发现的纰漏和失误——有自己的,也有同行的。回顾多年来的从业经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希望笔者的这些感触,也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但求大概的对,不要精确的错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但求大概的对,不要精确的错。道理很浅显,而且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十分受用。  一篇好的新闻,不单单要具备其基本的新闻要
本文对硅丙建筑罩面剂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3]。单纯性脂肪肝(NAFL)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上已有大量证据表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经
鸡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鸡腺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腺胃炎的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