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洒红土 心中有大爱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赣鄱大地上涌现出一个独特的英雄群体——革命母亲。作为母亲,她们也曾舐犊情深,也曾满腹柔情。作为战士,她们更心系人间大义,或含泪送儿上战场,或马前托孤勇向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不惜热血洒红土,体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大情大爱。她们的英名,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1928年,为支持儿子闹革命,英雄母亲张龙秀惨遭酷刑壮烈牺牲
  1928年2月12日,在遂川县水南洲背石桥头下,一位年近花甲、身体瘦弱、遍体鳞伤的妇女,在国民党大兵的押解下,毫不畏惧地走向刑场。她,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的母亲——张龙秀。
  1928年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陈正人担任了中共遂川县委书记。全县上下很快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闹暴动、建政权的热潮。作为母亲,张龙秀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革命的组织者、群众的主心骨,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然而,革命势力的蓬勃发展,使国民党当局寝食难安,他们很快派出两个团侵占了万安县城,威逼遂川。为了保存实力,毛泽东决定率部回师井冈山,遂川县党、政、军机关也一并撤离。陈正人在随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前的一天深夜,匆匆回家向母亲辞行。他再三叮嘱母亲多加保重。他心中清楚,部队撤走后,土匪肖家璧、罗普权就会反攻倒算,母亲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龙秀含泪安慰道:“孩子,你就放心去吧,只要你能为穷苦百姓的翻身做事,我就死也瞑目了。”
  几天后,国民党军和肖家璧、罗普权两匪重新占领遂川城,大肆捕杀红军干部和革命家属,通缉捉拿陈正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县城。为缉捕陈正人,肖、罗二匪唆使匪徒窜犯陈正人家乡——盆珠乡大屋村,捉拿陈正人的母亲,妄图以其母为诱饵,迫使他前来投降。
  2月8日晚,凶恶的敌人用尽一切办法,终于抓到了张龙秀。他们把张龙秀押送到遂川县城,关押在水南尚义祠的一间暗室里。第二天,罗普权前来亲自审讯。他诱骗说:“只要你说出农民革命軍和遂川党组织的情况,并出面把你儿子陈正人劝说回来,我就放了你。不然的话,就别怪我不客气。”张龙秀毫不胆怯,坚贞不屈地回答:“你们要了解的情况,我不知道!正人我也叫不回来。现在我落入你们的魔掌,要杀要剐随你的便。”
  罗普权见张龙秀如此倔犟,气得暴跳如雷,竟丧心病狂地使出对付女性最狠毒的手段——割乳房。几个凶神恶煞的匪徒淫笑着冲上前撕去张龙秀的上衣,用锋利的匕首往她的乳房刺去。顿时,张龙秀胸前鲜血直流。她咬紧牙关,愤怒地痛斥道:“你们这帮畜生,不得好死,革命军早晚会回来砍掉你们的狗头。”不久,她便晕死过去。疯狂的匪徒又用冷水把她泼醒,继续拷打。
  见酷刑不能使张龙秀屈服,罗普权无计可施。12日早晨,一伙荷枪实弹的匪兵押着张龙秀走向刑场。没人性的匪徒,竟用梭镖在她身上刺了28个洞,见她还在喘气,又对她施用“开膛剖腹”的酷刑。革命母亲张龙秀就这样极其惨烈地被匪徒杀害了。
  张龙秀,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多高的文化,也不懂高深的革命理论,更没有豪言壮语,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一个母亲最无私最广博的爱。正是这份爱,伴随着她的儿子陈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南征北战、戎马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遂川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母亲,在盆珠乡大屋村修建了一座烈士墓,墓碑上刻着陈正人手书的挽联:碧血千秋怀母德,青山万古蔼慈云。每逢清明时节,前来这里祭扫悼念者络绎不绝。
  1930年,为保护赤卫队员,革命妈妈方凤秀被敌人活活烧死
  在鄱阳县的历史档案中,自大革命以来的烈士有近600位,其中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为了掩护红军、保护儿子,被反动派活活烧死,她叫方凤秀。
  一天,方凤秀的大儿子应善松从万年回到家中,把外面的情况告诉了母亲。说有个叫方志敏的,在弋阳那边搞起了暴动,现正带领着一支红军队伍,专跟官府斗,地主老财们怕得要死、恨得要命。“我结识了一个叫程仰山的人,是共产党。我准备投奔红军去。今天回来是和母亲告别的。”
  母亲一听,沉了半晌,然后点了点头:“孩子,既然认准了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你就放心去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鄱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警卫大队,各乡村成立了赤卫队。工农地方武装配合红军,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不少青年纷纷参加红军,方凤秀又将二儿子应善柏送去当红军。
  由于赣东北革命斗争形势变化,1930年11月下旬,红军队伍向弋横根据地战略转移,群众依依不舍,洒泪送别。程仰山和应善松等人留了下来,坚持地方武装斗争。
  红军走后,地主应寿士纠集各地反动民团配合国民党军队,疯狂“清剿”当地乡村的革命力量。12月的一天傍晚,应善松一头撞进家门,后面跟着两个人。他们一身大汗,气喘吁吁。应善松流着眼泪叫了声“娘”,难过地说:“我们赤卫队完了,程仰山同志让清乡团抓去了!”
  方凤秀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忙劝应善松他们:“孩子,不要难过,红军还在,你们快去找红军。”随即,方凤秀掩护他们3个离开了村庄,而她自己却被应寿士的反动民团抓去。
  抓住方凤秀后,应寿士的家丁应二狗窜上前去,打了方凤秀两个巴掌,破口骂道:“你这个臭婆娘,你儿子和两个赤卫队员,刚才都在,现在哪里去了?”
  方凤秀立住,怒目而视:“他们都有脚,愿去哪里就去哪里!”
  “嗬!你还嘴硬!”应寿士恼羞成怒,下令打手用皮鞭枪棍将方凤秀打得遍体鳞伤。方凤秀一声不吭。应寿士气歪了嘴,大声嚎叫:“我要杀一儆百,看以后谁敢私通共党!”随即将全村老少赶到村东头一片空地。
  方凤秀知道自己要被杀害,但她心里非常坦然,儿子都参加红军,没有什么好挂牵的。她攥紧拳头,高呼:“共产党万岁!”敌人用晒席把方凤秀卷了起来,淋上煤油,围上干柴,点着了火。乡亲们都流下悲愤的泪水,扭过头去不忍直视。   方凤秀就这样悲壮地牺牲了,她不愧为英雄战士的革命妈妈。后来,方凤秀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鄱阳人民永远怀念这位革命妈妈。
  1934年,为推翻反动政府,兴国女英李美群马前托孤,铮铮铁骨病逝狱中
  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座“马前托孤”的塑像感动了无数参观者。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回头注视着旁边一个怀里抱着的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她就是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的兴国女英李美群。
  1934年10月中旬,时任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美群利用支前参战的间隙,看望刚出生40多天的孩子。刚回到家,她就接到少共省委的命令,让她立即返回宁都参加战斗。李美群告诉婆婆,形势危急,她必须赶紧回去。
  婆婆十分不高兴,责问道:“为了革命,我儿子延章连命都丢了。……如今就留下全列一根苗,她是你身上掉下的肉,你要走就带着她快走吧!”婆婆赌气地将孩子塞给李美群。婆婆的话让李美群犯难,婆婆确实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生起病来连孩子也抱不动,“还乡团”来了更危险。可自己又重任在身,形势紧迫,怎能不回省委?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通讯员牵着马走进院子,大声喊:“李部长,李部长!李书记派我来接你回去。”她对通讯员说:“走,现在就走!”说着背起孩子,提起包袱。谁知还没出門,背上的孩子就大声啼哭起来。通讯员说:“李部长,这怎么行?”远处传来密集的枪声,李美群不再犹豫,“扑通”一声跪在婆婆面前,深深磕了一个头,深情地喊道:“妈,您多保重,媳妇不孝,全列就托付给您老人家了,家里若是困难,就把她送给厚道人家吧!”
  婆婆长叹一声,说:“把孩子交给我吧!”她含泪接过孩子。孩子“哇”的一声啼哭起来,一声声啼哭似刀般割着李美群的心。她心一横,迅速跨上马,头也不敢回,心里默默地喊着:“别了,我亲爱的孩子,我的心肝宝贝!”她在马身上狠狠抽了一鞭子,飞驰而去……
  这一去竟是永诀。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李美群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1月,李美群在宁都北塅山区战斗中被俘。因叛徒指认,李美群暴露了真实身份,被作为重要政治犯解送南昌江西省第一监狱,钉上手铐脚镣。
  不久,她接受了第一次审讯。法官问她:“你在共产党内担任什么工作?”
  “推翻欺压工农的反动政府,打倒吸穷人血汗的官僚地主。”李美群的回答像一把利剑,刺中敌人的要害。
  法官吼叫道:“你不怕死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李美群毫不犹豫地回答:“若是怕死,就不革命。你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知道这里是地狱。”
  后来,敌人每审讯一次,就从肉体上折磨她一次,毒打、灌辣椒水、踩杠子、手指刺针……但她总是咬紧牙关,不求饶,不投降,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与铮铮铁骨。她还常常鼓励难友们相信党,相信苏维埃,坚持斗争到底。她说:“号子里暗无天日,但总有一天会见到太阳。”
  敌人拿她毫无办法。1935年3月22日,国民党当局媒体曾披露她在狱中的表现,说:“李美群则为较有地位之女匪,年不过20。闻李本不识字,但办事能力强。”后来,国民党当局判处她12年徒刑。
  1936年春,在狱中染上肺结核的李美群,因得不到营养与治疗,被敌人活活折磨致死,时年仅25岁。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时,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铮铮誓言。
  值得庆幸的是,烈士遗孤钟全列在革命家属的保护下,被送到了泰和县马市镇的深山里,得以生存下来。出于对她的保护,革命家属对她的身世只字未提。直到1978年,钟全列才知道自己有一个革命母亲。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她在母亲塑像前长跪不起。此后,每年清明节,她都会从80公里外的泰和县赶到兴国县,跪于母亲塑像前久久不起……2011年,作为烈士后人的代表,钟全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在政府的照顾下,她跟自己的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 张荣辉
其他文献
这是一支因掩护中央机关及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而没有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部队,也是一支肩负历史使命、孤军深入敌后而浴血奋战,最终结局悲壮的英雄红军队伍。它,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受命于危难之时  1934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步步紧逼,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形成了铁桶合围之势,形势十分危急……  7月初,中央红军红七军团从福建连城地区,奉调回江西瑞金待命。这时,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1]。30年前,为探索以县、市、区为主体的综合改革,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赣南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赣南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
期刊
李达是中共一大的发起者、筹备者、召集者和组织者,他和夫人王会悟也是同时参加党的一大的唯一一对夫妻。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还很少有像李达同志这样勤奋、这样有丰富的卓越的成就,这样在任何困难危险的环境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这样坚定勇敢而不断追求进步,力求达到当代的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作出了重
期刊
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身为炮兵第一师第二十六团第五连副指导员的麻扶摇,有个光荣、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连队誓师的战前动员大会上,代表所在连队官兵表决心、作发言。麻扶摇夜来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琢磨着如何措词,才能更好地反映部队广大指战员高昂的士气和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决心。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麻扶摇写了划、划了写,天大亮时,他把最后写就的誓词重新抄写了一遍:“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攻坚战中,井冈山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万事之先,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战始终,率先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脱贫“摘帽”,兑现了党对井冈山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井冈样
期刊
1949年底,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已全部解放。此时国民党残余部队依然驻守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凭借这些岛屿作为军事基地,拱卫台湾、抵挡人民解放军渡海,实施反攻。  蒋介石摆出攻势防御架势,以贴近浙江和福建沿海岛链为前沿,构架起一个直接伸向大陆的攻防体系。这个体系北面以浙江大陈岛为防御核心,与南面的金门构成牛头上的两个犄角,直顶华东沿海。防,可以有百余海里的战略纵深;攻,可以在大陆鼻子底下捅刀。蒋介石
期刊
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  1927年4月,即將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
期刊
编者按: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精彩亮相,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5000多年传承的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诠释了奥运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被盛赞为“史诗般地让世界陶醉”。成功背后,凝聚了我国奥运工作团队的智慧、汗水和鲜血。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创新智慧、职业操守和伟大精神,是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财富,必须很好地传承、汲取和弘扬。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
期刊
金鸡报晓去, 瑞犬迎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向关心支持我省党史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们,向在党史百花园中辛勤耕耘的同仁们,致以最诚挚的新春祝福!  2017年是十九大召开的喜庆之年。我们及时跟进,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牢牢把握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去。  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这一主题
期刊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川陕会剿”,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发动了强渡嘉陵江战役。该战役共歼敌10个团,不仅彻底打破了国民党急于将红四方面军围歼在四川的计划,壮大了自己的军力,而且还牵制了大量敌军,使得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保证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一、嘉陵江战役前的形势  1931年初至1932年7月,因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