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道要自然流露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小说,以刻画上海普通百姓为主。
  相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之于我,更像是一块瑰宝。我曾在很多场合用了“瑰宝”这个词。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词汇来代替。我是知青子女,虽说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但感觉上毕竟是不同的。那层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更多了一份美感,还有珍惜。我父母二十岁不到便支内去了江西,直至五十多岁回沪。“上海”像个被宠溺的孩子,被他们含在嘴里,抱在怀里,藏在心底,是真真正正的宝贝。几十年后失而复得的宝贝,弥足珍贵。我曾写过一个短篇,讲一个外地知青,身份是大学老师,课上得很棒,很受学生爱戴,在当地也过得不错,却削尖脑袋想调到上海郊区某所普通中学。因为他希望女儿能在上海考大学,更方便也更安全。所以即便职称、待遇大打折扣,也在所不惜。小说写得很心酸,有一点真实的经历在里面。我父亲当时就曾动过这个脑筋,上海的大学每年在江西只招寥寥几名学生,但如果回上海高考的话,情况就要容易得多。几乎对每一个知青来说,最害怕的事就是,子女还要继续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一代代下去,最后也许就真的回不了上海了,成了外乡人了,豁边了。我父亲为此花了不少心思,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成功——只有知青和他们的子女,才会知道做一个上海人是多么不容易。我记得那时,写字台边的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小纸条,“我要考回上海”、“上海,等着我”、“上海真好”、“我们全家人要在上海重聚”……我和妹妹面对面坐着,默默地写作业。放在电影里,这多少有些矫情的画面,却是真得不能再真的现实情境。纸条上的字,稚嫩而直白。时常也有新内容更新,比如“上海的奶油杏肉真好吃,江西吃不到”、“紫雪糕味道嗲”、“上海气候好,不会像南昌这么热”之类。那种氛围,现在想来,其实是有些压抑的,令人紧张的,但却也有别样的感觉。是一种隐忍的努力。咬着牙关的那种。通常当心中有梦想时,是不会觉得辛苦的,反而会更充实。我要感谢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烙上一个与同龄上海人所不同的印记,让我更懂得珍惜现在,珍惜周遭的一切。
  也因为这,当我书写上海时,便格外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珍而重之,不敢有丝毫亵渎。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在我心里,是闪着金光的,难以用言语形容。有幸书写这座城市,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就像我父辈心里的那个“宝贝”,她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想到她,整个人便暖了,有力量了。我希望我能写出这种感觉,为所有的上海人,包括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以及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上海人。上海,真好。
  然而,必须承认,上海并不好写。记得小时候看人表演手指穿火,点燃一根蜡烛,手指在火焰中央绕来绕去,却完全不受伤,觉得实在神奇。长大后才知道,火焰上方的温度最高,而中间看似吓人,温度却有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上海是座不夜城,是个发光体,那么,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其实是在光芒中间的,是灯下黑。我们被光芒包裹着。角度造成盲点,容易失焦。一边浸淫在这块土地仿佛连一阵风飘过都有故事的浓郁氛围里,一邊却为找不到下笔的具体切入点而苦恼。太丰富太艳丽,令人眼花繚乱。好像什么都能写,又好像什么都不合适。担心写偏了、写浅了、写漏了、写得雷同了、写得搔不到痒处。正如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有些孤傲的,即便灯火辉煌,仿佛那光芒也是有些清冷的。上海,之于写作者来说,往往也是隔着些什么。只不过,这隔阂不是因为离得太远,而恰恰是因为离得太近。做不到“距离产生美”,偏偏又是“灯下黑”。眼里的上海、想像的上海、笔下的上海,像酒醉后看出的世界,有叠影,灵魂出窍般,捉摸不透,难以界定,教人彷徨。上海该写什么,又该怎么写?这座不夜城该如何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笔下呈现?
  相比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城市小说从一开始便有它尴尬的地方。气质上看,城市这座水泥森林如何敌得过乡村的自然清癯?同样是苦痛,一个老农民失去土地,在群山环绕间放声一哭,那景象是何等的苍凉悲壮;倘若换成一个工人下岗,痛是痛的,却多少觉得格局不大——这是先天不足。后天上看,城市小说往往容易流于日常化,将生活简单地再现,缺乏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或是为了吸睛好读,将生活中光怪陆离的部分不加提炼,便一股脑地端出来。就内容而言,以写底层与上层为多,要么是水深火热,要么便是纸醉金迷。两者都是重口味。重口味能吊鲜,却也是偷懒的一种。好的小说需要慢火烘焙,该有的材料放齐了,一样不少,拿把小扇子在旁边轻轻摇着,笃笃定定,等滋味一点点从里面渗出来,吊足人的胃口。城市小说的主角,永远都该是占城市百姓绝大多数的那一群,即金字塔中间的那一群。不很富有,却也不至穷困潦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有苦有乐,有失望甚至绝望,但也有希望。他们是最普通的那一群人,看着最最没有特色,却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人群。包括老上海,还有迁移过来的新上海人。
  前不久看到一篇关于“70后”作家的评论文章,列举了一些“70后”作家,其中也提到我——“谙熟大上海小市民文化”。这话的意思,应该是说我以创作上海普通百姓生活为主。但让我稍有些纳闷的是,如果换作是写北京日常生活,应该不会有人说是小市民,写广州,也不会这么说。唯独上海人,便被冠以“小市民”。好像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上海小市民”,张口便来——作天作地的上海女孩,不够硬气的上海男人,鸽子笼、石库门、穿着睡衣行走的男男女女,门槛精、尖酸会算计,小家小户。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像春晚小品里那个深入人心的所谓“上海小男人”形象,即便人们知道现实并非如此,上海不是这样,上海人也不是这样,却出于种种原因,更愿意相信或接受那个一鳞半爪、以偏概全的“上海”。这里面除了非上海人对上海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会,那些诸如俗气、小家子气等等此类的一些老生常谈之外,我想作为青年作者,我们更应该要考虑的是,当我们书写上海生活、刻画上海百姓的时候,应该如何跳出那个别人或是自己预先所设的框,跳出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的“上海特色”,去寻找更宽泛、更真实、更有意味的上海元素。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兼具东西文化色彩的一座城市,她的多元性、兼容性,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点面,排列组合般无穷无尽、耐人寻味。上海是首诗,也是个谜。这绝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所能概括容纳的。上海人的待人处世,面上是各行各路、冷暖自知,骨子里却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一团和气,也是大气的、优雅的。上海人的自律、低调、努力、尽责,造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这些品质在当下的文艺作品中却很少体现——被忽略了,或是被回避了。有关上海的文艺作品里,充斥着怕老婆的“上海男人”、一头卷毛站在弄堂门口咋咋呼呼的“上海婆婆”;上海人的普通话,永远平仄不分;上海人的早饭,永远是泡饭和“四大金刚”;上海人统统生活在石库门弄堂,然后一下子又出现在高档夜店;上海人永远排外,把外地人统称为“乡下人”——写一篇看似很“上海”的小说,其实不难。套公式似的,把一些“上海特色”填充进去,便可以很像那么回事。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上海。如何掠过那些表象和皮毛,走入上海的内里,挖掘她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气质,展现这座城市难以言说的魅力,是值得每一个上海作者思考的。
其他文献
我刚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和你们一模一样,深受言情电影、电视和小说的影响,觉得自己已经是恋爱专家了,其实对男生真实的生活一无所知。  高中时,喜欢上初恋男友。原因很简单粗暴,我下体育课,穿过操场。他正好打完篮球,摘下眼镜,甩着手指上的汗珠,抬头皱起眉头,狠狠瞪了我一眼。当时被Chuck Bass还有各种霸道总裁形象洗脑的我瞬间被击中了。真霸气。  为什么连认都不认识我就瞪了我一眼!  看样子一定是能
做心理医生,我见过无数的来访者。一天,有人问:“最让你为难的是怎样的来访者?”我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这一问,倒讓我愣住了。  后来细细地想,要說最让我心痛的来访者,不是痛失亲人的哀号者或遭受奇耻大辱的啸叫者,而是脸挂无声无息微笑的人。  比如一个身穿黑衣的女孩对我说:“您知道我的外号是什么吗?我叫‘开心果’。我是其他所有人的开心果,只要周围的人有什么烦心事,他们就会找到我。我听他们说话,想方设法逗他
马克思从人类实践活动出发,以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基本尺度,把人类自由划分为三个宏观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
奥巴马总统1月20日宣誓上任后,挽留了五角大楼一号人物、“异党人士”罗伯特·盖茨,让人觉得国防部比起由希拉里“新人”另起炉灶的国务院,将是人事比较稳定的一个部门。  然而,在短短的奥巴马百日任期前后,各战区司令的人事更迭便频频传出,甚至把才任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不到一年的戴维·麦基尔南将军也换下。难道国防部在玩“不换大帅换小帅”的一折戏乎?  先来盘点一下都换了些什么人。  3月18日,国防部长
月 光  谁承受得比我更多,我沉思默想  四处张望,我应该感到耻辱  我来到这里时,呐喊已经不多  飞鸟还在天上,平地上立着一群草莓  夜路不知道怎么去走  夜路需要有什么把黑暗都抽空  这就是我的想法,处心积虑的风,都不能阻止的火焰  而他翻动我,像翻动一块树皮  在别处  不要叫醒她,让她耽于热烈的幻想  她的心被门锁着。  在別处,  那是一条清楚的河畔  不要越过来,不要进入  或打碎  
(2014年8月1日)今天,广东省司法厅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对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
<正> 本篇综述的材料来源于世界上最大的比较研究中心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哲学》杂志,并仅涉及6年以来刊登的资料。B.拉贾帕克斯在《早期佛学与穆勒的哲学和宗教观:比较研究方面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谈到了东方宗教与西方世俗哲学立场的一致与分歧。涉及到认识的主要问题时,人们通常认为,佛教是对知识起源问题持经验态度的一种体系。穆勒认为自己也是哲学中“经验学派”的拥护者。然而佛教所引用的经验的定义,比作为西方经验论思想基础
岳母突发脑出血,送医院抢救回来后就瘫痪在床,并且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岳父便义无反顾地辞掉工作,回到家里一心一意照顾老伴。  精心照料持续了整整18年。在18年的六千多个日子里,除了到周围的菜市场买东西,岳父没有离开过家门一步,没有出去旅游过一趟,也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18年里,我们看着他从走路生风的军人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一年又一年,他们两个人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苦难中变得谁都离不开
山水志  每当我走向荒野  我感到隐藏于身体里的  山水的意志  奔突而来  像渴望的爱和恨  它们来自——  一个念经的男人  和一个弹弦的女人  但我生命中最深远的痕迹  定是来自高山:  峰峦重叠的骨骼  雨水的血液  山风的气息  至于我内心傷感的旷野  它恍惚来自:  云雾里那匹  悄然离去的白马  我提着骨头  我说的温暖不来自太阳  它抵御的冷也不来自风雪  世界喧嚣 我寂静  世界
在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官的性质地位长久以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对此有过“行政官说”“司法官说”以及“双重属性说”的争论,不同学说内在又存在着论据或理论推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