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如何链接社会:城市社区党建的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反映国家社会变化的"小切口",社区党建体现了转型期党的建设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党建发挥了"主体补位"和"社会建构"的功能,投射了党"二次构建社会"的意志。社区成为"二次社会建构"的建制性单位,社区党建通过主体补位维持秩序,以组织化撬动社会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社会建设理想的一种现实选择。社区党建具有"政治建设"与"社会构建"双重性,这既是保持党的"先锋队"作用、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政治优势"的政党属性使然,也是弥补多主体缺位、达成集体行动的现实选择。社区党建的"社会化"机制对于"党与社会的链接"至关重要。总体而言,社区党建需把握"一核、两化、三步走"的原则。
其他文献
通过校辑鲁迅《故事新编》手稿,笔者发现在《故事新编》手稿与其他版本之间的改动与差异,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改动与差异,是极"有意味的形式"。将这些文本中从字、词、句的增删修改到修辞手法的变异,与鲁迅的创作心境和文化心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更充分并切实地剖析《故事新编》纸面背后的动态的心理故事。而《故事新编》手稿中字、词、句的增删修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表示时间与时态的词汇的改动,通过辨析这种改动,探测鲁迅的时间意识,以及其记忆"杂糅"结构中隐含的整体性,可约略窥见其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的某个侧面
期刊
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李宝臣奚族酋长养子的身份,使得诸多大将麇集于成德镇,进而构成了足以主导藩镇政治走向的将校集团。然而,李宝臣彻底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用侧近的亲信取代军功的将校,甚至不惜以杀戮的手段消解将校集团,直至建中三年(782),李惟岳捐舍于会府,将校集团也趋于终结。史家自身的政治经验以及有资于治道的治史目的,使得史乘中有意无意地夸大了魏博牙兵作乱的形象。实际上,魏博牙兵经历了从亲卫军到非亲卫军的嬗变,直到乐彦祯主政魏博的时代,牙兵才能真正主导藩镇的命运。嚆矢于至德年间的成德将校集团,其发育是在河
媒介文化即具有伦理属性的生活方式,被赋予"权力"属性的媒介文化仅系单向度的权能范畴,仅适合于特定的媒介制度。自律失效所致的媒介文化"公地悲剧"可描述为违背法律的、悖离道德的或充满伦理争议的缺陷,技术因素不能证成"公地悲剧"不可避免性。伦理而非权利范畴的媒介文化,其价值倚重在于"内在美"的尺度性、实体而非形式的"公正"品质,内在美排斥了单纯生物性的悦目与感观享受,凸显"理想美""悲剧美"。蕴涵丰富的实体公正关注超越对善、恶判断的表层认识,更多地寻求在显著符号意义之外所暗含的"外
从罗泽南和郭嵩焘带有理学印记的学术著作、刘蓉的书信到曾国藩以礼学齐家与经世的主张,所有这些反映的是晚清湖南理学家这样一个学术、政治群体互相关联乃至连续的思考过程。前三人揭示的是政治领袖通过处理家内关系为社会树立道德权威并培养领导才能,或通过模仿家内关系加强与同事情感和思想的充分交流以求和衷共济。他们都相信儒家的道德伦理可以从家内推广到家外。曾国藩在此基础上提出儒家理想的家庭可以作为从政治军的模型。他特别的贡献在于思考如何将程朱理学彰显的普遍道德价值落实于当下的具体情境。为此,他不是自限于心性之学,而是倡导
2019年12月1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与学术评价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期刊界、转载与评价机构代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会议,围绕学科创新与学术评价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其广泛发展使世界经济成为全球化经济。要素流动的规律决定了全球化经济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表现。本文研究表明:(1)价值链分工是各国优势要素的国际合作;(2)跨国公司组合全球要素决定了全球生产布局;(3)政策干预下要素流动是一个扭曲的市场;(4)要素收益原理决定了各国经贸关系中的收益分配;(5)世界经济增长因要素流动形成新机制、新结构;(6)要素流动改变世界产业布局,导致贸易不平衡;(7)发展道路在要素流动下出现新模式。要素流动理论是解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基础理论。
物理主义作为一种整体哲学世界观应该对哲学研究方法也有所论断。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分析、评估传统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法,可以得出:概念分析并不是阐明已有的一个哲学概念的内部结构,而是寻找一个新的、用语言定义的等价概念;物理主义可以解释概念分析法的"先天性",以及为什么哲学研究中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的结果经常不可靠;哲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都是试图在观察世界的基础上构造真实地描述世界的理论,哲学中的概念分析则与科学中的纯理论研究一样,是分析、重构已有的理论;哲学中的概念分析法有其实用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些结论也表
当代泛心论是一种与物理主义相容的理论主张,它把意识看成是宇宙的一种基础性的、遍在的性质,认为更基础更简单的低阶意识通过某种方式构成复杂的人类意识,泛心论也因此面临组合问题。高夫进一步提出主体加合问题,认为经验主体不可能加合产生更高阶的经验主体。一种很有前景的解决方案是现象绑合策略,但高夫质疑我们是否能够形成一种恰当的现象关系概念,而米勒则试图为现象关系概念给出更清晰的刻画。然而,现象绑合策略所要求的现象关系概念本身可能是不融贯的,它无法发挥我们所期望的"绑合"作用,无法充分解释宏观经验的产生。
如何恰当地表述物理主义,是当前物理主义者面临的两大难题之一。常见的表述方案有四种:"基于物理学理论的"方案、"基于范型物理对象的"方案、循否法方案以及态度方案。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显示,它们目前均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尤其是难以摆脱亨普尔两难或者泛心论的困扰。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是,构造一个新型表述方案以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新方案是可行的,那么也表明,我们需要调整对物理主义的理解:物理主义不是一个经验论题,而是一个形上学论题。对物理主义的恰当理解不应当依赖于具体的科学理论,尤其是物理学理论。物理主义不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