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上好“线下整理衔接课”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了线上学习活动,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区先后复学复课。如何做好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效衔接,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问题出发是做研究的根本,那么线上教学到底有什么“后遗症”呢?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线上教学或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于追求形式
  因为很多线上课程录制的时间在10~20分左右,所以学生看似花了1个小时学习了3课或者4课,实际情况往往只是走了一个过场,孩子认为自己学了,家长也看到孩子学了,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得而知。
  (二)实践内容缺失
  学习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多感官协作来完成。而线上教学学生往往过多地通过单一的“看”来完成任务,缺少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虽然各种微课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动手操作、有感情朗读”等要求,但由于没有应有的监管和课堂学习的氛围,学生大多数也不按要求去做。所以学生在知识、方法的掌握乃至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三)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
  线上教学往往给我们一种错觉,一种假象,就是学生都学会了,其实如果通过纸笔测试一下,教师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计算、听写、操作这样需要动笔、动手的内容,朗读、讲题这样需要动口的内容等等,学生没有真正经历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的过程。
  这些既是线上教学的问题,也是线下教学需要补救的方向。如何让线下教学真实反映线上教学的问题,如何通过线下教学及时弥补线上教学的缺失呢?我们需要在线上教学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通过设置一些衔接课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称其为“线下整理衔接课”。这种课既有复习课的特点,同时更像一座桥梁,衔接线上与线下教学,它的功能是厘清学生线上教学情况,找准线下教学起点,以学定教,实现不同层级学生的真正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我们如何来构建和实施呢?
  二、“线下整理衔接课”的构建过程
  (一)安排进度
  线上教学结束了,针对线上教学的内容,花多长的时间进行教学的整理衔接,还要剩多少课进行剩下的新授课学习,这些需要教师提前有一定的预设。教师要确定好“线下整理衔接课”的节数:不可过多,过多则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为毕竟期末还有相关的复习;过少则并不能起到“衔接”的作用,这些最终要以学生的学情调查情况为依据进行调整。
  (二)调查学情
  “线下整理衔接课”最重要、也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精准把握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尤为重要,它是确定线下课堂教学的目标、重难点的前提。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掌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不提倡通过大面积的考试来进行所谓的“摸底”,因为这对刚从漫长假期过渡到学校常规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提倡做好以一节课为单位的小型学情调查。调查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答。题量不宜过多,重点考查学生线上学习容易忽略的内容,比如知识的形成过程、文章内容、概念的理解应用等。可参考书中所给出的基本题目难度,也可结合平日辅导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难易程度不宜过高。学情前测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整理衔接课的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要通过学科组的集体研讨,找准问题,精准“把脉”。当然,最后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前测题的删补,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整理衔接课的前测题设计,直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题目一: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高为30厘米,底面半径为10厘米,求这个圆柱形水桶最多能装多少水。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情况考察。
  题目二:结合图1说说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填一填。
  如圖1,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 ),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转化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 )。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的基本理解情况考察。
  题目三:把高是10厘米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的深度理解情况考察。
  通过课前的这样三道题目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此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在公式应用方面学生的正答率很高,则这一内容就不需要确定为整理衔接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反之,错误率较高的内容,则是下节整理衔接课的课堂目标和重难点。
  (三)设计教学
  “线下整理衔接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就是学情前测结果,所以出好学情前测题是前提,根据学情前测的结果,分析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则是基础,根据学情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关键。
  以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整理衔接课为例,通过课前学情前测,教师发现题目一有5人答错,题目二有8人答错,题目三则有27人答错。而这第三题恰恰是对于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深度理解情况考察,答错人数如此之多,证明学生线上学习时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不深、不透。所以,根据前测反馈,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展示错题,分析错因
  展示题目三错例:谁能说说题目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答错呢?他们又错在哪里呢?(找学生来说)
  2.借助微课,直观体验
  师:之所以题目三会有27人答错,占全班人数的67.5%,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于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对应圆柱体的哪个部分不够明确。这也说明,大家虽然通过线上学习大体明白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转化过程,但是对于转化后两者之间的各部分对应关系还比较模糊。我们再次带着“转化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对应圆柱的什么”这个问题来重新看看线上微课的视频演示。(教师播放微课)   3.利用教具,点拨讲解
  师:谁能说说转化后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对应圆柱体的什么?
  教师用手中的教具,边演示边点拨,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描述: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他们的体积相同。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用公式表示V柱=2πr÷2×r×h=π[r2]×h。
  4.运用学具,边说边做
  教师请学生一边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一边口述转化过程和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要讲在关键处,要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把操作和讲解结合起来,虽然疫情防控期间要避免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但也一定要给学生说的机会,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口动、手动、脑动。
  三、“线下整理衔接课”的教学模式
  “线下整理衔接课”因为有了学情前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故课堂环节与内容可以直指学生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了“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三环”是指“测、讲、练”:“测”是指上课前的学情摸底;“讲”是指教师课堂上的点拨指导;“练”则是指课堂上的针对性的练习。
  “六步”分为:回顾导入—前测反馈—点拨讲解—跟进检测—本课小结—下课前测。
  (一)回顾导入
  此环节意在温故知新,注重让所有学生都讲出来,讲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调动大脑,这也是对线上教学学生不能够主动讲出来的有效衔接措施。
  (二)前测反馈
  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明确了这部分内容自己的正误、班级的优势和问题,这也是学生认知和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也就是训练重点。
  (三)点拨讲解
  此环节是本课的关键点,教师针对学生之前的错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力求突破难点。教师的讲解要讲在关键处,可通过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让学生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跟进检测
  此环节还是针对前测中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变式设计,检验重难点的突破情况。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衔接课为例,教师在前测中发现问题最大的是学生对“重点语句、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不佳,于是教师在点拨讲解环节后进行了如下的针对性检测:
  1.回答问题
  教師让学生认真阅读一段文字并说一说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此题的设计意图是针对重点语句、表达方法、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检测,这是单元训练点,也是前测反馈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更是点拨指导环节教师的重点设计内容。
  2.阅读链接
  借助阅读链接,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的检验结果还不理想,存在大面积问题,教师就需反思自己的讲解方式和题型设计,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五)本课小结
  这个环节就是把本课知识点做个总结,力争让学生把知识点串成串、连成线,形成知识结构,这是线下教学应该完成的事情。
  (六)下课前测
  此环节是对下节整理衔接课的前测,也是教师精准把握下节课学生起点的重要环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确定提供有效的支撑。下节课前测的安排,是本教学流程的一个创新之举,是下节课备课的依据,并与下节课形成一个闭环。
  总之,复学之后的课堂教学不论何种模式,关键是一定要做到精准把握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当然,复学后的教学不但要做好知识上的衔接,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衔接,让孩子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增长的历史新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加速了行业的重构和职业的转换,新时代的新变化对年
期刊
通过对汤原县大亮子河母树林场森林资源的调查,了解母树林场的母树林资源情况.
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抗滑性好、养护维修费用小的特点,在我国公路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受施工变异性影响,混凝土会产生裂缝,导致强度及刚度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基于“沈阳云课”,构建线上教学与线上辅导相结合、优质资源共享与教师个性辅导相结合、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家校协作共育的云端教学模式.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学生的春季返校之路,让昔日充满朗朗书声的校园陷入沉寂,让原本应该在课堂上愉快互动的师生只能隔屏相见.为此,笔者对不同年级的教师、学生
期刊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各地纷纷复课复学,疫后时代教学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线上教学存在的现实落差,建构基于学情的诊断性评估的教学起点、基于学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及“学—教—评”一致原则的教学评价是疫后开学复课有效教学衔接的应然路径。展望疫后时代,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将发生改变。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教学衔接;路径;展望  2020年2月起,各地根据教育部颁布的“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只有在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背景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利用教师的科研优势,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
疫情之下,无限的教育资源、互动多元的网络平台,让仓促上阵的教师瞬间迈进了数字化教学时代.教师正在实施的线上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云教学”吗?返校后的师生能再回到原来的
期刊
有效预防液压系统故障的发生,保持系统的完好状态,使用及维修人员应提高对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的了解、判断与排除能力.
经历了四个多月的漫长假期、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辽宁省各地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陆续复学返校.当我们再次回归课堂教学时,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衔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