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希望的开创之作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一书,笔者心中非常激动,在中国成千上万种的高校教材中,终于看到了“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的影子。这是一件大事,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形容都不为过。
  曲艺艺术价值重大,被称为“万艺之母”,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戏曲、小说、诗歌和舞蹈等艺术。从2006年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曲艺类有145项。这在各类艺术中是出类拔萃的,足见曲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质。同时,评弹和相声等艺术作为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艺术,至今活跃在电视和各种舞台上,给万千百姓带去笑声和快乐。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曲艺的研究非常平淡,“曲艺学”至今尚未得学术界真正承认,在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学科目录上双双缺失,只能在“艺术学”的小类“戏剧其他学科”后面的括弧中才能找到“曲艺”两个字。目前曲艺仍被看作下里巴人之曲,其研究价值仍遭无视,这在科研的主阵地——高校中,尤其明显。笔者于2020年8月份曾统计中国知网上发表于高校学报的有关相声的论文,61年内共92篇,年均1.41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声在目前曲艺中应是影响最大的,问津者已如此寥寥,其他种类更可想而知。“曲艺学”被忽视,被国民教育系列和学术研究体系忽视,导致其传承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严重滞后、创作水平徘徊不前,进而后继乏人、日渐式微。这不但造成了曲艺日渐没落的危险境地,还给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深入讨论“曲艺学”的地位和价值,并将之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成为当下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分“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4部分,对曲艺传承和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足见国家层面开始认识到曲艺学科的价值。建立中国“曲艺学”的独立学科,推进相关研究,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曲艺人才的培养,激发曲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套曲艺教材横空出世,迈出曲艺进入高校的第一步,使人兴奋之余,有理由对曲艺明天抱有更多的期盼。

  《中国曲艺发展简史》是一本非常厚实和扎实的教材:
  其一,全面梳理了中国曲艺史的发展和演进,历史脉络完整而清晰。中国曲艺在先秦两汉萌芽,唐代基本成熟,到宋代兴盛,再到元明清的繁荣昌盛,书中步步推演,条分缕析。既宏观梳理不同时代曲艺的发展脉络,又微观研究了每个时代曲艺的特质,打造出完善的曲艺史学体系。
  其二,本书视野开阔,探索全面而不失挖掘深度。作为一本曲艺史教材,本书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梳理和勾画既有知识体系,在横向建立史学大厦的同时,做了纵向的深入挖掘,个人思索和创见随处可见。比如,论及宋代曲艺时,总结其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了曲艺是以市民社群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形成以瓦舍为中心的曲艺范畴的整体意识,形成具体的曲种观念和演出格局,职业艺人分工趋于明显。这一分析论及宋代曲艺的观众群、艺人群、演艺平台、职业化体系和表演理念等各方面,既探讨其艺术特质,又考察其发展的物质基础。该论题前人曾有论及,但本书的探索有深度,也更见体系化高度。
  其三,本书体制完善,凸显教材特质。作为一本教材,最终服务对象是大中专学生,这决定了本书的体制。首先,全书详略得当,文笔简易。现在可见的有关曲艺的历史和通论的书籍约有六七种,相较而言,本书体系比较简略,全书不过35万字,体量较小。对曲艺发展框架做粗线条勾画,细节性论述和学术性探索较为简洁。普通大中专学生对曲艺知之不多,教材以普及为首要任务,自然要抓大放小、撮其精要。本书不在细节上做过多纠缠,整体干净利索,目的性清晰,实用性很强。其次,本书的每一章都设置了课后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角色扮演等题型。这些题目不但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且明示了本章的学习重点。全书九大章,大大小小的课后题共计两百余,如同一颗一颗珍珠,穿起来就形成了缩微的曲艺史体系主干。学生因此能轻易分清主次,把握学习核心,极大提升学习效率。这一体式强化了本书的教材属性,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国内独一无二。
  其四,本书资料丰富,理性兼具感性。全书横跨3000年的曲艺史,论及艺人、流派、作品、艺术和舞台表演,涵盖全面,所涉资料丰富。资料梳理和剖析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如论及民国时期曲艺的再度繁荣,提及大量报刊多涉及当时曲艺的新闻采访、消息报道、艺术评论、人物专访、演出节目单和广告等,鲜活地记录了当时曲艺的方方面面,对今天的研究有极大价值。现代报刊在民国发源和繁荣,实是当时文化艺术的最佳见证者和记录者。以报刊作为研究的抓手和突破口,在文学和社会学等传统领域中也属较新的研究视野,在曲艺研究中则更少见。如能就此领域开拓深挖,无疑能极大推进近代曲艺的研究。本书能够关注到这一资料领域,显现出高远的学術视野和深厚的积淀。另外,书中采用了曲艺的江湖传闻和口述史实,甚至还有《水浒传》《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中描写曲艺演艺的文字。这些资料多不可考,且缺乏学术的严谨性。但书中用以描述艺人的表演,将抽象的艺术特质变得可触可摸、可见可闻。不但能让年轻学子们从感性上领悟到前人的艺术风范,也使全书更具可读性,强劲的理性骨干上长出丰满的血肉,可谓精彩贴切。
  然金无足赤,本书仍有可商榷之处:一是重史学梳理,没有利用多媒体分享作品。要想让年轻学子们了解曲艺、爱上曲艺,最好的办法是欣赏作品、深入作品。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一套成熟的曲艺教材要立足于做好索引,后面链接丰富的视频和音频库。直观的音频和视频可听、可看,不但学习效果良好,且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书虽多处用文字介绍和分析作品,但不见链接音视频的二维码,后面缺少强大音视频库的支撑。笔者在同属本套教材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发现了二维码,链接着百余美妙作品,但该书缺失了章节后面的课后题,弱化了教材的属性。笔者推测,初创该套教材时,总设计者并没有十分明确统一的编撰体制。如中国曲协能够创建一个完善博大的曲艺音视频库,以教材引导之,则教材之功远超校园,甚至会溢出学术界,成为全社会了解和欣赏曲艺的利器。如此则尽善尽美,想想都令人兴奋。二是书中对曲艺表演技法的阐释略有欠缺。曲艺简单地说就是“以音乐来说唱”,书中对说讲技艺阐释较多,但于音乐部分触及较少。传统曲艺分为四大类,其下再细分小类则有三四百种之多,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建立在各地不同方言基础上的音乐体系有差。本书中不见乐谱,有关讨论也较少,不能不说是个小遗憾。三是文人大家多被排除在外。曲艺的主体是民间艺术,但随着艺术的辉煌,很多文人大家被吸引进来,成为曲艺艺术的明星。笔者认为,曲艺似乎应分为“民间曲艺”和“文人曲艺”两大系列。排除这些巨匠大家,曲艺就黯淡了很多。元稹的《莺莺传》开辟了说唱《西厢》的系列,《三国演义》一直是评书上最亮的明珠,哪一部“孙猴子”的曲艺作品能离开原著《西游记》?既将元散曲纳入了曲艺,又为何弃马致远和关汉卿而不顾呢?唐诗宋词在其鼎盛期都要靠艺姬歌唱传世,那么创作了很多俗词乃至艳词的欧阳修、张先、苏轼和柳永等,是否要在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源远流长的文人笑话及其专集,相声等戏谑类曲艺也将成无本之木……我们应对曲艺充满自信:是曲艺造就了这些大家巨匠,他们飞得再高,也是曲艺这门艺术的子孙。“文人曲艺”不一定要作为核心细细论述,但为有别于寻常文学史而弃大家如敝履似乎不尽合理。
  虽有可商榷处,依旧瑕不掩瑜,本书作为第一本面向高校的曲艺史教材,闪烁着首个吃螃蟹者的勇气和智慧,它种植着曲艺的未来,评价再高也不过分。该书作者是当今曲艺研究的领军人物,耕耘曲艺有年,积累深厚、德高望重,笔者素来仰慕。此书的问世,是作者学术精湛的展示,也是对其力耕深种的最大奖励。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陈琪颖)
其他文献
女 喜锣喜鼓震山村,  男 喜声喜色动人心。  女 喜字双双贴窗外,  男 喜气充满了王家门。  女 英俊小伙王百顺,  男 娶个美妻秦望春。  女 订婚3日去打仗,  男 秦望春村口送郎叫夫君。  女 香囊中拿出一个鎏金锁,  男 百顺我手捧金锁谢望春。  女 鎏金锁,  男 锁鎏金,  合 金光闪闪照亲人。锁住情锁住心,岁岁年年永不分。  男 戴上它杀敌打枪瞄得准,  女 戴上它千斤重担不觉沉
期刊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知名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2008年莫斯科轻歌剧院将其改编为音乐剧,这部剧的官摄版本于今年上线中国视频网站。音乐剧《基督山伯爵》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了大幅删改。基督山伯爵召开了盛大的化装舞会,邀请所有重要人物出席,将20多年的恩怨集中到一天之内清算。
一、不会忘却的纪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台满是青春气息的舞台剧《浪潮》,向广大观众奉献出的,是一整台红色青春的书写、红色激情的挥洒、红色年代的抒情。这是1931年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反动派杀害的24位革命烈士的一座青春群雕,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以沉痛忧愤却隐忍内敛、爱憎分明却正话反说的笔触记述过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求实)、冯铿、殷夫。
唱的是18年一天大早上,  武汉市机场河工商银行,  员工们开门营业把班上,  急匆匆有4人走进大堂。  两位老人中间走,  两位壮汉跟两旁。  婆婆开言把话讲:“姑娘,我要转账。”  大堂经理上前忙问端详。  (白)婆婆,你转多少钱呀?……啊,三百万。那您转哪里去呢?……啊,黑龙江的木兰县。那您身边的这两位?……什么,今天是第一回见?我的天啊!  一句话听得人心发慌,  这件事看起来不寻常。  
期刊
竞争,有时候就是“动一动手指”的差距。前阵子,作为一个外行,我偶然对股票有了兴趣。搜索关键词,学习;你懂的,百度之类,会根据搜索的内容,向你推荐更多相关信息。然而这些自动推荐的内容,让我大失所望,我再也无法相信“机器”了——有几个月前的内容,有“山寨版媒体”的内容,有不标注时间的内容……如果根据这些信息投资,恐怕“绿”的不止是股票。
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是上海昆剧团建团43年以来创排的第一部大型革命现代戏。在这之前,上昆也曾在一些小型剧目上做过一些现代戏的探索和实践。例如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燕归来》,90年代创作的《两岸情》等,在当时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特别是“昆三班”创作的小剧场实验昆剧《伤逝》,排演至今近20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如是说。当时的青年,他们以青春之热情创建青春之中华;当代的青年,他们用艺术的魅力点燃红色的情怀。为迎接建党百年,上海集中展演了一批经典与新创红色剧目,其中多部作品由本市文艺院团的青年骨干和中坚力量担当主演。让我们通过一部部艺术作品,与这些鲜活的生命相遇,看当代文艺新青年如何演绎那一代热血青年,看当时的他们如何感染现在的我们……
客家古文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的曲种,是当地喜闻乐见、最为贴近生活的说唱艺术形式。它因善于讲述婚姻爱情、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等故事趣闻,受到当地百姓喜爱,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以曲艺艺术创造的审美功能为划分依据的话,客家古文属于以叙事说理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说书类”曲艺,此类曲种以叙事为主要艺术宗旨。赣南客家古文的表演形式采用客家方言,运用“以唱为主”“唱中夹白”的方式进行叙事说唱。客家方言构成了赣南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实践表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共产党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肩负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使命。  我出生在一个文艺世家:祖父叶永青是岭南
【曲头】  喜迎建党100年,  曲艺人心潮澎湃话从前。  赵玉明是曲坛前辈,  曾经历往事一段;  脸上洋溢着幸福感,  时光穿越到60年前。  【太平年】  在那火红的年代,1958年,  有一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说唱团。  赵玉明有幸为总理表演,  她唱了个单弦小段儿,为的是不耽误总理的时间。  演唱完毕,总理到了面前,  他夸奖赵玉明嗓音特别甜。  总 理说:“《要酒菜》这个段子很风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