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的追求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公民权利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根本依据。我同的宪法是何时诞生,它又有着怎样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呢?
  许崇德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了一辈子,在这个熟悉的校园里他曾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年过八旬的他还会走进课堂,为博士生讲课。坐在教室中的年轻人,即将投身同家法律事业,他们才华横溢、热血沸腾,正如60多年前的许崇德。
  许崇德成长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日军的轰炸是他少年时代的梦魇。19岁,许崇德考入复旦大学,选择专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法律。
  什么原因使他萌生了学法的愿望呢?
  许崇德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报纸上登出了我们成立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消息,我们很兴奋。因为八年里中国人民吃尽了日本人的苦头,现在这帮罪魁祸首终于被押上审判庭,很解气。我觉得我也应该学法律,法律是一个武器,很有用。
  年轻的许崇德选择了法律作为自己的事业,从此,他一生追寻法律的天平。在复旦大学,一位传授宪法学老师的课让许崇德记忆最为深刻。这位老师后来是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先生。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成立。许崇德从复旦毕业后进人人大攻读研究生,两年后留校任教。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刚刚摆脱内忧外患,百废待兴。而一个新生的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宪法。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领导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准备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时,刚刚毕业,年仅25岁的许崇德被选中进入起草委员会工作。
  许崇德说,当时,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为《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到高校选人,人民大学有七八个人被选去。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前,代替宪法起作用的是1949年中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许崇德在起草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各国的宪法资料和编写宪法名词解释。1953年底,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毛泽东带着一班人马来到杭州,用两个月时间领导拟定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号召全国人民进行讨论。之后,仝同有1.5亿人参与到《宪法草案》的讨论中,这场历时两个月的大讨论让许崇德大为感动。
  许崇德说,那年遭到50年不遇的洪水,房子都塌了,大家动员起来救灾,修堤坝。休息时,在堤坝上见缝捕针、抓紧时间讨论《宪法草案》。全国人民提的意见,经过汇总有几百万条。飞机运来的时候,都是用油纸包着的。我真是太感动了,说明我国几万万同胞,对这部宪法是如何重视。
  几百万条意见,凝聚了全国人民对于新宪法的希望与期待。1954年9月15日,《宪法草案》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许崇德作为工作人员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拉开了新中同法治化进程的大幕。而亲历这部《宪法》的诞生,对于许崇德的一生影响深远,从此他的名字紧紧地和新中国宪法的变迁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宪法》从指导思想到内容都足正确的。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宪法》的实施逐渐遭到破坏,它被束之高阁,如同废纸。1975年和1978年,国家先后两次修订《宪法》,但是这两部《宪法》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很不完善。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热潮,法治成为民族的主旋律,一批重要法律先后出台。此时,邓小平提出,要仓面修宪。已经55岁的许崇德再次被选人修宪委员会工作。
  此时的许崇德已经在宪法学界辛勤耕耘了30年,即便是在动乱期间被下放到农村,他也没有放弃在宪法学领域的学术追求。1980年前后,许崇德连续在多家媒体发表了《国家元首问题初探》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此次修宪,如何克服1975年、1978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保证新制订的《宪法》长期稳定地发展,考验着包括许崇德在内的宪法学家的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在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在条文的科学性,宪法结构的合理性方面,许老师贡献很大。比如设立国家主席问题,许老师对国家元首研究非常系统,他主张一个国家必须有国家元首,要没立国家主席。1982年《宪法》采纳了他的意见。
  国家领导人中,邓小平对此次修宪尤为关注,他不仅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而且明确指示,此次修宪必须要以1954年的宪法为基础。新修订的《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精神的一次叫归,同时它又在公民权利等方面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许崇德说,1982年修订的《宪法》,最大好处就是拨乱反正,我们关于公民权利自由这一章有很大的发展。他说,1954年制定的《宪法》中也有公民的权利自由。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给人挂黑牌子、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游街,这是对人格的侮辱。所以,我们在1982年《宪法》修订时,特别写上尊重人格权。尊重人的尊严这个问题包括在里面了。所以,《宪法》要总结经验,根据需要,它也要发展,1982年修订的《宪法》有很多发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宪法草案》。此后,1982年《宪法》正式公布并实施。它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宪法》,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对保障改革开放的成果有着重要意义。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全国人大又先后以修正案的形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过修改。每一次修改,许崇德都参与其中。
  20世)g80年代中期,我国收回香港、澳门的时间即将到来,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成为中英两周的共识。但是,还缺乏一部能真正体现这一伟大构想的法律。1985年,在距离香港回归还有12年的时候,中央决定提前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目的是要让处于风口浪尖的香港地区民众吃一颗定心丸。于是,许崇德及其他几位内地法学家,因为基本法的起草聚集到了一起。
  许崇德说,《宪法》是根据我国几十年的情况总结的,基本法是在完全不同的制度下制定。所以,香港人开始也提出疑问:这些人搞的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叫他们来发展资本主义,起草基本法行吗?
  1985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起草委员会共有59名委员,其中香港委员23名,内地委员36名,他们经历不同,所受教育和法律理念不同,甚至语言都不通。
  那时,大家经常会产生激烈的讨论。许崇德说,起草《宪法》时,我们在彭真领导下,工作了27个月。香港基本法搞了5年。我们是边学中央的精神,边学边用边干,我们还要做统战工作遇到问题我们都要商量,从来不搞表决,不搞少数服从多数
  而是用说服的办法,民主的办法,大家最后达到共识。
  基本法的起草是我国内部事务。但是,英国也密切关注着基本法的进展,他们企图保留在香港的利益。同时,美国也试国遥控基本法的相关内容。各方面的矛盾平和利益关系都集中在了起草委员 会,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成了一个漫长的拉锯战。
  许崇德说,在起草委员会中,争论的焦点很多。比如政治体制,他们主张行政长官直接选举。我们当时认为搞普选不成熟,得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斗争是比较厉害的,说到底,这是一个政权问题。因为有些人,英美可以操控,他们夺取了政权,不是有利于我们,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虽然而临巨大的压力,许崇德等人仍然坚持了行政长官最初必须南选举委员会选出,然后中央政府任命,逐步达到普选的原则。正足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才保证了基本法的正确立场。最终,历时5年,香港基本法草案在1990年起草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形成、一生热爱诗词的许崇德,在这个大功告成的时刻赋诗一首:“九级浮图逐级高,众多意见各嘈嘈,晓之以义陈以理,万水归流注一漕。”
  香港基本法的诞牛,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1997年之后的香港勾画了一幅稳定、美好的蓝图。邓小平在接见起草委员会全体成员时,盛赞基本法是一个创造性的杰作。1997年7月1日凌晨,中萸两国香港政权交接的历史性时刻,现场的许崇德,想到自己也运用法律知识为这一天的到来作出了一定贡献,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万分
  计崇德说,当时的气氛太激动人心了。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满眼泪水,鼓掌鼓得手心都发红了。从1862年到1997年,150年,从小读这段历史,我心里总是非常气愤,觉得我们中国丧权辱国,是国耻,今天国耻终于被洗刷干净了。
  几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的同时,许崇德还参与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从宪法到基本法,许崇德的一生,见证并参与了国家很多重要法律的制定过程,为推动同家法治化进程作出了贡献。2004年,在新中国宪法颁布50周年之际,许崇德获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新闻人物称号。
  他见证了新中同60年的历史和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许崇德认为,《宪法》要深入人心,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需要大力宣传。需要培养更多的法学人才。为师60载,计崇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法学人才。他为一辈子当教师,从事培养人才的工作感到幸运。
  许崇德是新中J刊宪法学的重要奠基者。新中国诞生之初,宪法学主要是学习苏联,但许崇德一直在坚持探索宪法学的中国化和体系化。目前,由许崇德主编的宪法学教材有上十个版本。20世纪80年代,他的《国家元首》等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2003年,许崇德完成70万字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这部历时5年完成的巨著,是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史,电是目前最为详细、权威的宪法史。
  作为法学家,他的愿望不仅仅是起草一部《宪法》,或者修改《宪法》,使国家有法可依,还要让这个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许崇德说,他要不断地宣讲这个法
  几十年来,许崇德先后深入到祖国各地多个城市宣讲宪法,尽其所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宪法》。他说,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学习,第一谍讲《宪法》是我讲的。2002年“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一次学习会,学习《宪法》,电是我讲的。不论领导干部、工人、农民,我都有责任把宪法宣讲好,让大家能够接受。
  2000年,许老因肺炎住院,一度生命垂危,出院后,他更加抓紧时间工作,他说,现在的时问是捡来的。如今,许老还担任中央马克恩主义理论建设法学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为了同家法治事业,他依然在每天忙碌着。
  从国家《宪法》到两郎基本法的制定,从教书育人到宣传宪法精神,许老的一生为了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殚精竭虑。也正因为有了像许老这样的许多法学界人土对于法治的不懈追求,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一个充满秩序、公正、公平的环境。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岁月中,蚊子进化出一整套生存和进攻的犀利武器。  蚊子大约在3000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蚊子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腹部,包含消化及排泄器官;胸部,包含翅膀、腿、心脏等j头部,包含针管一样的口器和一系列传感器。(图1)    蚊子最重要的武器存在于头部,蚊子利用它们寻找猎物和发动进攻。  蚊子头部触角长满短毛,短毛上有一系列重要的传感器。首先是化学传感器,蚊子可以感觉到30多米外的二氧化碳和
期刊
飞翔,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并为之探索奋斗了100多年。1809年,英国的乔治-凯利爵士发明了第一架滑翔机。但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还不能实现自主飞行。  1903年秋,莱特兄弟制造出世界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1903年12月17日清晨,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着“飞行者1号”进行了人类首次动力飞行。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持续12秒,飞行大约36米。  100年过去了,人们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梦想一
期刊
一只被卖了两个多月的藏獒,又跑回原主人的身边,感动了买卖双方。  两个月前,胡鹏将自己的藏獒“完美”卖给了何力。  这天,何力慌忙给胡鹏打电话说,“完美”跑了,他打辆摩的紧追,“完美”一下窜进树林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胡鹏听说“完美”是在闹市区跑丢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藏獒是种极具攻击性、很难驯服的动物,特别容易进攻陌生人。而藏獒“完美”在闹市里跑了,胡鹏立即想到不久前的一则新闻:一只藏獒
期刊
目前,对于人体内外藏毒的查稽,除事先有情报外,主要靠检查人员对过往人员察颜观色甄别判断。因此,盲目性极大,难以及时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组成了研制队伍,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对体内外藏毒进行检查的X光安检设备。X光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所不能透过的物质。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能量和被穿透物质的密度有关,X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
期刊
癞蛤蟆,学名蟾蜍,中国古代医书上有很多有关它的记载,干蟾蜍、蟾皮有解毒、止疼等作用。有毒的蟾酥也有强心解毒、治疗恶肿的作用。  杨鸣泽小时候手被毛毛虫蛰了,红肿得厉害。杨鸣泽的爷爷是小有名气的中医,他把癞蛤蟆口中的唾液抠出来,抹在杨鸣泽的手上,两三分钟后红肿就消了。  原来只要不碰到癞蛤蟆的毒液,癞蛤蟆也不是那么可怕,还有治疗作用。小鸣泽从此跟着爷爷琢磨起癞蛤蟆来。有一天,癞蛤蟆从杨鸣泽手中挣脱了
期刊
我们看日全食要戴防护镜,否则红外线会灼伤眼睛;滑雪也要戴防护镜,否则紫外线会造成雪盲。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不仅红外线、紫外线这些不可见光会损伤我们眼睛的健康,普通的可见光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伤害。一项前后进行了近10年的科学研究,试图要告诉大家,近视眼的发生可能和某些可见光有关。  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约为50%到70%,居全球第二位。而且,近年来还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卫生部近视眼重
期刊
陈朝波是中国台湾人,现在辽宁省火连市经营一家剑厂。他从小就喜欢巾困古代的宝剑,早就听说剑不但是利器,还可以当作乐器来伴奏。  在《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一篇里就有弹剑而歌的事儿。冯谖弹剑伴奏,唱着歌向盂尝君要求提高待遇,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可从来没有人见过弹剑而歌,所以有人认为“冯谖弹剑”的传说只是作者的夸张描述。但陈朝波不这么看,能再现弹剑而歌,是他对于剑的梦想之一。  一般金属做成的剑,
期刊
阳光为地球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长。但人们或许不知道一些神秘的动物竟然能够“吞食阳光”!    绿叶海蛞蝓    绿叶海蛞蝓的体型十分娇小。成年个体体长从1到3厘米不等,看上去活像一片绿色叶子,翡翠般鲜绿,与藏身处的海藻天衣无缝地打成一片。它的这种美丽色泽在动物界并不多见,这其实要归功于它身体内部大量的通常只有植物才拥有的叶绿体它能生成叶绿素来产
期刊
为情而死,因情复生,这是中国文人最诗意的梦境。  因情生梦,因梦生戏,这是中国戏剧最经典的传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删句。《牡丹亭》从诞生开始,便被人们传诵着、演绎着,与《牡丹亭》有关的艺术作品至今长盛不衰。  2009年3月23日,越剧电视剧《牡丹亭还魂记》在江苏昆…的古镇千灯开拍。问世400年的经典剧作《牡丹
期刊
2010年,“超级细菌”的汹汹来势,让我。们高度关注。“超级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幽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突发超级细菌    2010年8月,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证实: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因车祸、并在那里接受短暂治疗的比利时男子死亡。医生没有透露死者的身份,只说他在巴基斯坦医院治疗时,感染了一种可怕的细菌。强力抗生素——黏菌素的使用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长期研究具有新药作用机制和全新化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