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為粵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內各城市聯通的前提,交通一體化的基礎性設施作用至關重要。8月3日,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下簡稱《規劃》)正式公佈,指出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供給品質,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在繼續實施並優化原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做好與大灣區內高鐵、普速鐵路、市域(郊)鐵路等軌道網路的融合銜接,形成“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界在解讀《規劃》普遍指出:其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一體化按下了“快進鍵”。
稍早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亦提出,會儘快開展石排灣線和橫琴線的工程,並且特別提到橫琴線會通過河底隧道接駁橫琴口岸,建成後能與內地高鐵網基本銜接。今期焦点直击,我們邀請澳門不同界別的嘉賓共同探討灣區軌道交通連網的戰略意義,分享粵港澳大灣區軌道網對於澳門經濟發展的意義,利用更加便利的軌道交通網為澳門可持續發展賦能,暢想“軌道上的大灣區”未來。
第一板塊“經濟暢想”,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先生分享澳門輕軌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周邊城市所帶來發展意義,他認為,從更深層意義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改變的不只是出行方式,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已進入縱深推進關鍵階段,在產城集聚的規模效應下,取消邊界,繼續推動互聯互通,共用全要素無障礙流通帶來的高效與便利,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是大灣區企業所盼。尤其澳門要獲得長遠可持續發展,經濟適度多元是必然之路,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為澳門提供多元機遇,只有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的可持續之路才能真正走好。
第二板塊“澳門透視”,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女士分析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於未來將為澳門居民到大灣區居住、上學、就業、旅行等提供便利,也可以吸引更多內地居民來澳旅遊。而且相信隨著城際鐵路交通網的逐步完善,能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人流、物流更為便捷、頻繁地互動,也為各大灣區城市的合作交流增添火力,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同時非常深刻剖析澳門輕軌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給政府的建議:首先的是要澳門本土的輕軌系統能夠建成,可以從南到北貫通澳門全境,但現時媽閣線、石排灣線、延長橫琴線、輕軌東線仍在規劃和建設當中,所以只能期待政府能保質、保量地加快推動進度,讓澳門能融入國家軌道交通網。除此之外,也需要做好各個口岸間的交通配套設施及持續完善巴士服務。
第三板塊“業界直擊”,域多利物流企業董事總經理李國輝先生從物流業界的發展角度,單刀直入,痛陳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尤其是珠澳兩地在物流通關方面所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並直言為什麼就將澳門物流行業撇除在珠海24小時通關服務範圍之外?為什麼港珠澳大橋可以開通中港兩地的通道而忽略中澳兩地的通道?為什麼同一個關區,卻分開對待兩個特區呢?等一系列尖銳而務實的問題。並且呼籲政府提高對物流業界的重視,指出物流業就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動機。並認為,近年,澳門社會上上下下都在講多元化發展,但是在實際政策、措施和資源投放上仍然是傾向於博彩、旅遊業和會展業,對物流業的重視程度根本不足。說到底,如果沒有物流業提供必須的物質資料,其餘的都是空談。
第四板塊“學者觀察”,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11個城市構成的城市群,城市群的重要特徵有三點:有中心城市;城市之間形成分工合作;獲得“1+1>2”的整體效益。若要有效實現城市群整體效益,需首先在基礎設施上形成高效聯通。這也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當務之急應抓住灣區區域合作的機遇,尤其是大灣區城際規劃建設的機會,完善內部的基礎設施“硬體建設”,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融入高鐵網絡。同時還要全方位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能力,透過智慧交通的“軟功夫”增強乘客的出行便捷度和獲得感。
第五板塊“城建探索”,澳門資深城規師林翊捷先生認為,大灣區城際軌道的規劃,無疑給赴澳旅客多了一個交通選擇,也更有利於吸引內地鐵路沿線的居民赴澳旅遊。但從澳門自身的規劃建設而言,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他表示,輕軌的規劃建設要跟上整個公共建設的發展。但現在澳門在這方面的統籌規劃是處於脫節狀態的,這就很可能直接影響到輕軌系統的存在價值。他指出,澳門一直都缺失專責的城市規劃部門,因此,澳門的首要工作是加快完成編製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內部交通系統,推進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優化交通秩序,提升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
稍早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亦提出,會儘快開展石排灣線和橫琴線的工程,並且特別提到橫琴線會通過河底隧道接駁橫琴口岸,建成後能與內地高鐵網基本銜接。今期焦点直击,我們邀請澳門不同界別的嘉賓共同探討灣區軌道交通連網的戰略意義,分享粵港澳大灣區軌道網對於澳門經濟發展的意義,利用更加便利的軌道交通網為澳門可持續發展賦能,暢想“軌道上的大灣區”未來。
第一板塊“經濟暢想”,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先生分享澳門輕軌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周邊城市所帶來發展意義,他認為,從更深層意義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改變的不只是出行方式,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已進入縱深推進關鍵階段,在產城集聚的規模效應下,取消邊界,繼續推動互聯互通,共用全要素無障礙流通帶來的高效與便利,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是大灣區企業所盼。尤其澳門要獲得長遠可持續發展,經濟適度多元是必然之路,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為澳門提供多元機遇,只有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的可持續之路才能真正走好。
第二板塊“澳門透視”,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女士分析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於未來將為澳門居民到大灣區居住、上學、就業、旅行等提供便利,也可以吸引更多內地居民來澳旅遊。而且相信隨著城際鐵路交通網的逐步完善,能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人流、物流更為便捷、頻繁地互動,也為各大灣區城市的合作交流增添火力,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同時非常深刻剖析澳門輕軌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給政府的建議:首先的是要澳門本土的輕軌系統能夠建成,可以從南到北貫通澳門全境,但現時媽閣線、石排灣線、延長橫琴線、輕軌東線仍在規劃和建設當中,所以只能期待政府能保質、保量地加快推動進度,讓澳門能融入國家軌道交通網。除此之外,也需要做好各個口岸間的交通配套設施及持續完善巴士服務。
第三板塊“業界直擊”,域多利物流企業董事總經理李國輝先生從物流業界的發展角度,單刀直入,痛陳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尤其是珠澳兩地在物流通關方面所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並直言為什麼就將澳門物流行業撇除在珠海24小時通關服務範圍之外?為什麼港珠澳大橋可以開通中港兩地的通道而忽略中澳兩地的通道?為什麼同一個關區,卻分開對待兩個特區呢?等一系列尖銳而務實的問題。並且呼籲政府提高對物流業界的重視,指出物流業就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動機。並認為,近年,澳門社會上上下下都在講多元化發展,但是在實際政策、措施和資源投放上仍然是傾向於博彩、旅遊業和會展業,對物流業的重視程度根本不足。說到底,如果沒有物流業提供必須的物質資料,其餘的都是空談。
第四板塊“學者觀察”,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11個城市構成的城市群,城市群的重要特徵有三點:有中心城市;城市之間形成分工合作;獲得“1+1>2”的整體效益。若要有效實現城市群整體效益,需首先在基礎設施上形成高效聯通。這也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當務之急應抓住灣區區域合作的機遇,尤其是大灣區城際規劃建設的機會,完善內部的基礎設施“硬體建設”,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融入高鐵網絡。同時還要全方位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能力,透過智慧交通的“軟功夫”增強乘客的出行便捷度和獲得感。
第五板塊“城建探索”,澳門資深城規師林翊捷先生認為,大灣區城際軌道的規劃,無疑給赴澳旅客多了一個交通選擇,也更有利於吸引內地鐵路沿線的居民赴澳旅遊。但從澳門自身的規劃建設而言,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他表示,輕軌的規劃建設要跟上整個公共建設的發展。但現在澳門在這方面的統籌規劃是處於脫節狀態的,這就很可能直接影響到輕軌系統的存在價值。他指出,澳門一直都缺失專責的城市規劃部門,因此,澳門的首要工作是加快完成編製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內部交通系統,推進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優化交通秩序,提升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