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28380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欧式知识分子之一,她的欧洲式思想完全来源于其犹太人的身份背景。苏珊·桑塔格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她先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剧本。她创作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被约翰·厄普代克收藏在了《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中,另外,她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获得了三个国际性的文学奖项。除了文学创作,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她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了大量与文学相关的讨论。比如她最有名的文集《反对阐释》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用在了文学讨论上,同时她在《苏珊·桑塔格谈话录》中也发表过许多关于文学方面的评论。
  一、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的概况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贯穿其一生。虽然写随笔占用了她绝大多数的时间,并且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丰富的藏书及阅读量,使得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上涉及的作家和作品很多,她的评论不但涉及小说家,同时还涉及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及文学批判家。如果就地域层面来看,苏珊·桑塔格具有开阔的视野,且在文学上注重欧洲文化,这也是欧洲文化对苏珊·桑塔格文学创作影响的表现,相对来说,苏珊·桑塔格受美国文学的影响较小,但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其对美国文学态度冷漠。另外,在一些日记和评论中,苏珊·桑塔格对日本文学中的审美性质、绯句形式的喜爱也溢于言表。从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本评论集《同时:随笔与演讲》中可以看出。她对小说孤独写作本质的认同,因此对俄罗斯文学主题作出了较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活动中涉及的地域及范围极为广泛,但大多数被苏珊·桑塔格关注及评论的作家、作品,都与她本人的文学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日本文学映射出来的审美性与感官性,与苏珊·桑塔格“感受式”的批评方式是相互契合的,这也是苏珊·桑塔格期望自由审美得到实现的文学方式,而苏珊·桑塔格对“文学的良心”的捍卫,与俄罗斯高贵的文学品质完美吻合。另外,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活动中推崇优秀的作家及作品,是多元化的、世界性的、严肃文学的守护者。从苏珊·桑塔格40余年的文学作品评论历程可以看出,变与不变是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主旨,对严肃文学捍卫的态度、对自由创作的坚持,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承担、对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是苏珊·桑塔格进行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的首要目标。除此之外,蘇珊·桑塔格在不同时期的文学活动中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及时纠正错误的文学观点,使正确、积极的文学观点得到有效传播。
  二、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的变化历程
  苏珊·桑塔格文学创作中主要受到严肃厚重的欧洲文化影响,尤其是法国先锋思潮带来的冲击,使苏珊·桑塔格表现出对欧洲现当代的作家和小说的极度热爱。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基于作家应当具备“好奇心”的要求,不断转变文学创作方向,改变自己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文学良心”的要求下对自身的文学观点不断加以修正,她的文学评论方向自始至终为文学的真理及人类的正义摇旗呐喊。早期的苏珊·桑塔格在阅读兴趣上偏向苦修,她在文学评论上关注的思想家多数为苦难气质的作家,例如帕韦哲、西蒙娜·韦伊和阿尔贝·加缪等,《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的批评文集,在这一著作中,加缪被苏珊·桑塔格称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而在早期的评论风格上,苏珊·桑塔格则将其锐利的先锋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章的批评上用词一针见血,十分犀利,而且其独特的文学见解总能一举击中文学批评上的要害。早期的苏珊·桑塔格在文学批评上像一名美学斗士,她更多注重的是文学形式,70年代以后的苏珊·桑塔格开始关注文学内容,这一时期她的文学评论以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为主,而80年代之后,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不再像年轻时激进犀利,反而多了几分“土星式”的忧郁色彩,直到欧洲传统文化衰落,苏珊·桑塔格的文学批评风格也逐步向感伤与保守的方向转变,她对欧洲文化逝去表现出来的悲伤,在《重点所在》这部作品得以体现。虽然面对不同的批评环境,但苏珊·桑塔格始终运用完整且精彩的话语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时批评界的平衡性。
  三、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的特点
  在文学评论活动中苏珊·桑塔格运用的是随笔的写作方式,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中的理论不谋而合,这种简单的形式更为注重读者的真实感受。苏珊·桑塔格作为大西洋两岸最出色批评家之一,她的文学评论具有自传性、文学性、感受性及道德性等特点。苏珊·桑塔格在文学领域上关注的评论对象都是与自己极为相像的,同样不畏权势、坚守人格,具有严肃的写作态度,她笔下的文学英雄同时也是她的精神写照,在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上呈现的“感官性”批评策略,不仅是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主张“感受力批评”的结果,还是苏珊·桑塔格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承担的文学责任。在文学批评界一般采用心理分析及社会学的方法进行文本研究,重点放在内容阐释上,这样容易对文本造成一定的损坏。在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批评家隶属作家行列,与学者界限分明,他们的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二战之后自由职业的批评家们纷纷涌入高校,因此在文学批评上“理论化”趋势愈加明显,而苏珊·桑塔格仍然坚守非学院派的学者身份,使用随笔式的文学评论形式,以“文学性”对抗“理论性”的时代潮流,她将文学的实质界定为对话,且苏珊·桑塔格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难免会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融入其中,使她的文学评论体现出了明显的“自我揭示性”特点,看起来就像一部伪装起来的自传,然而在文学创作上苏珊·桑塔格是尽量避免自传性特征表露的,正如苏珊·桑塔格在谈话录中所说:“我常常觉得,要把我感觉到的激情表达出来,最好的办法不是说我自己。”从中可以看出,不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作品,是苏珊·桑塔格的写作定义。苏珊·桑塔格的“随笔式”批评相较于理论化批评,更像对一件艺术品的体验感受,富有感官色彩,更愉悦,且具有审美的特点。早期的苏珊·桑塔格在文学批评上注重形式,消除了“艺术品就是其内容”的偏见,使“感受力”的批评得到了有效实现,从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中可以看出,她虽然重视形式但也没有完全忽略内容,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批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苏珊·桑塔格随笔式批评特点的表现手段,从中可以看出,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的特点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
  四、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严肃与自由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风格锋芒尽显,表现出了一幅与一切传统专制的批评观决裂的先锋姿态,同时对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观点也持反对态度,为此。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的文学主张。《反对阐释》的文学评论是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实践成果,她采用随笔式的批评及感悟式的写作形式,对自己崇拜的文学家、思想家进行评论,虽然带着些许个人偏见,但也正是这些偏见使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充满热情。在《反对阐释》这部作品中,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评论在原作品带来的快乐或严肃性感受上,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受力为重点,缺少了对作品内容的思想分析,但苏珊·桑塔格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形式主义者”,她只是对批评界中存在的不合理批评现象持反对态度,在文学评论活动中,苏珊·桑塔格倡导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给予文学作品形式更多关注,以构建多元、自由的世界。而对待文学的严肃性始终贯穿苏珊·桑塔格的一生,在其文学评论风格上,严肃性更是得以完美体现。除此之外,在60年代,苏珊·桑塔格还将严肃的内涵进行拓展,将其从文学领域引入到电影、戏剧等新兴艺术中,从苏珊·桑塔格的批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很少显露出诙谐趣味的一面,更多地是有温度的批评。在苏珊·桑塔格的观点中,从美学中获取的智慧并不能被任何其他种类的严肃性所复制,这是苏珊·桑塔格在最后一部评论集中提到的对严肃性的看法,也是苏珊·桑塔格对自己一生批评观点的总结。其实在《反对阐释》这部批评文集中,苏珊·桑塔格对严肃性的追求得以表现,苏珊·桑塔格从小就被这种严肃性滋养着,举止十分严谨,这一严肃性的保持使她成为一名拥有道德的知识分子,甚至逝世后更是被称为“美国最后的知识分子”。
  五、结束语
  苏珊·桑塔格一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不仅在美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领域拥有出色的成就,在文学评论上的建树也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始终坚守对文学的严肃态度,将文本分析与时代文化相结合,使文学内容与形式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以树立多元、自由的世界观。
  课题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的神话原型与族裔认同研究”(HX2019082770)。
其他文献
文学文本与音乐剧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又有着相依相生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是音乐剧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学文本的音乐剧改编,又给予文本一种全新的阐释形式及表
期刊
随着人们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影视市场中关于女性视角和形象的表现逐渐增多,旨在通过作品激发女性对自我的审视、内省,表达男女平权的诉求,呼吁女性勇敢追求自由和应有權利,《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面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遭受诸多差别待遇的局面,笔者以一名平凡女性的视角切入,深入窥探当代女性尤其是步入婚姻生活的女性群体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困境,展示其在困境中的迷失与选
期刊
李白从出生直到离开人世,无论独酌还是聚饮,饮酒已经成了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李白众多的作品中,饮酒诗颇多。分析李白的纵酒可知,李白主要就是通过饮酒来麻痹自己,暂时忘却仕途坎坷、抱负与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心情,其生命价值与意义无法体现。其中也有通过纵酒,舒缓内心对生命、人世诸多矛盾不解的情绪。纵观李白诸多饮酒诗,不难发现,李白将庄子的思想融入其中,并利用多种方法生动地表现,也正因如此,使得李白醉酒状态的描
期刊
本文从80后作家这一群体入手,分析文珍的写作背景,并主要以文珍的小说为例,阐释人与城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城市给人的压迫,以及面对城市时人们的无措与心酸、焦灼与压抑,从而揭示一代青年人在面对繁华的大都市时那种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精神困境。  一、从80后作家看文珍  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正处于过渡阶段,而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在生活方面是平和与稳定的,但是面对社会的急
期刊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所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不仅仅是元代这一时期杂剧最负盛名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悲剧性戏剧。王国维对该剧就曾经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所以能够看出,他对《窦娥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窦娥冤》中所凸显出的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与西方悲剧的理论以及相关命运观是不同的,《窦娥冤》的悲剧
期刊
张悦然是80后新生代作家,她十四岁开始发表小说,可谓天赋异禀。从2003年至今,她的小说经历了十七年的变化。张悦然2015年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第一部小说《葵花走失在1890》(2003)就是莫言作序。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通过奇幻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对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作出了深入剖析,通过系列作品的女性形象塑造,来展现作家不同创作阶段的女性立场。短篇小说集《十爱》(2004)、《葵花
期刊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后随父亲工作调度来到英国伦敦。后几经波折,经济状况的急转直下使她失去了中产阶级生活特权,凯瑟琳也正式开启文学创作之旅。受苏俄文化影响,凯瑟琳的笔法近似俄国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于苏俄文化的痴迷直接反映在了其短篇小说作品《莳萝泡菜》中。《莳萝泡菜》以简单的短句“自这以后,过了六年,她又遇到了他”(曼斯菲尔德,223)为开篇,并未交代任何前因后果,带领读者走进故
期刊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24)影视作品融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个模态元素,因而在分析字幕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国产喜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内上映后,广受欢迎,后期电影配有官方英文字幕,在英国、北美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多地上映。  一、《我和我的家乡》剧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期刊
萧红,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这形成了她看待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这也是萧红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晚期巅峰代表作
期刊
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苏珊·格拉斯贝尔是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美国戏剧传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些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