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那一夜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terj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8月1日,对空军驻汉某部二营的官兵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建军节。就在这一天,他们中的168人经受了一场生死考验,17名好兄弟失踪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
  截至目前,已有6名遇难官兵的遗体被打捞出水。
  7日下午,曾在簰洲湾遇险的官兵向记者讲述了与洪水搏斗的悲壮场面。
  
  水漫到了路面,群众惊惶奔跑,军车迎水而上
  
  1日晚8时,驻扎在簰洲镇的空军驻汉某部一分队、三分队和汽车分队接到紧急通知:出现重大险情,立即出发抢险。
  168名官兵迅速登车,驶向险段。15分钟后,车队距出险民垸仅数百米远,这时前方路面流来了黑水,约30厘米深,一些农民神色惊惶,向军车驶来的方向拼命飞奔。
  “不好,险情严重!”车上的官兵几乎同时意识到堤上发生了意外。军车仍涉水前行。5分钟后,路面上的水已有60厘米深,其他部队一辆东风卡车抛锚,空军驻汉某部使用的是重型延安牵引车,为参加抢险还特意将排气管加高到1.2米高。他们的5台车绕过抛锚车辆在水中摸索前进。
  水越来越大。终于,在距大堤200米处,重型牵引车也摇晃起來,车队被迫停下。水漫进了驾驶室,官兵们爬上车顶。
  三分队连长沈凯成事后回忆,他爬上车顶仅1分钟时间。水就从驾驶室漫上了车顶。洪水铺天盖地而来,落差有8米高,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现:决口了。没多久,他们那辆车就被洪水掀翻……
  
  落水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他们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漆黑的夜晚,滚滚的洪流,生死只在刹那之间,一幕幕震憾人心的画面在这时出现了。
  水流湍急,一分队指导员高建成所在的车子倾斜于水中,他立即组织几名班长拉起背包带,把车上的战士转移到前面一辆车上。他最后一个走,刚一离开,车子就被洪水冲走。到前面一辆车上后,高建成又和连长黄顺华一起组织战士们下水自救和互救。当时救生器材不足,黄顺华考虑到高建成几天来一直在发烧打吊针,硬给他套上了救生衣。高建成看到新兵赵文源站在车顶上吓得发抖,便脱下救生衣给他穿上。
  最后,车上只剩下高建成、黄顺华等几人。他们将车旁的一棵树让给连队的最后两名战士,自己下了水。在水中,看到新兵刘澜被一个浪头打沉,高建成奋力游过去将他救起,又用尽全力将刘澜送到一棵大树上,并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到天亮,上级会救援我们的。”说罢,他穿上刘澜脱下的救生衣,准备去营救其他战士。不料一个巨大的浪头打来,高建成被洪流卷走。战友们再见到他时是第二天,他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记者后来了解到,那些失踪的官兵,大都是把救生器材让给了战友或遇险的老百姓。军车遇水时,他们就拉了几十个群众上车。后来,舍车救生,救生器材优先安排给了不会游泳的群众。落水后,他们又救起了不少身处险境的老百姓。
  24岁的排长田华,将救生衣让给了别人,自己被浪打入水中。他听到呼救声,发现一名四五十岁的老乡拉着一块木板在水中挣扎。他游过去,托起那位老乡,一同漂游。漂着漂着,前面出现一片森林,不巧的是,此时水流已偏离树林。就在他们即将从树旁一漂而过之时,田华用力将老乡和木板向树林推去。20米开外处的战友陈先保看到田华那一推之后,一头沉入水中,再也没起来。
  三分队7班长朱志宏,好不容易在水中抱住了一棵树,突然看到一个花白头发的脑袋在不远处沉浮。他立刻游过去,拉住水中的老人,游回树边。这时的他,精疲力竭,无力把老人送上树,只好右手紧紧抱住树,左手挟着老人,在水中苦苦坚持了10个小时。两人都获救。朱志宏抱树的那只手血肉模糊。
  战士岳福勇将救生衣给了一位老太太,自己却消失在水中,至今没回来……
  
  他们为什么要往水里冲
  
  溃口之后几天,记者在簰洲灾区采访。提及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老百姓们都很痛心。合镇乡中堡村一位姓骆的村民说:“我们的家产被淹了不算什么,真正可惜的是那些子弟兵,他们那么年轻……”
  不过一些溃口时逃到堤上,远远望着军车被洪水掀翻的群众。也有些不解:“解放军明明在路上已经看到了水,为什么还要把车往水里开?”
  记者在采访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一分队连长黄顺华沉默了片刻,眼神变得炽热。
  他说:“我们部队7月27日到达簰洲镇后,当地老百姓对我们太好了,有给我们送油的,有送鸡蛋的,还有的送来半边猪,连名字都不留。31日,镇里本来停水,凌晨战士们抢险归来,自来水竟来了。第二天水厂一位老师傅悄悄告诉我们,那是两名工人潜到2米深的渍水中修理设备,专门为抢险归来的战士们送的水。有这么好的老百姓,我们在危急时刻怎么能退缩呢?”
  “当时虽然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但我们想的是赶快赶到现场,竭尽全力把大堤保住。我们当时还抱着一线希望,想着实在不行就把车开到口子里去,战士站在车上组成人墙挡水。没想到根本就过不去了……”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嘶哑了。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校以战略眼光,审视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确立了“打造农村初中一流品牌,建设农村初中一流名校”的办学思路,把教育创新落实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的新路子,以“优化两个环境”为基础,以健全“两个机制”为手段,以规范“两个行为”为内容,以实施“两个工程”为动力,以实现“两项绩效”为蓝图,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
期刊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是继1954年长江洪水后,长江流域出现的最大洪涝灾害。进入汛期,长江流域气候异常,特别是6月11日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后,长江流域暴雨不断,强度大,面积广,主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使得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相继发生大洪水,并发生恶劣遭遇。与1954年相比,1998年的湖北长江特大洪水具有如下特征。    一、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全流域型的组合洪水,干
期刊
情况变化了    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
期刊
董必武是湖北省红安县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董老是清末秀才,自幼饱读诗书,毛笔习字。他的格律诗曾得到毛泽东的赞赏。董老三次回故乡红安,我都有幸参加接待。其中,董老有两次在故乡参观、视察途中,看到家乡的变化,禁不住诗兴大发,以诗抒发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为故乡红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回故乡期间,我曾为董老铺纸、磨墨,亲眼目睹了董老为故乡挥
期刊
毛泽东一向以足智多谋、以少胜多、处事泰然等著称于世。在古今中外一些闻名遐迩的军事家中,毛泽东称得上是活学活用兵书“三十六计”之最了。尤其是军事谋略中的“空城计”一计,他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信手拈来,胸有成竹而应用自如,乘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渡(黄)河东征中毛泽东两施“空城计”    在1936年的渡河东征战役中,毛泽东就在险情下机动灵活地两次“导演”过“空城计”。
期刊
8月15日 晴 30℃-38℃    上午得知,在黄冈市黄州区搞防汛督查的张孺芝副厅长病倒了,发烧高过了39℃,查堤又不能没有厅级干部带队,文化厅原有王建刚、吴方才、吴宪、徐永胜、邢光等在守堤,沈、彭二位在监利,在家的胡、周、阮三位都比我年岁大,宋丹娜虽年轻,但是个女同志。我只好将守武昌“黄花矶”的任务托付给她。下午6点,和黄定虎、张防从武汉出发,8点多抵黄州区设在南湖的防汛指挥部。一下车,我们就
期刊
编者按: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的王生铁同志,曾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政协主席。多年来,倾心湖北省的防汛抗旱事业。此文是王生铁同志1998年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总结’98抗洪时写下的一首长诗,对整个’98年大洪水的来龙去脉是一个最好的总结,读后令人感动、沉思。    省防指今天议定,翌日未时,总结虎年抗洪,部署灾后重建。静坐斗
期刊
长江流域连续不断的大范围降水,尤其是长江第一次洪峰的形成,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兼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一行。从江西九江抗洪第一线飞抵湖北荆州市。一下飞机,即在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的陪同下,直抵长江荆江大堤的郝穴、观音矶等重要地段视察。下午,朱镕基总理到达武汉时,正值长江第一次洪峰通过武汉。他冒着酷暑连续察看了武汉市区的
期刊
编者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是文化的开拓者,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全身心地默默无闻地培养下一代,他们用自己崇高无私的品格影响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尊重的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伟人,而在任何一个伟人身上,无不留下老师深深的烙印。  今天,我们发表这组“伟
期刊
1998年8月1日19时许,连续在赤壁江堤奋战3个昼夜的解放军官兵,刚想坐下来歇一歇,几十公里外的嘉鱼县又传来觯洲湾江堤告急的呼救。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戴应忠少将即刻点起某舟桥旅五营和空军某部二营400官兵,5分钟内便登上15台卡车往险段冲去。  20时20分,驰援的车队在距溃口一二百米处因水漫车轮而受阻。官兵们预感前边情况不好,劝戴应忠等领导赶快上堤。戴应忠走出指挥车轮更高的延安牵引车,命令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