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补思四部曲 巧明题意清思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有不少学生的思路是不清晰的,这就会带来作文的诸多问题,如偏离题意、中心不明、选材不当、详略错置、顺序混乱等等。在教学中,我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問题,进行了分层集中指导。分层目标即定位于“把握作文题意,理清写作思路”。那么如何把握题意清晰写作思路呢?笔者尝试以“读—问—补—思”四部曲引导学生,在课上简单易行的学习中较为快捷地实现了目标。
  一、方法引领妙奏曲,审明题意思路清
  以2014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弹奏这四部曲。
  (一)读:读懂作文要求
  原题回放:
  请以“只是因为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读了此题,可以看清这样几个题意的要求:(1)半命题;(2)三选一补全题目;(3)文体自选;(4)字数和保密要求。读懂作文题目的要求,是写作思路清晰的起点,它决定了思路的走向。
  (二)问:逐词问明命题
  以假定选择“那本书”为例,那么完整的题目就是“只是因为那本书”,我们试着逐个词语问明其含义。(1)“只是”何意?意思为“仅仅是”,看来文中应体现“无它不可”的重要。(2)“因为”何意?这是一个表示原因的连词。(3)“那本书”何意?“那”是代词,远指;“本”是量词。“那本”意为“那一本”,在数量上有限制;“书”,应是成本的著作,此处是用其本义。题目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已经问明,之后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问明题目整体的意思。那么,“只是因为那本书”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仅仅是因为那本书”,而这中间有个隐含义,就是“使人有所领悟,产生了某些变化”等。
  这样问明了题目的局部和整体的意思,就可以使学生写作的思路走上正确的方向并且走向深入。
  (三)补:明确内容、中心
  我们试着在这题目的前、后、中间补上一些可以提示写作内容和中心的重要词语,使它贴合题目的要求,让写作内容和中心变得具体和明朗起来,这样写作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如,题目“只是因为那本书”,可以补:谁?只是因为哪本书?怎么样?
  这里所补的“怎么样”就是这本书所带来的变化、领悟、作用等,想清了补充的完整问题也就明确了写作的内容和中心。这样,学生把握了题意,写作的思路就更加细化了。
  (四)思:探明写法、详略、顺序
  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能凸显题意和主旨呢?这就需要进一步想一想,运用怎样的写法,详略如何处理,前后顺序的安排等,使行文的思路更清晰。比如:此文写法可以采用对比,将没有那本书与有了那本书的不同突显出来;详略上应是无时略而有后详;顺序安排上,可以考虑从无到有、由主到次的顺序,这样就能够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了。
  二、佳作示例聆妙音,轻松成文巧点醒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读—问—补—思,有了上面的方法指导,再引领学生聆听考场妙音,对学生的轻松成文将会带来点醒和领悟。
  只是因为那本书
  从《水浒传》到《三国演义》的惊鸿一瞥,从《琵琶行》到《长恨歌》的凄凄述说,对于女子我是恨恨的——恨她们的柔弱,恨她们的不争。直到上次读书节,偶然的契机让我重拾《红楼梦》——一本原只被我当作装点门面的书,我才发现,我错了。
  细细品读,我才发现,只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黛玉,竟有着不输男儿的气度;只知隐忍退让、明哲保身的宝钗,竟有着“菩提非树,明镜非台”的智悟。从妙玉不为繁华世俗所同流,到探春理家治法;从王熙凤敢怒敢言,到湘云才气逼人,处处窥见的,是她们对封建礼数的嘲讽与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处处嗅到的,是她们——这些才貌极佳的十二正钗,虽被当时错乱的贵贱价值观所缚,但仍散发着坚毅、智慧与清明的魅力。红楼女子,却是彻底打破了我对古代女子局限的印象——原来早在百年前她们已然在为命运而拼搏,在为不公而呐喊!
  调整感情,我开始细细揣摩小人物的故事,感动于晴雯病中补裘时的温柔,惊愕于平儿被打骂后仍然坚定的初心,叹惋于红玉的精明算计。我,被《红楼梦》彻底吸引。也许,它注定被家道中落,看破富贵的曹雪芹塑造成为大悲剧,但他却通过小人物的嘴与生活轨迹,展现了下层人民对命运的抗争与呐喊。当尤三姐自刎的利刃滑落,我的泪也随之滚下———我似乎读懂了她的坚贞,读懂了她用行动向世俗证明,尽管身份低微,又是一介女流,她,也有尊严。
  放下《红楼梦》,我怅叹良久。多年来,我对古代女子误解了多少!只是因为这本《红楼梦》,我收获了满腹墨香,更收获了人性之美。红楼女子的一颦一笑,似穿透了百年时空击入我心,让我也同她们般,坚强,智慧,忠诚,并学会与命运抗争!
  这四段组成的精美小文,学生很容易看清作者的思路。第一段略写作者没有《红楼梦》那本书时对女子的认知,其目的是为引出有了那本书后的改变并形成对比,后文的详写凸显了内容和主旨。第二段写对十二正钗的领悟,第三段是为女性小人物的感动。最后一段则呼应开头,以对比来突出主旨,总结提升只是因为《红楼梦》那本书,让“我”纠正了误解,收获了美好人性,更启迪了自己的人生,作用巨大。全篇首尾圆合,层次清晰,题意把握准确,主旨鲜明突出。“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所言非虚也。
  三、尝试运用细品评,炼就火眼辨优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后面我以学生已经做过的一篇习作,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之法,重新审视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并据此理清写作的思路。有了以上的认知高度,再来品评同学的习作,便有了孙悟空炼就的火眼金睛,可以轻松辨识优劣,修正同学和自己的习作了。   (一)原题回放,完整把握
  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阴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二)审清题意,理顺思路
  读,获得如下题意信息:(1)命题作文;(2)据导语可知“大树”是其本义;(3)文体是“借物抒情”;(4)字数要求。
  问,明确命题含义:(1)“仰望”何意?本义: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引申义: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2)“大树”何意?本义:大的树木;比喻义:像大树一样的人。(3)此文“仰望大树”是写本义还是引申义、比喻义?据导语和“借物抒情”的要求,重点应是写其本义。
  补,清晰内容重点和主旨:“仰望大树”,可补:谁?在哪里?怎样?仰望什么样的?大树情形怎样?感受如何?
  思,想清详略安排和顺序手法处理等:(1)详略:“借物抒情”,物应是主角,所以“仰望大树”描写要细致,详写;情感抒发略写,感情抒發要自然,由物生发。(2)“仰望”的视角不容忽略。(3)可运用联想、想象以丰富所写之景。
  (三)炼就火眼,品评优劣
  以三篇学生的习作,通过以上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在原有水平上会有所提升,就以此为试金石,看看学生的火眼炼就如何,是否能辨出优劣高下。观察的视点侧重于对题意的准确体现和文章思路的清晰与否。
  通过品读交流,学生已能较为轻易地看出其中两篇的问题。一篇是文中无作者“仰望”之姿,无所见“大树”之态,最后结尾“仰望大树”是为迎合题目而硬贴的标签,并无实质内容。另一篇则是无实在“仰望大树”的举动和“大树”的具体形象,仅仅是用其比喻义,不符合“借物抒情”的题意要求。这两篇因为对题意没有准确把握,故而文章思路不清,重点和中心都难以显现。而第三篇则完全符合题意,有作者“仰望”的观察视点,有“大树”具体的美丽形象,全文思路清晰,由物到人,关联紧密,前后照应,升华自然,很好地体现了“借物抒情”的文体特点,且文笔漂亮,抒写真挚,情感动人,是一篇上乘之作。
  有了以上的优劣品评,之后学生们对于自己的习作修改亦有了正确的方向,心目中规划着要达到的目标,笔下也变得灵动起来。本次的习作修改和再创作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们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的开放都有其独特的美丽。教师的职责是能看清每一朵花的需要,给予他们适合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茁壮成长并绚丽绽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的目标分层定位,给予有共同需要的学生以集中学习,可以高效地实现我们对学生应有素养的培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我们理想的育人境界。
  陈元芝,江苏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一部影视作品,在经过了很长时间后,具体的内容可能淡忘了,但影片中的一些特写镜头,却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与影视作品的特写镜头具有相同的效能。对文学作品而言,细节不可或缺,对学生的作文来说,细节同样必不可少。学生的作文老是生动不起来,十有八九是缺少细节或没写好细节。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重视细节描写并把细节描写得生动传神呢?  一、了解细节,感知细节
期刊
关键词是文本灵魂主旨的集中呈现,抓住关键词展开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文本基本要义,并以关键词为阅读思维启动路线,逐步走进问题核心,形成完善阅读学习认知。教师要给出找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展开深度剖析,并利用关键词进行阅读认知梳理,形成综合阅读实践能力。  一、找出关键词,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文本关键词属于精华所在,如果阅读教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展开,对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为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让学生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是达成此阶段写作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说明,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窗子,是学生“想说就说”的舞臺。让学生通过经常的练笔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作文
期刊
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历来是师生最关注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考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作文的重要地位都不可动摇。真正好的作文是拥有思想的作文,而作文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作文的角度的选择和确立上。拥有明确的角度能够点亮学生作文思维的火花。  角度是文章的思维支撑,没有了角度文章就缺少思想的刚性,角度就如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的框架,只有构建起了这个框架,材料的砖石才能填充其间,才能最终让文章的大
期刊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是封闭的,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课堂上往往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过多地关注习作技巧,千篇一律指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指导过多过细,以致学生受到束缚与限制,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小
期刊
研究探索了水力割缝使钻孔周围煤体中的瓦斯由单向的径向流动变为径向和轴向双向流动,通过对扰动煤体的割缝宽度、平均单孔瓦斯抽采纯量、抽采半径的考察,分析了水力割缝技术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也得到蓬勃发展,其信息的海量性以及交互性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新媒体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受到广泛的使用,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也成为高中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对于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写作平台。但是,新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中学生将新媒体作为生活中的重
期刊
在聋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每次一提起写作文,很多聋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费尽了唇舌,但还是难改聋生搜肠刮肚无法下笔的尴尬局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化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为聋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課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在聋校的作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
期刊
细心的、善于总结的老师都会发现——小学作文的指导,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到中高年级的写作,其实都是围绕指导学生写人、记事、观察日记、想象类这几种文体内容的文章,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不同的是要求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提高。叶圣陶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道出了作文评改的重要性。因此,作文評改必须
期刊
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碰撞、迸发获得提升。然而,审视学生阅读、写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课堂中往往割裂两者的关系。诸如目前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以及“假”“大”“空”屡见不鲜的问题,诸如初中三年的阅读学生还无法写成像样的一篇作文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质疑,似乎我们学生的作文离“生活之本”越走越远。我们要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常态化的小范围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实现写中促读,让读更有内涵;实现读中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