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考作文评分重要标准之一的“内容充实”,主要是指材料丰富、充足、典型精当。如果将文章的中心谓之“灵魂”,那么以丰富的材料构成的文章内容则是“血肉”。
那么在高考作文中如何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内容充实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否则,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生常谈,空洞单薄、苍白无力。其次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有的材料,从而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
下面就选择与运用材料来谈谈如何使文章典型精当、内容充实。
一、典型精当
1.材料新颖,与时俱进
作文选材要做到典型新颖,切忌陈旧、粗俗。看到作文题立刻就能想到的例子往往是“陈芝麻烂谷子”,你用我用,人云亦云,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亮点,更无法在“创新等级”上占一席之地。
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写人之未写,说人之未说,才能见人之未见。即使是老材料,也要力求“旧瓶融新酒”,从新的角度阐述一个新的话题。这样文章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那么,做到材料充实、见解深刻也就不难了。
例如,某考生写《永不妥协》一文,他没有选用已被引用了几百遍的例子,如屈原屡遭流放却仍眷恋楚国,司马迁身遭腐刑却力著《史记》等,而是与时俱进,再现了这样一幅熟悉的画面——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一名妇女对记者哭诉:“我们家被炸毁了,丈夫被打死了,还有一个孩子只剩一条腿躺在医院里。家里还有两个没饭吃的。”她抹去眼泪:“不,我不能放弃,还得生活。”她走到底格里斯河边,盛满了一桶浑浊的水,扛在肩头。
这是伊拉克战争中最感人的一幕。这位妇女令人揪心的哭诉,“扛在肩头”的举动,不正诠释了生活的“坚强”吗?普通生活中的强者反而比那些国难当头,屡遭挫折而不屈的史传名人更亲切、感人。她代表了无数与生活抗争的人,反映了不放弃希望,勇敢地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一具有时代感的新颖素材,写就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伊拉克战火刚刚熄灭,而这幅画面却时时在我们眼前闪现,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人生,永不妥协。
2.选材精当,凸现主旨
若想选材精当,必须要努力避免以下两种错误的倾向:材料选择错误,表述模糊。
我们积累材料时不能依据模糊记忆,运用材料时不能以模糊语言表述,更不能随意篡改原话,曲解原意。如果举例张冠李戴,引用断章取义,表述含混不清,即便是再鲜明独到的见解,也不过是谬论一个!不严肃的写作态度,必然会极大地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1年江苏一考生的《赤兔之死》,以纯熟的古白话,整散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而赢得满分。然而文中将关羽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写成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史例误用使满分作文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令人有遗珠之憾,原本精当的材料,却由于疏忽造成了细微的败笔。
选材精当还必须凸现文章主旨,紧扣中心意思。
如为证明“时间就是胜利”,有人引用了这样的材料:列宁要接见一共青团小组,但团员们来晚了十分钟,列宁的秘书对他们说:“列宁同志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你们来晚了,他只能先去接见别的同志,以后再来接见你们”。另一论据是:周恩来在指挥南昌起义时,果断地将原定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凌晨四时提前了两小时,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使敌人措手不及,成功地拿下了南昌城。以上两例含义各不相同:一说时间宝贵,一说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材料与中心不符,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精当了。
3.广开“材路”,就地“取材”
平时写作,同学们大多抱怨自己生活圈子窄,生活阅历浅,就是找不到中意的、鲜活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其实我们无须自扰,走过了十几年的人生路,苦读了十几年书,积累的着实不少,只不过是对眼前的、周围的、过去的、读过的东西没有留心观察、潜心思考和灵活运用罢了。对此,选择材料时我们不妨学会以下几招:
首先,取诸生活,感悟生活。
摄取身边的几组镜头,剪辑在一块,略加思考,文章自然水到渠成。如下面这段例文:
你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只为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也可以孤灯夜战,演算一道物理题;也可以今天和同学大吵一架,明天又和好如初。有这样的青春,你可以笑傲考场,也可以成为三百六十行以外的状元。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青春没有规则。
这一组热情、纯真的校园生活图,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组合,则从“治学方式无规则,交往方式无规则,教育模式不固定”等几个方面证明了本文的观点:青春没有规则,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选材贴切、自然。
其次,课外不足,课内弥补。
同学们平时走出去的机会不多,接触社会面比较狭窄,不过也不必担心。不必说我们学过这么多年的历史政治,不必谈我们读过的小说散文,也不必论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单是高中语文六册课本上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就足够选用了。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哪一个不是鲜活材料?不信,请看下文: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时,杀掉刘邦的机会只在唾手之间,然而你没有,我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坦荡诚信!可你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刘邦啊!于是曹无伤被诛杀。试问天下谁人再帮你?
这段材料源于高中教材《鸿门宴》,这则例子表现了项羽讲求诚信,不恃强凌弱,不欺诈隐瞒,固守诚信,虽败犹荣,英名不朽。
就地取材,从身边的小事和学过的课本中找材料,简单、实惠,值得每一位考生牢记,何乐而不为呢?
二、内容充实
有了典型精当的材料还得善于运用,努力把文章的内容写充实。精当的材料占有了,怎么去运用?怎么用充实的内容去感召读者?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1.事理结合,叙析兼顾
例如写议论文,有的同学习惯列举两三个材料,再加个开头和结尾便速成一文了。这些文章看上去论点正确、鲜明,材料精确、可靠,但由于在列举材料之后未能进一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事理,又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文章变成了材料的简单堆砌。这些文章看似有了广度,但缺乏深度,内容也单薄。
选取典型精当的材料后,要深入分析、揭示事理,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把文章写得充实丰满。
如正反对比论证。列举一材料后再举一则相反的材料,形成正反对照,然后辅以必要的分析。请看下面一段作文:
一次,上海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熄火,下来推车的只是一群来春游的小学生。当他们憋足了吃奶的劲儿推着满车大人,回到车上时,他们先前的座位已经被大人们占光。
一次,克拉玛依的剧院失火,大人们喊着“让领导先走”,把孩子践踏在脚下,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自已避藏在厕所,把拍门呼救的孩子紧闭在门外熊熊大火之中。
不错,我们的眼中有雷锋、徐虎、李素丽,他们的确十分可敬;但是,也有不少“榜样”却立在反面。我们的孩子良心未泯,继承了民族传统。我们大多人却在光天化日之下或熊熊大火之前悄然走开。
这两份材料,展示了希望,也昭示着危机。两件事实,都曾是重大新闻,“小孩”与“大人”,光荣与耻辱,悲剧与罪过的对比鲜明,令人深思,文章内容有血有肉,有力地鞭笞着我们的良知。
2.多层展开,反复阐述
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在任何问题当中都应该有的。如议论文,它也应该是饱含激情,以丰富的材料来诠释理性问题,从而体现作者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把中心论点“切割”成若干分论点,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诠释,形成铺排气势,则使文章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富有文采、既潇洒又贴切,使得文章丰满起来。
例如2000年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考生从几个层面分析了足球的魅力。“足球与人:不同风格的足球就有不同风格的球迷,西班牙狂放,德国坚韧,意大利积极,英格兰豪气,荷兰桀骜,法国俊朗;足球与科学:从数学角度看,是点——线——面——体与轨迹的流动;从物理角度看,使人想到力学、运动学甚至生物电流和磁场;足球与艺术:既是个人艺术,也是团队艺术,看前锋与守门员之间的碰撞就好像看莎翁的戏剧一样有意思;足球与政治:政坛领袖可以借足球提高自身号召力,可以促使双方国家握手言和。如此等等,看足球如看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奇妙的差异。足球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作者在兴致勃勃侃球的同时,我们也似乎在如痴如醉地欣赏一场别致的“球赛”。
3.重点突出,剪除枝蔓
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对作文教学明确提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材料。占有一定量的材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针对中心意思精选最恰当的材料,用最恰当的表达方法来准确地说明问题。叙述应力求简炼,突出重点,避免把最有价值的重点材料湮没在枝蔓之中。因为文章内容的充实,不是靠众多材料的简单累加。
例如1999年上海高考卷,一学生写《回声的启示》,阐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时是这样论述的:如果侯赛因国王生前不关心自己国家人民,不操心国家的大事,不为中东和平而奔波调解。在他临死前的几天,怎会有那么多的国民在风雨中等候在王宫外,自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如果蓝妮不为辛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后的墓前又怎么会有鲜花的簇拥呢?
这里两例一详一略,分别从国际关系、人际关系,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反复论述一个道理:无论谁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前提还是你自己的付出。
精当的材料,恰当地运用,文章才能恰到好处,内容才会充实起来。
4.感情真挚,文情并茂
就记叙文来说,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还要求作者对文中所写人、事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坚持“吾手写吾心”的原则,表达的是发自肺腑,来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此,就能使文章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了。看下面这段文字:
当你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你有没有看到,父母眼中突然迸射出喜悦的光芒?当你给父母匆匆盛一碗饭、夹一口菜,你有没有看到,父母因内心狂喜而双手颤抖;当你草草一握父母粗糙的手,你有没有想起,正是这只手曾牵着你迈出人生第一步?而你有多久没有真正握到这只手了——这只盼望被你握紧、握好却又不忍牵绊你的手。
作者在这里对生活中一些细节作了描摹:自己“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父母“迸射出喜悦的光芒”;自己“给父母匆匆盛一碗饭、夹一口菜”,父母“双手颤抖”;自己“草草一握”,父母“盼望被你握紧握好却又不忍牵绊”。
观察细致,体味真切,对照鲜明,歉意愧疚之情,溢于言表。看着这一幕幕场景,其表达的真情挚爱,对父母的亲情,让我们耳边不由响起《常回家看看》的动人旋律;眼前似乎闪现出父母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无限关爱的目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熟知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吧!
当然,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见多识广,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在文学、体育、音乐、艺术、军事等方面更有自己的嗜好特长。平时积累和运用材料时不妨就发挥自身优势: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最喜欢的,写自己最擅长的。
附录:200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集锦(下)
十、浙江卷作文题目:一叶、一枝、一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十一、湖南卷作文题目:跑的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十二、上海卷作文题目: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
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
《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
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十三、福建卷作文题目:一个圆圈(看图作文)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十四、 重庆卷作文题目:1、筷子;2、自嘲
(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符合说明文文体特点。②字数不少于200字。
(2)“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下转47页)
(上接43页)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十五、湖北卷作文题目:诗人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六、江西卷作文题目:脸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那么在高考作文中如何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内容充实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否则,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生常谈,空洞单薄、苍白无力。其次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有的材料,从而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
下面就选择与运用材料来谈谈如何使文章典型精当、内容充实。
一、典型精当
1.材料新颖,与时俱进
作文选材要做到典型新颖,切忌陈旧、粗俗。看到作文题立刻就能想到的例子往往是“陈芝麻烂谷子”,你用我用,人云亦云,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亮点,更无法在“创新等级”上占一席之地。
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写人之未写,说人之未说,才能见人之未见。即使是老材料,也要力求“旧瓶融新酒”,从新的角度阐述一个新的话题。这样文章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那么,做到材料充实、见解深刻也就不难了。
例如,某考生写《永不妥协》一文,他没有选用已被引用了几百遍的例子,如屈原屡遭流放却仍眷恋楚国,司马迁身遭腐刑却力著《史记》等,而是与时俱进,再现了这样一幅熟悉的画面——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一名妇女对记者哭诉:“我们家被炸毁了,丈夫被打死了,还有一个孩子只剩一条腿躺在医院里。家里还有两个没饭吃的。”她抹去眼泪:“不,我不能放弃,还得生活。”她走到底格里斯河边,盛满了一桶浑浊的水,扛在肩头。
这是伊拉克战争中最感人的一幕。这位妇女令人揪心的哭诉,“扛在肩头”的举动,不正诠释了生活的“坚强”吗?普通生活中的强者反而比那些国难当头,屡遭挫折而不屈的史传名人更亲切、感人。她代表了无数与生活抗争的人,反映了不放弃希望,勇敢地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一具有时代感的新颖素材,写就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伊拉克战火刚刚熄灭,而这幅画面却时时在我们眼前闪现,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人生,永不妥协。
2.选材精当,凸现主旨
若想选材精当,必须要努力避免以下两种错误的倾向:材料选择错误,表述模糊。
我们积累材料时不能依据模糊记忆,运用材料时不能以模糊语言表述,更不能随意篡改原话,曲解原意。如果举例张冠李戴,引用断章取义,表述含混不清,即便是再鲜明独到的见解,也不过是谬论一个!不严肃的写作态度,必然会极大地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1年江苏一考生的《赤兔之死》,以纯熟的古白话,整散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而赢得满分。然而文中将关羽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写成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史例误用使满分作文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令人有遗珠之憾,原本精当的材料,却由于疏忽造成了细微的败笔。
选材精当还必须凸现文章主旨,紧扣中心意思。
如为证明“时间就是胜利”,有人引用了这样的材料:列宁要接见一共青团小组,但团员们来晚了十分钟,列宁的秘书对他们说:“列宁同志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你们来晚了,他只能先去接见别的同志,以后再来接见你们”。另一论据是:周恩来在指挥南昌起义时,果断地将原定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凌晨四时提前了两小时,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使敌人措手不及,成功地拿下了南昌城。以上两例含义各不相同:一说时间宝贵,一说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材料与中心不符,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精当了。
3.广开“材路”,就地“取材”
平时写作,同学们大多抱怨自己生活圈子窄,生活阅历浅,就是找不到中意的、鲜活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其实我们无须自扰,走过了十几年的人生路,苦读了十几年书,积累的着实不少,只不过是对眼前的、周围的、过去的、读过的东西没有留心观察、潜心思考和灵活运用罢了。对此,选择材料时我们不妨学会以下几招:
首先,取诸生活,感悟生活。
摄取身边的几组镜头,剪辑在一块,略加思考,文章自然水到渠成。如下面这段例文:
你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只为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也可以孤灯夜战,演算一道物理题;也可以今天和同学大吵一架,明天又和好如初。有这样的青春,你可以笑傲考场,也可以成为三百六十行以外的状元。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青春没有规则。
这一组热情、纯真的校园生活图,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组合,则从“治学方式无规则,交往方式无规则,教育模式不固定”等几个方面证明了本文的观点:青春没有规则,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选材贴切、自然。
其次,课外不足,课内弥补。
同学们平时走出去的机会不多,接触社会面比较狭窄,不过也不必担心。不必说我们学过这么多年的历史政治,不必谈我们读过的小说散文,也不必论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单是高中语文六册课本上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就足够选用了。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哪一个不是鲜活材料?不信,请看下文: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时,杀掉刘邦的机会只在唾手之间,然而你没有,我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坦荡诚信!可你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刘邦啊!于是曹无伤被诛杀。试问天下谁人再帮你?
这段材料源于高中教材《鸿门宴》,这则例子表现了项羽讲求诚信,不恃强凌弱,不欺诈隐瞒,固守诚信,虽败犹荣,英名不朽。
就地取材,从身边的小事和学过的课本中找材料,简单、实惠,值得每一位考生牢记,何乐而不为呢?
二、内容充实
有了典型精当的材料还得善于运用,努力把文章的内容写充实。精当的材料占有了,怎么去运用?怎么用充实的内容去感召读者?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1.事理结合,叙析兼顾
例如写议论文,有的同学习惯列举两三个材料,再加个开头和结尾便速成一文了。这些文章看上去论点正确、鲜明,材料精确、可靠,但由于在列举材料之后未能进一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事理,又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文章变成了材料的简单堆砌。这些文章看似有了广度,但缺乏深度,内容也单薄。
选取典型精当的材料后,要深入分析、揭示事理,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把文章写得充实丰满。
如正反对比论证。列举一材料后再举一则相反的材料,形成正反对照,然后辅以必要的分析。请看下面一段作文:
一次,上海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熄火,下来推车的只是一群来春游的小学生。当他们憋足了吃奶的劲儿推着满车大人,回到车上时,他们先前的座位已经被大人们占光。
一次,克拉玛依的剧院失火,大人们喊着“让领导先走”,把孩子践踏在脚下,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自已避藏在厕所,把拍门呼救的孩子紧闭在门外熊熊大火之中。
不错,我们的眼中有雷锋、徐虎、李素丽,他们的确十分可敬;但是,也有不少“榜样”却立在反面。我们的孩子良心未泯,继承了民族传统。我们大多人却在光天化日之下或熊熊大火之前悄然走开。
这两份材料,展示了希望,也昭示着危机。两件事实,都曾是重大新闻,“小孩”与“大人”,光荣与耻辱,悲剧与罪过的对比鲜明,令人深思,文章内容有血有肉,有力地鞭笞着我们的良知。
2.多层展开,反复阐述
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在任何问题当中都应该有的。如议论文,它也应该是饱含激情,以丰富的材料来诠释理性问题,从而体现作者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把中心论点“切割”成若干分论点,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诠释,形成铺排气势,则使文章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富有文采、既潇洒又贴切,使得文章丰满起来。
例如2000年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考生从几个层面分析了足球的魅力。“足球与人:不同风格的足球就有不同风格的球迷,西班牙狂放,德国坚韧,意大利积极,英格兰豪气,荷兰桀骜,法国俊朗;足球与科学:从数学角度看,是点——线——面——体与轨迹的流动;从物理角度看,使人想到力学、运动学甚至生物电流和磁场;足球与艺术:既是个人艺术,也是团队艺术,看前锋与守门员之间的碰撞就好像看莎翁的戏剧一样有意思;足球与政治:政坛领袖可以借足球提高自身号召力,可以促使双方国家握手言和。如此等等,看足球如看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奇妙的差异。足球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作者在兴致勃勃侃球的同时,我们也似乎在如痴如醉地欣赏一场别致的“球赛”。
3.重点突出,剪除枝蔓
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对作文教学明确提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材料。占有一定量的材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针对中心意思精选最恰当的材料,用最恰当的表达方法来准确地说明问题。叙述应力求简炼,突出重点,避免把最有价值的重点材料湮没在枝蔓之中。因为文章内容的充实,不是靠众多材料的简单累加。
例如1999年上海高考卷,一学生写《回声的启示》,阐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时是这样论述的:如果侯赛因国王生前不关心自己国家人民,不操心国家的大事,不为中东和平而奔波调解。在他临死前的几天,怎会有那么多的国民在风雨中等候在王宫外,自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如果蓝妮不为辛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后的墓前又怎么会有鲜花的簇拥呢?
这里两例一详一略,分别从国际关系、人际关系,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反复论述一个道理:无论谁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前提还是你自己的付出。
精当的材料,恰当地运用,文章才能恰到好处,内容才会充实起来。
4.感情真挚,文情并茂
就记叙文来说,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还要求作者对文中所写人、事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坚持“吾手写吾心”的原则,表达的是发自肺腑,来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此,就能使文章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了。看下面这段文字:
当你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你有没有看到,父母眼中突然迸射出喜悦的光芒?当你给父母匆匆盛一碗饭、夹一口菜,你有没有看到,父母因内心狂喜而双手颤抖;当你草草一握父母粗糙的手,你有没有想起,正是这只手曾牵着你迈出人生第一步?而你有多久没有真正握到这只手了——这只盼望被你握紧、握好却又不忍牵绊你的手。
作者在这里对生活中一些细节作了描摹:自己“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父母“迸射出喜悦的光芒”;自己“给父母匆匆盛一碗饭、夹一口菜”,父母“双手颤抖”;自己“草草一握”,父母“盼望被你握紧握好却又不忍牵绊”。
观察细致,体味真切,对照鲜明,歉意愧疚之情,溢于言表。看着这一幕幕场景,其表达的真情挚爱,对父母的亲情,让我们耳边不由响起《常回家看看》的动人旋律;眼前似乎闪现出父母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无限关爱的目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熟知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吧!
当然,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见多识广,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在文学、体育、音乐、艺术、军事等方面更有自己的嗜好特长。平时积累和运用材料时不妨就发挥自身优势: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最喜欢的,写自己最擅长的。
附录:200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集锦(下)
十、浙江卷作文题目:一叶、一枝、一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十一、湖南卷作文题目:跑的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十二、上海卷作文题目: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
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
《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
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十三、福建卷作文题目:一个圆圈(看图作文)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十四、 重庆卷作文题目:1、筷子;2、自嘲
(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符合说明文文体特点。②字数不少于200字。
(2)“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下转47页)
(上接43页)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十五、湖北卷作文题目:诗人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六、江西卷作文题目:脸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