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春一过,柳树抽芽刚泛起新绿,大兴区西红门镇星光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宝全就接待了好几拨客人。他们中既有以往的老客户,也有慕名而来的新客人,其中不乏知名企业负责人,各个来头不小。
客人目的就一个:到这里的星光工业园落户。遗憾的是,虽然李宝全对这些项目评价不错,可最后还是礼貌地把客户送走了。
一次次拒绝这样的投资,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村民们议论纷纷:“这些项目不用费心,来钱又快,为什么不就能落地呢?”
眼见登门的客人越来越多,给出的价码越来越高,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却逐渐统一了:“我们要在疏解腾退后合理规划,把以前的‘招商’变‘选商’,给未来发展高端产业留下空间。”
这块“空间”,指的就是一块近250亩的开阔地,那是星光社区党总支一手扶持的“星光工业园”的一部分,也是这3年来他们拆迁的成果。正是围绕着这块开阔地,星光社区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走出了从无到有、从脱贫到小康的“三部曲”。
改革,让村民变股民
星光社区是一个回汉聚居的少数民族社区,由原西红门镇五村、九村合并而成,回族人口有949人,占社区人口的52%。2002年以前,集体统一管理的土地,一年的收益仅够每人分得400斤小麦,村民勉勉强强刚够温饱。
怎么才能让这块土地升值呢?李宝全上任后,在村里走着、看着、想着——星光社区虽然位于南五环,但北与丰台接壤,南临黄村卫星城,京开高速穿行而过,算得上是黄金地段。很快,他就想出了一条唤醒“沉睡”的资产,让星光社区的集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经过反复讨论,星光社区党总支决定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到个人,以每亩土地6万元的价格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土地集体经营,农民坐收红利。这一想法,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通过。
作为1419名确权股东中的一员,53岁的村民肖德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赞不绝口:“这是好事儿!大好事儿!”她告诉记者,“过去也知道地荒着怪可惜的,但它有没有收益和我们没关系,就没人上心。社区搞股份制改革,我当上了股东啦,里经营得好我们收益就大,当然得上心了。”
随后,“两委”班子立即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并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建起了“星光工业园”。当时,有些外地企业瞄准了星光社区的地理优势,却不懂北京的各项投资政策,“两委”班子就为他们提供了政策咨询,代办法律事务。这受到了不少企业的青睐,豆豆厨、新东方烹饪学校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进来。
星光社区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这个2001年底收入只有700多万元的农村社区,到了2016年社区集体年收益已经达到5500多万元,成为全市民族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盘活整盘棋
星光工业园让星光社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回族青年陈赛,就是被党总支一个电话召唤回来的。
陈赛是家中顶梁柱,早些年一直在市里打工挣辛苦钱。得知他家情况困难后,党总支副书记李强一个电话过来:“回来看看,有适合你的工作干。”
将信将疑中,陈赛回到了星光社区。果然如李强所说,他在工业园的一家水厂,谋到了一份技术工作。从此,陈赛一边工作补贴家用,自己也学到了一技傍身。在星光工业园的300多家企业中,有不少陈劲松这样的村民,在园区企业中做保洁、物业管理、财务工作等。这是因为,党总支给入驻企业提出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相同条件下优先吸收本村的劳动力。现在,全村适龄人口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
作为集体经济,星光工业园发展得越来越红火,社区党总支服务村民的渠道也更多了。村民李维全为了扩大厂房,四处借钱却频频碰壁,急得团团转。李维全找到社区,“两委”商议后,立即帮他垫付500万元。正是这笔钱,让李维全建起了宽阔的生产基地,不出一个月,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来选址,一眼就相中了李維全家的厂房。现在光是一年租金,就是全家收入的2倍。
腾退,为更好的明天
星光工业园虽带来了持续稳定的租金,但流动人口也逐渐聚集,还由此衍生了汽车修理、路边摊、发廊等一系列低端产业。渐渐地,星光社区逐渐走入了产业低端、安全事故频出的窘境。
最让“两委”班子感到痛心的是,社区里一位大姐,家就离星光工业园数百米远,却说:“我从不往那边走,太脏了!”这件事,李宝全毫不留情地在“两委”班子会议上提起,“连村民自己都嫌弃的地方,哪家知名企业愿意来投资!”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兴区启动城乡结合部改造及产业升级,2012年,西红门镇党委决定:全镇27处村级工业大院全部拆除腾退。
这虽是一件好事,但各方面利益盘根错节,说拆就拆,阻力不小。因为是少数民族村,星光社区党总支将工作做得细致入微:遇到涉及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作,会尽量选派“两委”班子成员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去协调、沟通。“我们每一届的‘两委’班子成员,都要保证有少数民族干部在其中,因为有些事情让他们去开展,更利于促进民族和谐。”李宝全说。
但真正要让村民打心眼儿里支持腾退,还得靠事实说话。“要拆,首先得保证村民利益只增不减。”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李宝全反复给大伙儿算账:“过去一年,星光工业园租金3000多万元,但拆除腾退后交给镇集体联营公司,每年的保底收益金就有5000多万元。土地建成产业园后,还会有二次分红。”算清楚了这笔收益账,代表们一致举手通过,同意拆迁腾退。
腾退,不仅仅关系到大家的“钱袋子”,更关系到入驻其中的数千商户的命运。其中一些低端业态,一旦搬迁走,企业就再也办不到经营执照。
“那还拆不拆?”
“还是得拆!但是要让这些企业走得心服口服,该给他们的利益,一分不能少。”李宝全书记回答得掷地有声。
盯人盯事盯矛盾,说理说情说利弊。党总支对各出租大院的情况进行反复研究,哪栋房屋是谁建的,面积多大,在拆除腾退前一一登记在册,只要涉及房屋建设的,该得的补偿金一分不少。
昔日事故频发的小作坊转眼已成为眼前的开阔地,李宝全开始憧憬这里今后的发展。正如镇党委书记李强说的:“种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镇里要在星光社区种下的“梧桐”,是一棵大树——未来,星光社区将蜕变成聚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金融产业基地。这个民族村的转型升级、已在路上。
(本栏责任编辑:陈宁)
客人目的就一个:到这里的星光工业园落户。遗憾的是,虽然李宝全对这些项目评价不错,可最后还是礼貌地把客户送走了。
一次次拒绝这样的投资,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村民们议论纷纷:“这些项目不用费心,来钱又快,为什么不就能落地呢?”
眼见登门的客人越来越多,给出的价码越来越高,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却逐渐统一了:“我们要在疏解腾退后合理规划,把以前的‘招商’变‘选商’,给未来发展高端产业留下空间。”
这块“空间”,指的就是一块近250亩的开阔地,那是星光社区党总支一手扶持的“星光工业园”的一部分,也是这3年来他们拆迁的成果。正是围绕着这块开阔地,星光社区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走出了从无到有、从脱贫到小康的“三部曲”。
改革,让村民变股民
星光社区是一个回汉聚居的少数民族社区,由原西红门镇五村、九村合并而成,回族人口有949人,占社区人口的52%。2002年以前,集体统一管理的土地,一年的收益仅够每人分得400斤小麦,村民勉勉强强刚够温饱。
怎么才能让这块土地升值呢?李宝全上任后,在村里走着、看着、想着——星光社区虽然位于南五环,但北与丰台接壤,南临黄村卫星城,京开高速穿行而过,算得上是黄金地段。很快,他就想出了一条唤醒“沉睡”的资产,让星光社区的集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经过反复讨论,星光社区党总支决定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到个人,以每亩土地6万元的价格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土地集体经营,农民坐收红利。这一想法,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通过。
作为1419名确权股东中的一员,53岁的村民肖德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赞不绝口:“这是好事儿!大好事儿!”她告诉记者,“过去也知道地荒着怪可惜的,但它有没有收益和我们没关系,就没人上心。社区搞股份制改革,我当上了股东啦,里经营得好我们收益就大,当然得上心了。”
随后,“两委”班子立即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并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建起了“星光工业园”。当时,有些外地企业瞄准了星光社区的地理优势,却不懂北京的各项投资政策,“两委”班子就为他们提供了政策咨询,代办法律事务。这受到了不少企业的青睐,豆豆厨、新东方烹饪学校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进来。
星光社区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这个2001年底收入只有700多万元的农村社区,到了2016年社区集体年收益已经达到5500多万元,成为全市民族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盘活整盘棋
星光工业园让星光社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回族青年陈赛,就是被党总支一个电话召唤回来的。
陈赛是家中顶梁柱,早些年一直在市里打工挣辛苦钱。得知他家情况困难后,党总支副书记李强一个电话过来:“回来看看,有适合你的工作干。”
将信将疑中,陈赛回到了星光社区。果然如李强所说,他在工业园的一家水厂,谋到了一份技术工作。从此,陈赛一边工作补贴家用,自己也学到了一技傍身。在星光工业园的300多家企业中,有不少陈劲松这样的村民,在园区企业中做保洁、物业管理、财务工作等。这是因为,党总支给入驻企业提出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相同条件下优先吸收本村的劳动力。现在,全村适龄人口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
作为集体经济,星光工业园发展得越来越红火,社区党总支服务村民的渠道也更多了。村民李维全为了扩大厂房,四处借钱却频频碰壁,急得团团转。李维全找到社区,“两委”商议后,立即帮他垫付500万元。正是这笔钱,让李维全建起了宽阔的生产基地,不出一个月,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来选址,一眼就相中了李維全家的厂房。现在光是一年租金,就是全家收入的2倍。
腾退,为更好的明天
星光工业园虽带来了持续稳定的租金,但流动人口也逐渐聚集,还由此衍生了汽车修理、路边摊、发廊等一系列低端产业。渐渐地,星光社区逐渐走入了产业低端、安全事故频出的窘境。
最让“两委”班子感到痛心的是,社区里一位大姐,家就离星光工业园数百米远,却说:“我从不往那边走,太脏了!”这件事,李宝全毫不留情地在“两委”班子会议上提起,“连村民自己都嫌弃的地方,哪家知名企业愿意来投资!”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兴区启动城乡结合部改造及产业升级,2012年,西红门镇党委决定:全镇27处村级工业大院全部拆除腾退。
这虽是一件好事,但各方面利益盘根错节,说拆就拆,阻力不小。因为是少数民族村,星光社区党总支将工作做得细致入微:遇到涉及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作,会尽量选派“两委”班子成员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去协调、沟通。“我们每一届的‘两委’班子成员,都要保证有少数民族干部在其中,因为有些事情让他们去开展,更利于促进民族和谐。”李宝全说。
但真正要让村民打心眼儿里支持腾退,还得靠事实说话。“要拆,首先得保证村民利益只增不减。”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李宝全反复给大伙儿算账:“过去一年,星光工业园租金3000多万元,但拆除腾退后交给镇集体联营公司,每年的保底收益金就有5000多万元。土地建成产业园后,还会有二次分红。”算清楚了这笔收益账,代表们一致举手通过,同意拆迁腾退。
腾退,不仅仅关系到大家的“钱袋子”,更关系到入驻其中的数千商户的命运。其中一些低端业态,一旦搬迁走,企业就再也办不到经营执照。
“那还拆不拆?”
“还是得拆!但是要让这些企业走得心服口服,该给他们的利益,一分不能少。”李宝全书记回答得掷地有声。
盯人盯事盯矛盾,说理说情说利弊。党总支对各出租大院的情况进行反复研究,哪栋房屋是谁建的,面积多大,在拆除腾退前一一登记在册,只要涉及房屋建设的,该得的补偿金一分不少。
昔日事故频发的小作坊转眼已成为眼前的开阔地,李宝全开始憧憬这里今后的发展。正如镇党委书记李强说的:“种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镇里要在星光社区种下的“梧桐”,是一棵大树——未来,星光社区将蜕变成聚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金融产业基地。这个民族村的转型升级、已在路上。
(本栏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